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慢病毒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后的体内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樊守刚 吴小涛 +1 位作者 王运涛 李果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观察经慢病毒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注入兔椎间盘后的荧光时效性。方法:体外培养并纯化BMSCs,并用含有GFP标记的重组慢病毒载体(Lent... 目的:观察经慢病毒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注入兔椎间盘后的荧光时效性。方法:体外培养并纯化BMSCs,并用含有GFP标记的重组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GFP)转染后移植入兔椎间盘,在移植后2、4、6、8、10、12周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SCs荧光强度及细胞增殖情况,考察慢病毒转染GFP体内荧光维持时间。结果:经慢病毒转染GFP后的BMSCs,荧光显微镜下48 h开始显现绿色荧光,72 h荧光亮度达到最高。植入体内后8周内均能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绿色荧光,8周后荧光强度开始逐渐减弱,第2、4、6、8、10、12周6个时间点GFP-BMSCs的阳性率分别是(21.75±1.32)%、(33.07±3.53)%、(33.20±3.60)%、(29.90±4.23)%、(19.64±2.93)%和(10.91±3.43)%。结论:BMSCs在椎间盘微环境中能够稳定增殖,用慢病毒转染GFP的方法能在至少8周内可靠示踪其在椎间盘内的存活状态,8周后荧光强度开始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病毒 绿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兔退变椎间盘模型中髓核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樊守刚 吴小涛 +1 位作者 王运涛 李果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在兔退变椎间盘模型中的作用。方法:用针刺法制作兔退变椎间盘模型,磁共振检查鉴定模型的建立,HE染色计数髓核细胞,TUNEL法染色标记凋亡髓核细胞,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计数凋亡细胞比例,RT-PCR检测Bax和Bcl-2凋亡相...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在兔退变椎间盘模型中的作用。方法:用针刺法制作兔退变椎间盘模型,磁共振检查鉴定模型的建立,HE染色计数髓核细胞,TUNEL法染色标记凋亡髓核细胞,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计数凋亡细胞比例,RT-PCR检测Bax和Bcl-2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兔退变模型建立成功,退变组髓核细胞计数低于正常组,凋亡细胞比例高于正常组,退变组抗凋亡基因表达低于正常组,凋亡基因水平高于正常组。结论:凋亡在椎间盘退变模型中存在,并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退变模型 凋亡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樊守刚 王运涛 吴小涛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9年第2期154-156,共3页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文献综述
下载PDF
颈椎手术后的邻椎退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樊守刚 孔清泉 《四川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190-1194,共5页
颈椎病发的病率越来越高,针对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症状颈椎病采取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是颈椎前路及后路的切开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椎间融合术。该术式最早在1958年由Smith和Robinson提出,传统上被认为是解决保守治疗无效的颈椎病的... 颈椎病发的病率越来越高,针对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症状颈椎病采取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是颈椎前路及后路的切开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椎间融合术。该术式最早在1958年由Smith和Robinson提出,传统上被认为是解决保守治疗无效的颈椎病的金标准[1-2],然而,自腰椎融合术发现脊柱融合手术术后固定的相邻节段会加速退变(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现象以来,颈椎融合术同样被报道越来越多的邻椎退变相关的并发症,并逐步被重视,也有研究认为邻椎退变是影响颈椎融合术术后疗效、预后以及是否需要再次临床手术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椎病 颈椎病 颈椎间盘置换术
下载PDF
腰骶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的并发症
5
