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ECP联合强化降脂对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残余炎症因子的影响
1
作者 熊保勇 郭广栗 +3 位作者 赵佳佳 樊俊雅 王新宇 张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1826-1830,共5页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联合强化降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残余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B、C 3组...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联合强化降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残余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0例。A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B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强化降脂治疗,C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强化降脂治疗联合EECP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活动耐量、心脏射血功能及残余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心绞痛每周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残余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及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_(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C组各项指标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前增加,且C组患者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CP联合强化降脂治疗能有效改善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活动耐量,提高心脏射血功能,抑制残余炎症因子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增强型体外反搏 强化降脂 临床疗效 残余炎症
下载PDF
体外反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2
作者 赵佳佳 孙利强 +4 位作者 杨展 樊俊雅 熊保勇 张辉 付艳芹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0-824,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体外反搏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体外反搏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每次30 min,每天2次,连续35 d的体外反搏治疗。治疗前,治疗后48 h、2周、3个月和6个月测量患者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PI)、糖耐量负荷试验2 h葡萄糖(PPG120)水平及一氧化氮(NO)含量;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48 h及2周时体外反搏组FPG和PPG120水平降低,HOMA-IR及ISI改善,NO含量增加(P<0.05);治疗后3个月,HbA1C水平降低(P<0.05)。结论:体外反搏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且疗效可持续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 2型糖尿病 血糖
下载PDF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樊俊雅 赵佳佳 +4 位作者 杨展 张丽娟 张照 刘贞 张辉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7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药物组50例和反搏组50例,按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 L/(min·1.73 m^2)及eGFR<60m L/(min·1.73 m^2)将两组患...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药物组50例和反搏组50例,按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 L/(min·1.73 m^2)及eGFR<60m L/(min·1.73 m^2)将两组患者再分为两个亚组。药物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30 min/次,2次/d,总计20 d。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C)、N末端B型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含量。比较各组治疗前后Cys-C、NT-proBNP及eGFR。结果治疗后药物组与反搏组SCr、Cys-C、NT-proBNP较治疗前均降低(P均<0.05),eGFR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治疗后药物组与反搏组SC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ys-C、NT-proBNP、eGF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反搏高eGFR亚组与药物高eGFR亚组患者治疗后Cys-C、NT-proBNP较治疗前均降低,eGFR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但两亚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反搏低eGFR亚组与药物低eGFR亚组患者治疗后Cys-C、NTproBNP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eGFR较治疗前提高(P<0.05);两亚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体外反搏可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尤其是eGFR<60 m L/(min·1.73 m^2)时的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慢性心力衰竭 体外反搏 胱抑素C 肾小球滤过率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心脏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海涛 杨展 +3 位作者 张丽娟 赵佳佳 樊俊雅 张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49-51,共3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探讨EECP对冠心病患者心脏重塑的影响。方法将19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EECP组98例,对照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EECP组...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探讨EECP对冠心病患者心脏重塑的影响。方法将19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EECP组98例,对照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EECP组在服用上述药物的同时,每天行两次EECP治疗,每次45 min,两组均行15 d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超声心动图的E峰、A峰、心房收缩期末左心房内径(LA)、心室舒张期末左心室内径(L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采用荧光免疫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脑钠肽(BNP)和内皮素(ET)。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BNP、ET值均降低,E峰、LVEF值均升高(P均<0.05);EECP组治疗后LV值升高、LA值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EECP组BNP、ET值降低,E峰、LVEF值升高(P均<0.05)。结论 EECP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其心脏重塑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增强型体外反搏 脑钠肽 内皮素 心脏结构功能 心脏重塑
下载PDF
体外反搏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佳佳 杨展 +5 位作者 张利娟 刘素花 张宝凤 张海涛 樊俊雅 张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193-2196,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EECP)治疗心脏X综合征(CSX)的近期临床疗效,为CSX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由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确诊且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CSX患者120例为研究对...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EECP)治疗心脏X综合征(CSX)的近期临床疗效,为CSX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由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确诊且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CSX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反搏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EECP治疗。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患者EECP治疗前1周及出院后1周心绞痛发作次数、静息心电图,入院时及治疗结束时运动耐量(包括运动总时间及开始运动至ST段下降1 mm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反搏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治疗前(P<0.05)。