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线血红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
1
作者 王庭欢 钟晚思 +6 位作者 陈智才 沈轲 叶惠雅 喻志慧 罗佳 马骏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卒中质量评估与管理在线数据库(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中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全国多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卒中质量评估与管理在线数据库(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中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全国多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影响因素,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曲线探讨血红蛋白水平与EN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162例患者。与非END患者比较,END患者基线血红蛋白水平更低(分别为136与140 g/L,P<0.01),贫血比率更高(分别为24.2%与16.9%,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红蛋白水平(OR=0.995,95%CI:0.991~0.999,P<0.05)和贫血(OR=1.238,95%CI:1.055~1.454,P<0.01)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独立相关。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风险呈U型关系(P<0.01),但这种U型关系只在男性患者中观察到(P<0.05)。结论: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END发生风险相关,特别是男性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或升高均可能增加END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血红蛋白 贫血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
2
作者 严艺 张珂萌 +4 位作者 钟晚思 严慎强 张冰 程建华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目的:探索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影像学证实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并在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进... 目的:探索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影像学证实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并在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血管内治疗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为2b级或3级,但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超过2分为无效再通,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471例,平均年龄为68(57,74)岁,男性占比为68.9%,其中298(63.27%)例发生了无效再通。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无效再通的保护性因素包括合并心房颤动(OR=0.456,95%CI:0.282~0.737,P<0.01)、桥接静脉溶栓(OR=0.640,95%CI:0.416~0.985,P<0.05)、mTICI分级3级(OR=0.554,95%CI:0.334~0.918,P<0.05)、动脉闭塞性病变分级3级(OR=0.521,95%CI:0.326~0.834,P<0.01)、术后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OR=0.509,95%CI:0.273~0.948,P<0.05);而危险性因素包括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高(OR=1.068,95%CI:1.049~1.087,P<0.01)、合并高血压病(OR=1.571,95%CI:1.017~2.427,P<0.05)、取栓次数多(OR=1.237,95%CI:1.029~1.488,P<0.05)、术后24 h发生出血转化(OR=8.497,95%CI:2.879~25.076,P<0.01)。此外,心源性栓塞(OR=0.321,95%CI:0.193~0.534,P<0.01)和其他类型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分类试验(TOAST)分型(OR=0.499,95%CI:0.260~0.961,P<0.05)与发生更低比例的无效再通相关。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比例高,血管内治疗前桥接静脉溶栓和术后早期应用他汀类药可能可以降低无效再通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3
作者 徐冬娟 周欢 +10 位作者 胡梦梦 沈依蕾 李鸿飞 韦潋滟 徐婧 蒋壮壮 邵晓莉 奚振华 何松彬 楼敏 柯绍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3,共9页
目的:探讨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方法:从多中心登记数据库中纳入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及以下且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排除需... 目的:探讨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方法:从多中心登记数据库中纳入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及以下且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排除需要抗凝治疗或存在其他抗血小板治疗禁忌证者。短期安全性结局为院内出血事件,长期安全性结局为1年全因死亡,短期神经功能结局使用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评价。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抗血小板治疗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最终共1868例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相比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单抗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出院时mRS评分0~1分的比例(OR=1.657,95%CI:1.253~2.192,P<0.01),且不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OR=2.359,95%CI:0.301~18.503,P>0.05)。而相比于单抗治疗,双抗治疗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神经功能获益(OR=0.923,95%CI:0.690~1.234,P>0.05),反而增加了胃肠道出血风险(OR=2.837,95%CI:1.311~6.136,P<0.01)。对于血小板计数75×10^(9)/L及以下和90×10^(9)/L以上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显著改善了神经功能结局(均P<0.05),而对于血小板计数为(>75~90)×10^(9)/L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显著改善了1年生存曲线(P<0.05)。即使患者同时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单抗治疗也未增加各种类型出血风险(均P>0.05),且能改善神经功能结局(均P<0.01)。对于单抗药物的选择,无论使用阿司匹林还是氯吡格雷,在各类出血事件、1年全因死亡风险以及神经功能结局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仍是合理的,且单抗治疗相比双抗治疗神经功能结局改善效果相当、胃肠道出血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源性脑卒中 血小板减少症 抗血小板治疗 安全性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麻醉方式对急性后循环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
