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楚军民 吴清玉 许建屏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 比较常温非体外循环 (OPCPB)和低温体外循环 (CPB)下心外管道全腔静脉 -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功能性单心室复杂畸形的效果。 方法 根据术中是否采用 CPB,将 2 8例功能性单心室复杂心脏畸形患者分为两组 ,OPCPB组 :11例 ,均在 ... 目的 比较常温非体外循环 (OPCPB)和低温体外循环 (CPB)下心外管道全腔静脉 -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功能性单心室复杂畸形的效果。 方法 根据术中是否采用 CPB,将 2 8例功能性单心室复杂心脏畸形患者分为两组 ,OPCPB组 :11例 ,均在 OPCPB下行心外管道 TCPC;CPB组 :17例 ,均在 CPB下行心外管道TCPC。记录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 (CVP)、平均体动脉压、胸腔引流液量、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液制品用量、住院费用和出院时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 ,并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术后早期死亡率无明显差别 ,术后OPCPB组 CVP明显低于 CPB组 (P<0 .0 5 ) ,胸腔引流液量、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 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CPB组明显减少或缩短 (P<0 .0 5 ) ,血浆用量明显减少 (P<0 .0 5 ) ,住院费用明显低于 CPB组 (P<0 .0 5 ) ,两组 Sp O2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结论 在 OPCPB下行心外管道 TCPC并非十分困难 ,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优于CPB下行心外管道 TCPC,围术期血液制品用量减少 ,有利于早期恢复 ;术后住院时间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B 心外管道 TCPC 术后 住院时间 非体外循环 住院费用 结论 CVP 差别
下载PDF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 被引量:5
2
作者 楚军民 吴清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 评价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 (TCPA)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1998年 6月~ 2 0 0 2年 7月 ,2 6例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的患者接受了心外管道 TCPA,包括单心室伴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16例 ,三尖瓣下移畸... 目的 评价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 (TCPA)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1998年 6月~ 2 0 0 2年 7月 ,2 6例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的患者接受了心外管道 TCPA,包括单心室伴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16例 ,三尖瓣下移畸形 2例 ,右心室双出口伴大动脉转位 3例 ,三尖瓣闭锁伴右心室发育不良 5例。 19例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7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 结果 无手术死亡 ,全部患者治愈出院。术后随访 1~ 4 7个月 ,无晚期死亡。所有患者症状消失 ,无静脉压明显升高现象 ,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外管道血流通畅 ,无血栓形成 ,心电图检查示无严重的心律失常 ,血氧饱和度 0 .93~ 0 .96 ,心功能均达 ~ 级。 结论 心外管道 TCPA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手术方式 ,易于掌握 ;术后疗效满意 ,优于其他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管道 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 手术治疗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全身麻醉
下载PDF
肺灌注显像评价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肺血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楚军民 吴清玉 +2 位作者 王文明 史蓉芳 刘秀杰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41-343,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肺灌注显像评价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肺血分布的价值。方法  19例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的患者 ,根据上下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的方式分为 3组。第 1组 (6例 ) :上下腔静脉对称地与右肺动脉端侧吻合 ;第 2组 (10例 ) :下腔静脉通过... 目的 探讨肺灌注显像评价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肺血分布的价值。方法  19例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的患者 ,根据上下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的方式分为 3组。第 1组 (6例 ) :上下腔静脉对称地与右肺动脉端侧吻合 ;第 2组 (10例 ) :下腔静脉通过心外管道或心内隧道与主肺动脉端端吻合 ;第 3组 (3例 ) :下腔静脉与主肺动脉端端吻合 ,左右上腔静脉与左右肺动脉端侧吻合。患者术后均接受肺灌注显像 ,根据显像结果 ,定性和定量分析上、下腔静脉血及全部肺血在左右肺内的分布特征。结果 第 1组 :上下腔静脉血均匀地回流至左右肺 ,全部静脉血均匀地分布到左右肺 ;第 2组 :大多数或全部上腔静脉血回流到右肺 ,极少数回流到左肺 ;大多数或全部下腔静脉血回流到左肺 ;全部肺血主要分布到左肺 ;第 3组 :右上腔静脉血全部回流至右肺 ;左上腔静脉血全部回流至左肺 ;下腔静脉血液多数分布至左肺 ,少数分布至右肺。结论 不同方式的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可导致不同的肺血分布 ;肺灌注显像是一种简单、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腔肺动脉吻合术 放射性核素显像 肺血分布
下载PDF
不同方式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的肺血分布 被引量:1
4
