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强大”的读者和“犹疑”的编者——以1949-1966《人民文学》“读者来信”和“编者的话”为中心 |
樊保玲
|
《扬子江(评论)》
|
2011 |
5
|
|
2
|
历史叙述与个人言说——莫言小说分析 |
樊保玲
|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0 |
|
3
|
莫言小说叙事分析 |
樊保玲
|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
|
4
|
阶级分析与革命历史叙事 |
樊保玲
|
《中国城市经济》
|
2011 |
0 |
|
5
|
一脉相传与多元并存: 歌舞伎与京剧传承形式之比较 |
樊保玲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0 |
|
6
|
浅谈晚明传奇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
樊保玲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3 |
0 |
|
7
|
试论《子夜》的作者、人物、读者关系 |
樊保玲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8
|
还原的难度--以《沉沦的圣殿》为中心对一种文学史方法的思考 |
樊保玲
|
《关东学刊》
|
2016 |
0 |
|
9
|
脆弱之弦——从“口传心授”看戏曲艺术传承的症结 |
樊保玲
|
《关东学刊》
|
2020 |
2
|
|
10
|
关于建立高校教材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
樊保玲
|
《科教文汇》
|
2019 |
2
|
|
11
|
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
王莹
樊保玲
|
《北京教育(德育)》
|
2024 |
0 |
|
12
|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论王瑶卿“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其京剧史价值 |
樊保玲
|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3
|
行当·人物·戏曲观——从“花衫”行当看王瑶卿的戏曲观 |
樊保玲
|
《中国京剧》
|
2022 |
0 |
|
14
|
《静》的主题及其文体特征 |
樊保玲
|
《语文月刊》
|
200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