4
作者 朱晓锋 张哲宇 +6 位作者 钟晚思 贺耀德 罗钟毓 张凝远 程超婵 杨剑宏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9,共9页
目的:比较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血管内治疗时选择清醒镇静和全身麻醉两种方式对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急性卒中质量评估与管理在线数据库(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登记的656... 目的:比较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血管内治疗时选择清醒镇静和全身麻醉两种方式对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急性卒中质量评估与管理在线数据库(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登记的656例急性后循环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清醒镇静组(163例)和全身麻醉组(493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428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清醒镇静组(155例),全身麻醉组(273例)。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病因分型、血管再通情况、24 h出血转化、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3个月死亡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神经功能结局等的影响。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清醒镇静与全身麻醉患者除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因分型、血管再通情况、出血转化、3个月mRS评分和3个月死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清醒镇静与全身麻醉患者在血管内治疗后良好功能结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51,95%CI:0.751~1.765,P>0.05),在患者3个月mRS评分3分及以下、3个月mRS评分4分及以下、3个月死亡、血管再通良好和24 h出血转化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后循环脑卒中患者,采用清醒镇静或全身麻醉对患者神经功能结局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全身麻醉 清醒镇静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2章卒中组织化管理推荐意见 被引量:2
5
作者 楼敏 丁晶 +8 位作者 张玉生 胡波 万艳 张珂萌 费贝尼 徐炳东 谭泽锋 徐安定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7期822-828,共7页
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给患者及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组织化管理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卒中医疗质量,但医疗机构后勤服务支撑能力的异质性为卒中组织化管理的效果带来不确定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 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给患者及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组织化管理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卒中医疗质量,但医疗机构后勤服务支撑能力的异质性为卒中组织化管理的效果带来不确定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提升卒中治疗的科学性及系统性,本指南就院前急救系统及卒中急诊的组织化管理、急诊多学科协作团队的管理、绿色通道的持续质量改进、卒中单元及卒中门诊的组织化管理、卒中中心的区域协同网络建设、医疗质量评估与改进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推荐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组织化管理 建议 多学科团队 卒中单元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对远期致残率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田涛涛 王媛 +2 位作者 马凤翘 赵佳如 楼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96,共4页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刺疗法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远期致残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9月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和自愿原则均分为两组,其中常规治疗组40例,予...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刺疗法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远期致残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9月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和自愿原则均分为两组,其中常规治疗组40例,予以西医常规治疗,醒脑开窍组40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法针刺治疗。通过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Fugl-Meyer运动评估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 FAC)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变化,评估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完成后、3个月以及6个月的m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醒脑开窍组患者在干预后不同时间节点的m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醒脑开窍组病人在干预完成后的mRS结局良好(0~2分)人数比例无显著差异,在发病后3个月时的mRS结局良好(0~2分)人数比例明显升高(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完成后、3个月以及6个月的FMA评分均明显上升;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醒脑开窍组患者在干预后不同时间节点的FM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1)。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完成后、3个月以及6个月的FAC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醒脑开窍组患者在干预后不同时间节点的FAC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完成后、3个月以及6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醒脑开窍组患者在干预后各个时间节点的NIHS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未发生晕针、断针、局部血肿等不良反应发生,针灸后均主诉良好。