作者 楚军民 吴清玉 王文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 评价不同方式的全腔静脉 -肺动脉连接术 (TCPC)术后的肺血分布特征 ,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将 2 3例 TCPC术后的患者根据下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方式的不同和有无左上腔静脉分为 4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后 30天内接受核... 目的 评价不同方式的全腔静脉 -肺动脉连接术 (TCPC)术后的肺血分布特征 ,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将 2 3例 TCPC术后的患者根据下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方式的不同和有无左上腔静脉分为 4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后 30天内接受核素肺灌注显像检查 ,根据核素放射性计数在双侧肺内的分布 ,定性和定量分析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血液和全部肺血在左右肺内的分布特征。 结果 组 :下腔静脉血液全部或绝大多数回流到左肺 ;上腔静脉血液全部或绝大多数回流到右肺 ;全部静脉血液主要分布于左肺 ,左右肺血流量相比差别较大 (P≤ 0 .0 1) ,与生理性肺血分布不符。组 :上、下腔静脉血液及全部静脉血液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左右肺 ,左右肺血流量相比差别较小 (P≥0 .0 5 )。组 :下腔静脉血液大多数回流到右肺 ,左右肺血流量相比差别较大 (P≤ 0 .0 5 ) ;上腔静脉血液比较均匀地回流至左右肺 ,左右肺血流量相比差别较小 (P≥ 0 .0 5 ) ;全部肺血主要回流至右肺 ,左右肺血流量相比差别较大 (P≤0 .0 5 ) ,比较符合生理性肺血分布。组 :右上腔静脉血液全部回流至右肺 ,左上腔静脉血液全部回流至左肺 ,左右肺血流量相比差别较大 (P≤ 0 .0 1) ;下腔静脉血液多数分布至左肺 ,少数分布至右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肺血分布 核素肺灌注显像
下载PDF
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俞飞成 黄连军 +6 位作者 孙立忠 蒋世良 吕建华 金敬琳 田良鑫 楚军民 常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置入后即刻重复DSA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99.4%(179/180),1例支架位置过高,行外科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术后即刻造影160例无内漏,18例少量内漏,2例中量内漏近段加短袖套支架(Cuff)后内漏消失;降主动脉真腔明显扩大,腹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18.6±7.2)个月,18例少量内漏12例6个月内消失、6例无加重;21例支架段假腔消失,余者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形成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覆膜血管内支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Ross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疾病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清玉 楚军民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 总结 Ross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疾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 方法 自 1998年 3月至2 0 0 2年 7月 ,16例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 (平均年龄 14 .0± 9.9岁 )接受 Ross手术 ,即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诊断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 ... 目的 总结 Ross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疾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 方法 自 1998年 3月至2 0 0 2年 7月 ,16例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 (平均年龄 14 .0± 9.9岁 )接受 Ross手术 ,即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诊断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 ,主动脉瓣狭窄 9例 ,主动脉瓣发育不良呈穹隆状狭窄 2例 ;主动脉瓣脱垂 5例 ,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各 1例。 结果 无手术死亡 ,全部患者治愈出院。随访 1~ 4 8个月 ,平均 30± 13个月 ,无远期死亡 ,无瓣膜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心功能 级。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及同种肺动脉瓣功能良好 ,仅 1例患者主动脉瓣有极少量反流 ;所有患者主动脉瓣跨瓣压差 2 .1± 0 .8mm Hg(1k Pa=7.5 mm Hg) ,左心室流出道及主动脉瓣环随着年龄的生长而增长 ,平均瓣环直径较术后增加 4 .0± 2 .1mm。 结论  Ross手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疾病安全 ,效果好 ,随机体发育而生长 ,可适于某些主动脉瓣瓣膜疾病 ,尤其适于小儿及年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S手术 手术治疗 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疾病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 诊断 主动脉瓣狭窄
下载PDF
右心导管并一氧化氮吸入对预测肺动脉高压病变的研究
7
作者 王文明 盛玉国 +5 位作者 李乃选 荆秀荣 段新武 张祥盛 楚军民 金敬琳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329-331,共3页
目的通过右心导管检查技术评价吸入一氧化氮预测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病变的可复性。方法对1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检测吸入30 ppm NO 10 min前后的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参数,同时与吸氧试验参数、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 目的通过右心导管检查技术评价吸入一氧化氮预测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病变的可复性。方法对1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检测吸入30 ppm NO 10 min前后的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参数,同时与吸氧试验参数、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吸入一氧化氮后,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96.03±1.20)%vs(92.65±1.48)%,P<0.01;肺血管阻力有明显降低(352.03±94.12)dyn.s.cm-5vs(845.32±218.37)dyn.s.cm-5,P<0.01;与吸氧状态下相比,吸入一氧化氮比吸氧对肺动脉平均收缩压力[(47.83±10.85)mm Hg vs(86.09±19.25)mm Hg,P<0.01]和肺血管阻力[(352.03±94.12)dyn.s.cm-5vs(437.15±193.20)dyn.s.cm-5,P<0.01)]降低的更明显。