作者 樊守刚 《中外医疗》 2016年第13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腰骶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64例,病例纳入标准为经手术治疗的发生于腰骶段(L4-S1)脊柱结核病例,其中有24例出现并发症,平均42.3岁。手术并发... 目的探讨腰骶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64例,病例纳入标准为经手术治疗的发生于腰骶段(L4-S1)脊柱结核病例,其中有24例出现并发症,平均42.3岁。手术并发症为:(1)髂血管损伤15例,(2)髂血管血栓形成8例,(3)植骨块松动移位8例,(4)病灶清除不彻底6例,(5)伤口窦道经久不愈3例,(6)脑脊液漏3例,(7)神经症状加重2例。处理:(1)立即修复髂血管,(2)溶栓治疗,(3)返修手术调整髂骨块,再次病症清除,(4)延长引流管放置时间,加强换药,(5)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结果全部病例经2月~4年随访,植骨融合良好20例,下肢神经症状缓解16例,髂血管恢复再通8例,伤口一期愈合16例,3例窦道延迟愈合时间6月-2年。结论并发症总结及处理:(1)髂血管损伤最常见,主要是髂内血管损伤多见。(2)植骨块移位。(3)病灶清除不彻底与窦道形成有一定的关系。(4)脑脊液漏和神经症状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段脊柱 脊柱结核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BMSCs-Pluronic F-127水凝胶复合体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李果 吴小涛 +2 位作者 王运涛 樊守刚 王锋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296-301,共6页
目的:探讨兔BMSCs-Pluronic F-127凝胶复合体移植治疗椎间盘髓核缺损退变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只1月龄健康新西兰白兔,雌雄不限,各取骨髓2 ml,分离培养BMSCs。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Pluronic F-127水凝胶... 目的:探讨兔BMSCs-Pluronic F-127凝胶复合体移植治疗椎间盘髓核缺损退变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只1月龄健康新西兰白兔,雌雄不限,各取骨髓2 ml,分离培养BMSCs。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Pluronic F-127水凝胶混匀,制备成BMSCs-Pluronic F-127水凝胶复合体。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免建立椎间盘髓核缺损退变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n=6)。正常对照组仅分离暴露椎间盘,不作任何处理;移植治疗组将25μl BMSCs-Pluronic F-127水凝胶复合体注入缺损椎间盘中心;缺损退变组仅注射入0.01 mol.L-1PBS液25μl。8周后处死动物,取出脊柱,应用MRI测量各椎间盘的信号强度和邻近椎旁肌肉的信号强度,计算信噪比;取出相应椎间盘行阿尔辛蓝过碘雪夫(AB-PAS)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行灰度值测定和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结果:3组椎间盘信噪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PAS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及移植治疗组椎间盘染色明显,椎间盘结构清晰;缺损退变组椎间盘结构紊乱,髓核组织和外周纤维化分界不清。移植治疗组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含量明显高于缺损退变组(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BMSCss-PluronicF-127水凝胶复合体可修复椎间盘缺损退变,本研究为临床应用可注射式组织工程髓核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组织工程 椎间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关节镜下治疗左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一例报告
7
作者 唐宇靖 樊守刚 +2 位作者 兰海 李开南 李春燕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768-770,共3页
米粒体最早由Riese[1]在1例膝关节结核患者的滑液中发现并报道,其本质是一种蛋白质物质,其外观和大小类似于精白米颗粒,因此命名为“米粒体”,在组织病理学检查中,这些米粒体由纤维蛋白制成的小体或薄纤维蛋白层包裹胶原蛋白核组成[2]... 米粒体最早由Riese[1]在1例膝关节结核患者的滑液中发现并报道,其本质是一种蛋白质物质,其外观和大小类似于精白米颗粒,因此命名为“米粒体”,在组织病理学检查中,这些米粒体由纤维蛋白制成的小体或薄纤维蛋白层包裹胶原蛋白核组成[2]。米粒体滑囊炎是临床罕见疾病,一般见于风湿病或肺结核引起的慢性滑膜炎,其中最常见的是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3-4]。2022年8月,我院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滑囊炎 磁共振成像 关节炎 类风湿 关节镜 米粒体
原文传递
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樊守刚 吴小涛 +2 位作者 王运涛 庄苏阳 李果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79-982,共4页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兔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各兔L2/3、L3/4、L4/5、L5/6节段分为正常组、退变组、成纤维细胞(SFs)移植对照组、MSCs移植治疗组.MSCs和SFs分别经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后,注射...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兔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各兔L2/3、L3/4、L4/5、L5/6节段分为正常组、退变组、成纤维细胞(SFs)移植对照组、MSCs移植治疗组.MSCs和SFs分别经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后,注射植入退变椎间盘的髓核.通过透射电镜观察退变椎间盘凋亡髓核细胞形态 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退变组织中髓核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ox mRNA的表达 免疫荧光法标记髓核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并通过TUNEL法标记凋亡髓核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髓核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率和细胞凋亡比率.