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青少年足形发育特征及生物力学功能对鞋具研发的启示
1
作者 孙冬 郑志艺 +4 位作者 杨礼 宋杨 梅齐昌 李建设 顾耀东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81,共15页
目的:系统分析儿童青少年足形发育特征,厘清裸足/着鞋运动规律及下肢生物力学功能。方法:运用布尔逻辑运算在Web of Science、PubMed和CNKI等8个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1日—2020年4月1日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使用改良版《Downs和Bl... 目的:系统分析儿童青少年足形发育特征,厘清裸足/着鞋运动规律及下肢生物力学功能。方法:运用布尔逻辑运算在Web of Science、PubMed和CNKI等8个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1日—2020年4月1日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使用改良版《Downs和Black量表》对研究文献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最终纳入40篇研究文献,涉及儿童青少年的足形发育及功能特征、裸足运动生物力学特征、裸足/着鞋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对比和着鞋运动生物力学特征4种类型。样本量共计30450人,年龄为1~19周岁,其中具有裸足习惯的1490人。结论:1)儿童青少年不同足形特征如足长、足围、足弓等对应不同的发育敏感期和年龄阶段,需依据足形发育特点及时调整鞋楦设计;2)鞋具束缚降低足部小关节活动度,抑制部分足功能,儿童青少年裸足运动习惯可能有助于正常足弓形态及功能形成,增加足部肌力,降低踇外翻风险;3)降低儿童鞋具扭转刚度等,遵循“保护大于功能”设计原则,可能有利于降低对低龄儿童的足部外力刺激,增加力学正向反馈及本体感觉输入,提升步态稳定性,促进足部形态及功能的正常发育。建议:未来研究结合大样本长期追踪研究及流行病学方法,进一步探讨儿童青少年裸足/着鞋习惯及鞋具特征对足形特征,运动生物力学功能及损伤风险的影响,提升儿童青少年足部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足形发育 生物力学功能 鞋具
下载PDF
不同缓冲(能力)跑鞋对跑者膝、踝关节局部动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相亮亮 梅齐昌 +2 位作者 李建设 Justin Fernandez 顾耀东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93,共10页
目的:通过最大Lyapunov指数评价局部动态稳定性,探究传统、极简和极致缓震3类跑鞋(后跟高度分别为33、8、46 mm,掌跟差分别为12、0、10 mm)对跑步过程中膝、踝关节动态稳定性影响的差异,为跑者鞋具选择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惯性测量单位... 目的:通过最大Lyapunov指数评价局部动态稳定性,探究传统、极简和极致缓震3类跑鞋(后跟高度分别为33、8、46 mm,掌跟差分别为12、0、10 mm)对跑步过程中膝、踝关节动态稳定性影响的差异,为跑者鞋具选择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惯性测量单位传感器比较跑者[年龄:(26.3±1.1)岁,身高:(1.75±0.02)m,体质量:(63.3±2.7)kg,BMI:(20.8±1.3)kg/m^(2))]以(10.8±0.5)km/h的速度在跑步机上持续跑步时下肢关节峰值合加速度,通过Rosenstein算法计算最大Lyapunov指数,评估3类跑鞋在跑步过程中对下肢局部动态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ukey HSD事后多重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显著性水平设置为P<0.05。结果:1)跑者穿着传统跑鞋的峰值合加速度大于极致缓震跑鞋,但小于极简跑鞋,且所有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2)跑者穿着3类跑鞋的踝关节合加速度的最大Lyapunov指数具有显著差异(P=0.018),相比极简跑鞋,跑者着极致缓震跑鞋的踝关节合加速度的最大Lyapunov指数显著增大(均值差=0.13,P=0.014);3)跑者膝关节合加速度的最大Lyapunov指数变化显著(P<0.01),相比极简跑鞋[(0.652±0.20)bits/s],跑者穿着传统跑鞋[(0.937±0.15)bits/s,P=0.0003]和极致缓震跑鞋[(0.936±0.12)bits/s,P=0.0003]的膝关节合加速度的最大Lyapunov指数显著增大。结论:1)从下肢关节峰值加速度角度,极致缓震跑鞋较传统跑鞋和极简跑鞋具有更好的缓冲减震作用,着地时的胫骨峰值加速度更小;2)从局部动态稳定性角度,极简跑鞋较传统跑鞋和极致缓震跑鞋在跑步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下肢局部动态稳定性,系统减弱外部干扰的能力更好,说明穿着极简跑鞋跑步时的步态更自然;3)传统跑鞋由于产生的下肢关节峰值加速度相对较小且具有较好的局部动态稳定性,对于注重兼顾跑步时的缓冲减震以及动态稳定性作用的跑者是更优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测量单位传感器 关节合加速度 动态稳定性 最大LYAPUNOV指数 跑鞋
