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潮海滩响应威马逊台风作用动力沉积过程研究——以北海银滩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黎树式 戴志军 +4 位作者 葛振鹏 庞文鸿 魏稳 梅雪菲 黄鹄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9-98,共10页
研究台风影响下的海滩沉积过程不仅可加深极端海况下的海滩冲淤变化理解,而且有利于海滩资源的保护与海岸工程保护。以强潮海滩——北海银滩为例,通过采集北部湾海区1409号威马逊超强台风作用前后的沉积物、剖面高程及水文资料,探讨强... 研究台风影响下的海滩沉积过程不仅可加深极端海况下的海滩冲淤变化理解,而且有利于海滩资源的保护与海岸工程保护。以强潮海滩——北海银滩为例,通过采集北部湾海区1409号威马逊超强台风作用前后的沉积物、剖面高程及水文资料,探讨强潮海滩的动力沉积过程。结果表明:1)台风作用前后的海滩沙丘-滩肩-沙坝体系的地貌状态基本不变,其中沉积物组分均为砂,细砂、极细砂和中砂三组分平均含量占所有组分的95%以上;与台风作用前比较,台风后的地貌在维持先前形态的条件下,发生局部侵蚀和后退,沉积物相对变粗且细砂含量增加了10%。2)台风作用后后滨沙丘侵蚀,且沉积物滚动组分增加;冲流带和滩肩前缘沉积物的搬运由双跳跃转为单一的跳跃形式。3)台风作用前后的海滩沉积物主要变化过程可由两个模态表征,其中主要模式反映了台风作用前后的海滩以细砂为主的动力沉积变化特征,该模式受控于区域波浪和潮汐的长期耦合作用,并以波浪为主导因素。台风作用前的次要模式反映潮汐作用控制下的海滩沉积横向振荡特征;台风作用后的次要模式表征了台风影响下的海滩横向沉积物偏粗、冲流带-低潮带振荡及其沉积分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沉积过程 威马逊台风 强潮海滩 北海银滩
下载PDF
新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梅雪菲 张卫华 靳军英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8年第1期4-6,共3页
总结了我国的水权现状,并对美国、澳大利亚和智利等国家的水权转让作了回顾。同时对我国零星的、非正式的水权转让作了简要分析。由于水资源是一种归国家所有的稀缺资源,水交易在我国一直没有法律或法规依据。新的取水许可管理条例规定... 总结了我国的水权现状,并对美国、澳大利亚和智利等国家的水权转让作了回顾。同时对我国零星的、非正式的水权转让作了简要分析。由于水资源是一种归国家所有的稀缺资源,水交易在我国一直没有法律或法规依据。新的取水许可管理条例规定了可以对水资源进行交易,为我国今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文中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有关水权转让的经验,并分析我国水权转让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水交易可以遵循的模式,从而实现对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权转让 代理 水交易 转让价格
下载PDF
长江口南北支分流口江心洲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凌霄 戴志军 +3 位作者 梅雪菲 王杰 楼亚颖 乔红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5-607,共13页
地处径潮流汇合处的河口分流口江心洲在河口河势变迁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1959-2022年长江北支入口段实测地形数据、长江入海水沙以及南北支分水分沙比等数据,对北支入口段新生江心洲动力地貌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9-2... 地处径潮流汇合处的河口分流口江心洲在河口河势变迁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1959-2022年长江北支入口段实测地形数据、长江入海水沙以及南北支分水分沙比等数据,对北支入口段新生江心洲动力地貌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9-2022年期间新生江心洲地貌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1997年)北支主流位于崇头一侧,新生江心洲向海门港侧迁移;第二阶段(1997-2008年)崇头侧泥沙淤积,新生江心洲重新迁移至崇头侧;第三阶段(2008-2017年)新生江心洲形状与位置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变化较小,但体积趋于增长态势;第四阶段(2017-2022年)新生江心洲经历冲刷且高程大幅降低,但形状位置没有明显改变。其中新生江心洲位置与形态的变化受白茆沙分流比以及北支主流变化影响较大,但沙洲的高程因洪水事件而出现强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心洲 动力地貌演变 长江口北支 人类活动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上段滩槽演变过程研究
4
作者 王凌霄 戴志军 +3 位作者 梅雪菲 王杰 楼亚颖 乔红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3-676,共14页
滩槽系统是河口普遍存在的地貌单元,其演变过程直接关乎航槽稳定与滩涂资源利用。利用1992年—2022年长江口北支上段实测地形资料、Landsat遥感影像及长江入海水沙、南北支分流比等数据,分析北支上段滩槽演变过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 滩槽系统是河口普遍存在的地貌单元,其演变过程直接关乎航槽稳定与滩涂资源利用。利用1992年—2022年长江口北支上段实测地形资料、Landsat遥感影像及长江入海水沙、南北支分流比等数据,分析北支上段滩槽演变过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崇头边滩淤涨速率为0.32 km^(2)/a,新跃沙为0.25 km^(2)/a,其中超过50%的研究区边滩淤涨发生在2000年—2003年。同时,崇头河槽在2000年—2008年发生明显侵蚀,容积扩大超过50%。崇头边滩与新跃沙淤涨泥沙来源主要由潮流带入,受上游来沙影响较小。由于北支青龙港河道弯曲及涌潮现象,引起新跃沙快速淤涨。崇头边滩在洪季受径潮流顶托造成泥沙落淤;在枯季因科氏力与淤涨滩涂扩展,形成涨潮冲刷槽,构成北支“槽冲滩淤”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槽系统 动力地貌演变 潮汐不对称 长江口 北支