结果 透射电镜下,退变椎间盘中凋亡髓核细胞呈现出核染色质边集,空泡形成,核膜断裂,凋亡小体形成等变化.MSCs移植治疗组bcl-2 mRNA的表达量高于退变组和SFs移植对照组(P〈0.05),bax mRNA的表达量与退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s移植治疗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75±2.14)%和(6.86±1.08)% Caspase-3表达率分别为[(20.34±1.03)%和(6.09±0.77)%](P〈0.05),低于退变组和SFs移植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87±4.16)%和(29.02±2.16)% Caspase-3表达率分别为(31.50±3.78)%和(30.20±4.93)%](P〈0.05).结论 髓核细胞凋亡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SCs移植能有效抑制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延缓椎间盘退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椎间盘退变 脱噬作用 绿色荧光蛋白
原文传递
肱骨近端Neer 3部分或4部分骨折治疗的加速康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樊守刚 李开南 +2 位作者 母建松 汪学军 陈刚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研究加速康复理念在严重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应用加速康复方法治疗37例Neer分型属于3部分或4部分骨折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9例(内固定组)、人工... 目的研究加速康复理念在严重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应用加速康复方法治疗37例Neer分型属于3部分或4部分骨折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9例(内固定组)、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8例(关节置换组)。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难度、术后患者骨愈合情况以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手术治疗疗效并总结手术治疗体会及加速康复经验。结果内固定组和关节置换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引流管放置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速康复理念始终贯穿于术前病情评估、术中细节处理、术后功能锻炼等整个治疗过程中。术后随访,内固定组有27例术后3个月时达到骨愈合,1例因术后2个月时外伤再发骨折行翻修手术,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予患肢悬吊,术后5个月时达到骨愈合。关节置换组8例患者均在术后3~4个月达到术后骨性愈合,术后无肩峰骨折及肩胛骨骨折病例。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无显著差异,内固定组患肢肩关节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 <0.05)。结论严重的肱骨近端骨折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手术方案。加速康复治疗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肱骨近端骨折的诊治过程中,对术后疗效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肱骨头置换术 加速康复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手术的优势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龙涛 彭超 +5 位作者 何智勇 郑江 胡正霞 樊守刚 陈明灿 李开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手术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采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11例骨盆后环骨折或骶髂分离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为23~61...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手术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采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11例骨盆后环骨折或骶髂分离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为23~61岁,平均42.5岁。骨盆骨折按AO分型:B1.2型1例,B2.2型1例;C1.2型6例,C1.3型2例,C2.3型1例。观察置入骶髂关节螺钉的数量、术中规划骶髂关节螺钉置入路径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时间、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骨折复位质量。结果11例患者术后获5~22个月(平均9.5个月)随访。共置入骶髂关节螺钉15枚,术中规划骶髂关节螺钉置入路径时间为9~25min,平均8.5min;术中透视次数为4~15次,平均8.5次;透视时间为3.2~6.5min,平均5.5min;曝光时间(C型臂X线机显示的透视时间)为2.4~16.3s,平均5.8s;手术时间为25~45min,平均34.5min;手术出血量为10~80mL,平均35mL。所有骶髂关节螺钉位置均满意,未进入骶管、骶孔及切出骨质,术后无神经系统损伤发生,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全部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4~7个月,平均5.6个月,骶髂关节螺钉无松动。