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6例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1
作者 宋盼盼 张晓莉 +7 位作者 李小丽 徐丹 王俊玲 楚嫚嫚 王梦月 贾天明 杜开先 董燕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8-373,共6页
目的探讨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基因确诊的6例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 目的探讨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基因确诊的6例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分析基因变异位点特点。结果6例患儿均为男性,起病年龄1月龄至1岁4月龄。6例均有认知及运动发育落后,以发育落后起病3例,以抽搐起病后出现发育停滞甚至倒退3例。6例均合并癫痫,2例严重小头畸形患儿在婴儿早期出现癫痫性脑病,发作形式以痉挛发作为主;4例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均在多次发热抽搐后逐渐转变为无热抽搐,以局灶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为主,其中3例在多次无热抽搐后出现发育停滞甚至倒退,并逐渐出现共济失调症状。头颅影像学正常2例,大脑发育不良1例,额叶变尖并额叶内脑白质异常信号、胼胝体薄1例,胼胝体菲薄、侧脑室形态失常1例,1例早期正常5岁9月龄时出现小脑萎缩。2例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均异常。3例行听觉诱发电位检查,1例正常、2例异常。6例患儿均存在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位点变异,其中缺失变异2个,错义变异7个,2例患儿的变异位点未见报道,分别为c.1341_1343del和c.1283A>G、c.1165_1167del和c.1075G>A。随访3个月至4年5个月,2例严重小头畸形患儿均在婴儿期死亡,4例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至末次随访均存活、均仍有癫痫发作。结论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临床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明显小头畸形的患儿临床多表现为重症类型,而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变异以错义变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头畸形 癫痫 共济失调 基因 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 发育落后
原文传递
新ERCC8复合杂合性变异致姐弟2例Ⅰ型Cockayne综合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莉 楚嫚嫚 +6 位作者 李小丽 韩瑞 王丽君 宋盼盼 甘玲 牛国辉 贾天明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1年第10期1458-1461,共4页
目的探讨ERCC8基因突变所致一家系中2例姐弟Cockayne综合征(CS)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及遗传学特点。方法选择一家系中2例ERCC8基因突变导致的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遗传学特点,并根据CS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 目的探讨ERCC8基因突变所致一家系中2例姐弟Cockayne综合征(CS)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及遗传学特点。方法选择一家系中2例ERCC8基因突变导致的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遗传学特点,并根据CS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相关基因等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男孩,4岁4月龄,可独走数十米,易摔倒,头围及身高较同龄儿小。脑CT显示脑白质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以及双侧基底节区钙化等非特异表现;先证者胞姐,8岁,现不能独立行走,智力障碍,平时阳光照射易出现皮肤损害剥脱。头颅核磁提示小脑发育欠佳。利用家系全外显子测序(trioWES)鉴定,发现2名患者均携带分别遗传自父母的新发现(novel)ERCC8基因复合杂合变异:4号外显子杂合性缺失和NM_000082.3:c.440A>G/p.His147Arg,确诊为Ⅰ型CS。结论通过基因检测较容易确诊CS。小龄患儿特征性表型,例如视、听器官损害,往往缺如,可能导致临床漏诊。该家系提示,疑似遗传病史的家庭应及早进行基因检测,并积极向患者家属宣导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kayne综合征 基因 影像
原文传递
β抑制蛋白2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在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改变及意义
3
作者 楚嫚嫚 吴玉斌 杜悦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137-143,共7页
目的探讨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2)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LC3)在急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与肾脏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用生后3~4周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目的探讨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2)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LC3)在急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与肾脏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用生后3~4周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组。通过右侧。肾脏切除,无创动脉夹夹闭左侧肾动脉45min之后松开动脉夹,恢复肾脏血流,建立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在恢复肾脏血流后12、24、36、48、72、96h取肾脏及血液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肾组织中β—arrestin2及LC3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各组的肾功能,并对各组肾脏病理学进行评分。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血肌酐及肾脏病理学评分均有显著升高,其中肾脏损伤程度以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h最为明显;β—arrestin2及LC3蛋白在正常组及假手术组。肾脏中的表达较少,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肾脏中表达显著升高,其中以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2h时表达上调最为显著;β—arrestin2及LC3的表达改变先于肾脏病理改变,并且与肾脏损害程度呈正相关(r=0.821,P〈0.05;r=0.913,P〈0.05)。结论在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时,β—arrestin2可能作为一个上游调控蛋白,通过对自噬的调节参与急性。肾损伤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抑制蛋白2 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 急性肾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细胞自噬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
4
作者 楚嫚嫚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7年第7期451-455,共5页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种临床预后较差的常见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及死亡是其主要的病理特征.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在急性肾损伤过程中,自噬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被诱导发生.在多种药理干预或自噬相关基因敲...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种临床预后较差的常见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及死亡是其主要的病理特征.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在急性肾损伤过程中,自噬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被诱导发生.在多种药理干预或自噬相关基因敲除的急性肾损伤模型中,自噬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清除损伤的细胞器等相关机制减少细胞凋亡,保护肾脏损伤.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自噬在急性肾损伤中起损害作用.阐明自噬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调节机制能够为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自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