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阳原马鞍山遗址1997-1998年发掘基本材料与初步认识
1
作者 冯玥 梅惠杰 +2 位作者 谢飞 孙秀丽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马鞍山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北岸二级阶地,是虎头梁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1998年发掘获得多层古人类活动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数以万计,编号标本3549件,遗迹包括十余处火塘和一个可能为储藏坑的遗迹。^(14)C测年的贝叶斯模型显... 马鞍山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北岸二级阶地,是虎头梁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1998年发掘获得多层古人类活动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数以万计,编号标本3549件,遗迹包括十余处火塘和一个可能为储藏坑的遗迹。^(14)C测年的贝叶斯模型显示,遗址校正后的年代大致距今1.7-1.5万年。石制品以火山角砾岩为主要原料,以楔形细石核技法为主要特征,石器类型多样;动物化石数量较少,主要为羊、马、牛等大中型偶蹄动物,还有少量鸵鸟蛋皮串珠和1件骨锥。这些发现为认识泥河湾盆地与东北亚地区在更新世末期的人群交流与文化互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是探讨华北北部地区旧石器-新石器过渡阶段历史过程的关键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鞍山遗址 细石核 虎头梁遗址 东北亚 旧石器-新石器过渡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梅沟和苇地坡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 被引量:7
2
作者 梅惠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9-307,共9页
通过对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梅沟和苇地坡两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的试掘,发现细石器和小石器文化层共存于同一剖面,从而为研究该盆地和华北地区细石器传统与小石器传统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文化遗存埋藏于桑干河二级阶地中下部、底... 通过对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梅沟和苇地坡两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的试掘,发现细石器和小石器文化层共存于同一剖面,从而为研究该盆地和华北地区细石器传统与小石器传统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文化遗存埋藏于桑干河二级阶地中下部、底砾层之上,出土的石制品工艺和时代特征鲜明,与西白马营地点风格一致,属于小石器文化传统,时代处于晚更新世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梅沟地点 苇地坡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河北蔚县南柏山遗址晚更新世河套大角鹿角化石
3
作者 梅惠杰 张贝 +1 位作者 雷华蕊 同号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5-237,共13页
大角鹿是我国北方中-晚更新世遗址中最常见动物化石之一,也是更新世期间我国北方动物群的代表性动物之一。除周口店地区之外,其他遗址出土的大角鹿化石都十分零碎,极少有完整的大角鹿鹿角发现。再加上对大角鹿不同年龄阶段鹿角的发育情... 大角鹿是我国北方中-晚更新世遗址中最常见动物化石之一,也是更新世期间我国北方动物群的代表性动物之一。除周口店地区之外,其他遗址出土的大角鹿化石都十分零碎,极少有完整的大角鹿鹿角发现。再加上对大角鹿不同年龄阶段鹿角的发育情况更是知之甚少,因此,以往仅凭鹿角形态所做的分类值得商榷。2018年,在河北省蔚县南柏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1件几乎完整的大角鹿鹿角化石。鹿角很大,眉枝和主枝掌部都呈薄片状,掌部无指突;眉枝和主枝掌部的延展面基本一致,但不完全平行,主枝角干在基部有明显弯曲,但“S”形并不明显,总体特征与晚更新世河套大角鹿(Sinomegaceros ordosianus)的基本一致。该标本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河套大角鹿角化石。含该化石的地层成因尚不确定,初步的光释光测年结果是距今约11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大角鹿属 角化石 南柏山遗址 晚更新世 河北蔚县
下载PDF
湖北建始高坪洞穴调查及其试掘简报 被引量:3
4
作者 裴树文 高星 +6 位作者 许春华 杨年友 黄再铭 梅惠杰 关莹 马宁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3-394,共12页
高坪位于湖北省建始县东北部,长江支流清江流域上游。该区域地处扬子地台中段北缘,区内中生界灰岩发育,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和洞穴形成,山盆期夷平面保存完好。2008年4—5月间,考察队对该区域进行了为期近... 高坪位于湖北省建始县东北部,长江支流清江流域上游。该区域地处扬子地台中段北缘,区内中生界灰岩发育,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和洞穴形成,山盆期夷平面保存完好。2008年4—5月间,考察队对该区域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洞穴调查和试掘。对16处洞穴的调查表明,该区域在700m—950m高度发育有较多的更新世洞穴堆积物,其中洞槽、神牛洞、响水寨洞和左家硝洞等洞穴工作条件较好,是下一步发掘工作的重点。对巨猿洞东洞口外和大岩洞的试掘表明,这里蕴藏着较多的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可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岩溶发育 洞穴凋查 试掘 建始高坪
下载PDF
河北省定州市东沿里遗址、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海峰 梅惠杰 王建伟 《文物春秋》 2003年第2期19-29,共11页
2001年5月至7月,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国华定洲电厂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定州市文物管理所组成考古队,对厂区施工范围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共发掘遗址1处,清理古墓葬34座.兹简报如下.
