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动物模型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梅玫(综述)
申兵冰(审校)
-
机构
沙坪坝区人民医院肾内科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
-
出处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1472-1479,共8页
-
基金
重庆市科卫联合研究项目(2019ZY023436,2019MSXM082)
陆军军医大学临床科研人才培养计划(2018XLC3007)。
-
文摘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肾病综合征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我国IMN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在临床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随着IMN新生物标志物的逐步发现,传统的动物模型已不能适应IMN研究的需求。同时,由于种族、环境、经济、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差异,IMN治疗尚有较多争议。因此,本文首先综述了IMN近来除M型磷脂酶A2受体(M-type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外的一些最新的生物标志物,如补体因子H(factor H)、信号素-3B(semaphorin-3B)、经表皮生长样因子1(nerv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1,NELL1)等在IMN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然后介绍了目前针对PL A2R和补体系统研发的新动物模型方面的进展;最后讨论了IMN治疗药物策略的选择。除早期使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CNI)、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外,根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着重介绍了新的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奥滨尤妥珠单抗、贝利优单抗的临床应用和补体抑制剂的研发进展。IMN的发病机制、新生物标志物和新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为IMN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治疗方面,充分考虑不同种族人群的特点,优化我国IMN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改善其预后,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发病机制
动物模型
治疗进展
-
Keywords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pathogenesis
animal model
treatment advances
-
分类号
R69
[医药卫生—泌尿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