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退变性疾病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
作者 楚野 梁斌 +1 位作者 曾佳兴 谷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5-178,共4页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degeneration,ASD)是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最常见的病变,其含义较广,可以泛指融合区邻近节段的所有异常改变。文献报道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达到了8%~100%和5.2%-18.5%。
关键词 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融合区 发生率 症状学 影像学
下载PDF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结合康复疗法对不同年龄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楚野 梁斌 +6 位作者 丘德赞 韦敏克 韦建勋 陈峰 王贤 谷金 陈航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11期1561-1564,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合并不全截瘫患者90例,以年龄不同分为青少年组28例、中年组33例、老年组29例。患者均做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合并不全截瘫患者90例,以年龄不同分为青少年组28例、中年组33例、老年组29例。患者均做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后1~2周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包括常规运动疗法、针灸、高压氧及PNF治疗。3组在康复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中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分标准进行感觉及运动评分,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3组患者康复治疗后Frankel分级与治疗前比较,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运动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康复治疗后,中年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老年组(P〈0.05),但与青少年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NF技术结合康复疗法对不同年龄患者疗效基本相同,其对于中年患者疗效是否更为显著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综合疗法 康复治疗
下载PDF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楚野 梁斌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5期2705-2707,共3页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疗效均令人满意,其中关于PNF技术配合传统中医综合疗法对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但少量研究报道均有良好疗效,结果使人鼓舞,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该文主要回顾PNF技术在临床康复治疗中...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疗效均令人满意,其中关于PNF技术配合传统中医综合疗法对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但少量研究报道均有良好疗效,结果使人鼓舞,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该文主要回顾PNF技术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应用的研究,介绍PNF技术的基本理论,阐述其在各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与相应领域传统治疗方法相结合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康复 神经肌肉 本体感觉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中医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楚野 梁斌 +6 位作者 吕亚南 丘德赞 韦敏克 韦建勋 陈峰 易波德 刘新丹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0年第5期478-482,共5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结合中医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10~2015-03该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并不全瘫患者141例,随机分为A组(n=42,PNF结合中医综合康复治疗)、B组(n=43,单纯PNF康复治疗)和C组(n=43...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结合中医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10~2015-03该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并不全瘫患者141例,随机分为A组(n=42,PNF结合中医综合康复治疗)、B组(n=43,单纯PNF康复治疗)和C组(n=43,单纯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三组康复治疗前后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在康复治疗前三组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三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康复治疗结束时、康复治疗后第3个月、康复治疗后第6个月,A组的三项指标评分均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各项指标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NF结合中医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并不全瘫患者较单独应用PNF和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所取得的疗效更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中医综合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 疗效
下载PDF