下载PDF
基于LiDAR观测的长江河口南汇南滩近期动力地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杰 戴志军 +5 位作者 魏稳 葛振鹏 庞文鸿 马彬彬 梅雪菲 于亚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6-768,共13页
南汇潮滩是长江河口重要的后备国土资源,其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可敏锐反映河海相互作用的强弱。本文利用地面LiDAR获取了南汇南滩2016年4月—2017年5月逐月大潮低潮期间滩面地貌高分辨率点云数据,根据平均小潮高、低潮位将潮滩划分为上... 南汇潮滩是长江河口重要的后备国土资源,其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可敏锐反映河海相互作用的强弱。本文利用地面LiDAR获取了南汇南滩2016年4月—2017年5月逐月大潮低潮期间滩面地貌高分辨率点云数据,根据平均小潮高、低潮位将潮滩划分为上、中和下部,由此结合水文泥沙资料分析区域潮滩动力地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潮滩在观测期间整体向海淤涨,其一年间垂向淤积值为10 cm,其中潮滩中部面积增大,而潮滩上部和下部的面积均减小;(2)滩面变化具有明显的夏秋季弱侵蚀调整、冬春季强淤积推进的季节性特征,潮滩地貌侵蚀-淤积则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在潮滩上部中侧-中部西侧形成贯通的冲刷带(10—80cm),上部沿堤西侧植被区出现强淤积带(20—85cm),整个滩面中东部潮滩出现大面积的弱淤积(5—30cm);(3)南汇南滩并未因长江入海泥沙的剧烈减少而遭受侵蚀,这可能受控于局地基本未变的动力环境和悬浮泥沙浓度,冲刷-淤积的纵向分带性则与区域海堤导致的潮流流向发生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LiDAR技术 动力地貌 南汇南滩 长江河口
下载PDF
长江口青草沙水库前沿河床演变与失稳风险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盛皓 戴志军 +3 位作者 梅雪菲 葛振鹏 黎树式 高近娟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位于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的青草沙水库是上海市最大的城市供水水源地,开展该水库前沿河床稳定性和失稳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指导价值。基于此,利用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2000年至2013年期间实测的高精度地形资料,分析青草沙水... 位于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的青草沙水库是上海市最大的城市供水水源地,开展该水库前沿河床稳定性和失稳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指导价值。基于此,利用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2000年至2013年期间实测的高精度地形资料,分析青草沙水库前沿河床近期地貌变化特征,为水库库堤安全预警提供相关理论支撑。结果表明:青草沙水库前沿河床冲淤变化在建库前后有明显差异,建库前总体表现为河槽冲刷、沙洲淤积,呈现准冲-淤振荡的性质;建库后变为幅度逐渐减弱的持续冲刷;沿河床河槽形态由U型向U型与V型河槽叠加的复式河槽转变。青草沙水库前沿沙体沿落潮主流方向下移,成形沙体呈先增长、再减少,最后趋于平衡的态势,隐形沙体大体呈减少趋势。青草沙水库库堤前沿近600 m位置是河床失稳的重点风险区域,尤其是水库库堤中上部河床处于不稳定状态,如前沿边坡所在河槽进一步逼近水库前沿,则河床面临进一步冲刷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青草沙水库 长江口 水库前沿 分流口 河槽冲刷
下载PDF
近60年来洞庭湖出湖泥沙动态变化与影响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于亚文 戴志军 +2 位作者 梅雪菲 王杰 魏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9-170,共12页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重要的调蓄湖泊,其出湖泥沙变化过程影响着湖泊演变和江湖关系调整.基于洞庭湖代表性水文站长时间序列的水文数据,利用百分位数、变差系数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洞庭湖出湖输沙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重要的调蓄湖泊,其出湖泥沙变化过程影响着湖泊演变和江湖关系调整.基于洞庭湖代表性水文站长时间序列的水文数据,利用百分位数、变差系数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洞庭湖出湖输沙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洞庭湖出湖泥沙在1951—2015年可分为1951—1970年、1971—2002年和2003—2015年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表现为下降趋势,2003—2015年年均输沙量则呈上升趋势;出湖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1951—1970年主要集中于3—12月,1971—2015年主要集中于3—8月,但2003—2015年输沙量峰值由1951—2002年的4月推迟至5月;出湖输沙量周期表现为44年和24年的全尺度周期震荡.从径流、水利工程建设和湖盆冲淤的角度分析洞庭湖出湖输沙量的变化原因,发现:出湖径流是造成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和主周期模式的重要原因;荆江裁弯工程是导致1971—2002年洞庭湖出湖输沙量大幅减少的根本原因;随三峡工程运行,洞庭湖2003—2015年多年平均出湖输沙量相比于1971—2002年减少了30.1%;此外,洞庭湖湖盆由淤积转为冲刷,导致洞庭湖出湖输沙量在2007年之后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出湖泥沙 水利工程
下载PDF
