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极海域"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48.1、48.2和48.3亚区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渔业兼捕所得97份南极鱼样品为研究对象,经形...以南极海域"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48.1、48.2和48.3亚区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渔业兼捕所得97份南极鱼样品为研究对象,经形态学特征分析和DNA条形码将其鉴定为南极鱼亚目4科17属17个有效种,其中依据形态学特征只鉴定出6个物种,其余11个物种则依据DNA条形码得到准确鉴定。可见,在形态学鉴定经验不足或样品形态不完整的情况下,DNA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实现物种鉴定。继而,分析了南极鱼类97条DNA条形码的碱基组成特征,发现GC含量第一密码子最高且第二密码子最低可能为南极鱼亚目类群的特有现象,但其生物学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将本研究采集的南极鱼亚目17种鱼类与从BOLD数据库中筛选的64种鱼类的DNA条形码合并,构建了南极鱼亚目4科39属81种鱼类的系统关系树,这是迄今为止包含种类最多的南极鱼亚目鱼类分子鉴别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分析进一步证明DNA条形码对于南极鱼类物种鉴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另外还发现南极鱼亚目鱼类的个别物种其分子系统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地位不一致。本研究结果证实了DNA条形码技术对南极鱼亚目分类群的识别效率,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局限和不足,丰富了南极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为南大洋鱼类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南极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以南极海域"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48.1、48.2和48.3亚区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渔业兼捕所得97份南极鱼样品为研究对象,经形态学特征分析和DNA条形码将其鉴定为南极鱼亚目4科17属17个有效种,其中依据形态学特征只鉴定出6个物种,其余11个物种则依据DNA条形码得到准确鉴定。可见,在形态学鉴定经验不足或样品形态不完整的情况下,DNA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实现物种鉴定。继而,分析了南极鱼类97条DNA条形码的碱基组成特征,发现GC含量第一密码子最高且第二密码子最低可能为南极鱼亚目类群的特有现象,但其生物学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将本研究采集的南极鱼亚目17种鱼类与从BOLD数据库中筛选的64种鱼类的DNA条形码合并,构建了南极鱼亚目4科39属81种鱼类的系统关系树,这是迄今为止包含种类最多的南极鱼亚目鱼类分子鉴别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分析进一步证明DNA条形码对于南极鱼类物种鉴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另外还发现南极鱼亚目鱼类的个别物种其分子系统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地位不一致。本研究结果证实了DNA条形码技术对南极鱼亚目分类群的识别效率,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局限和不足,丰富了南极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为南大洋鱼类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南极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