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高校学科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梅秀文 《煤炭高等教育》 2003年第3期53-55,共3页
高校合并就是要通过校院之间与校内系科之间的综合重组 ,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适应面广的复合型、通用型新型人才 ,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合并高校首先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就是 :融合。解决融... 高校合并就是要通过校院之间与校内系科之间的综合重组 ,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适应面广的复合型、通用型新型人才 ,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合并高校首先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就是 :融合。解决融合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在学科融合上率先实现突破 ,用学科的融合来带动其它方面的融合。试图讨论合并高校学科重组中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合并高校学科融合中学科布局特点、院系设置、学科重组、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内容 ,旨在促进合并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并高校 学科融合 学科布局 院系设置 办学效益
下载PDF
高校图书馆管理与重点学科建设 被引量:6
2
作者 梅秀文 张四红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年第12期32-33,共2页
阐明了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分析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重点学科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即要做好科技论文的检索服务工作和科研课题立项的查新工作,深入开发信息资源,... 阐明了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分析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重点学科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即要做好科技论文的检索服务工作和科研课题立项的查新工作,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建立学科建设专题数据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管理 重点学科建设 文献信息服务
下载PDF
新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的五大变革 被引量:1
3
作者 梅秀文 《价值工程》 2003年第3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新经济 企业组织 组织结构创新 学习型组织 激励机制
下载PDF
不同施肥下根际沉积对秸秆碳氮在土壤剖面中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梅秀文 祝腾霄 +4 位作者 李玉萍 李双异 孙良杰 安婷婷 汪景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3856-3868,共13页
【目的】秸秆还田是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措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秸秆与根际沉积同时存在,然而关于它们同时存在时秸秆碳氮在土壤中的固定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中秸秆碳(13C-SOC)和土壤全氮(TN)... 【目的】秸秆还田是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措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秸秆与根际沉积同时存在,然而关于它们同时存在时秸秆碳氮在土壤中的固定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中秸秆碳(13C-SOC)和土壤全氮(TN)中秸秆氮(15N-TN)含量的差异,探讨不同施肥下根际沉积对秸秆碳氮在土壤中固存的影响,以期为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为研究对象,分别仅添加13C15N双标记秸秆(S)和添加13C15N双标记秸秆结合根际沉积(以下简称“根际沉积”)(SR),即设CK+S、CK+SR、NP+S和NP+SR 4个处理。分别在田间原位试验的第50天和第150天采样,并测定不同土层SOC含量及其δ13C值、TN含量及其δ15N值。【结果】在秸秆分解前期(第50天),施肥、根际沉积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P<0.05)表层(0—20 cm)土壤的13C-SOC和15N-TN含量。第50天,CK+SR与CK+S处理相比,表层土壤的13C-SOC和15N-TN含量分别增加了18.6%和21.7%(P<0.05);不同施肥下,S(CK+S和NP+S)与SR(CK+SR和NP+SR)处理表层土壤13C-SOC对SOC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0.5%和12.0%;CK下两个处理(CK+S和CK+SR)与NP下对应的处理(NP+S和NP+SR)相比,表层土壤15N-TN对TN的贡献率平均增加了27.6%(P<0.05)。第50天,深层土壤(20—50 cm)13C-SOC对SOC的贡献率和15N-TN对TN的贡献率分别为1.0%—2.2%和0.5%—0.9%。在秸秆分解后期(第150天),根际沉积和施肥分别显著影响(P<0.05)表层土壤13C-SOC和15N-TN含量。第150天,仅添加秸秆处理与根际沉积处理相比,表层土壤13C-SOC含量增加了12.6%(P<0.05);CK下两个处理与NP下对应的处理相比,表层土壤15N-TN含量平均增加了22.0%(P<0.05);CK各处理和NP各处理表层土壤15N-TN对TN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5.5%和4.0%。第150天,深层土壤13C-SOC对SOC的贡献率和15N-TN对TN的贡献率分别为0.8%—3.2%和0.7%—1.8%。【结论】秸秆分解后期根际沉积对表层土壤中秸秆碳的固定起负反馈效应,秸秆碳氮不断从表层土壤向深层土壤迁移和累积,其对土壤有机碳和氮库稳定性的影响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沉积 秸秆碳 秸秆氮 13C15N双标记 黑土
下载PDF
参赛后的点滴感受
5
作者 梅秀文 《戏文》 2000年第5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参赛 青年演员 越剧 感受 场面 情景 人情 平静 回忆 心情
下载PDF
连续外源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6
作者 李玉萍 祝腾霄 +5 位作者 梅秀文 张鑫 唐婷 李双异 安婷婷 汪景宽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4-981,共8页