长江口新桥水道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云 戴志军 +2 位作者 梅雪菲 魏稳 章馨谣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7-260,共14页
利用1958—2020年实测地形数据与长江入海水沙数据,分析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涨潮槽——新桥水道动力地貌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桥水道在1958—2020年间的地貌演变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97年)新桥水道受控于径流、潮流... 利用1958—2020年实测地形数据与长江入海水沙数据,分析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涨潮槽——新桥水道动力地貌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桥水道在1958—2020年间的地貌演变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1997年)新桥水道受控于径流、潮流的耦合作用而经历“冲刷-淤积”的周期性变化,其中河槽主要展现上、下游迁移及河槽收缩交替等特征;第二阶段(1997—2003年)因1998和1999年大洪水造成新桥水道冲刷,新桥水道河槽向上游拓展延伸,河道拓宽明显;第三阶段(2003—2020年)则受人类活动干预和扁担沙北移及径流、潮流耦合作用,新桥水道向下游迁移束窄,并逐渐形成以河道上段为淤积中心的地貌演化格局。此外,随着东风西沙水库构建,拦蓄了部分应进入新桥水道的水体,致使河槽上段落潮动力减弱而加剧河槽淤积,导致新桥水道进一步淤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涨潮槽 新桥水道 动力地貌演变 长江河口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新的洪水保险机制研究
9
作者 雪峰 梅雪菲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8年第5期36-38,共3页
该文总结了我国的洪水现状,并对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的洪水保险做了简单回顾。同时对我国理论界的洪水保险作了简单分析。洪水保险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防洪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洪灾风险管理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但我国目前还处... 该文总结了我国的洪水现状,并对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的洪水保险做了简单回顾。同时对我国理论界的洪水保险作了简单分析。洪水保险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防洪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洪灾风险管理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但我国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文中借鉴美国等国家有关洪水保险的经验,根据我国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洪水保险可以遵循的模式,从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洪水保险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保险 二步保险 机制
下载PDF
长江口新桥水道潮汐不对称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云 戴志军 +1 位作者 张敏 梅雪菲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8-536,共9页
涨潮槽是河口重要的地貌类型,其潮汐动力受地形摩擦、径流及风浪等因素影响而发生不对称现象,直接影响槽内的泥沙动力过程。本文基于实测数据与数值模型计算潮汐不对称偏度,研究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涨潮槽——新桥水道的潮汐不对称性及其... 涨潮槽是河口重要的地貌类型,其潮汐动力受地形摩擦、径流及风浪等因素影响而发生不对称现象,直接影响槽内的泥沙动力过程。本文基于实测数据与数值模型计算潮汐不对称偏度,研究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涨潮槽——新桥水道的潮汐不对称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受余流与各分潮的相互作用控制,新桥水道可分为三个区域,上段为涨潮优势区域,中段为涨落潮转换区域,下段是落潮优势区域。(2)新桥水道欧拉余流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差异,上段指向陆而在中下段指向海并受到径流影响。斯托克斯余流则均指向陆并向陆增强。(3)新桥水道内中下段潮汐不对称受地形的影响较大,其中扁担沙的北移增强了新桥水道中段的涨潮优势特性,新的新桥通道的形成促进了新桥水道下段的落潮优势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不对称 涨潮槽 新桥水道 长江口
下载PDF
密西西比河入海水体悬沙浓度变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江洁 戴志军 +1 位作者 梅雪菲 Fagherazzi Sergio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1-81,共11页
