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老年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1
作者 成龙 张悦 +17 位作者 刘毓屾 杜肇清 郭朝阳 樊扬威 李婷 高旭 谢恩睿 邢梓轩 武文华 吴胤瑛 杨明博 李婕 张煜 康文 王文俊 纪泛扑 郭江 高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34-2041,共8页
目的探究老年不可切除/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使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效果并评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了2019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6家医院的不可切除/晚期HCC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8... 目的探究老年不可切除/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使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效果并评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了2019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6家医院的不可切除/晚期HCC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84.8%的患者同时联合了靶向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及非老年组(<65岁),评估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 AE)发生情况。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确定6个月PFS和DC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99例患者,其中老年组27例,非老年组72例。老年组12个月总生存率、ORR和DCR分别为67.8%、44.4%和74.1%,中位PFS为6.4(3.0~12.4)个月,与非老年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老年组的中位OS尚未达到,非老年组中位OS为18.9(13.0~24.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大血管浸润(MVI)是6个月PFS(HR=2.603,95%CI:1.136~5.964,P=0.024)和DCR(HR=3.963,95%CI:1.671~9.397,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HBV感染病因、出现肝外转移、Child-Pugh B级和AFP>400 ng/mL与6个月PFS和DCR无关。老年组患者中任何级别的ir AE和3/4级ir AE发生率分别为51.9%和25.9%,与非老年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最常见的ir AE为皮肤疾病(39.4%)。结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65岁不可切除/晚期HCC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与<65岁患者相当。MVI与免疫治疗应答不佳和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抗体 单克隆 分子靶向治疗 老年人
下载PDF
MDT模式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樊扬威 李恩孝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21期3869-3872,共4页
目的:在肿瘤学的临床教学中引入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模式,探讨其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方法:选取46名在肿瘤科实习的肿瘤学专业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学生或进修医生,随机分组后分别采取MDT教学模式和... 目的:在肿瘤学的临床教学中引入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模式,探讨其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方法:选取46名在肿瘤科实习的肿瘤学专业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学生或进修医生,随机分组后分别采取MDT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培养,待实习结束后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MDT教学组无论理论课考试成绩还是临床综合能力成绩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对照组(P<0.05);MDT教学组的学生在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激发自身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增加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和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等方面的教学满意度也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P<0.05)。结论:在肿瘤学的临床教学中逐步推广MDT模式,可提高肿瘤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学 临床教学 多学科综合治疗 教学质量 教学满意度
下载PDF
胆道癌围手术期治疗进展
3
作者 王佳 李恩孝 樊扬威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4208-4213,共6页
胆道癌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足5%。手术切除是目前胆道系统肿瘤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但存在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等难题。围手术期治疗主要针对局部晚期恶性肿瘤,以放化疗为主要手段,能够提高手术切除率,防止疾病复发,... 胆道癌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足5%。手术切除是目前胆道系统肿瘤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但存在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等难题。围手术期治疗主要针对局部晚期恶性肿瘤,以放化疗为主要手段,能够提高手术切除率,防止疾病复发,最终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的。目前已有多项胆道癌围手术期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结果公布,为局部晚期胆道癌的综合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本文围绕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和转化治疗三部分就局部晚期胆道癌的围手术期治疗热点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癌 围手术期治疗 新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 转化治疗
下载PDF
西北地区191例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回顾性分析
4
作者 樊扬威 李恩孝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05,137,共6页
目的探索西北地区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生存预后的关系,为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被确诊为消化系统NEN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索西北地区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生存预后的关系,为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被确诊为消化系统NEN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纳入的患者均接受过手术切除,且均来自于西北地区。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Cox回归模型,从而得出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年龄在12~84岁,平均(55.3±12.9)岁,男女比例为3∶2。最常见的肿瘤原发部位是胃(62例,32.5%),其次是胰腺(46例,24.1%),功能性NEN仅占8.9%(17/191)。常用的NEN免疫组化标志物CgA、Syn、NSE、CK、CD56的阳性率分别为79.6%、94.9%、77.6%、81.9%、79.3%。58.5%的患者被检出时为Ⅲ/Ⅳ期,其中56.1%有淋巴结转移,24.0%有远处转移。根据WHO分类系统,71.2%的患者被诊断为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EN患者的生存时间与TNM分期(P=0.002)、淋巴结转移(P=0.017)和术后辅助治疗(P<0.001)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P=0.040)和辅助治疗(P=0.001)是影响NEN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早期发现和辅助治疗使西北地区消化系统NEN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分期 辅助治疗 预后