下载PDF
“裸足”运动方式对下肢生物力学功能调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顾耀东 孙冬 +2 位作者 Gusztáv Fekete 梅齐昌 李建设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74,共14页
足部作为人体动力链与外界环境接触的始端,形态的变化与功能的表现紧密相关。通过对即刻与短期裸足运动干预以及长期裸足运动人群的足部形态和运动学、动力学、肌肉活动度等生物力学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归纳,旨在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裸足运... 足部作为人体动力链与外界环境接触的始端,形态的变化与功能的表现紧密相关。通过对即刻与短期裸足运动干预以及长期裸足运动人群的足部形态和运动学、动力学、肌肉活动度等生物力学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归纳,旨在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裸足运动的本质特征,探究形态与功能的关联。研究发现,习惯着鞋人群在短期裸足步行及跑步运动干预时,均表现出小步长、高步频的时空参数特征。短期裸足步行及跑步后足触地角度减小,踝关节跖屈增大,膝关节屈曲程度增大等运动学特征与习惯裸足人群的运动学特征相似。对习惯着鞋人群进行短期裸足步行及跑步干预时,比习惯裸足人群在着地期的冲击峰值及垂直负荷增长率均呈现降低。长期使用不合脚鞋具可改变足形和功能,如足部肌群横截面积减小,足前掌宽度及接触面积降低,拇指外翻及削弱绞盘功能等。被抑制的足部功能或许是习惯着鞋人群损伤风险较大的原因,而开展裸足运动时需综合考量足形态与功能,循序渐进,以实现足部功能训练,提高运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足”运动方式 下肢生物力学 足形 足功能
下载PDF
长距离跑后“足外翻”姿态增加膝关节内侧接触力:基于OpenSim肌骨建模及机器学习预测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梅齐昌 相亮亮 +3 位作者 孙冬 李建设 Justin Fernandez 顾耀东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1-59,共9页
目的:揭示跑者在长距离跑后下肢关节的负荷与足姿态的变化及膝关节接触力分布且验证二者关联,为快速预测膝关节负荷提供简易手段。方法:运用OpenSim个体化肌骨建模分析业余跑者5 km跑后下肢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膝关节接触力变化,采... 目的:揭示跑者在长距离跑后下肢关节的负荷与足姿态的变化及膝关节接触力分布且验证二者关联,为快速预测膝关节负荷提供简易手段。方法:运用OpenSim个体化肌骨建模分析业余跑者5 km跑后下肢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膝关节接触力变化,采用一维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1d)分析法检测差异性,结合足姿态参数与膝关节总接触力及膝关节内外侧接触力训练并检验机器学习算法。结果:1)5 km跑后,髋关节蹬离期伸角度、支撑初期外旋角度及踝关节蹬离期跖屈角度均显著增大;2)髋关节支撑期伸力矩及支撑初期外展力矩、踝关节支撑期跖屈力矩均显著增大,膝关节支撑初期及蹬离期屈力矩均显著降低;3)膝关节蹬离期总接触力显著减小,支撑初期内侧接触力显著增大而支撑初期及蹬离期外侧接触力均显著减小;4)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发现,足外翻程度增大引起膝关节总接触力及内侧接触力快速增大而外侧接触力逐步减小。结论:1)长距离跑后下肢关节负荷出现幅值及重新分布的变化,表现出增大的髋关节伸及外展力矩,减小的膝关节屈力矩及增大的踝关节跖屈力矩,可能与足姿态变化及相关肌群肌力有关;2)长距离跑后膝关节内侧接触力快速增大且与量化的足姿态参数呈线性关系;3)通过足姿态参数指标可快速预测膝关节接触力的变化,跑者可实地评估足姿态参数以预测膝关节负荷的幅值和分布变化,辅助科学合理的安排跑量及训练计划,降低跑步相关的膝关节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跑 足外翻 膝关节接触力 机器学习 OpenSim
下载PDF
运动生物力学视角下残疾人体育竞技表现提升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冬 赵亮 +4 位作者 黄莹 宋杨 梅齐昌 李建设 顾耀东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72,共13页