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曾佳兴 梁斌 +5 位作者 尹东 温宗华 陈峰 王贤 谷金 楚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09-1115,共7页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3,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个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方法:收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m腰椎间盘髓核标本,...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3,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个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方法:收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m腰椎间盘髓核标本,青少年组18例,年龄11~25岁,平均20.6±3.4岁;中老年组22例,年龄40~72岁,平均48.0±10.3岁。HE染色观察标本退变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MP-3、IgG和CD68的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并计录数据。结果:标本HE染色提示多数(17/22)中老年组腰椎间盘存在明显退变.青少年组多数椎间盘(13/18)退变不明显或无退变。MMP-3阳性率青少年组(33-33%)低于中老年组(81.82%):IgG阳性率青少年组(66.67%)高于中老年组(31.82%);CD-68阳性率青少年组(83_33%)高于中老年组(45.45%),两组MMP-3、IgG和CD68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和炎症反应可能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病因,而中老年腰柞间盘突出可能主要与退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MMP-3 IGG CD68 青少年 中老年
下载PDF
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6
作者 梁斌 楚野 +7 位作者 尹东 丘德赞 韦敏克 韦建勋 陈峰 蔡德波 易伟林 玉超杰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6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患者48例,均行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均于手术后1...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患者48例,均行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均于手术后1~2周开始进行康复治疗。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4例。A组采用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B组采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及针灸治疗,两组均康复治疗6个月。根据中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分标准对康复治疗前后的感觉及运动进行评分,根据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表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感觉、运动评分及MBI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A组康复治疗后感觉、运动评分及MBI增加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 PNF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有助于患者脊髓功能恢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高压氧 脊髓损伤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谷金 梁斌 +4 位作者 李荣祝 丘德赞 陈峰 王贤 楚野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4年第11期1009-1014,共6页
目的对比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Ope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Quadrant后路微创撑开系统辅助下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 目的对比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Ope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Quadrant后路微创撑开系统辅助下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微创组,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开放组。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周、2个月、1年、2年进行VAS及ODI评分并记录。比较微创组与开放组患者之间的疗效。结果微创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各时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术后VAS、ODI评分下降幅度较开放组下降幅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VAS、ODI评分,微创组优于开放组(P<0.01)。结论 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比较,具有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短期临床疗效显著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该项微创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外科手术 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
下载PDF
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的疗效对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梁斌 李荣祝 +6 位作者 韦建勋 丘德赞 尹东 陈峰 王贤 曾佳兴 楚野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年第10期936-939,共4页
目的探讨Mast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0-05—2012-05在该院接受Mast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22例(微创单侧组)和接受开放腰椎双侧固定椎间融合术25例(开放双侧组)作... 目的探讨Mast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0-05—2012-05在该院接受Mast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22例(微创单侧组)和接受开放腰椎双侧固定椎间融合术25例(开放双侧组)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微创单侧组的切VI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伤口疼痛持续时间均少(短)于开放双侧组(P均〈0.01)。术后1年疗效评估,微创单侧组的13本骨科学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高于开放双侧组(P〈0.0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开放双侧组(P〈0.01)。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t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与传统开放腰椎双侧固定椎间融合术相比,在恢复椎间隙高度、提高椎间融合率、重建腰椎稳定性方面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而微创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更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腰椎 单侧固定 椎间融合
下载PDF
桡神经浅支端侧吻合修复尺神经高位损伤的研究
9