河流入海水体悬沙浓度的变化直接反映该流域人类活动和自然应力的影响。基于密西西比河塔伯特兰丁站长期水文资料,本文采用百分位法、Mann-Kendall法等统计方法对近40年密西西比河入海水体悬沙浓度进行分析,探究密西西比河通过“鸟足状... 河流入海水体悬沙浓度的变化直接反映该流域人类活动和自然应力的影响。基于密西西比河塔伯特兰丁站长期水文资料,本文采用百分位法、Mann-Kendall法等统计方法对近40年密西西比河入海水体悬沙浓度进行分析,探究密西西比河通过“鸟足状”三角洲进入墨西哥湾的水体悬沙浓度变化过程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1976-2015年期间,密西西比河入海水体悬沙浓度展现阶段性下降趋势,其中第一时期即1976-1987年期间,入海水体悬沙浓度相对较高,平均值为0.33 kg/m^(3);第二时期即1988-2015年期间,悬沙浓度较低且平均值为0.25 kg/m^(3)。(2)密西西比河日径流量与悬沙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高斯分布。与1976-1987年相比,1988-2015年期间水沙关系曲线较为扁平,日均超过0.60 kg/m^(3)的高悬沙浓度事件明显减少。在低流量及起动流量阶段,悬沙浓度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流量接近20000 m^(3)/s时,悬沙浓度达到最大值,流量高于20000 m^(3)/s后,悬沙浓度反而随着流量增加而减小。同时,密西西比河月均水沙关系在1976-1987年期间呈双绳套样,1988-2015年期间则呈现“先沙后水”的顺时针单一型绳套样。(3)分洪工程建设及土壤保持措施是影响密西西比河入海水体悬沙浓度的主要原因。其中,工程建设减少了河道沿程沉积物物源,土壤保持措施使土地侵蚀减少,从而使得悬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此外,极端水文事件对密西西比河入海悬沙浓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径流量 水沙关系 密西西比河
下载PDF
长江口新桥水道表层沉积物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2
作者 陈云 戴志军 +2 位作者 胡高建 梅雪菲 顾靖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69,共11页
涨潮槽是全球河口普遍存在的重要地貌单元,其动力沉积过程直接关乎河口涨潮槽冲淤稳定。但因径、潮流耦合及高强度人类活动,当前世界大部分河口涨潮槽动力沉积已发生迅速变化,进而引起河槽萎缩。基于此,以2020年6月在长江口南支最大的... 涨潮槽是全球河口普遍存在的重要地貌单元,其动力沉积过程直接关乎河口涨潮槽冲淤稳定。但因径、潮流耦合及高强度人类活动,当前世界大部分河口涨潮槽动力沉积已发生迅速变化,进而引起河槽萎缩。基于此,以2020年6月在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涨潮槽——新桥水道采集的大范围表层沉积物样品为基础,利用样品的粒径数据并借助经验正交函数(EOF)开展新桥水道表层沉积物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桥水道可分为3个沉积区,其中新桥水道上游河段沉积物主要由粉砂质砂和黏土质粉砂组成,沉积物分选较差;新桥水道中游河段沉积物由砂组成,沉积物分选较好;新桥水道下游河段沉积物分选性差,主要由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以及黏土质粉砂组成。新桥水道沉积动力特征可以分为3种模式,其中主要模式为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下,新桥水道上游及下游局部河道形成以砂质粉砂与黏土质粉砂为主的沉积格局;次要模式为局部河势影响下,新桥水道中、下游局部河段形成以粉砂质砂为主的沉积格局;第三模式为洪季径流影响下以砂为主的沉积格局。扁担沙沙尾下移导致进入新桥水道径流增强引起表层沉积物变粗。东风西沙水库的构建诱发新桥水道上段尖端沉积物变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涨潮槽 沉积模式 EOF分析 长江口
下载PDF
浅谈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及创新管理
13
作者 梅雪菲 《区域治理》 2018年第37期91-91,共1页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持续进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日渐突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企业内部思想意识一致性的重要保障,对国有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方式也成为薄弱...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持续进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日渐突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企业内部思想意识一致性的重要保障,对国有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方式也成为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利用创新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指导,既可以拉近企业与社会的距离,又可以保障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不断吸收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达到优化效果.对此,本文从更新思想观念、探索机制以及紧抓关键环节等方面,谈谈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思想政治 创新管理 策略
下载PDF
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分析与探讨
14
作者 梅雪菲 《城市周刊》 2018年第25期94-94,共1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水利水电的工程建设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中小型水库作为工程建设重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小型水库具备分布范围广和数量大等特征,拥有生活用水、生态水土保持、防洪排涝、发电以及灌溉等综合功能,因而加强中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水利水电的工程建设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中小型水库作为工程建设重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小型水库具备分布范围广和数量大等特征,拥有生活用水、生态水土保持、防洪排涝、发电以及灌溉等综合功能,因而加强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从加强水库检测观测、完善健全管理体制以及做好防汛抢险等方面,探讨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的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水库 运行管理 策略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潮周期内悬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5