在残疾人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和科技助力残奥背景下,系统梳理回顾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助力残疾人竞技运动表现提高的理论体系和最新应用成果。当前研究聚焦3个方面:1)残疾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反馈;2)辅具/假肢/装备的生物力学设计... 在残疾人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和科技助力残奥背景下,系统梳理回顾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助力残疾人竞技运动表现提高的理论体系和最新应用成果。当前研究聚焦3个方面:1)残疾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反馈;2)辅具/假肢/装备的生物力学设计优化;3)残疾运动员科学分级的生物力学实证体系构建。基于当前研究现状,建议未来运动生物力学助力残疾人竞技表现提升研究应整合实验室检测和场地实时测试,依托无标记动作捕捉、可穿戴传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交叉学科前沿技术方法,将滞后的分析报告转变为即刻快速反馈的数据,将常规的科技服务转变为科学训练助力,为残疾运动员动作技术优化、假肢装备改良适配、科学化训练及实证分级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建议增加对残疾人冬季项目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关注和投入,大力开展冰雪项目运动表现生物力学分析,优化辅具装备的生物力学适配设计,构建实证量化的科学分级体系,科技助力残疾人竞技体育科学快速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 残疾人 竞技体育 竞技能力 提升
下载PDF
基于影像学构建个体化OpenSim下肢肌骨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应用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梅齐昌 顾耀东 +2 位作者 孙冬 李建设 Justin FERNANDEZ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9-264,共6页
由于OpenSim肌骨系统模拟平台开源性,近年来快速发展且被大量研究使用。个体化OpenSim肌骨模型可计算基础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揭示神经肌肉控制、肌肉力量和几何学变化及关节接触力等信息;结合影像学建模分析病理步态的神经肌肉控制... 由于OpenSim肌骨系统模拟平台开源性,近年来快速发展且被大量研究使用。个体化OpenSim肌骨模型可计算基础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揭示神经肌肉控制、肌肉力量和几何学变化及关节接触力等信息;结合影像学建模分析病理步态的神经肌肉控制及辅具的人机工效学评估等研究均表明其应用的可靠性与可行性,但存在耗时及足踝关节模拟的局限性。构建个体化病理肌骨模型,能提升临床生物力学及医学工程学研究的精准性和多样性,揭示不同病理特点,并为制定精准的诊断与康复方案、健康监测与评估状况及外部装置的工效学定制与测评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提供启示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Sim肌骨模型 医学影像 个体化 病理步态
下载PDF
基于足部形态特征的跑步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梅齐昌 顾耀东 李建设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4-40,共7页
目的:旨在分析习惯着鞋跑步者与习惯裸足跑步者跑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并结合习惯着鞋跑步者内收的大脚趾与习惯裸足跑步者外展的大脚趾的足部形态差异进行功能分析。方法:18名习惯裸足跑步者与20名习惯着鞋跑步者参与跑步测试(控制... 目的:旨在分析习惯着鞋跑步者与习惯裸足跑步者跑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并结合习惯着鞋跑步者内收的大脚趾与习惯裸足跑步者外展的大脚趾的足部形态差异进行功能分析。方法:18名习惯裸足跑步者与20名习惯着鞋跑步者参与跑步测试(控制速度3.0±0.2m/s)。Vicon三维红外运动分析系统用于收集两组受试者跑步测试时下肢的运动学数据;Kistler三维测力台用于收集受试者跑步过程中右腿的地面反作用力;Novel Pedar-X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用于获得足部特定解剖区域的足底压力(峰值压强,接触面积及压强-时间积分)数据,重点探究两组受试者外展及内收的大脚趾跑步时的功能。