作者 梁斌 李荣祝 +4 位作者 韦绍仁 刘勇 韦爱仙 莫冰峰 楚野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4年第3期199-204,共6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感觉神经移位一期联合修复尺神经高位(肘关节以上)损伤,手内在肌组织学变化及吻合口神经病理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雄性猕猴6只,以上肢为研究单位,6只动物双侧上肢随机分为3组,每组4侧上肢。A组(实验组):于上臂上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感觉神经移位一期联合修复尺神经高位(肘关节以上)损伤,手内在肌组织学变化及吻合口神经病理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雄性猕猴6只,以上肢为研究单位,6只动物双侧上肢随机分为3组,每组4侧上肢。A组(实验组):于上臂上段切断尺神经,再重新端端吻合。于远端切断桡神经浅支,移位于腕部与尺神经(外膜开窗)作端侧吻合。B组(对照组):于上臂上段切除尺神经3 cm,两断端分别折叠结扎,腕部处理同A组。C组(对照组):上臂部尺神经处理同A组,腕部不作神经移位。观察术后猴尺神经所支配的手内在肌萎缩程度。取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猴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端侧吻合口、端侧吻合口以远的神经干及小鱼际肌组织,做成切片,光镜下观察其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到A组雄猴手内在肌恢复自主活动,术侧手内在肌肌肉萎缩不明显;B组术侧手内在肌肌肉萎缩,程度较C组轻;C组术侧手内在肌肌肉明显萎缩。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A组神经纤维数量、密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B组术后神经纤维数量、密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无明显变化,但未见肌肉出现变性坏死现象。C组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肌纤维数量亦明显减少,最终大部分肌纤维萎缩伴玻璃样变,间质出血,肉芽组织形成。结论感觉神经移位能有效防止手内在肌萎缩、变性、纤维化,为高位损伤修复后的尺神经的再生、长入创造了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移位 修复 尺神经高位损伤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易伟林 梁斌 +6 位作者 陈峰 丘德赞 韦建勋 韦敏克 楚野 黎帅宏 李东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23-828,共6页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165例,依据术后早期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165例,依据术后早期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65例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者24例,发生率为14.5%。与非DVT组相比较,单因素χ~2检验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6.444,95%CI=2.116~19.628)、体重指数≥24kg/m^2(OR=4.463,95%CI=1.603~12.426)、术中输血(OR=3.484,95%CI=1.110~10.932)、术后卧床天数≥5d(OR=3.155,95%CI=1.027~9.695)是腰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d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早期易出现下肢DVT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早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1
作者 玉超杰 梁斌 +5 位作者 丘德赞 韦建勋 韦敏克 陈锋 楚野 韦钧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4-501,共8页
目的 :探讨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31日~2011年1月31日在我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235例患者纳入本研... 目的 :探讨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31日~2011年1月31日在我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2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26例,女109例,手术时年龄33~70岁,随访时间5~7年。在术前、术后1周以及末次随访时均行颈椎标准正侧位X线片及MRI检查,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融合节段数等,通过X线片测量并计算术前颈椎管率、手术前后颈椎弧弦距、钢板边缘至手术节段椎体边缘的距离(plate to disc distance,PDD)等影像学指标。根据X线片上Kellgren退变分级法和MRI上Miyazaki椎间盘退变分级法,将患者分为无ASD组和影像学ASD组。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D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末次随访时共有107例患者(45.53%)出现影像学ASD。影像学ASD组患者手术时年龄为39~70岁(53.47±6.33岁),术后弧弦距为0~10.30mm(5.58±2.34mm),上、下PPD均〈5mm 50例,上或下PPD〈5mm 43例,上、下PPD均≥5mm 14例;无ASD组患者年龄为33~61岁(47.56±5.39岁),术后弧弦距0.10~11.21mm(7.63±2.85mm),上、下PPD均〈5mm 39例,上或下PPD〈5mm 62例,上、下均≥5mm 27例,两组患者手术时年龄、术后弧弦距、P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比、融合节段数、术前弧弦距、术前与术后弧弦距的差值以及术前颈椎管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年龄、PDD、术后弧弦距与ASD发生率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手术时年龄、术后颈椎弧弦距、PDD与颈椎融合术后影像学ASD显著性相关,手术时年龄越大、术后颈椎生理前凸恢复不佳以及PDD〈5mm更容易发生A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0
12
作者 玉超杰 楚野 梁斌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7年第8期824-828,共5页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通常引起慢性腰痛、下肢麻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随着现在人们生活作业方式的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逐年增加,尤其是年轻患者的数量不断递增。虽然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通常引起慢性腰痛、下肢麻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随着现在人们生活作业方式的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逐年增加,尤其是年轻患者的数量不断递增。虽然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以来从未停止,但因其复杂的生理病理改变,导致发病机制还未有明确而统一的解释。而关于其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瞩目的成果,如机械力学、基质金属蛋白酶、免疫炎症反应等各类学说。该文就其发病机制综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为当今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发病机制 脊柱关节病
