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牡丹亭》观“情”在明末清初传奇中的演变 被引量:2
1
作者 樊诗雪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2-126,共5页
"情"作为文学创作的灵魂贯穿在整个戏曲长河之中,从汤显祖的《牡丹亭》为起始,"情"在明末清初的演变尤其突出。从情之至到情之殇,儿女之情,忠义之情以至后来的末世之情无不展示了历代文人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人生... "情"作为文学创作的灵魂贯穿在整个戏曲长河之中,从汤显祖的《牡丹亭》为起始,"情"在明末清初的演变尤其突出。从情之至到情之殇,儿女之情,忠义之情以至后来的末世之情无不展示了历代文人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人生的独特体会。但是"至情"中不断增加理学的成分,这股"逆流"终究还是被打压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情 汤显祖 情之流变
原文传递
戏曲实践经验及理论之融合研讨会综述
2
作者 樊诗雪 《戏曲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327-331,共5页
为了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港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会、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于2017年11月9日至14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旅游学院共同主办'戏曲实践经验及理论之融合研讨会暨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年会、戏曲... 为了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港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会、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于2017年11月9日至14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旅游学院共同主办'戏曲实践经验及理论之融合研讨会暨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年会、戏曲名家演唱会',近40位戏曲理论家、评论家、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观看了11个剧种13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出后,进行深入研讨,旨在为戏曲传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推动港澳与内地戏曲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所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 研讨会综述
原文传递
情倾京剧 感恩母校——孔祥昌先生专访
3
作者 樊诗雪 《中国京剧》 2018年第7期32-35,共4页
83岁的孔祥昌先生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他13岁成为四维剧校(中国戏曲学校的前身)的学生,从此与京剧结缘,如今已从事京剧音乐和教育事业长达70年之久,对戏曲教育尤其是京剧音乐教育有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 83岁的孔祥昌先生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他13岁成为四维剧校(中国戏曲学校的前身)的学生,从此与京剧结缘,如今已从事京剧音乐和教育事业长达70年之久,对戏曲教育尤其是京剧音乐教育有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如今孔先生每天依旧会伏案工作,整理京剧资料,笔耕不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音乐 中国戏曲学院 专访 母校 感恩 原副院长 戏曲学校 教育事业
原文传递
道不尽的京剧情--郭宝昌谈京剧《大宅门》
4
作者 樊诗雪 《中国京剧》 2018年第11期50-54,共5页
郭宝昌自幼痴迷京剧,5岁开始看戏,是70多年的资深戏曲爱好者,对于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的了解远非常人能及。电视剧《大宅门》是他根据家族史编写的剧作,经过数年的准备,这部经典之作又被搬上京剧舞台。2017年,京剧《大宅门》在北京天桥... 郭宝昌自幼痴迷京剧,5岁开始看戏,是70多年的资深戏曲爱好者,对于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的了解远非常人能及。电视剧《大宅门》是他根据家族史编写的剧作,经过数年的准备,这部经典之作又被搬上京剧舞台。2017年,京剧《大宅门》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与观众见面,今年已进入巡演的第二个年头。郭宝昌将对京剧的热爱深深融入这部剧中,"京剧《大宅门》为我多年的京剧情结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宅门》 郭宝昌 京剧 剧情 戏曲艺术 艺术中心 爱好者 家族史
原文传递
纪念宋德珠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5
作者 樊诗雪 《中国京剧》 2018年第6期94-94,共1页
