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演化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檀菲菲 王飞跃 占华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4-43,共10页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评估,运用耦合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结构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整体绿色创新能力存...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评估,运用耦合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结构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整体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上海、苏州等城市长期处于网络核心,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深,出现了武汉、长沙、重庆等次级网络中心;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可分为四大板块,各板块间差异明显;城市开放程度、环境规制等差异因素对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呈显著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地理距离等差异因素则呈显著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创新 空间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集对分析的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能力评价 被引量:28
2
作者 檀菲菲 张萌 +1 位作者 李浩然 陆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90-3098,共9页
区域发展的协调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采用社会经济各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及资料,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和各级评价标准,利用集对分析中的同异反态势排序的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间的可... 区域发展的协调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采用社会经济各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及资料,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和各级评价标准,利用集对分析中的同异反态势排序的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间的可持续发展协调能力。结果表明:(1)2000—2004年间北京和天津属于不协调发展,2006—2010年逐渐步入弱协调发展,但研究时段内河北省始终为不协调发展。(2)京、津和冀协调能力指数2010年相比2000年分别提高27.86%、8.87%和18.51%,各省域协调发展改善均不明显且步伐不一。(3)对京津冀区域各省域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但仍要加强各地区的合作和明确各自功能地位尤其重要。研究结果可以为京津冀整体规划的制定及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也为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对分析 可持续发展 协调能力 评价指标 京津冀
下载PDF
基于NLPCA-GSO可持续发展评价——以环渤海区域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檀菲菲 陆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03-2412,共10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发展的持续性和系统的协调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研究的三角构架,而在传统上基于各子系统主成分分析结果直接进行形色各异的加权计算对可持续发展评价而言是有待商榷的。提出了非线性主成分分析和施密特正交化... 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发展的持续性和系统的协调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研究的三角构架,而在传统上基于各子系统主成分分析结果直接进行形色各异的加权计算对可持续发展评价而言是有待商榷的。提出了非线性主成分分析和施密特正交化(NLPCA-GSO)相耦合的方法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并由此建立区域发展持续性模型和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模型,再以环渤海区域为实证分析其2001—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基于NLPCA-GSO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模型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主成分分析及对各子系统结果的综合评价的不足;区域发展持续性模型、协调性模型和区域可持续系统变化的滤波分析形象地揭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内涵;实证研究表明环渤海区域在研究时段内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上升,而环境子系统持续性的下降是引起区域发展持续性和系统协调度的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丰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学,也可为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主成分分析 施密特正交化 可持续发展评价 环渤海区域
下载PDF
基于能源足迹的环渤海可持续发展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檀菲菲 陆兆华 张萌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508-2513,共6页
采用能源消费数据及社会经济相关资料,依据能源足迹的碳吸收计量模型、能源足迹强度及生态压力等概念分析环渤海区域可持续性,通过STIRPAT模型揭示驱动因子的边际效应,并尝试结合人类发展指数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区域人... 采用能源消费数据及社会经济相关资料,依据能源足迹的碳吸收计量模型、能源足迹强度及生态压力等概念分析环渤海区域可持续性,通过STIRPAT模型揭示驱动因子的边际效应,并尝试结合人类发展指数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区域人均能源足迹从2001年0.625 8 hm2上升至2010年1.405 4 hm2,年均增幅为13.84%,且2010年能源足迹赤字为2001年的2.44倍,发展严重不可持续;区域内煤类足迹占总能源足迹的比例平均为78.86%,而能源足迹强度从2001年的0.5505hm2/万元降至2010年的0.338 6 hm2/万元,年均下降4.28%;能源生态压力指数从2001年的5.939 7增至2010年的13.619 4,生态系统严重不安全;能源足迹与人均GDP和能源足迹强度呈正相关,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4.201467、0.821476和-0.000 414;区域HDI及健康指数、教育指数和GDP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值,社会经济发展较好。该研究可为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基础,也对类似研究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能源足迹 人类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环渤海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关系的PCA-VAR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檀菲菲 陆兆华 谢胜男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1期11-17,共7页