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mRS评分、FMA以及FAC评分均有有效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开窍”法 缺血性脑卒中 功能障碍 致残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高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区线粒体氧自由基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楼敏 王季华 +2 位作者 钱琼秋 闻树群 丁美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37-443,共7页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对大鼠脑缺血区线粒体氧自由基及抗自由基酶的影响。方法:参照改良的Koizumi方法,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局部脑血流的条件下,建立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90min后再灌注,缺血后3h高压氧治疗(3个标准大气压...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对大鼠脑缺血区线粒体氧自由基及抗自由基酶的影响。方法:参照改良的Koizumi方法,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局部脑血流的条件下,建立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90min后再灌注,缺血后3h高压氧治疗(3个标准大气压,1h),缺血后24h分别取缺血核心区和半暗区脑组织,差速离心提取线粒体,进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生成速率、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测定,以及线粒体超氧化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缺血半暗区和核心区线粒体的H2O2、O2.、MDA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而SOD、GSH-PX活性以及GSH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经HBO治疗后,缺血半暗区线粒体O2.含量增加(P<0.05),SOD活性提高(P<0.05),而MDA含量减少(P<0.05);缺血核心区线粒体O2.含量增加(P<0.05),SOD活性提高(P<0.05),但MDA含量不变。HBO治疗对脑缺血区的H2O2、GSH-PX和GSH作用无影响。结论:在脑缺血时间窗内,HBO治疗能增加脑缺血区线粒体自由基生成,提高线粒体抗自由基酶活性;能抑制脑缺血半暗区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但对核心区作用不明显。提示线粒体的功能状态在HBO治疗后的自由基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脑缺血/治疗 脑缺血/病理学 线粒体 活性氧/代谢 再灌注损伤/病理学 再灌注损伤/治疗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 被引量:124
8
作者 楼敏 王伊龙 +3 位作者 李子孝 王春娟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6期499-507,共9页
截至2010年,我国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超过336/10万,位列全球第一。每年因卒中死亡人数达170万,高居全国居民死因首位[1-2]。卒中正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逐年增长的费用对我国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是严重影响国计民... 截至2010年,我国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超过336/10万,位列全球第一。每年因卒中死亡人数达170万,高居全国居民死因首位[1-2]。卒中正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逐年增长的费用对我国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是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由于我国卒中流行分布区域广泛,医疗体系复杂多样,卒中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亟待进行规范化防治、全面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卒中中心 指南 建设标准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卒中组织化管理 被引量:23
9
作者 楼敏 丁晶 +6 位作者 胡波 张玉生 李昊 谭泽锋 万艳 徐安定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7期692-699,共8页
卒中组织化管理涵盖了卒中的院前急救系统、卒中中心的院内急诊快速诊治、卒中单元和卒中门诊的组织化管理、各级卒中中心之间的区域协同网络建设,及涉及前述各个环节的卒中医疗质量评估与持续改进。
关键词 脑血管病 管理 推荐 证据 急救系统 卒中中心 评估
下载PDF
应用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楼敏 马威 +2 位作者 靳雪源 范振平 王建军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8-49,53,共3页
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制剂预防原发性腹膜炎效果进行探索。6 8例患者随机分为培菲康组和对照组。入院时两组患者的年龄、诊断、并发症、肝肾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 6 8例患者共发生原发性腹膜炎 8例 ,其中治疗组... 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制剂预防原发性腹膜炎效果进行探索。6 8例患者随机分为培菲康组和对照组。入院时两组患者的年龄、诊断、并发症、肝肾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 6 8例患者共发生原发性腹膜炎 8例 ,其中治疗组 34例中 ,发生 1例 ,发生率为 2 .9% ,对照组 34例发生 7例 ,发生率为 2 0 .6 %。 8例腹膜炎患者中 5例腹水分离出细菌 ,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其中大肠杆菌 2例。培菲康口服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降低。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双歧杆菌 内毒素 生态制剂
下载PDF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游离IGF-1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楼敏 靳雪原 +2 位作者 鞠连才 罗生强 王晓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27-1028,共2页