结果:由于两组受试者跑步时落地方式的差异,两组受试者在落地时踝关节屈伸的角度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习惯着鞋跑步者跑步时垂直负荷增长率高于习惯裸足跑步者,这与下肢及足部常见损伤相联系。习惯裸足跑步者跑步时,足部前掌区的峰值压强和压力-时间积分高于习惯着鞋跑步者,习惯着鞋跑步者大脚趾区由于鞋底的支撑作用表现出较大的峰值压强及压强-时间积分,相应的前足内外侧的峰值压强和压强-时间积分也明显低于习惯裸足跑步者。结合两组受试者在踝关节冠状面内的角度变化,习惯裸足跑步者蹬离地面时外翻角度高于习惯着鞋跑步者。结论:习惯着鞋跑步者跑步时足部蹬离阶段大脚趾由于鞋底支撑作用能够降低聚集于前足的负荷,减少足部筋膜炎、跖骨疲劳性骨折的风险;针对脚趾蹬地时抓地弹射机能的训练能够提高跑步的运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形态 裸足跑 跖屈 背屈 大脚趾
下载PDF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运动鞋生物力学研发思路及启示 被引量:5
8
作者 顾耀东 孙冬 梅齐昌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4-64,共1页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运动鞋生物力学领域的研发创新逐渐由单一的实验测试科学转变为实验科学与数据科学并重的模式。美国学者Booth等首次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在运动鞋楦的设计改良领域,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及...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运动鞋生物力学领域的研发创新逐渐由单一的实验测试科学转变为实验科学与数据科学并重的模式。美国学者Booth等首次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在运动鞋楦的设计改良领域,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及非线性模拟等方法,将足形指标简化降维为关键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大样本量精准的足形数据采集有利于机器学习精度的提升,同时随着机器学习算法的改良和大数据的积累,有望将运动鞋楦的设计误差降低至亚毫米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鞋 机器学习算法 人工智能 生物力学 鞋楦 非线性模拟 大数据 研发思路
下载PDF
基于一维统计参数映射分析跑者跑步地面反作用力差异 被引量:6
9
作者 梅齐昌 相亮亮 +2 位作者 李建设 Justin FERNANDEZ 顾耀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4-691,共8页
目的通过一维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对比分析男、女性跑者及左右侧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差异。方法30名男、女性跑者在测力跑台上以12 km/h速度进行跑步测试,记录连续5个支撑期GRF,采用... 目的通过一维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对比分析男、女性跑者及左右侧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差异。方法30名男、女性跑者在测力跑台上以12 km/h速度进行跑步测试,记录连续5个支撑期GRF,采用一维统计参数映射独立样本t检验与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比男、女性跑者及左右侧GRF差异。结果男、女性跑者的垂直平均负荷加载率(vertical average loading rate,VALR)左右侧均存在不对称,且男性跑者左侧VALR显著高于女性,而右侧无显著差异;男女性跑者右侧垂直GRF在蹬离期及横向GRF在落地期存在差异,男、女性跑者左侧横向GRF在落地期及支撑中期存在差异;男性跑者左右侧前后GRF在蹬离期、垂直GRF在落地和蹬离期及横向GRF在落地期均在存在差异;女性跑者左右侧GRF仅在垂直方向的落地期和蹬离期存在差异。结论介绍SPM在GRF数据分析中的应用,阐释相关步骤及原理,对比SPM连续值检验与特征值检验的差异,并讨论参数性SPM与非参数性SPM的差异与特征,为该方法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对男、女性跑者间及左右侧GRF对比分析发现在落地期、支撑中期及蹬离期等阶段的性别差异及左右侧对称性差异,相关结果为后续进一步探究跑步相关损伤原理及防治措施铺垫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参数映射 一维数据 地面反作用力 对称性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基于统计形状模型的三维足形状建模 被引量:4
10
作者 梅齐昌 高自翔 +1 位作者 Justin FERNANDEZ 顾耀东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01,共6页