肺组织病理检查显示7例轻度肺动脉高压改变(Ⅰ级),2例中度肺动脉高压改变(Ⅱ级),吸入NO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皆有明显改善,3例Ⅲ→Ⅳ级改变患者各种参数在吸NO前后无明显改善。结论初步结果显示右心导管吸入一氧化氮技术可以作为预测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病变可复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右心导管 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326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随疾病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宜林 李崇剑 +5 位作者 楚军民 杨瑛 郑聪毅 邵澜 田野 张林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12期1068-1072,共5页
目的 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c infaction,AMI)患者的伴随疾病情况,为在青年人群中开展AMI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全部45岁以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出... 目的 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c infaction,AMI)患者的伴随疾病情况,为在青年人群中开展AMI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全部45岁以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出院诊断中的伴随疾病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326例青年AMI患者中,循环系统的伴随疾病主要是高血压(50.00%的患者伴有高血压),除外循环系统的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常见(60.43%),其中反流性食管炎最为常见(50.00%),其次是以高胆固醇血症、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为主的多(患病率分别为24.85%、22.39%和11.04%),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51.84%)。其他疾病肝功能异常较常见(26.69%),其他疾病患病率都在5%以下。结论 青年AMI患者的伴随疾病主要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反流性食管炎和肝功异常。应加强对青年AMI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管理以及对反流性食管炎和肝功异常的病因分析和治疗,同时对上述疾病与青年AMI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伴随疾病 青年患者
下载PDF
人工心脏起搏在先天性心脏病术中及术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何建新 楚军民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第6期471-471,共1页
本文对 3 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或术后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进行了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包括术中及术后床旁紧急开胸右室心外膜放置和术后经皮肤静脉穿刺心内膜放置 ,全部以VVI型起搏方式 ,并配以药物治疗。本组患儿 5例手术中或手术结... 本文对 3 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或术后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进行了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包括术中及术后床旁紧急开胸右室心外膜放置和术后经皮肤静脉穿刺心内膜放置 ,全部以VVI型起搏方式 ,并配以药物治疗。本组患儿 5例手术中或手术结束时即转为窦性心律 ,其余患儿均于术后 1~ 8天内转为稳定的窦性心律 ,除 2例死于非心律失常原因外 ,其余均治愈出院 ,并于出院前全部拆除起搏导线。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心律失常 ,宜尽早放置临时起搏器 ,以期安全度过围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 先天性心脏病 小儿 并发症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经静脉桥血管注射尼卡地平后桥血管流量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蒋钦 黄克力 +6 位作者 孙寒松 杨研 吴红斌 楚军民 张岩 姜睿 胡盛寿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7期800-803,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中经静脉桥血管注射尼卡地平后桥血管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7年8月于阜外医院心外科一个病区行冠脉旁路移植术中经静脉桥注射尼卡地平后患者桥血管流量的变化。结果经静脉桥血管注...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中经静脉桥血管注射尼卡地平后桥血管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7年8月于阜外医院心外科一个病区行冠脉旁路移植术中经静脉桥注射尼卡地平后患者桥血管流量的变化。结果经静脉桥血管注射尼卡地平患者共计87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11例,年龄在39~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4±10.0)岁。尼卡地平经静脉桥注射前、后静脉桥血管平均流量分别为(33.7±8.7)ml/min、(56.2±15.3)ml/min(n=195,P<0.05);左胸廓内动脉桥血管平均流量前后分别为(24.8±6.8)ml/min、(34.6±7.6)ml/min(n=85,P<0.05)。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分组经静脉桥血管注射尼卡地平后桥血管流量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冠脉非弥漫病变组与弥漫病变组分组经静脉桥血管注射尼卡地平后桥血管流量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脉旁路移植术中经静脉桥注射尼卡地平后患者桥血管流量明显增加。经桥血管注射尼卡地平是一种冠脉旁路移植术中改善桥血管流量简易、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卡地平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桥 激光多普勒流量测定仪
下载PDF
右心室双出口31例外科矫治
11
作者 王苏 楚军民 《河北医药》 CAS 2004年第6期472-473,共2页