目的分析血清游离IGF1水平变化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44例慢性重型肝炎、46例肝硬化和43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游离IGF1水平。并与肝功能各项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胆碱酯酶进行对照。结果慢... 目的分析血清游离IGF1水平变化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44例慢性重型肝炎、46例肝硬化和43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游离IGF1水平。并与肝功能各项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胆碱酯酶进行对照。结果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游离IGF1水平分别为0.24±0.15、0.33±0.17和1.06±0.70ng/ml,慢性重型肝炎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IGF1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期与晚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中期与晚期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死亡组32例患者的血清游离IGF1平均低于0.2ng/ml,而存活组12例患者平均高于0.35ng/ml。结论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游离IGF1显著下降,并与重型肝炎严重程度有关,因此可作为判断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肝炎 病毒性 预后
下载PDF
HBs/CD3双特异性抗体介导LAK对HBV DNA转染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楼敏 皇甫玉珊 +2 位作者 程云 刘洪 谢建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97-399,共3页
应用化学偶联方法合成HBs/CD3双特异性抗体,并观察其对LAK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用化学偶联剂SPDP将鼠源的CD3与HBs单克隆抗体连接得到HBs/CD3双特异性抗体;设HepG-2和K562细胞对照组。实... 应用化学偶联方法合成HBs/CD3双特异性抗体,并观察其对LAK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用化学偶联剂SPDP将鼠源的CD3与HBs单克隆抗体连接得到HBs/CD3双特异性抗体;设HepG-2和K562细胞对照组。实验显示,HBs/CD3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能显著提高LAK细胞与2.2.15细胞结合率;应用125IUdR释放试验检测细胞毒性,发现双特异性抗体能增强LAK细胞对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并与抗体浓度相关,BsAb浓度递增,细胞毒性作用随之增加。对细胞毒性作用的特异性研究表明:加入HBs/CD3BsAb后,LAK细胞对2.2.15细胞毒性显著高于HepG-2和K562细胞组。结果表明,HBs/CD3双特异性抗体具有双向识别LAK细胞和2.2.15细胞的特性,特异地促进LAK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选择性细胞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伤细胞 淋巴因子激活 乙型肝炎病毒 转染
下载PDF
高压氧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楼敏 丁美萍 闻树群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i0001,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高压氧(HBO)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的作用,并探讨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在客观监测局部脑血流的条件下,大鼠经历短暂脑缺血后3h,6h,12h应用HBO治疗,24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测定,免疫组化染色各组Bcl-2、Bax...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高压氧(HBO)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的作用,并探讨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在客观监测局部脑血流的条件下,大鼠经历短暂脑缺血后3h,6h,12h应用HBO治疗,24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测定,免疫组化染色各组Bcl-2、Bax、活性Caspase-3、活性Caspase-9以及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缺血后3h HBO治疗减少70%梗死体积,缺血后6h HBO治疗则减少梗死体积约44%,早期应用HBO治疗增加半暗带区细胞内Bcl-2的表达,减少活性Caspase-9和活性Caspase-3以及TUNEL阳性细胞数;缺血后12h应用HBO治疗却恶化神经功能,扩大梗死范围,而对上述凋亡各指标无影响。结论:HBO治疗短暂性局灶脑缺血具有时间窗,应争取在缺血后6h内应用HBO治疗,其早期治疗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脑缺血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楼敏 刘建仁 黄鉴政 《浙江医学》 CAS 2001年第9期529-531,共3页
目的 探讨凋亡机制在地塞米松(DXM)加剧脑局灶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损伤中的意义。方法 缺血前3天始腹腔注射DXM ,采用线栓法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TTC染色后测定脑梗死体积 ,TUNEL法标记凋亡阳性细胞。 结果 应用DXM大鼠缺血再灌... 目的 探讨凋亡机制在地塞米松(DXM)加剧脑局灶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损伤中的意义。方法 缺血前3天始腹腔注射DXM ,采用线栓法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TTC染色后测定脑梗死体积 ,TUNEL法标记凋亡阳性细胞。 结果 应用DXM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不同剂量DXM组间脑梗死体积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应用DXM大鼠细胞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且不同剂量DXM组之间细胞凋亡指数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DXM诱导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可能是引起局灶缺血再灌注损伤加剧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XM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神经元 地塞米松 大鼠
下载PDF
智慧医疗信息系统在综合医院门诊服务中运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8
15
作者 楼敏 杨卫芳 +3 位作者 邓旻 孔灿红 金许洪 张松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8期707-708,共2页
智慧医疗是以医疗信息化和“医养护一体化”为主要特点的一种新的医疗模式[1]。“互联网+”医疗时代的到来,使诊疗服务“更便捷、更高效、更智能”,其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患者全面、专业、个性化的医疗体验[2]。门诊是医院的窗... 智慧医疗是以医疗信息化和“医养护一体化”为主要特点的一种新的医疗模式[1]。“互联网+”医疗时代的到来,使诊疗服务“更便捷、更高效、更智能”,其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患者全面、专业、个性化的医疗体验[2]。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在门诊服务中应用智慧医疗信息系统,对于解决患者就诊中遇到的各种看病难问题具有积极意义。2011年11月杭州市正式出台了杭州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我院作为杭州市的试点单位,率先在门诊服务中应用智慧医疗信息系统,实现了就诊有序、透明、公平,大大改善了就诊环境,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感受[3]。本研究拟对我院智慧医疗门诊就诊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医疗信息系统 门诊服务 效果
下载PDF
