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沈九宝汤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Th1/Th2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毅平 廖小方 +1 位作者 诸葛建成 楼炳恒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观察苏沈九宝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和对Th1/Th2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5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四省边际中医院诊治的9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目的观察苏沈九宝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和对Th1/Th2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5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四省边际中医院诊治的9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雾化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苏沈九宝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和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13、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287,P=0.01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IL-4、IL-13、IgE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FEV_(1)、PEF、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IL-4、IL-13、IgE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EV1、PEF、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苏沈九宝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苏沈九宝汤 肺功能 TH1/TH2 急性发作期
下载PDF
血液灌流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楼炳恒 张伟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3-183,共1页
重症肌无力(MG)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ehRAb)介导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主要采取免疫抑制治疗,但见效慢、疗程长,易出现严重毒副作用。本院采用血液灌流(HP)联合药物治疗MG危象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关键词 肌无力 重症 血液灌流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下载PDF
经皮气管切开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楼炳恒 张伟文 郑璐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4年第1期51-52,共2页
经皮气管切开是近年出现新的气管切开微创技术,因其具有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所需时间短、切口小及患者出血量少、拔管后愈合快、疤痕小等诸多优点,较好地弥补了常规气管切开的不足。本次研究145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器官切开和经皮气管... 经皮气管切开是近年出现新的气管切开微创技术,因其具有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所需时间短、切口小及患者出血量少、拔管后愈合快、疤痕小等诸多优点,较好地弥补了常规气管切开的不足。本次研究145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器官切开和经皮气管切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评价经皮气切可行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手术 危险因素 经皮气管切开 术中出血量 常规气管切开 切口大小 微创技术 手术创伤
下载PDF
肾康注射液对体外循环犬的肾保护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楼炳恒 张伟文 吴华勇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2年第6期646-648,共3页
体外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围术期的多种因素均可影响术后的脏器功能。其中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文献报道,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2%~30%,病死率高达40%。急性肾损... 体外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围术期的多种因素均可影响术后的脏器功能。其中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文献报道,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2%~30%,病死率高达40%。急性肾损伤早期是可逆的.如能及早诊断并治疗,则肾功能多可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保护作用 体外循环 肾康注射液 急性肾损伤 心脏手术后 病理生理学 脏器功能 损伤早期
下载PDF
百草枯中毒的早期一体化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楼炳恒 郑璐 余毅娟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6年第2期214-215,共2页
百草枯是我国广泛使用的季胺类高效能除草剂,对人畜有极强毒性。数十年来,人因误服或口服百草枯所致的中毒时有发生,已有相关文献表明百草枯中毒已成为中国最常见农药中毒之一。由于百草枯中毒无特效解毒剂,平均死亡率25%~76%,急性中毒... 百草枯是我国广泛使用的季胺类高效能除草剂,对人畜有极强毒性。数十年来,人因误服或口服百草枯所致的中毒时有发生,已有相关文献表明百草枯中毒已成为中国最常见农药中毒之一。由于百草枯中毒无特效解毒剂,平均死亡率25%~76%,急性中毒病死率高[1]。目前,临床上对百草枯中毒的救治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尽早清除毒物是救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中毒 一体化治疗 院前急救 农药中毒 急诊病房 强毒性 清除毒物 急性中毒 特效解毒剂 服毒量
下载PDF
Vigileo监测在创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价值
6
作者 楼炳恒 张伟文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2期138-139,共2页
创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液体复苏治疗是本病必要的治疗手段.救治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传统方法是早期快速大量输入液体,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同时选择性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尽可能将血压恢复到正... 创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液体复苏治疗是本病必要的治疗手段.救治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传统方法是早期快速大量输入液体,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同时选择性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尽可能将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以维持重要脏器血流灌注,防止休克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有学者采用Vigileo监测仪检测机体容量水平,可有助于精确指导具体液体治疗的复苏.近年来笔者对我科收治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行液体复苏和Vigileo监测仪指导下行液体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两种液体复苏方法对本病的救治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容量性休克 液体复苏治疗 创伤性 监测仪 价值 有效循环血量 血管活性药物 临床资料