作者 施茗 戴志军 +1 位作者 楼亚颖 梅雪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6,共11页
最大浑浊带水体悬沙时空变化过程是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2013年6月16—24日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自小潮至大潮连续9天的逐时定点水文及悬沙观测资料,分析南槽最大浑浊带悬沙垂向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由此加深对长江... 最大浑浊带水体悬沙时空变化过程是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2013年6月16—24日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自小潮至大潮连续9天的逐时定点水文及悬沙观测资料,分析南槽最大浑浊带悬沙垂向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由此加深对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形成及变化的理解。主要结果包括:(1)南槽最大浑浊带悬沙平均粒径为3.52~18.84μm。从小潮到大潮、从表层水体到底层水体,悬沙粒径逐渐增大,水体含沙量逐渐增大,含沙量为0.12~2.29 g/L。(2)水体流速呈现自下而上、自小潮到大潮逐渐增大的态势,与悬沙粒径的关联度较好;而水体盐度呈现自上而下、自小潮到大潮逐渐增大的态势,与悬沙含量的关联度较好。(3)南槽最大浑浊带水体悬沙垂向变化涵括两种控制机制:涨落潮作用引起的底沙再悬浮控制水体悬沙约7 h的周期性变化;涨潮流挟带的口外泥沙絮凝形成的絮团在涨潮流和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引起水体悬沙出现约14 h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 最大浑浊带 垂向变化 长江口南槽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表层沉积物动态变化研究
16
作者 施茗 戴志军 +3 位作者 梅雪菲 庞文鸿 王杰 楼亚颖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0-232,共13页
河口最大浑浊带表层沉积物的动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径潮流交汇作用影响的悬底沙交换过程,直接关联最大浑浊带区域的拦门沙冲淤整治。利用2013年6月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小潮至大潮期间定点持续采集的共9 d逐时水文资料及表层沉积... 河口最大浑浊带表层沉积物的动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径潮流交汇作用影响的悬底沙交换过程,直接关联最大浑浊带区域的拦门沙冲淤整治。利用2013年6月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小潮至大潮期间定点持续采集的共9 d逐时水文资料及表层沉积物等数据,分析了南槽最大浑浊带表层沉积物沉积动力过程。主要结果包括:(1)南槽最大浑浊带表层沉积物颗粒较细,以粉砂为优势粒级,沉积物分选性较差,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及偏态自小潮到大潮呈逐渐减小的特征。落潮时水体悬浮泥沙易发生絮凝沉降,表层沉积物较细,以极细粉砂为主;涨潮期间,受涨潮顶托作用,以细砂为主的水体粗颗粒泥沙易于沉降,表层沉积物较粗。(2)沉积物组分存在2种变化模式:主要模式为潮流作用及盐水絮凝引起细颗粒悬沙沉降,以粗黏土及极细粉砂为主的沉积模式;次要模式为径流作用下,细颗粒泥沙被冲刷,细砂比重增加,导致表层沉积物变粗,以中粉砂为主的沉积特征;其中径流主导了表层沉积物的短时间内变化,而盐度的变化决定了表层沉积物整体的粗细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长江口南槽 最大浑浊带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
下载PDF
马丽“财务好管家”助推企业发展
17
作者 王汉明 柯文翔 +1 位作者 王梦妮 梅雪菲 《湖北画报》 2017年第5期84-85,共2页
谁说女子不如男?自古巾帼不让须眉。2017年3月,华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办公室主任马丽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这是马丽继2016年被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人社厅评为“湖北省会计领军人才”之后的又一殊荣。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企业发展 助推 湖北省 办公室 财政厅 股份 会计
下载PDF
基于自发漏磁效应的桥梁主缆断丝检测试验研究
18
作者 马帅飞 林阳子 +1 位作者 江东 梅雪菲 《市政技术》 2023年第6期76-81,共6页