2018年4月21日,由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馆、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主办的“戏聚石景山·‘宋学之旅’—京剧宋(德珠)派理论教学实践演出暨纪念京剧艺术大师宋德珠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石景山区文化馆百姓剧场举行。
关键词 诞辰100周年 宋学 北京市石景山区 纪念 序幕 艺术大师 教学实践 戏曲评论
原文传递
梅兰芳1919年、1924年两次访日公演(上)
6
作者 樊诗雪 《中国京剧》 2018年第7期55-59,共5页
梅兰芳作为京剧改革的先驱,曾经多次访问日本传播中国戏曲艺术,其中1919年和1924年两次访问日本的公演尤为重要。日本各界关于两次访日之旅的品评对日后中国传统戏曲的改良和发展意义重大。梅兰芳1919年和1924年两次访日的经历众所周... 梅兰芳作为京剧改革的先驱,曾经多次访问日本传播中国戏曲艺术,其中1919年和1924年两次访问日本的公演尤为重要。日本各界关于两次访日之旅的品评对日后中国传统戏曲的改良和发展意义重大。梅兰芳1919年和1924年两次访日的经历众所周知,但时隔五年的两次访日经历有哪些不同,对京剧、对中国戏曲分别有哪些启发,却鲜有人论说。故在此对这两次访日公演比较论述,以进一步认识梅兰芳为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做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公演 中国戏曲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 京剧改革 海外传播 日本 比较论
原文传递
气质如兰吐芳华——谢锐青专访
7
作者 樊诗雪 《中国京剧》 2018年第8期30-33,共4页
谢锐青1932年出生在成都,9岁进入四维儿童训练班开始学戏,改名为谢维蓉。抗战时期,剧校师生辗转多地,学戏条件有限,但是她刻苦勤奋,11岁就脱颖而出,唱了主角,12岁主演了田汉编剧的《江汉渔歌》,之后在《新儿女英雄传》《金钵... 谢锐青1932年出生在成都,9岁进入四维儿童训练班开始学戏,改名为谢维蓉。抗战时期,剧校师生辗转多地,学戏条件有限,但是她刻苦勤奋,11岁就脱颖而出,唱了主角,12岁主演了田汉编剧的《江汉渔歌》,之后在《新儿女英雄传》《金钵记》《武则天》《琵琶行》《董小宛》《桃花扇》等京剧中担任主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锐青 《新儿女英雄传》 专访 气质 《桃花扇》 《琵琶行》 《武则天》 抗战时期
原文传递
梅兰芳1919年、1924年两次访日公演(下)
8
作者 樊诗雪 《中国京剧》 2018年第8期52-56,共5页
(接上期)四、演出剧目之比较 访日演出是梅兰芳带领京剧走出国门,第一次面对异国观众,演出的剧目不仅要展现中国戏曲的魅力,还要考虑国外观众的接受程度,梅兰芳及其剧团成员可谓煞费苦心。根据前文表一、表二所示,梅兰芳带领剧... (接上期)四、演出剧目之比较 访日演出是梅兰芳带领京剧走出国门,第一次面对异国观众,演出的剧目不仅要展现中国戏曲的魅力,还要考虑国外观众的接受程度,梅兰芳及其剧团成员可谓煞费苦心。根据前文表一、表二所示,梅兰芳带领剧团的两次访日演出在剧目选择上存在着一些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演出剧目 公演 中国戏曲 接受程度 剧目选择 观众 剧团
原文传递
耄耋之年 氍毹传艺——记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鸣岩
9
作者 樊诗雪 《中国京剧》 2018年第5期18-21,共4页
阳春三月,在一个春意融融的午后,我们来到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鸣岩老师的家中。一进门就发现在她家沙发的前面,摆着一个方形小桌子,上面整整齐齐地摆着谱子和戒尺,询问后才知道是为学生来家里学戏准备的。李老师今年已85岁了,但学... 阳春三月,在一个春意融融的午后,我们来到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鸣岩老师的家中。一进门就发现在她家沙发的前面,摆着一个方形小桌子,上面整整齐齐地摆着谱子和戒尺,询问后才知道是为学生来家里学戏准备的。李老师今年已85岁了,但学生学戏时她还是会帮忙拍板子,一板一眼地认真教每一位前来求教的学生。欢声笑语间,李老师还兴致勃勃地敲了几下竹制的戒尺,清脆的敲击声将我们带入了往昔的岁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表演艺术家 李鸣 老师 学生 戒尺
原文传递
《故事新编》的文体性质
10
作者 樊诗雪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第11期116-117,共2页
自《故事新编》问世起,其文体性质就伴随着不断的争论和质疑。朱崇科认为《故事新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故事新编体小说的源头。”并如下定义:“以小说的形式对古代历史文献、神话、传说、典籍、人物等进行的有意识的改编、重整抑... 自《故事新编》问世起,其文体性质就伴随着不断的争论和质疑。朱崇科认为《故事新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故事新编体小说的源头。”并如下定义:“以小说的形式对古代历史文献、神话、传说、典籍、人物等进行的有意识的改编、重整抑或再写。”在进行此类小说改编创作时,作者往往以主体意识介入,作品弥漫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故在作品中,古典小说内涵和范式不断被颠覆或消解,呈现出多义性,四散出眩目的奇异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 性质 文体 历史文献 主体意识 时代精神 小说 多义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