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管理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9
16
作者 楼敏 张圣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11期895-898,共4页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是目前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最佳治疗方案,从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是目前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最佳治疗方案,从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研究到2003年欧洲协作急性卒中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发病4.5 h内治疗是溶栓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根本。然而截至2011年,我国的静脉溶栓率仅为1.6%[1],时间窗强烈制约着临床上溶栓治疗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溶栓 流程 指导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问题和对策 被引量:8
17
作者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中国是全球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率却很低,传统的接诊方式和不合理的溶栓流程,紧张医患关系背景下对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担忧,溶栓治疗要求的狭窄时间窗等均为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临床溶栓治疗... 中国是全球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率却很低,传统的接诊方式和不合理的溶栓流程,紧张医患关系背景下对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担忧,溶栓治疗要求的狭窄时间窗等均为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临床溶栓治疗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研究成果,通过以下途径:①不断改善溶栓流程,提高临床执行力;②积极应对溶栓后出血转化,减少出血发生;③运用高级影像学技术拓宽溶栓时间窗;④利用急性期血管内治疗技术增强溶栓疗效等,加快改善我国卒中患者急性期治疗的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脑缺血 药物疗法 卒中 药物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 出血 磁共振成像 自动数据处理 时间因素
下载PDF
厄贝沙坦对局灶脑缺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楼敏 丁美萍 +1 位作者 闻树群 夏强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0-194,i0004,共6页
目的:研究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对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细胞机制。方法:在激光多谱勒脑血流监测仪对局部脑血流的监测下,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药物经侧脑室内微泵持续灌注雄性正常血压... 目的:研究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对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细胞机制。方法:在激光多谱勒脑血流监测仪对局部脑血流的监测下,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药物经侧脑室内微泵持续灌注雄性正常血压大鼠,术后行神经功能评分,测定梗死体积,并运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活性Cas-pase-3及其下游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p85裂解片断的改变,结合TUNEL,比较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厄贝沙坦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第7 d的梗死体积较对照组减少了42%,用药后缺血区的TUNEL阳性细胞数,荧光标记的活性Caspase-3以及PARP p85裂解片断表达均明显减少。结论:厄贝沙坦可改善局灶脑缺血的神经功能,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其神经保护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厄贝沙坦 细胞凋亡 大鼠
下载PDF
上皮细胞粘附分子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中的表达改变及其功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楼敏 白文林 +4 位作者 常秀娟 刘泽 李因茵 荣光华 曾珍 《传染病信息》 2016年第4期209-212,221,共5页
目的明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肿瘤组织中肿瘤干细胞指示分子——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表达... 目的明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肿瘤组织中肿瘤干细胞指示分子——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表达及肝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实时PCR分别检测30例经TACE治疗和30例未经TACE治疗的HCC患者肿瘤组织中Ep CAM的表达水平。在此基础上,用Ep CAM的si RNA载体,在HCC细胞系Hep G2和高侵袭性的MHCC-97H中检测Ep CAM对抗肿瘤药物作用的影响;在MHCC-97H细胞系中,检测降低Ep CAM表达对MHCC-97H侵袭作用的影响。结果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Ep CAM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Hep G2细胞中转染Ep CAM的si RNA能够显著上调Hep G2细胞对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索拉非尼以及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和表柔比星的敏感性。在MHCC-97H中转染Ep CAM的si RNA能够显著抑制其侵袭作用。结论 TACE治疗可引起HCC组织中Ep CAM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降低HCC细胞中Ep CAM表达水平,可导致HCC细胞的肿瘤干细胞特征如侵袭性显著下降,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EPCAM TACE治疗 肿瘤干细胞
下载PDF
我国卒中管理进入新时代2015年我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发布 被引量:12
20
作者 楼敏 《浙江医学》 CAS 2015年第14期1185-1186,共2页
截至2010年,我国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超过336/10万,位列全球第一并且每年因卒中死亡的患者人数达170万,高居全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卒中正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逐年增长的治疗费用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 卒中中心 指南 管理 公共卫生问题 死亡原因 标化发病率 患者人数 高发病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