目的构建足的三维统计形状模型(statistical shape model,SSM),揭示足形状的三维变化特征。方法 50名中国青年男性正常足数据用于三维统计形状建模,通过足面网格配准、点对齐及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PC)降维分析等步骤,获得平均... 目的构建足的三维统计形状模型(statistical shape model,SSM),揭示足形状的三维变化特征。方法 50名中国青年男性正常足数据用于三维统计形状建模,通过足面网格配准、点对齐及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PC)降维分析等步骤,获得平均足形态及在各PC维度标准差等参数化的足形态。结果通过PC降维分析,三维足型主要在长短及宽窄(PC1,48.01%)、足弓高度及足背厚度(PC2,11.38%)及大脚趾展收(PC3,7.48%)等维度变化。结论通过构建参数化的足三维SSM,可运用至基于该人群的鞋楦制作、鞋垫定制及临床足病快速诊断等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形状建模 足形态 鞋楦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统计形状建模及机器学习探究足的形态与功能
11
作者 梅齐昌 相亮亮 +2 位作者 俞佩敏 高自翔 顾耀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62-362,共1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人群的三维足形作统计形状建模分析,揭示形态与姿态的差异,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各形态与姿态特点与运动功能的关联性。方法对习惯裸足人群及习惯着鞋人群的双足进行扫描,获取三维足形;采用Novel EMED压力板记录走跑等... 目的通过对不同人群的三维足形作统计形状建模分析,揭示形态与姿态的差异,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各形态与姿态特点与运动功能的关联性。方法对习惯裸足人群及习惯着鞋人群的双足进行扫描,获取三维足形;采用Novel EMED压力板记录走跑等基础活动的足底分布。使用自编的Python程序对足形依次进行网面配准、质心对齐及主成分降维分析;将形态参数与走跑活动的足底压力作偏最小二乘线性回归分析,并采用留一法作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算法 偏最小二乘 留一法 线性回归分析 主成分降维 形态参数 足底压力 形状建模
下载PDF
石智勇超挺举世界纪录关键技术的运动学参数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但林飞 石智勇 +1 位作者 梅齐昌 李建设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47,共10页
针对石智勇2次超挺举世界纪录的关键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及诊断,为其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科技助力。在比赛现场采用高速摄像机进行定点定焦拍摄,通过SIMI°Motion7.50对视频进行三维运动学解析。结果显示:(1)在提铃至胸阶段,石智勇挺... 针对石智勇2次超挺举世界纪录的关键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及诊断,为其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科技助力。在比赛现场采用高速摄像机进行定点定焦拍摄,通过SIMI°Motion7.50对视频进行三维运动学解析。结果显示:(1)在提铃至胸阶段,石智勇挺举199 kg时引膝幅度更大,伸髋伸膝角速度峰值更快,均有利于提升发力效果,但过快的杠铃回落速度可能对接铃的稳定性构成隐患。(2)在预蹲上挺阶段,石智勇挺举199 kg时伸髋伸膝角速度峰值进一步提高,上挺发力效果更好。此外,由石智勇上挺杠铃高度峰值预测其成绩存在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3)在稳定性参数中,石智勇2次试举时杠铃重心Y轴偏移均控制理想,但2次试举发力时段末的"两心"距离均偏大,可能与甩臂提肘技术有关。因此,下肢伸髋伸膝肌群爆发力和协调性的提升可能是石智勇再超挺举世界纪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智勇 举重 挺举 关键技术 生物力学 运动学参数
下载PDF
疲劳对纵跳高度以及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13
作者 俞佩敏 梅齐昌 +3 位作者 相亮亮 高自翔 Justin Fernandez 顾耀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42-342,共1页