下载PDF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及疗效预测指标的探索 被引量:3
5
作者 董旭媛 栾飞扬 +3 位作者 樊扬威 吴胤瑛 李恩孝 董丹凤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4120-4124,共5页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探索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水平与阿帕替尼疗效的...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探索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水平与阿帕替尼疗效的关系。方法:本课题选择经病理确诊一线治疗进展后无法耐受或不愿接受二线化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经知情同意后给予阿帕替尼500 mg po qd治疗,2周期评估一次,主要观察指标为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次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不良反应;应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患者血清VEGF和VEGFR-2水平;卡方检验分析血清VEGF和VEGFR-2水平与阿帕替尼疗效的关系。结果:本课题共入组24例一线治疗进展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可评估患者共23例。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例(4.35%)、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8例(34.78%)、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4例(60.87%)。DCR为39.13%,中位PFS为2个月。阿帕替尼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按照发生频率依次为乏力(91.30%)、高血压(52.17%)、口腔黏膜炎(52.17%)、蛋白尿(47.83%)、贫血(43.48%)、腹泻(21.74%)、呕吐(17.39%)、消化道出血(4.35%)、陈旧伤口裂开(4.35%)。在SD组和PD组中血清VEGF和VEGFR-2水平并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对于一线治疗进展并且体力状况良好的晚期胰腺癌患者,阿帕替尼可以作为一个可选的治疗策略,血清VEGF和VEGFR-2水平不能预测阿帕替尼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阿帕替尼 抗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下载PDF
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媛 耿倩倩 +4 位作者 樊扬威 吴胤瑛 董旭媛 李恩孝 董丹凤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18期3276-3280,共5页
目的:评估63例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患者服用索拉非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及中华慈善总会索拉非尼援助赠药项目mRCC患者共计7... 目的:评估63例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患者服用索拉非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及中华慈善总会索拉非尼援助赠药项目mRCC患者共计71例,其中63例可评价疗效及安全性。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K-M单因素生存分析,所得阳性因素导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索拉非尼治疗mRCC疗效的因素。结果:63例可评价mRCC患者中,无CR患者,PR18例,SD 22例,PD 23例,ORR为28.57%(18/63),DCR为63.49%(40/63);中位PFS为14月(3~51月),中位OS为29月(6~69月);所有不良反应均可控或随剂量减少而降低。索拉非尼作为mRCC一线治疗者39例,二线及以上治疗者24例。一线和二线及以上治疗的ORR及DCR均无统计学差异,且中位PFS分别为24月(4~51月)和13月(3~42月)(P=0.021)。COX回归分析示,索拉菲尼是否为一线治疗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0)。结论:索拉非尼治疗mRCC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并且是否为一线治疗是影响患者中位PFS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肾细胞癌 索拉非尼 疗效 不良事件 预后
下载PDF
GSK-3β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媛 宁静 +3 位作者 樊扬威 吴胤瑛 李恩孝 董丹凤 《西部医学》 2019年第11期1695-1699,共5页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GEP-NENs)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7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GEP-NENs的69例患者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检...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GEP-NENs)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7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GEP-NENs的69例患者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检测GSK-3β在GEP-NENs组织中的表达,同时选取10例GEP-NENs的正常组织(取自癌旁10cm以外)为对照组,并分析GSK-3β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69例GEP-NENs患者组织中,GSK-3β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06)。晚期(Ⅲ+Ⅳ期)患者的GSK-3β表达强度高于Ⅰ+Ⅱ期(P=0.020);GSK-3β在G3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G1+G2患者(P=0.001);有淋巴结转移的GEP-NENs患者组织中GSK-3β表达强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22)。69例GEP-NENs患者mOS为45个月,总生存率为66.7%。其中,GSK-3β低中表达者(37例,53.6%,未达到)的预后明显优于GSK-3β高表达者(32例,46.4%,24.7个月)(P=0.013)。GSK-3β低中表达者中,G1+G2者(27例,73%,未达到)的预后明显优于G3者(10例,27%,35个月)(P=0.004)。结论 GSK-3β在GEP-NENs组织中过表达;病理分级对GSK-3β低中表达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GSK-3Β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肾透明细胞癌增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磊 樊扬威 +3 位作者 胡媛 井佳瑜 师煜 李恩孝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17期3225-3229,3350,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对肾透明细胞癌的增殖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诱导为TAMs,同时采用细胞共培养方法将TAMs和肾透明细胞癌ACHN共培养,共培养前后舒尼替尼给药处理...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对肾透明细胞癌的增殖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诱导为TAMs,同时采用细胞共培养方法将TAMs和肾透明细胞癌ACHN共培养,共培养前后舒尼替尼给药处理;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共培养前后ACHN细胞增殖能力;TAMs和ACHN细胞共培养,采用皮下接种方法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舒尼替尼给药处理,观察裸鼠皮下成瘤能力及肿瘤体积大小;Western Blot检测共培养前后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 (Phosphoinositol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1,PDPK1)介导磷酸甘油酸激酶1(Phosphoglycerate Kinase 1, PKG1)的磷酸化作用的影响。结果: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了ACHN细胞增殖作,而舒尼替尼可以抑制其促增殖作用;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表明TAMs促进了ACHN克隆形成能力,但是其克隆形成能力可以被舒尼替尼抑制;动物实验证明TAMs促进裸鼠皮下成瘤能力和移植瘤的成长;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分泌IL-6促进PDPK1介导PKG1的磷酸化。结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分泌IL-6促进PDPK1介导PKG1的磷酸化作用,从而促进了肾透明细胞癌的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透明细胞癌 IL-6 PDPK1 PKG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