下载PDF
心脏外科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祝利华 张伟文 +1 位作者 王舜尧 楼炳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79-1380,共2页
目的:观察总结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将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是否并发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分为两组,观察自身因素(如性别、年龄、心脏病类型等),操作性因素(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鼻肠管留置等),药物性因素(... 目的:观察总结心脏外科手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将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是否并发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分为两组,观察自身因素(如性别、年龄、心脏病类型等),操作性因素(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鼻肠管留置等),药物性因素(如镇疼镇静药物,抑酸药物使用等),术中因素(如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是否存在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共10项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抑酸药物使用、手术或体外循环时间,ICU停留时间,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是该类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重视术前评估,充分术前准备,减少术中意外发生,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术后心肺功能监测等措施,是预防心脏手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下呼吸道感染 高危因素
下载PDF
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罗建 楼炳恒 张伟文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2年第4期278-280,共3页
目的评估连续心排量监测(Vigileo)技术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Vigileo监测技术在连续性监测SVV、CI和ScvO2下进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照组常规完成EG... 目的评估连续心排量监测(Vigileo)技术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Vigileo监测技术在连续性监测SVV、CI和ScvO2下进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照组常规完成EGDT,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达到EGDT目标所需时间、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在EGDT达标时间、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gileo技术指导EGDT能够在保证有效组织灌注的同时,降低容量过负荷及降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与MODS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gileo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感染性休克
下载PDF
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毓 楼炳恒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31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为防治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提供指导。方法以2015年1月10日~2017年12月23日我院50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对50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急诊科重症患者医... 目的探讨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为防治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提供指导。方法以2015年1月10日~2017年12月23日我院50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对500例急诊科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结果 56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腹腔感染、胸腔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较常见,导致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使用呼吸机;共分离出20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支原体较常见,所占比分别为60.20%、21.39%、9.95%、8.46%,且革兰阴性菌的所占比相比其他病原菌明显更高(P<0.05);病原菌总体排名前五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22.39%)、鲍曼不动杆菌(13.43%)、金黄色葡萄球菌(11.94%)、肺炎克雷伯菌(10.45%)、大肠埃希菌(6.47%)。革兰阴性菌多对氨曲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丁胺卡那的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无耐药性,但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性较强。结论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性较普遍,为保证抗感染效果,应结合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为其选择对应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重症 医院感染 病原学 特点
下载PDF
高通量血液滤过救治重症脓毒症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伟文 楼炳恒 +3 位作者 王舜尧 阮城疆 罗建 苏丽芳 《浙江医学》 CAS 2009年第6期824-825,共2页
近年来,脓毒血症及其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仍为危重病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笔者近年来采用高通量血液滤过(HVHF)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进行救治,以期探讨其对本病患者的炎性介质、肺间质水分、氧代谢及内环境的影响和在提... 近年来,脓毒血症及其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仍为危重病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笔者近年来采用高通量血液滤过(HVHF)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进行救治,以期探讨其对本病患者的炎性介质、肺间质水分、氧代谢及内环境的影响和在提高脓毒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脓毒症 血液滤过 高通量 临床评价 救治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危重病患者 脓毒症患者
下载PDF
持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伟文 罗建 +6 位作者 楼炳恒 祝利华 王丹琼 王舜尧 熊晓华 苏丽芳 柴滨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2年第6期606-610,共5页