反搏组患者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运动总时间、开始运动至ST段下降1 mm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运动总时间、开始运动至ST段下降1 mm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运动总时间长于入院时(P<0.05);反搏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运动总时间、开始运动至ST段下降1 mm时间长于入院时(P<0.05)。结论 EECP是治疗CSX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性心绞痛 反搏动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海涛 杨展 +3 位作者 张丽娟 赵佳佳 樊俊雅 张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608-611,共4页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尿酸的影响,探讨EECP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5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接受单纯型标准药物治疗的54例患者为...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尿酸的影响,探讨EECP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5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接受单纯型标准药物治疗的54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标准药物和EECP治疗的51例患者为反搏组(EECP组),行2周治疗,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尿酸(UA)的血清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Hcy、 UA值[对照组(16.56±7.07)μmol/L,(278.09±114.81) μmol/L;反搏组(11.33±4.01)μmol/L,(207.11 ±89.73)μmol/L]较治疗前[对照组(22.87±7.13)μmol/L,(311.16± 101.74)μmol/L;反搏组(23.69±6.28) μmol/L,(328.43±110.62)μmol/L]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组治疗前后Hcy和UA的差值[(11.67±4.49)μmol/L,(120.88±69.33)μmol/L]均高于对照组[(5.63± 1.91) μmol/L,(40.73±13.76)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型体外反搏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的血清水平,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同型半胱氨酸 血尿酸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在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康复训练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58
7
作者 刘苗苗 樊俊雅 +3 位作者 刘贞 张照 黄鑫 张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270-2274,共5页
背景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被动”运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EECP可改善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轻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运动耐量及心功能。而心脏康复训练是主动运动,二者联合治疗是否可使患者额外增益,目前还鲜有... 背景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被动”运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EECP可改善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轻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运动耐量及心功能。而心脏康复训练是主动运动,二者联合治疗是否可使患者额外增益,目前还鲜有报道。目的探讨EECP在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康复训练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和反搏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EECP治疗),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无氧阈值(AT)、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脑钠肽(BNP)。结果反搏组治疗后AT、6MWD、LVEF大于对照组,BNP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反搏组治疗后AT、6MWD、LVEF均大于本组治疗前,BNP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EECP能够明显改善已接受心脏康复训练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运动耐量、步行距离、心脏泵功能及心力衰竭相关指标,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药物及心脏康复训练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功能不全 增强型体外反搏 心脏康复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贞 赵佳佳 +3 位作者 樊俊雅 张照 刘苗苗 张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7-439,共3页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水平、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0例已明确诊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n=49)和体...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水平、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0例已明确诊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n=49)和体外反搏组(观察组n=51,药物加体外反搏治疗,30 min/次,共30 d,总计60次)。入选对象均在入选当天及治疗结束当天检测血液中LP-PLA2水平,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片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NMD)。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P-PLA2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FMD、NMD较治疗前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LP-PLA2、内皮依赖型血管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型血管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 0.05);组间观察发现,观察组FMD、NMD的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 <0.01),观察组的血浆LP-PLA2水平较对照组也有下降(P <0.01)。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在血流切应力的作用下,可降低患者LP-PLA2水平,并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 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下载PDF
体外反搏治疗严重冠状动脉痉挛一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贞 赵佳佳 +3 位作者 张海涛 樊俊雅 张照 张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8-289,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以"胸痛2 h"为主诉入院。入院2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疼痛,呈压榨感,活动时加重,伴出汗、乏力,持续不缓解,遂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6.3℃,脉搏6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0/90mm Hg(1 mm Hg=0.133 k Pa...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以"胸痛2 h"为主诉入院。入院2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疼痛,呈压榨感,活动时加重,伴出汗、乏力,持续不缓解,遂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6.3℃,脉搏6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0/90mm Hg(1 mm Hg=0.133 k Pa),急性病容,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8次/min,律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治疗 ST 心电图 冠脉痉挛 心绞痛 冠脉造影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照 赵佳佳 +3 位作者 樊俊雅 刘贞 刘苗苗 张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且确诊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药...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且确诊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25例)和观察组(药物联合EECP治疗,25例),EECP每天2次,每次45 min,压力范围0.025~0.045 MPa,3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计30 d。在入院第1天和第30天分别测量血管内皮素(ET)、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心肺运动的无氧阈值(AT)、左室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多普勒E峰及E峰/A峰比值(E/A)。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T、Hcy和hs-CRP均明显降低,FMD、AT、E峰和E/A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ET、Hcy和hs-CRP下降更明显,FMD、AT、E峰和E/A升高更明显(均为P<0.05)。结论 EECP治疗能够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和左室舒张功能,提高运动负荷能力,并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搏动术 内皮素 同型半胱氨酸 C反应蛋白质 无氧阈 E峰