【目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外源碳(根系分泌物、根残体等)会连续不断输入到土壤中,明确连续外源碳输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固定特征,为农田土壤固碳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站不施肥处理表层(0~20 cm)土... 【目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外源碳(根系分泌物、根残体等)会连续不断输入到土壤中,明确连续外源碳输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固定特征,为农田土壤固碳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站不施肥处理表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将13C标记葡萄糖以单次或连续多次(每隔15 d添加一次)的方式添加到土壤中,然后进行室内培养。分别在培养第14、29、57、100和365 d采样,通过分析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组分中外源碳含量和贡献率,对比单次和连续添加方式对外源碳在土壤有机碳组分中分配的差异,探讨外源碳添加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单次和连续添加处理土壤MAOC中葡萄糖源碳含量分别在第100 d和第57 d达到最大值,然后随时间增加均呈降低趋势。第365 d,单次添加处理土壤POC和MAOC组分中葡萄糖源碳含量均为连续添加处理的1.50倍;连续添加处理土壤POC和MAOC中葡萄糖碳的贡献率分别为0.10%和0.57%,与单次添加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36.20%和31.75%(P<0.05);单次和连续添加处理葡萄糖碳分配到MAOC的比例分别为14.69%和9.78%(P<0.05)。【结论】连续添加方式降低了稳定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单次添加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固存潜力可能被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连续添加 单次添加 13C标记
原文传递
不同施肥条件下秸秆碳在表层和深层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与固存 被引量:3
7
作者 段佳茹 王淑颖 +4 位作者 李小红 徐香茹 梅秀文 安婷婷 汪景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5-1481,共7页
长期施肥引起表层和深层土壤水、热、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的分异,进而影响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分解和周转过程。本研究基于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实验站,分别将不同施肥处理表层(0~20 cm)和深层(40~60 cm)土壤与;C标记秸秆混合进行田间试验,通... 长期施肥引起表层和深层土壤水、热、养分和微生物活性的分异,进而影响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分解和周转过程。本研究基于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实验站,分别将不同施肥处理表层(0~20 cm)和深层(40~60 cm)土壤与;C标记秸秆混合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分析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对比秸秆碳在表层和深层土壤团聚体中分配的差异,探讨施肥对秸秆碳在土壤团聚体中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肥(包括单施氮肥和有机肥配施氮肥)处理相比,不施肥处理分别使表层土壤<0.053 mm和深层土壤>0.25 mm团聚体中秸秆碳含量增加了106.7%和34.2%;秸秆碳对深层土壤>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约为表层土壤的2.0倍;秸秆碳分配到表层土壤>0.25 mm和<0.25 mm团聚体的比例平均分别为22.6%和11.4%,分配到深层土壤的相应比例分别为29.4%和8.8%。总之,秸秆添加促进了深层土壤大团聚体碳源的更新和固存,提高了深层土壤的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秸秆碳 深层土壤 C标记 施肥
原文传递
覆膜栽培与施肥对秸秆碳氮在土壤团聚体中固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贾瑞琴 李小红 +4 位作者 王淑颖 徐香茹 梅秀文 安婷婷 汪景宽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9-846,共8页
【目的】土壤中秸秆碳氮的分解与固定受栽培方式(包括覆膜)和施肥的影响。关于不同覆膜与施肥下秸秆碳氮在团聚体中固持特征仍不很明确。【方法】将表层土壤(0-20 cm)与^(13)C^(15)N双标记秸秆混合后在田间进行原位培养150 d,分析土壤... 【目的】土壤中秸秆碳氮的分解与固定受栽培方式(包括覆膜)和施肥的影响。关于不同覆膜与施肥下秸秆碳氮在团聚体中固持特征仍不很明确。【方法】将表层土壤(0-20 cm)与^(13)C^(15)N双标记秸秆混合后在田间进行原位培养150 d,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中秸秆来源碳(^(13)C-SOC)和氮中秸秆来源氮(^(15)N-TN)的含量。【结果】施肥、栽培方式及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P <0.05)> 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和<0.053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氮含量。不覆膜栽培下,与有机肥配施氮肥(M_(2)N_(2))处理和不施肥(CK)处理相比,单施氮肥(N_(4))处理使> 0.25 mm团聚体中^(13)CSOC含量分别增加了36.36%和20.69%。覆膜栽培下,N_(4)与其他处理(M2N2和CK)相比,各级团聚体中^(13)C-SOC含量增加了22.87%-53.37%。不覆膜CK与覆膜CK处理相比,0.25-0.053 mm和<0.053 mm团聚体中^(13)C-SOC含量增加了16.00%和46.15%(P <0.05)。不覆膜栽培下,CK和M2N2处理与N4处理相比,<0.053 mm团聚体^(15)N-TN含量分别增加了44.85%和28.60%。同一施肥处理,不覆膜栽培下秸秆来源碳氮对<0.053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氮的贡献率平均分别比覆膜栽培增加了55.06%和21.35%。秸秆碳氮在团聚体中的分配比例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秸秆碳和氮分配到> 0.25 mm团聚体比例平均分别为22.22%和42.14%。【结论】土壤添加秸秆后秸秆碳氮主要固定于> 0.25mm团聚体,且单施氮肥促进了秸秆碳在各级团聚体中固存,不覆膜有利于<0.053 mm团聚体中碳氮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15)N双标记 秸秆碳氮 土壤团聚体 地膜覆盖 施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