目的观察持续性血液净化(CVVH)联合血液灌流(HP)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单核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CVVH联合HP,每日血液灌流一次;对照组采用CVVH。治疗时... 目的观察持续性血液净化(CVVH)联合血液灌流(HP)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单核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CVVH联合HP,每日血液灌流一次;对照组采用CVVH。治疗时间均为3 d。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L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3 d的内毒素(LPS)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的浓度。分离的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后予LPS刺激,运用ELLSA方法检测其分泌TNF-α和IL-6的浓度。同时分析两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28 d死亡率。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 d后LPS及TNF-α、IL-1β、IL-6浓度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4、0.98、1.02、1.24;0.53、0.83、1.25、1.11,P均>0.05),单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6功能均无改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26、-0.92、-1.32、-0.91,P均>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3 d后两组患者LPS及TNF-α、IL-1β、IL-6浓度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68、4.74、2.58、2.42;2.43、4.01、2.47、2.43,P均<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07、2.59、2.40、3.13,P<0.05);两组单核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功能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5、2.72、2.45、-2.91,P均<0.05);治疗后3 d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2、2.62,P均<0.05)。治疗组患者MODS发生率和28 d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08、4.59,P均<0.05)。结论CVVH联合HP和单纯CVVH均能有效清除脓毒血症休克患者血浆中LPS及TNF-α、IL-1β、IL-6,改善单核细胞的分泌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但CVVH联合HP在降低血浆中炎性介质浓度、LPS浓度,改善单核细胞分泌功能及提高患者28 d存活率等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血液净化 血液灌流 脓毒性休克 单核细胞功能
下载PDF
乳酸林格氏液与生理盐水对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1
12
作者 毛小强 楼炳恒 吴德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9-355,共7页
目的比较乳酸林格氏液(LR)和生理盐水(NS)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衢州市人民医院ICU治疗的198例因脓毒性休克需液体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采用的扩容液体分为NS组(n=100)和LR组(n=98)两... 目的比较乳酸林格氏液(LR)和生理盐水(NS)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衢州市人民医院ICU治疗的198例因脓毒性休克需液体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采用的扩容液体分为NS组(n=100)和LR组(n=98)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前3 d的试验液体量、其他液体量、血制品量、平均总液体量;治疗前后氧合指数(PO_2/FiO_2)、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浆脑钠肽(BNP);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8、24 h复苏达标率,EGDT复苏达标所需时间,28 d死亡人数;其他次要临床结果:包括出血反应、过敏反应、急性肾损伤(AKI)人数,肾脏替代治疗(RRT)人数、电解质情况、ICU住院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患者28 d时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入ICU前各科室患者数、降钙素原水平、脓毒症来源、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KI人数、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水平等基线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S组患者治疗第1天的血制品用量[(782±357)ml比(606±273)ml;t=2.044,P=0.046]和前3 d平均总液体量[(5470±1078)ml比(5092±929)ml;t=2.640,P=0.009]明显多于LR组;两组患者在试验液体量和其他液体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O_2/FiO_2、MAP、CVP及BNP水平均较补液前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前后各时间点两组间的PO_2/FiO_2、MAP、CVP及BNP水平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S组患者高乳酸血症(86.0%比71.4%,OR:2.457,95%CI:1.202~5.023,P=0.012)和高氯血症(25.0%比13.2%,OR:2.179,95%CI:1.041~4.562,P=0.036)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R组患者;两组患者在EGDT8、24 h复苏达标率,EGDT复苏达标所需时间,28 d病死率,AKI比率,RRT人数、高钾血症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8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log-rank=0.012,P=0.911)。结论在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时,使用NS复苏的首日血制品用量和前3 d平均总液体用量明显多于使用LR复苏,高乳酸血症和高氯血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LR复苏。使用NS复苏和LR复苏的28 d生存率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乳酸林格氏液 生理盐水
下载PDF
院前急救中连续胸外按压与间断胸外按压临床效果与生存预后的比较 被引量:13
13
作者 丰建胜 楼炳恒 陈毓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3-480,共8页
目的对院外心跳骤停患者进行连续胸外按压(CCP)或间断胸外按压(ICP),回顾性比较这两种胸外按压方式的临床疗效、生存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院前急救当中,因非外伤性心跳骤停、需急诊医师心肺复苏(CPR)的患者114例,... 目的对院外心跳骤停患者进行连续胸外按压(CCP)或间断胸外按压(ICP),回顾性比较这两种胸外按压方式的临床疗效、生存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院前急救当中,因非外伤性心跳骤停、需急诊医师心肺复苏(CPR)的患者114例,将进行CCP的患者纳入CCP组(70例),将进行ICP的患者纳入ICP组(4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两组的临床结果。结果相比ICP组,CCP组患者的胸外按压分数更高(0.85±0.05比0.75±0.06,t=9.868,P=0.000)、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更少[(3.5±1.6)次比(6.9±3.8)次,t=-10.669,P=0.000]。而两组患者到达急救点至CPR启动时间、CPR持续时间、电除颤次数、送往医院前气道建立人数、气管插管时间、各种急救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ICP组,CCP组患者转移到医院的人数更少(42.8%比56.8%,χ~2=0.198,P=0.032)、自主循环恢复(ROSC)人数更少(28.5%比47.7%,χ~2=0.191,P=0.038)、复苏成功率更少(20.0%比38.6%,χ~2=4.470,P=0.029)、出院存活人数更少(8.6%比22.7%,χ~2=0.487,P=0.041)。两组患者ROSC时间、1个月存活人数、半年存活人数、神经功能预后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存活的患者中,2例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从心跳骤停到CPR时间每增加1 min,患者出院后180 d内死亡风险增加4.7%(HR=1.047,95%CI=1.003~1.093,P=0.034),从CPR到ROSC间隔的时间每增加1 min,患者出院后180 d内死亡风险增加2.1%(HR=1.021,95%CI=1.003~1.038,P=0.020),格拉斯哥评分等于1分的患者比格拉斯哥评分大于1分的患者出院后180 d内死亡风险增加55.1%(HR=1.551,95%CI=1.022~2.355,P=0.039)。结论从心跳骤停到CPR的时间间隔越长、从CPR到ROSC的时间间隔越长、格拉斯哥评分等于1分是患者出院18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CP对院前急救患者的临床生存预后可能并不优于I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按压方式 院前急救 心跳骤停