下载PDF
3种治疗方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宁宁 赵佳佳 +2 位作者 樊俊雅 田欣雨 张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6期66-70,共5页
目的观察3种不同治疗方案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的疗效,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及心脏康复治疗对PCI后患者心功能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PCI后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50例。A组接受常规药物... 目的观察3种不同治疗方案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的疗效,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及心脏康复治疗对PCI后患者心功能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PCI后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50例。A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B组接受常规药物联合心脏康复治疗,C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心脏康复+EECP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红素(TBIL)]}、同型半胱氨酸(Hcy)、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6 min步行距离(6MWD)]及SF-36量表评分变化情况;记录并比较3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LDL-C/(HDL-C+TBIL)及Hcy水平低于治疗前,且A组、B组、C组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WD、LVEF、SF-36量表各项评分高于治疗前,A组、B组、C组LVEF、6MWD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量表评分中,C组社会功能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社会功能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评分A组、B组、C组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显著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B组<A组,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心脏康复+EECP治疗能够显著改善PCI后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预后,同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心脏康复训练及单纯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增强型体外反搏 心脏康复 生存质量 预后
下载PDF
1例严重多支冠脉病变患者体外反搏联合心脏康复治疗效果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鑫 赵佳佳 +4 位作者 樊俊雅 田欣雨 孔红娇 林宁宁 张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0期5753-5755,共3页
研究表明,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针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冠心病患者,目前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 研究表明,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针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冠心病患者,目前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但现阶段针对部分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效果欠佳[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脏康复 增强型体外反搏
下载PDF
心脏康复训练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艳艳 樊俊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3期2342-2343,共2页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训练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收治的9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不完全血运重建术。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训练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收治的9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不完全血运重建术。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康复组(47例)。在术后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康复组患者接受心脏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氧阈(AT)、左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VO2max、AT和LVEF水平均高于干预前,康复组患者VO2max、AT和LV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康复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心功能的恢复,提升术后运动耐力,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脏康复 不完全血运重建术
下载PDF
疑似流产后扩张型心肌病1例
14
作者 黄鑫 孔红娇 +3 位作者 刘苗苗 樊俊雅 林宁宁 张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6期3069-3070,共2页
临床工作中扩张型心肌病较常见,孕期发生的心肌病变常被归为围生期心肌病,但目前关于流产后的心肌病变无明确的诊断与治疗标准。现阶段对流产后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效果欠佳,而增强型体外反搏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对此类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临床工作中扩张型心肌病较常见,孕期发生的心肌病变常被归为围生期心肌病,但目前关于流产后的心肌病变无明确的诊断与治疗标准。现阶段对流产后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效果欠佳,而增强型体外反搏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对此类患者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就收治的1例疑似流产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围生期心肌病 流产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2
15
作者 黄鑫 赵佳佳 +4 位作者 樊俊雅 刘贞 张照 刘苗苗 张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633-3637,共5页
目的观察应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治疗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80例已确诊为HFpEF的老年患者,按随... 目的观察应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治疗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80例已确诊为HFpEF的老年患者,按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n=39)和体外反搏治疗组(n=41),两组均应用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30 min/次,共30 d,总共60次)。入选对象均在治疗前后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临床疗效,监测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6分钟步行试验(6 minutes walk test,6MWT)结果,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体外反搏治疗组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和临床疗效均较前有所改善、NT-proBNP较前降低、LVEF较前增加、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较前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体外反搏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体外反搏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在改善心功能、增加活动耐量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 心功能 老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