目的 探讨右心室双出口外科治疗的早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对 3 1例右心室双出口患者实施外科治疗 ,其中经典的Rastelli手术 (内隧道外管道手术 ) 4例 ;经内隧道成形左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直接疏通或用心包片加宽 11例 ;改良Rastelli手... 目的 探讨右心室双出口外科治疗的早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对 3 1例右心室双出口患者实施外科治疗 ,其中经典的Rastelli手术 (内隧道外管道手术 ) 4例 ;经内隧道成形左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直接疏通或用心包片加宽 11例 ;改良Rastelli手术 11例 ,全腔肺动脉吻合术 2例 ,Glenn手术 2例 ;大动脉调转术 1例。结果 早期死亡 (术后 1个月 ) 1例 ,出院 3 0例。随访 2 6例 ,失访 4例 ,随访 5月~ 5年 ,平均 (3± 1.5 )年 ,无死亡 ,二次手术 3例。所有患者紫绀消失 ,症状明显改善 ,心功能Ⅰ级 2 4例 ,心功能Ⅱ级 2例 ,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及学习和工作。结论 大部分右心室双出口患者经双心室矫治可以取得很好的早期及远期疗效。对于合并其他严重畸形的患者可以行右心室旁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 外科矫治 外科治疗 心功能
下载PDF
PULMONARY BLOOD DISTRIBUTION AFTER 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被引量:2
12
作者 楚军民 吴清玉 王文明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6-49,共4页
Objective.To assess the feature of pulmonary blood flow distribution after 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of different types,and to provide the selection of the best type.Methods. Thirty-two consecutive survival ... Objective.To assess the feature of pulmonary blood flow distribution after 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of different types,and to provide the selection of the best type.Methods. Thirty-two consecutive survival patients after TCPC underwent radionuclide lung perfusion imaging. According to the radionuclide counts in the left and right lungs,analys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blood flow from superior venous cava(SVC) and inferior venous cava(IVC)and the whole pulmonary blood flow in both lungs were made.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by the the anastomosis between IVC and pulmonary artery.Results. GroupⅠ:The flow ratio of the IVC to left lung was greater than that to the right lung,P≤0.01;the flow ratio of the SVC to right lung was greater than that to the left lung,P≤0.01;and the whole pulmonary blood flow went dominantly to the left lung,P≤0.05,which is not in line with physiological distribution. GroupⅡ:the flows from the SVC and IVC were mixed in the middle of the junction and ran evenly into the right and left lungs,the whole pulmonary blood flow went to both lungs,P≥0.05. Group Ⅲ:the flow ratio of the SVC to both lungs were the same,P≥0.05,and major part from IVC went to the right lung,P≤0.01;the pulmonary blood flow go dominantly to the right lung,P≤0.05,which is in accord with physiological distribution. Group Ⅳ:the flows from the right SVC went to right lung by 100%,P≤0.01,and that from the left SVC went to left lung by 100% too,P≤0.01;the flows from IVC went dominantly to the left lung,with little part to the right lung ,P≤0.05.Conclusions. Different types of TCPC can result in different pulmonary blood distributions. The best flow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lungs can be obtained by an offset of the IVC anastomosis toward the RPA with widening anastomosis for the patients without persist left superior venous cava(PLS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灌注放射性核素成像 肺血流分布 心脏畸形 腔静脉肺全连接术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应筛查无症状型心肌缺血
13
作者 楚军民 《糖尿病新世界》 1999年第6期14-14,共1页
英国Rutter报道,无症状型心肌缺血在无冠心病症状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病人中常见,尤其更多见于伴微量白蛋白尿者。在该人群中,低运动负荷时缺血反应发生率高,提示将来发生冠脉事件的可能性增加,也表明了患冠心病的概率增大。
关键词 微量白蛋白尿 2型糖尿病 无症状型 冠心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心肌缺血 发生率 筛查 ST段压低 负荷
下载PDF
溶石药物对泌尿系粘膜的灌注损伤
14
作者 高佃军 林桂亭 +5 位作者 谭保斌 苏俊武 林长安 郭振家 楚军民 吕世军 《潍坊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94-95,共2页
将随机选择的家兔20只分为3组,分别观察溶石药物对泌尿系粘膜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损伤分为3个阶段,即急性损伤、亚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主要以粘膜水肿、粘膜下炎性细胞浸润为主,1周后其病理改变基本消失。
关键词 依地酸二钠 腹蛇抗栓酶 损伤 泌尿系结石
下载PDF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6
15
作者 楚军民 卫金花 +1 位作者 常谦 张海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11-216,共6页