下载PDF
体温高峰与重症监护室内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毛小强 楼炳恒 崔益明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体温变化与脓毒症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分析体温是否能影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在衢州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内治疗的176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按入ICU后24h内体温最高峰值(MAX_(ICU))... 目的:探讨体温变化与脓毒症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分析体温是否能影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在衢州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内治疗的176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按入ICU后24h内体温最高峰值(MAX_(ICU))分为4组:≤37.4℃组、37.5~38.4℃组、38.5~39.4℃组、≥39.5℃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4组脓毒症患者入ICU后28d内的病死率,log-rank检验比较4组患者的病死率;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脓毒症入ICU后28d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最后进行多分类哑变量检验。结果:4组患者总的28d病死例数为80例,病死率为45.4%。≤37.4℃组、37.5~38.4℃组、38.5~39.4℃组、≥39.5℃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13、28、28d,其病死例数分别为16、39、17、8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各体温组患者入ICU后28d内病死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6.377,P=0.001)。log-rank法进行两两比较,38.5~39.4℃组与37.5~38.4℃组的生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9.5℃组与37.5~38.4℃组的生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而≤37.4组与37.5~38.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患者入ICU后最高体温(分为≤37.4℃组、37.5~38.4℃组、38.5~39.4℃组、≥39.5℃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II)评分、使用血制品情况、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a CO2、年龄、性别为自变量,以患者入ICU后28d病死为因变量作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入ICU后最高体温(HR=0.722,95%CI=0.562~0.927,P=0.011)、APACHEII评分(HR=1.057,95%CI=1.031~1.084,P<0.001)、使用血制品(HR=1.650,95%CI=1.061~2.566,P=0.026)、INR水平(HR=2.179,95%CI=1.054~4.509,P=0.036)、PaCO_2水平(HR=0.978,95%CI=0.961~0.995,P=0.01)是脓毒症患者入ICU后28d内病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体温仍是影响患者入ICU后28d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5)。进一步对入ICU后最高体温进行多分类哑变量检验,以37.5~38.4℃组为参照组(哑变量),发现MAX_(ICU)=38.5~39.4℃是脓毒症患者入ICU后28d内病死风险的保护因素,其病死风险是参照组的41.2%(95%CI=0.221~0.771,P=0.005);而MAX_(ICU)=36.5~37.4℃、MAX_(ICU)≥39.5℃与患者入ICU后28d内病死风险之间无相关性(HR=0.930,95%CI=0.448~1.930,P=0.846;HR=0.560,95%CI=0.237~1.232,P=0.186)。结论:MAX_(IC)=38.5~39.4℃可能能够减少ICU内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 脓毒症 预后 COX回归
下载PDF
中心静脉血气分析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丰建胜 陈毓 +1 位作者 吴凌云 楼炳恒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2期64-66,70,共4页
目的分析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急诊治疗中使用中心静脉血气分析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使用中心静脉血气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10月在我院确诊为失血性休克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分析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急诊治疗中使用中心静脉血气分析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使用中心静脉血气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10月在我院确诊为失血性休克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抢救,研究组患者则采用中心静脉血气分析治疗方法进行抢救。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出血量,并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及两组患者的体内酸碱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研究组患者的手术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体内的酸碱指标,虽均得到控制,逐渐趋于正常,但研究组患者体内的酸碱指标较对照组存在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治疗中,使用中心静脉血气分析治疗方法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达到急诊抢救效果的最佳状态,提高治愈率;且有效地控制患者在术后其体征处于正常状态,极少出现不良反应,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首选抢救方法,应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中心静脉血气分析 酸碱平衡 急诊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漂浮导管应用于心血管危重症的救治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锡林 楼炳恒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200-201,共2页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危重症患者 漂浮导管 心血管 救治 应用 正性肌力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
下载PDF
