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电图QRS时限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樊延家 《临床医药实践》 2019年第11期828-83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与心电图QRS时限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40例QRS时限不足100 ms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40例QRS时限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心功能分级...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与心电图QRS时限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40例QRS时限不足100 ms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40例QRS时限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心功能分级及不良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N-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Ⅲ+Ⅳ级占比高于对照组,肺水肿、重度心律失常、休克、死亡等不良预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心电图检查,可通过QRS时限对患者心肌细胞电生理状态进行判定,从而评估预后与心功能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老年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QRS时限 预后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樊延家 《微创医学》 2019年第6期798-800,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在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行PCI术,对照组(39例)行双抗治疗。对...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在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行PCI术,对照组(39例)行双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脏功能指标,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年内,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6.98%)明显低于对照组(3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可有效改善ACS患者的心功能,并且其1年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临床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凝治疗的指导作用
3
作者 樊延家 《淮海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578-580,583,共4页
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凝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某院诊治的冠心病经PCI治疗并检测CYP2C19基因的96例患者,根据检测CYP2C19基因分类分为3组,快代谢型为A组(40例),中间代谢为B组(30例)... 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凝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某院诊治的冠心病经PCI治疗并检测CYP2C19基因的96例患者,根据检测CYP2C19基因分类分为3组,快代谢型为A组(40例),中间代谢为B组(30例),慢代谢为C组(26例).随访3组患者8个月内突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出血、死亡、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指标情况.结果:3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酯蛋白(HDL)、低密度酯蛋白(LDL)、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血小板集聚率≥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血小板集聚率≥50%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出血、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计划二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依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开展具有针对性抗凝治疗,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CYP2C19 基因多态性 抗凝
下载PDF
射频消融对心动过速型心肌病的治疗效果
4
作者 樊延家 《甘肃医药》 2019年第3期225-226,共2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对心动过速型心肌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76例心动过速型心肌病患者,均予以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心功能分级情况,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情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对心动过速型心肌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76例心动过速型心肌病患者,均予以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心功能分级情况,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情况,左房直径(LAD)、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LAD与LVEDD明显小于治疗前,LVEF与BNP明显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3个月后的心脏功能分级显著提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不仅能够降低左房直径与左室舒张末直径,提升左室射血分数与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水平,同时能够提升患者的心功能等级,对心动过速型心肌病的治疗结果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心动过速 心肌病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血清miR-126和miR-22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中的表达及与不良心室重构的相关性
5
作者 樊延家 王晓东 白雪蕾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23年第1期90-92,9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26(miR-126)和微小核糖核酸-22(miR-22)水平表达及其与不良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162例AMI患者,依据全球急性冠脉事件登记评分(GRACE)分,将...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26(miR-126)和微小核糖核酸-22(miR-22)水平表达及其与不良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162例AMI患者,依据全球急性冠脉事件登记评分(GRACE)分,将入选患者分为高危组32例、中危组39例及低危组43例;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48例为参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血清miR-126和miR-22水平及心室重构相关指标,分析血清miR-126和miR-22水平与心室重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指标的相关性。结果4组血清miR-126、miR-2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RI及LVMI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检验,血清miR-126水平与LVMI呈负相关(P<0.05),与LVRI呈正相关(P<0.05);血清miR-22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性(P<0.05),与LVRI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miR-126和miR-22水平可作评价AMI患者病情的指标,均与不良心室重构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126 微小核糖核酸-22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原文传递
慢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分析
6
作者 樊延家 白雪蕾 《慢性病学杂志》 2023年第6期927-929,933,共4页
目的分析慢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cardiac syncope,C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脏生理实验室收治的86例慢性心律失常致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主要临床... 目的分析慢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cardiac syncope,C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脏生理实验室收治的86例慢性心律失常致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主要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结果86例患者中依据病因分为三组,其中慢性心律失常致CS患者病因以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最为多见,有56例(65.12%),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6.86±13.75)岁,心脏阳性体征45例(80.3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19例(22.09%),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59.74±15.33)岁,心脏阳性体征13例(68.42%);窦性心动过缓11例(12.79%),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47.73±11.26)岁,心脏阳性体征9例(81.82%)。组间各年龄段及心脏阳性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患者间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阿托品等药物治疗5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18例,接受药物联合心脏起搏器治疗63例,其中痊愈出院29例,好转出院57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慢性心律失常致CS患者病因多为房室传导阻滞,其次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较少,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而40岁以下患者病因多为窦性心动过缓,多数患者都具有阳性体征。可植入心脏起搏器或服用药物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与诊治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律失常 心源性晕厥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晕厥发生情况及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白雪蕾 王晓东 +5 位作者 张英丽 刘德蕊 景照地 范梦丽 樊延家 范鹏云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4-328,共5页