下载PDF
单纯感觉神经移位在猕猴尺神经高位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楚野 梁斌 +4 位作者 李荣祝 尹东 丘德赞 陈峰 莫冰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应用桡神经浅支端侧移位修复猕猴尺神经高位损伤(肘关节以上),观察手内在肌组织学及吻合口神经病理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的雄性猕猴9只,以上肢为研究单位,将9只猕猴双侧上肢随机分为3组,每组6侧上肢。实验组:于猕猴上臂上段切... [目的]应用桡神经浅支端侧移位修复猕猴尺神经高位损伤(肘关节以上),观察手内在肌组织学及吻合口神经病理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的雄性猕猴9只,以上肢为研究单位,将9只猕猴双侧上肢随机分为3组,每组6侧上肢。实验组:于猕猴上臂上段切断尺神经,再重新吻合。于远端切断桡神经浅支,移位于腕部与尺神经作外膜开窗端侧吻合。对照组(1):于猕猴上臂上段切除尺神经2.5 cm,两侧断端分别折叠后结扎。腕部处理同实验组。对照组(2):上臂尺神经处理与实验组相同。腕部不作处理。观察术后猴尺神经所支配的手内在肌萎缩程度。取术后1、4、8、12个月猕猴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端侧吻合口、端侧吻合口以远的神经干及小鱼际肌组织,做成切片,光镜下观察其显微结构变化。[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到实验组猕猴手内在肌自主活动恢复,实验组术侧手内在肌肌肉萎缩不明显,对照组(1)手内在肌肌肉萎缩,程度较对照组(2)轻,对照组(2)手内在肌肌肉萎缩明显。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实验组神经纤维数量和密度随时间延长渐增,对照组(1)术后神经纤维数量和密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无明显变化,但未见肌肉出现变性坏死。对照组(2)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肌纤维数量明显减少,最终大部分肌纤维萎缩并玻璃样变、间质出血、肉芽组织形成。[结论]桡神经浅支端侧移位修复猕猴尺神经高位损伤能有效防止猕猴手内在肌萎缩、变性、纤维化,为尺神经高位损伤修复后的再生、长入创造了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感觉神经移位 修复 猕猴 尺神经高位损伤
原文传递
青少年与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曾佳兴 梁斌 +5 位作者 尹东 韦海明 陈峰 王贤 楚野 谷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21-1126,1132,共7页
[目的]检测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个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方法]收集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腰椎间盘髓核标本,青... [目的]检测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个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方法]收集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腰椎间盘髓核标本,青少年组18例;年龄11~25岁,平均(20.59±3.39)岁;中老年组24例,年龄30~72岁,平均(47±11.15)岁。HE染色观察标本退变情况,免疫组化检测MMP-3,IgG和CD68的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并记录数据。[结果]MMP-3阳性率青少年组(33.3%)低于中老年组(79.2%);IgG阳性率青少年组(66.7%)高于中老年组(29.2%);CD-68阳性率青少年组(83.3%)高于中老年组(54.2%),两组MMP-3,IgG和CD68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标本HE染色提示中老年组腰椎间盘存在明显退变,青少年组椎间盘退变不明显或无退变。[结论]病理表明中老年组突出腰椎间盘组织存在明显退变,而青少年组退变不明显。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中老年组MMP-3明显高于青少年组,但青少年组IgG和CD68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免疫和炎症反应可能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病因,而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主要与退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细胞因子 免疫组化 青少年
原文传递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治疗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亚南 梁斌 +5 位作者 楚野 丘德赞 李宏宇 韦敏克 高新 朱维汉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84-786,共3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患者常有严重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积极开展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恢复残存功能,使患者回归家庭和重返社会有重要意义。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神经肌肉本体...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患者常有严重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积极开展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恢复残存功能,使患者回归家庭和重返社会有重要意义。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 ) 结合常规运动疗法、中医针灸推拿和高压氧疗法治疗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本体 脊髓 患者 疗效
原文传递
脊椎融合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易伟林 梁斌 +5 位作者 丘德赞 韦建勋 陈峰 楚野 李东冉 黎帅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脊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脊椎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216例,依据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 [目的]探讨脊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脊椎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216例,依据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脊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129例,术后并发下肢DVT 33例,占15.3%,其中有症状者3例,均为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占全部患者数的1.4%,非DVT组183例。单因素x^2检验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 d是脊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 d的患者脊椎融合术后早期更容易出现下肢DVT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融合术 早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