青蒿琥酯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毛小强 楼炳恒 陈毓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第3期425-428,共4页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和青蒿琥酯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检测肝脏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和青蒿琥酯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检测肝脏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GOT)、肝组织匀浆中的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检测肝细胞的凋亡率、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评价青蒿琥酯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LT、GOT、MDA水平显著升高,GSH和SOD水平显著下降(P <0.05),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和肝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 <0.05),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青蒿琥酯组ALT、GOT及MDA水平显著下降,GSH和SOD水平显著上升(P <0.05);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和肝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 <0.05),并有效减轻肝细胞的坏死程度。结论青蒿琥酯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减少炎症反应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损伤 青蒿琥酯 对乙酰氨基酚 保护作用
下载PDF
血气分析在小儿急性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玮 洪颜 +1 位作者 郑晨 楼炳恒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28期88-90,9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气分析在小儿急性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有创治疗,研究组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通过监测患儿血气分析指数变化情... 目的探讨血气分析在小儿急性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有创治疗,研究组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通过监测患儿血气分析指数变化情况评估患儿呼吸衰竭改善程度。结果研究组血气分析指数SaO2、PaO2及pH值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气分析指数PaCO2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iO2、OI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APO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采用血气分析指数了解患儿机体氧代谢情况,对于患儿疾病诊断及预后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以快速改善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的血气指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气分析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 肺氧合功能 心率 呼吸频率
下载PDF
动静脉血气分析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丰建胜 陈毓 +1 位作者 吴凌云 楼炳恒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12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动静脉血气分析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急诊科10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对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查和静脉血气分析检查,比较动脉及静脉血气分析结果。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目的探讨动静脉血气分析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急诊科10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对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查和静脉血气分析检查,比较动脉及静脉血气分析结果。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欠佳组,比较其动脉及静脉血气分析结果,并分析动脉血气分析、静脉血气分析与血糖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前、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与静脉血气分析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剩余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动脉血、静脉血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剩余碱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血糖控制良好组动脉血液与静脉血液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剩余碱均较血糖控制欠佳组更高(P<0.05)。经相关性分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静脉血气分析指标均与血糖指标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急诊治疗前后的静脉血气分析结果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均相当,且静脉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均与患者血糖水平存在负相关,临床上可将静脉血气分析替代动脉血气分析,应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血气分析 血糖 急诊科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肋骨骨折患者疼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春燕 楼炳恒 +2 位作者 吴德军 陈毓 徐红青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1年第11期1004-1007,共4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肋骨骨折患者疼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肋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肋骨外固定。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镇痛,观察组在常规镇痛基础上...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肋骨骨折患者疼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肋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肋骨外固定。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镇痛,观察组在常规镇痛基础上接受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镇痛评分、睡眠质量、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在入院后6 h、12 h、24 h、48 h时,观察组患者的静息痛、咳嗽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20、-4.24、-5.58、-5.91、-4.47、-3.35、-2.57、-4.23,P均<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哌替啶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8.74,P<0.05);观察组第1天、第2天、第3天的失眠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2.26、8.83、9.58,P均<0.05);入院后12 h、24 h、48 h,观察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4.95、-5.75、-9.57、-5.92、-6.44、-7.80,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镇痛后48 h内的平均血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4.74、-5.40,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可提高肋骨骨折的镇痛效果,改善睡眠质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肋间神经阻滞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镇痛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