目的探讨单中心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术后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阜外医院行手术治疗341例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6例、女95例,平均年龄29~73(47.42±11.54)岁。根... 目的探讨单中心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术后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阜外医院行手术治疗341例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6例、女95例,平均年龄29~73(47.42±11.54)岁。根据术后有无出现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将患者分为两组:并发症组(87例)和无并发症组(25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结果并发症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患者[(49.91±11.22)岁vs.(46.57±11.54)岁,P=0.019]。并发症组患者术前出现器官缺血性损伤比例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患者:脑缺血(18.4%vs.5.9%,P=0.001)、脊髓损伤(16.1%vs.4.7%,P=0.001)、急性肾损伤(31.0%vs.10.6%,P=0.000)。夹层累及动脉分支血管比例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患者:冠状动脉受累(52.9%vs.17.1%,P=0.000)、弓上动脉受累(73.6%vs.53.9%,P=0.001)、腹腔干动脉受累(37.9%vs.22.0%,P=0.003)、肠系膜上动脉受累(18.4%vs.9.8%,P=0.030)、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受累(27.6%vs.9.8%,P=0.000)。并发症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均显著长于无并发症组[(205.05±63.65)min vs.(167.67±50.24)min,(108.11±34.79)min vs.(90.75±27.33)min,(22.55±8.09)min vs.(18.76±9.56)min,P<0.05]。年龄、术前合并脑缺血性损伤、术前合并急性肾损伤、术前肢体感觉和(或)运动功能障碍、夹层累及冠状动脉、体外循环时间均为TAAD患者术后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夹层累及冠状动脉患者而言,积极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显著降低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是T A A D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167(0.060,0.467),P=0.001]。结论探寻TAAD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可为术前识别手术高危人群及术后更加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死亡率 并发症 危险因素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呼吸对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肺循环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楚军民 吴清玉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73-475,W001,共4页
目的 探讨呼吸对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肺循环血流的影响。 方法 对 15例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的患儿进行超声检查 ,观察在静息及深呼吸条件下肺循环血流的变化特征。 结果 应用外管道的患儿 ,静息状态下 ,肺动脉为持续性前向血流 ,血... 目的 探讨呼吸对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肺循环血流的影响。 方法 对 15例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的患儿进行超声检查 ,观察在静息及深呼吸条件下肺循环血流的变化特征。 结果 应用外管道的患儿 ,静息状态下 ,肺动脉为持续性前向血流 ,血流速为 (38 0± 2 3)cm/s ;深吸气时前向流速增大为 (6 7 0± 3 5 )cm/s;深呼气时前向流速减小为 (2 6 0± 2 3)cm/s,与静息状态时相比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应用内隧道的患儿 ,其肺动脉血流同时要受心动周期的影响 ,静息状态下 ,上腔静脉为持续性血流 ,血流速为 (4 2 0± 2 1)cm/s;深吸气时流速增大为 (71 0± 4 3)cm/s;深呼气时流速减小为 (2 1 0± 1 0 )cm/s ,与静息状态时相比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且无反向血流。应用人工血管外管道的患儿 ,吸气时 ,下腔静脉为峰值 (37 0± 2 3)cm/s的前向血流 ,呼气时为峰值 (33 0± 1 7)cm/s的反向血流 ;应用带瓣的同种血管外管道的患儿 ,吸气时下腔静脉为峰值 (4 7 0± 1 9)cm/s的前向血流 ,呼气时无前向流 ,且无明显反向血流。 结论 呼吸是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肺循环的另一能量来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循环 FONTAN手术 肺动脉吻合术 呼吸 TCPA
原文传递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脊髓缺血性损伤的病例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楚军民 卫金花 +1 位作者 张海涛 常谦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640-1642,共3页
目的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脊髓缺血性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e,SCI)的病例资料,探讨围手术期发生SCI的病例特征,为SCI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330例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脊髓缺血损伤1... 目的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脊髓缺血性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e,SCI)的病例资料,探讨围手术期发生SCI的病例特征,为SCI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330例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脊髓缺血损伤19例。根据是否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分为两组,13例单纯SCI患者(单纯组)和6例合并两种或多种并发症患者(复合组)。分析比较每组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术中情况、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SCI发生率为5.79%。单纯组中5例患者存在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受夹层累及,而复合组全部6例均存在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受累(P<O.0s)。