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9例,良1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骨盆骨折量化评估体系统评定功能:优8例,良3例。结论应用机器人辅助下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骨盆后环骨折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失血量少、确度高等优势,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骶髂关节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部外展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龙涛 彭超 +7 位作者 悄镭勇 郑江 胡正霞 樊守刚 赵平 陈明灿 陈尔东 李开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5-102,共8页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部外展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1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髓内钉组198例,男71例,女127例;平均年...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部外展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1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髓内钉组198例,男71例,女127例;平均年龄为(74.7±5.6)岁;骨折AO分型:31-A1型50例,31-A2型134例,31-A3型14例;采用髓内钉固定。DHS组112例,男35例,女77例;平均年龄为(74.1±6.7)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4例,31-A2型78例,31-A3型10例;采用DHS固定。比较2组患者的下地负重时间及单腿站立时间、步态及骨盆倾斜情况、髋关节主动外展范围及肌力、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等。结果284例患者术后获1.5-8.5年(平均3.6年)随访,死亡26例。髓内钉组患者的下地负重时间[(37.6±4.9)d]和单腿站立时间[(60.1±9.5)d]显著早于DHS组患者[(53.0±8.4)、(71.0±12.0)d],步态正常和骨盆未倾斜的患者例数(171、179例)显著多于DHS组(67、85例),外展肌力[(62.3±4.4)N·m]显著大于DHS组患者[(56.6±3.3)N·m],髋关节主动外展范围也显著优于DHS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髓内钉组与DHS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1.4%、8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比较,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患者术后髋部外展功能影响小,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钉 外展肌
原文传递
基于三维CT的关节内桡骨远端骨折地图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郑浩 李开南 +2 位作者 汪学军 母健松 樊守刚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373-1380,共8页
目的通过三维CT扫描数据绘制OTA/AO分型B型及C型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骨折地图,并描述骨折线形态学分布。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关节内骨折病例共209例,男92例,... 目的通过三维CT扫描数据绘制OTA/AO分型B型及C型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骨折地图,并描述骨折线形态学分布。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关节内骨折病例共209例,男92例,女112例,年龄32~86岁,平均(59.27±2.93)岁。209例AO分型B型C型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对每例关节面处的骨折线形态学描述,包括骨折走形角度、骨折面积及骨折比。同时将关节面骨折模型叠加于标准模型,绘制骨折线、骨折区域分布图,以创建关节内桡骨远端骨折地图。结果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209例(44.7%,209/468),B型67例,平均骨折高度(20.30±11.26)mm,宽度(12.24±6.83)mm,骨折面积(189.61±101.84)mm2,走形角度57.23°±14.95°,骨折面积比(骨折区面积/关节面面积比)为32.42%±10.24%;C型142例,平均骨折高度(24.43±11.37)mm,宽度(20.38±7.59)mm,骨折面积(425.26±314.31)mm2,走形角度51.26°±13.17°,骨折面积比73.81%±26.29%。根据由主要骨折线形成的骨折图,确定5个不同的骨折区域:①中心区63例(30.14%);②Lister’s结节区25例(11.96%);③舟骨窝区59例(28.23%);④月骨窝区36例(17.22%);⑤下尺桡区26例(12.44%)。主要骨折线集中于中心区域偏背侧的区域及舟骨区。B型骨折线主要集中于舟骨窝区占29.85%(20/67)偏背侧及中心区占26.87%(18/67)。C型在舟骨窝区占27.46%(39/142)及中心区占31.69%(45/142)骨折线仍集中,对于月骨窝区17.61%(25/142)及下尺桡区12.68%(18/142)较B型28.69%相对增加,骨折线总体分布相较于B型偏中央区域。结论绘制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地图并量化骨折线形态学分布,可直观认识骨折好发部位及骨折线走形情况,同时完善OA分型中B型及C型对于关节面骨折线、骨折区域的描述,为关节内新分型、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关节内骨折 成像 三维 地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