目的纵跳是一种基础的运动类型,常见于各类运动项目之中。局部的肌肉疲劳会导致纵跳落地阶段的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发生改变。在于跑步诱导的疲劳对于纵跳表现以及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参数的即刻影响。方法纳入15名成年男性受试者,疲... 目的纵跳是一种基础的运动类型,常见于各类运动项目之中。局部的肌肉疲劳会导致纵跳落地阶段的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发生改变。在于跑步诱导的疲劳对于纵跳表现以及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参数的即刻影响。方法纳入15名成年男性受试者,疲劳方式采用跑步诱导疲劳,疲劳前后采集3次成功纵跳的运动学以及动力学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对下肢运动学、动力学数据以及纵跳高度进行分析。结果疲劳并未影响纵跳高度以及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疲劳 配对样本t检验 动力学数据 地面反作用力 下肢生物力学 纵跳高度 下肢运动 动力学参数
下载PDF
长时间跑步对下肢关节生物力学变量对称性的影响
14
作者 高自翔 梅齐昌 +3 位作者 相亮亮 俞佩敏 Gusztáv Fekete 顾耀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45-345,共1页
目的探讨在执行长时间的跑步诱导疲劳实验后下肢跑步步态是否存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差异。方法招募15名男性业余跑步爱好者,年龄(22±1)岁,身高(173±8)cm,体重(65±7)kg,BMI(21.62±2)kg/m^(2)。采用Vicon 8摄像机运动捕... 目的探讨在执行长时间的跑步诱导疲劳实验后下肢跑步步态是否存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差异。方法招募15名男性业余跑步爱好者,年龄(22±1)岁,身高(173±8)cm,体重(65±7)kg,BMI(21.62±2)kg/m^(2)。采用Vicon 8摄像机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测力板采集疲劳前后双侧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跑步诱导疲劳实验是在跑步机上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步 疲劳实验 运动学和动力学 运动捕捉系统 关节生物力学 摄像机
下载PDF
经典女子箭步式上挺关键技术环节的运动学分析——基于廖秋云世锦赛破挺举世界纪录动作的技术诊断
15
作者 但林飞 吴紫莹 +3 位作者 石智勇 梅齐昌 刘功聚 李建设 《浙江体育科学》 2021年第2期96-104,共9页
目的:为国家举重队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科技支撑及举重的运动训练乃至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德国SIMI-Motion7.50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廖秋云打破世界纪录的挺举技术动作视频进行解析,解析的采样频率为50 Hz,运用截断频率为6H... 目的:为国家举重队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科技支撑及举重的运动训练乃至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德国SIMI-Motion7.50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廖秋云打破世界纪录的挺举技术动作视频进行解析,解析的采样频率为50 Hz,运用截断频率为6Hz低通滤波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使用DLT计算空间坐标。结果:①廖秋云提铃至胸阶段的技术堪称完美,准备姿势合理,引膝动作完成质量高。采用积极的伸髋发力,且躯干角度保持80.27deg至77.62deg之间,有利于腹背肌群参与发力。屈髋屈膝接铃,杠铃回落距离为身高的19.61%,属于合理的杠铃回落距离。②上挺阶段,过渡阶段和预蹲制动阶段用时过长。准备姿势站距的调整将降低杠铃所需送达的最终高度,且有利于上挺动作的稳定性。其箭步式上挺杠铃回落距离仅为9.80cm,回落距离小,且双足构成的稳定区域面积大。发力时两心距离控制在3.1cm内,属于理想距离。站稳起立时段末,杠铃向右偏移达17.70cm,对其支撑可能存在隐患。③总体上看,廖秋云的技术优势在于躯干角度控制得当,两心距离始终较近。下肢关节角度变化趋势合理,伸髋发力的方式正确。④廖秋云技术优势明显,但成绩仍具有上升空间。建议优化时间结构,缩短过渡时间,避免额外的能量消耗。缩短预蹲制动时间,提升下肢离心收缩转向心收缩的能力。站稳时段的杠铃横向偏移过大,提示进行左右侧肌肉体量测试评价,并加强弱侧肌肉力量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举重 挺举 关键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