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发生率在两组中均较高,其中单纯组中11例患者受累,发生率为86.7%;复合组中6例均受累(P>O.05)。两组患者胸段肋间动脉均严重受累,发自假腔肋间动脉平均为15.77±2.51支和15.5±4.82支,两组间比较无差异。单纯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均低于复合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组患者ICU治疗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均显著低于复合组(P<O.05)。单纯组中11例患者接受脑脊液引流治疗,12例缺血症状明显缓解;复合组中3例患者行脑脊液引流治疗,其中2例患者症状缓解。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SCI患者,术前多伴有严重的左锁骨下动脉和胸段肋间动脉受累。复合组患者较单纯SCI患者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受累更严重。复合组SCI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偏长,其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明显延长。单纯SCI患者脊髓缺血症状大多可有效缓解,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脊髓缺血性损伤 左锁骨下动脉 肋间动脉 脑脊液引流
原文传递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再次手术的早中期结果 被引量:3
18
作者 楚军民 徐海涛 +3 位作者 李守军 闫军 张浩 王旭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570-1572,共3页
目的探讨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合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阜外医院16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名,女性9名;采用电话和门... 目的探讨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合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阜外医院16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名,女性9名;采用电话和门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再次手术时患者的平均年龄是13.2±12.9岁(5月—41岁),两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是9±9.4年(1月—30年);再次手术行房室瓣成形术9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4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2例,左室流出道疏通术1例。全组患者围术期无死亡,呼吸机平均使用时间22.1±30.1h(6—125),ICU平均住院时间58.4±45.7h(15—160),1例患者因术中停机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左侧房室瓣中量反流而再次转机进行修复。1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2.5±20.2月(33—101),2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左侧房室瓣大量反流,分别于术后1年、3年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例患者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5年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行经皮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6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Ⅰ级10例、Ⅱ级6例,未发现远期死亡。结论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再次手术发生率较高,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左侧房室瓣大量反流,对于多数患者来说,再次手术是安全的,术后早中期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再次手术 左侧房室瓣返流
原文传递
非体外循环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楚军民 吴清玉 +1 位作者 郭少先 许建屏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 小儿 手术方法 心脏病
原文传递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腔中部梗阻的发生机制和处理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楚军民 孙寒松 王立清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494-2496,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腔中部梗阻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阜外医院12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左心室腔中部梗阻的资料,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左心室中部压...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腔中部梗阻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阜外医院12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左心室腔中部梗阻的资料,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左心室中部压差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全组患者无早期死亡,未发生瓣周漏、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瓣膜故障、二次开胸等并发症,12例患者均出现了左心室腔中部梗阻,平均峰值差压为(53.4±17.3)mm Hg,并没有出现SAM现象,患者术后左室舒张末径、主动脉瓣峰值流速、主动脉瓣跨瓣平均压差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12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6.1±27.4(4~102)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未出现人工瓣膜故障,1例患者术后随访超声提示左室流出道血流通畅,11例患者左心室中部压差为(43.4±14.2)mm Hg,较术后早期明显降低(P<0.05),1例患者术后30个月心尖部室壁瘤形成,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纽约心功能分级均为I/II级。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现左心室腔中部梗阻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并发症,预后不良,须尽早诊断并识别是否合并心尖部室壁瘤,及时予以合理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左心室腔中部梗阻 主动脉瓣置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