目的观察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晕厥发生情况,并探讨影响其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参与中国晕厥患者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项目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或住院治疗925例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急性心肌梗死、... 目的观察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晕厥发生情况,并探讨影响其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参与中国晕厥患者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项目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或住院治疗925例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就诊期间晕厥发生情况和病死率,以是否伴发晕厥将患者分为晕厥组和未晕厥组,分析并比较不同心血管急危重症男性与女性患者晕厥发生率,以及是否发生晕厥两组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年龄及病死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5种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中晕厥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3.03%(28/925)、心律失常2.70%(25/925)、肺栓塞1.51%(14/925)、主动脉夹层破裂1.41%(13/925)、急性心衰0.65%(6/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65,P=0.010)。男性与女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心衰患者晕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晕厥组主动脉夹层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年龄明显大于未晕厥组〔主动脉夹层破裂(岁):66.29±15.64比57.63±14.23,急性心肌梗死(岁):69.55±15.13比62.10±15.75,心律失常(岁):70.48±14.93比60.29±16.31,均P<0.05〕。晕厥组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心衰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晕厥组〔肺栓塞:5.81% (5/86)比0.95%(8/839),主动脉夹层破裂:4.65%(4/86)比0.60% (5/839),急性心肌梗死:4.65% (4/86)比1.19% (10/839),心律失常:2.33% (2/86)比0.95% (8/839),急性心衰:2.33% (2/86)比0.60% (5/839),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R)=2.158,95%可信区间(95%CI)为0.921~4.785,P=0.000〕、肺栓塞(OR=15.391,95%CI为8.904~27.314,P=0.001)、主动脉夹层破裂(OR=13.079,95%CI为6.237~25.509,P=0.000)、急性心肌梗死(OR=18.826,95%CI为10.420~32.921,P=0.000)、晕厥(OR=4.940,95%CI为1.764~9.287,P=0.000)是影响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晕厥对患者28 d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60,P=0.000〕,当其截断值为4.12时,敏感度为88.51%,特异度为78.05%,阳性预测值为81.31%,阴性预测值为84.27%。结论晕厥是影响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晕厥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应快速鉴别诊断急危重症类型,评估猝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肺栓塞 主动脉夹层破裂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急性心力衰竭 死亡
原文传递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特征
8
作者 樊延家 《医学新知》 CAS 2019年第3期261-262,共2页
目的探讨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6例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心肌炎患者和30例临床表现正常的重症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表现... 目的探讨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6例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心肌炎患者和30例临床表现正常的重症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表现,总结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并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表现相似程度较高,观察组患者房室传导阻滞程度更高,ST-T段改变更显著。观察组患者发病后1周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后1个月的生存率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结论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心肌炎患者,心电图ST-T段改变更明显,房室传导阻滞更严重,预后较临床表现正常的重症心肌炎患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重症心肌炎 心电图 房室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晕厥单元对提高疑似晕厥患者诊断效率和治疗预后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白雪蕾 王晓东 +5 位作者 刘德蕊 景照地 樊延家 范梦丽 范鹏云 席自中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年第6期662-667,共6页
目的了解晕厥单元对提高疑似晕厥患者诊断效率和治疗预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235例疑似晕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晕厥单元建设前)就诊者109例,... 目的了解晕厥单元对提高疑似晕厥患者诊断效率和治疗预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235例疑似晕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晕厥单元建设前)就诊者109例,2019年5—10月(晕厥单元建设后)就诊者128例。参考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晕厥诊断与管理指南和《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根据《中国晕厥中心建设专家建议》及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晕厥单元建设。比较晕厥单元建设前、后患者的检查阳性率、治疗情况、治疗费用;就诊后1年门诊分别随访到67例和104例患者,比较门诊随访率、复发率、再住院率、就诊满意度、生存质量。结果晕厥单元建设后倾斜试验[61.90%(78/126)]、动态心电图监测[64.29%(81/126)]、运动试验[7.14%(9/126)]、有创电生理[40.48%(51/126)]、心脏影像学检查[9.52%(12/126)]、24 h血压监测[55.56%(70/126)]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晕厥单元建设前[44.95%(49/109),36.70%(40/109),5.50%(6/109),10.09%(11/109),2.75%(3/109),40.37%(44/1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9.28、23.11、6.93、28.18、15.85、11.61,均P<0.01)。晕厥单元建设后患者病因诊断率为87.30%(110/126),明显高于晕厥单元建设前的77.06%(84/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1.70,均P<0.01);晕厥单元建设后患者从发病到心脏评估的时间[(3.68±1.93)h]、住院时间[(6.17±1.52)d]均明显短于晕厥单元建设前[(7.31±2.64)h,(10.83±2.09)d],住院率[3.17%(4/126)]、院内病死率[0.79%(1/126)]及治疗花费[(4.91±1.14)千元]均明显低于晕厥单元建设前[8.26%(9/109),2.75%(3/109),(7.05±2.53)千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9,P<0.01;t=8.62,P=0.02;χ²=15.83,P<0.01;χ²=10.03,P<0.01;t=6.17,P=0.03)。晕厥单元建设后门诊随访率[82.54%(104/126)]、就诊满意度[91.35%(95/104)]明显高于晕厥单元建设前[61.47%(67/109),[64.18%(43/67)],复发率[14.42%(15/104)]、再住院率[7.69%(8/104)]明显低于晕厥单元建设前[40.30%(27/67),23.88%(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7.30、15.08、20.36、18.56,均P<0.01)。晕厥单元建设前患者心理状况、生理状况、环境状况、社会关系、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晕厥单元建设后[(43.62±12.84)比(59.13±13.95),(43.10±11.31)比(55.86±12.09),(52.35±12.76)比(63.58±13.05),(54.87±12.08)比(67.91±14.23),(58.42±11.87)比(69.28±13.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4,P=0.03;t=7.50,P=0.03;t=8.66,P=0.02;t=9.77,P=0.01;t=8.46,P=0.02)。结论建立规范化的晕厥单元有利于提高晕厥的诊断效率,降低诊疗成本,提升患者的预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疾病管理 诊断检查服务 预后 费用 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