关键词 河北 定州市 东沿里遗址 墓葬 考古发掘 地层堆积 遗物 陶器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雀儿沟遗址试掘简报 被引量:7
6
作者 谢飞 梅惠杰 王幼平 《文物世界》 1996年第4期4-5,7-10,共6页
泥河湾盆地雀儿沟遗址试掘简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图一雀儿沟遗址地理位置图雀儿沟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桑干河北岸,在河北阳原县东城镇西水地村东约500米处。其东北距虎头梁村1000米,南距桑干河30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 泥河湾盆地雀儿沟遗址试掘简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图一雀儿沟遗址地理位置图雀儿沟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桑干河北岸,在河北阳原县东城镇西水地村东约500米处。其东北距虎头梁村1000米,南距桑干河30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0°09′56″,东经114°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泥河湾层 石制品原料 文化遗址 旧石器时代中期 化学风化程度 旧石器遗址 叠层石 文化遗物 半锥体
下载PDF
于家沟遗址鸵鸟蛋皮的人类利用特征
7
作者 王晓敏 梅惠杰 +1 位作者 谢飞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6-248,共13页
鸵鸟蛋皮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鸟类遗存。目前,限于蛋皮的样本量与保存状况,很少有研讨古人类是否能够食用鸵鸟蛋液或者利用鸵鸟蛋作为盛煮容器问题。本文以于家沟遗址第3b和4层出土的鸵鸟蛋皮为材料,从其14C年代、孵化... 鸵鸟蛋皮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鸟类遗存。目前,限于蛋皮的样本量与保存状况,很少有研讨古人类是否能够食用鸵鸟蛋液或者利用鸵鸟蛋作为盛煮容器问题。本文以于家沟遗址第3b和4层出土的鸵鸟蛋皮为材料,从其14C年代、孵化状况、燃烧导致的颜色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古人类获取、消费和利用鸵鸟蛋的方式。结果显示,于家沟人既采集了鸵鸟蛋皮作为制作装饰品的原料,也可能获取了完整鸵鸟蛋,食其蛋液,用其蛋壳,并将整蛋作为容器进行了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家沟遗址 鸵鸟蛋 孵化 加热 取食蛋液
下载PDF
我国北方泥河湾盆地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被引量:33
8
作者 夏正楷 陈福友 +3 位作者 陈戈 郑公望 谢飞 梅惠杰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3-400,共8页
我国北方泥河湾盆地于家沟文化遗址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分析表明,该地区属于旧石器最晚期文化的细石器出现在末次冰消期早期,并在末次冰销期后期-冰后期早期的持续温干气候环境下得到迅速的发展,而新石器文化出现在冰后期早期,并在全... 我国北方泥河湾盆地于家沟文化遗址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分析表明,该地区属于旧石器最晚期文化的细石器出现在末次冰消期早期,并在末次冰销期后期-冰后期早期的持续温干气候环境下得到迅速的发展,而新石器文化出现在冰后期早期,并在全新世大暖期的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得到迅速的发展。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重要原因。这一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地深入探讨史前人类文化过渡和环境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家沟遗址 细石器 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时期 环境背景 末次冰消期 冰后期 泥河湾盆地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油房剖面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泽涛 李冰 +4 位作者 李月丛 梅惠杰 刘林敬 于世永 王俊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3-473,共11页
泥河湾盆地油房遗址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它蕴含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存。该遗址剖面(1270cm)以风成沉积为主,沉积较为连续,遗址年代大致为56~27ka B.P.(1290~20cm),跨越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及深海氧同位素... 泥河湾盆地油房遗址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它蕴含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存。该遗址剖面(1270cm)以风成沉积为主,沉积较为连续,遗址年代大致为56~27ka B.P.(1290~20cm),跨越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及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 3),可以为研究泥河湾地区旧石器文化演变与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利用粒度、烧失量,通过端元分析模型,结合关键地层花粉含量及炭屑探讨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中期到晚期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结果表明:56.0~48.1ka B.P.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段,沉积物平均粒径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细砂含量较高,有流水作用影响,植被以草原为主;48.1~35.2ka B.P.可能是文化过渡时期,该段沉积物粒径和粗颗粒物含量为整个剖面最低值,粘土和有机质含量则为全剖面最高值,环境状况总体较为良好,植被仍以草原为主,但周围山地可能有森林,相对于旧石器中期晚段,其有效湿度增大;35.2~27.4ka B.P.为旧石器晚期文化,该段粒径逐渐变粗,有机质含量逐渐变低,植被覆盖度降低,气候变干;27.4~27.2ka B.P.平均粒径和细砂含量达到整个剖面最大值,粘土和有机质含量为整个剖面最小值,植被盖度最低,气候最为冷干,可能进入寒冷的MIS 2阶段。旧石器中晚过渡期晚段,由于气候环境由温湿向凉干/冷干的转化,可能与H4降温事件有关,泥河湾地区生态环境变差,食物资源短缺,迫使古人改变生产工具-细石器,提高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油房遗址 旧石器中期-晚期过渡段 粒度分析 孢粉分析
原文传递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of evolution from the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culture in Nihewan Basin, North China 被引量:6
10
作者 夏正楷 陈福友 +3 位作者 陈戈 郑公望 谢飞 梅惠杰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9期779-788,共10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leolithic-neolithic cultural transition and environmentalevolvement has been a focus of the paleoanthropologists, archeologists, and Quaternary geolo-gists in the world. The analysis 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leolithic-neolithic cultural transition and environmentalevolvement has been a focus of the paleoanthropologists, archeologists, and Quaternary geolo-gists in the world. The analysis result of the paleoanthropic living environment at Yujiagou site ofNihewan Basin in the north of China shows that the microlithic culture at the Yujiagou site occurredduring the opening centuries of the last deglaciation and developed markedly in the continuouswarm and dry climatic conditions from late period of last deglaciation to early postglacial. Moreover,it also shows that the neolithic culture at the Yujiagou site occurred in the early postglacial anddeveloped rapidly in a warm and humid climatic condition in the Holocene Megathermal. Climatevari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leading to the paleolithic-neolithic cultu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jiagou 地点 MICROLITH 旧石器时代过时的文化转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