为实现大体积桥梁主缆体系的精确断丝无损检测,采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漏磁仿真模型,基于自发漏磁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不同断丝宽度和断丝数目的磁场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可知,有限元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除去背景场... 为实现大体积桥梁主缆体系的精确断丝无损检测,采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漏磁仿真模型,基于自发漏磁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不同断丝宽度和断丝数目的磁场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可知,有限元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除去背景场后磁通密度信号明显增强,证明了主缆断丝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灵敏性;断丝信号峰谷值随着断丝数目的增加而增大,同时信号的波谷间距也随着断丝宽度的增大而增加。基于自发漏磁效应的主缆断丝检测方法可以较好地发现缆索的细微断丝情况,为桥梁主缆体系无损检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缆 断丝检测 自发漏磁效应 有限元仿真
下载PDF
Immediately downstream effects of Three Gorges Dam on channel sandbars morphodynamics between Yichang-Chenglingji Reac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China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杰 戴志军 +3 位作者 梅雪菲 楼亚颖 魏稳 葛振鹏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5期629-646,共18页
Sandbars are of vita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which however, have been intensively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Morphodynamic processes of sandbars along the Yichang-Chenglingji Reach of the Chan... Sandbars are of vita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which however, have been intensively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Morphodynamic processes of sandbars along the Yichang-Chenglingji Reac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channel immediately downstream of the Three Gorges Dam(TGD), are assessed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between 2000 and 2016.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entire area of sandbars reduces drastically by 19.23% from 149.04 km~2 in 2003 to 120.38 km~2 in 2016, accompanied with an increase in water surface width. Owing to differences in sediment grain size and anti-erosion capacity, sandbar area in the upstream sandy gravel reach(Yichang-Dabujie) and downstream sandy reach(Dabujie-Chenglingji) respectively decreases by 45.94%(from 20.79 km~2 to 11.24 km~2) and 14.93%(from 128.30 km~2 to 109.14 km~2). Furtherly, morphological evolutions of sandbars are affected by channel type: in straight-microbend channel, mid-channel sandbars exhibit downstream moving while maintaining the basic profile; in meandering channel, point sandbars show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convex and concave bank respectively, with mid-channel sandbars distributing sporadically; in bending-branching channel, point sandbars experience erosion and move downstream while mid-channel sandbars show erosion in the head part along with retreating outline. We document that the primary mechanism of sandbars shrinkages along the Yichang-Chenglingji Rea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GD induce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decreasing and increasing in unsaturation of sediment carrying capacity. Additionally, channel type can affect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sandbars. Along the Yichang-Chenglingji Reach, sandbars in straight-microbend channel are more affected by water flow than that in bending-branching chann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bars morphodynamics Three Gorges Dam(TGD) remote sensing images Yichang-Chenglingji Reach Changjiang Riv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