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O个项目地区成人体力活动和休闲静坐时间特征差异的分析 被引量:55
1
作者 樊萌语 吕筠 +8 位作者 郭彧 卞铮 余灿清 杜怀东 周汇燕 谭云龙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9-785,共7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i03)10个项目点健康人群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特征的地区差异。方法剔除自报患有冠心病、卒中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个体后,研究分析10个项目地区中486514名30~79岁队列成员体力活动和每周休闲静坐时间的...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i03)10个项目点健康人群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特征的地区差异。方法剔除自报患有冠心病、卒中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个体后,研究分析10个项目地区中486514名30~79岁队列成员体力活动和每周休闲静坐时间的基线信息,重点描述地区差异。结果男性总体力活动水平(22.9MET-h/d)高于女性(20.6MET-h/d),休闲静坐时间(3.1h/d)多于女性(2.9h/d)。浙江项目点个体每天总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男31.3MET-h/d,女30.2MET-h/d)且静坐时间最少(男2.0h/d,女1.6h/d)。工作相关活动所占比例,男性以浙江(86.5%)和河南(85.2%)项目点最高,海口(69.4%)最低;女性以浙江(74.8%)最高,河南(40.9%)最低。甘肃项目点(男17.8%,女18.1%)交通活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家务活动所占比例,男性以湖南项目点(18.0%)最高,女性以河南(54.O%)和湖南(39.1%)最高。城市项目点的休闲相关活动所占比例高于农村,其中柳州(男9.5%,女10.4%)最高。甘肃(男36.8%,女29.8%)、四川(男34.1%,女33.8%)和浙江(男20.0%,女19.2%)3个农村项目点的高强度活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点。结论CKB10个项目地区的研究人群在总体力活动水平、活动类型、活动强度和休闲静坐时间等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力活动 静坐行为 活动类型 活动强度 地区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与主要慢性病死亡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王醴湘 樊萌语 +7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5-211,共7页
目的 探讨BMI与全死因死亡和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死因别死亡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 目的 探讨BMI与全死因死亡和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死因别死亡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的个体后,纳入基线时30~79岁的研究对象共428 593人。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9组BMI人群死亡风险比值(HR)及其95%CI。结果 研究人群累计随访3 085 054人年(平均随访7.2年)。随访期间男性7 862人、女性6 315人死亡。多因素调整后,与BMI(kg/m2)为20.5~22.4的人群相比,BMI〈18.5(HR=1.40,95%CI:1.31~1.50)、BMI为18.5~20.4(HR=1.11,95%CI:1.05~1.17)和BMI≥35.0(HR=2.05,95%CI:1.60~2.61)的人群全死因死亡风险升高。各疾病死亡风险相对较低的BMI(kg/m2)范围:缺血性心脏病为18.5~23.9,脑血管病为〈26.0,恶性肿瘤为26.0~34.9,呼吸系统疾病为24.0~25.9。结论 低体重和肥胖人群的全死因死亡与死因别死亡风险升高。人群队列更长期的随访以及更多关于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风险的评估,将有助于全面了解BMI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慢性病 死亡风险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中体力活动水平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363
3
作者 樊萌语 吕筠 何平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61-964,共4页
介绍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长卷和短卷的结构、数据清理原则、体力活动水平计算方法和分组标准.通过实例分析,示范IPAQ长卷的具体计算过程.
关键词 体力活动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
原文传递
基于前瞻性人群队列的中国成年人排便频率与帕金森病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淞淳 樊萌语 +7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检验成年人排便频率与随访期间确定的帕金森病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在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后,最终纳入510134人。随访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目的检验成年人排便频率与随访期间确定的帕金森病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在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后,最终纳入510134人。随访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帕金森病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9.9±1.9)年,随访期间诊断帕金森病共808例。在全人群中,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3次/周者、隔天1次者、>1次/d者随访期间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HR值(95%CI)分别为3.62(2.88~4.54)、2.13(1.74~2.60)和0.81(0.63~1.05),排便频率与帕金森病诊断之间的关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趋势(P<0.001)。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的HR值(95%CI)在随访≤5年内为3.13(2.32~4.23),在随访>5年后为2.48(2.05~3.01)。分性别分析时的结果与全人群中相似。排便频率<1次/d与帕金森病诊断的关联在老年人中更强。结论基线排便频率越低的研究对象在未来平均10年的随访期内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风险越高。低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可结合其他与帕金森病相关的早期症状,用于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早期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便 帕金森病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