在实现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了主成分分析-向量自回归(PCA-VAR)耦合分析方法,以环渤海区域为实例,运用PCA-VAR方法分析了2001—2010年期间环渤海区域社... 在实现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了主成分分析-向量自回归(PCA-VAR)耦合分析方法,以环渤海区域为实例,运用PCA-VAR方法分析了2001—2010年期间环渤海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子系统之间变化的定性和定量关系,并运用所建立的VAR模型对2011—2015年该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所得的脉冲响应图可以形象地解释2001—2010年环渤海区域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环境变化两两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动态作用;方差分解结果揭示了研究时段内该区域社会子系统变化的0~2.17%可由环境子系统的变化解释,0~31.47%可由经济子系统的变化解释,其余由自身解释,以及经济和环境子系统变化的定量分解;2011—2015年该区域发展状况模拟结果显示若仍延续当前的发展模式,环渤海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愈演愈烈,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该研究结果对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和环境复合系统 主成分分析(PCA)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区域
下载PDF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述评 被引量:2
6
作者 檀菲菲 陆兆华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5期125-127,共3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的前沿与热点。本文梳理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内涵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并评述了国内外指标体系;综述了国内外评价方法,归纳为社会经济学...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的前沿与热点。本文梳理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内涵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并评述了国内外指标体系;综述了国内外评价方法,归纳为社会经济学方法、生态学方法、系统学方法和新兴方法并阐释其应用现状;针对1999-2013年的相关文献从评价方法、指标涉及领域和研究区域等方面剖析了国内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应用研究的变化和发展;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局限性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评价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下载PDF
中国三大经济圈可持续发展比较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檀菲菲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0-44,共5页
在建立中国三大经济圈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比较分析了2001~2012年的中国三大经济圈,并运用复合系统耦合度模型和HP滤波分析比较了三大经济圈的耦合协调性和系统稳定性。研究表明:三大经济圈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建... 在建立中国三大经济圈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比较分析了2001~2012年的中国三大经济圈,并运用复合系统耦合度模型和HP滤波分析比较了三大经济圈的耦合协调性和系统稳定性。研究表明:三大经济圈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建立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基础上,以京津冀最甚;研究时期内京津冀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长三角和珠三角间的差异较小;三大经济圈都始终处于极限发展阶段,"十二五"初期长三角的耦合度最高,且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稳定性呈现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经济圈 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和环境子系统
下载PDF
环境政策分析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 被引量:1
8
作者 檀菲菲 周文敏 钮志远 《科技信息》 2011年第19期I0029-I0030,共2页
明确了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政策分析(EPA)、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等基本概念,并详细探讨了环境政策分析分别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素、评价目标和评价程序的不同阶段中其隐形作用的体现。加强环境政策分析在战略环评中的应用,以... 明确了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政策分析(EPA)、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等基本概念,并详细探讨了环境政策分析分别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素、评价目标和评价程序的不同阶段中其隐形作用的体现。加强环境政策分析在战略环评中的应用,以达到更佳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评价效果,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实践和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政策分析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PDF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檀菲菲 《科技视界》 2016年第27期51-51,72,共2页
文章概述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内涵和必要性,探讨了当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并给出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学 跨学科培养 研究生
下载PDF
京津冀能源消费碳排放与水资源消耗双重分析
10
作者 檀菲菲 江象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6期231-239,246,共10页
[目的]探究京津冀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和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变化,为该区制定针对性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京津冀2002—2012年能源消耗碳排放的估算,构建了基于六大行业的能源碳排放和基于三次产业的水资源消耗因素分解模... [目的]探究京津冀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和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变化,为该区制定针对性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京津冀2002—2012年能源消耗碳排放的估算,构建了基于六大行业的能源碳排放和基于三次产业的水资源消耗因素分解模型,并设定情景分析模型对该区域2015和2020年的CO2排放和水资源消耗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1)2002—2012年京津冀能源碳排放呈年均8.51%的增速,累积增长了226.26%,以工业能源碳排放为主,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和生活消费,而水资源消耗变化趋势都较稳定;(2)因素分解结果显示人均财富的变动是京津冀区域CO2排放量和水资源消耗量增加的最大正向因素,能耗强度和水耗强度则为最大负向因素;(3)在设定的所有情景中,2015和2020年京津冀区域的CO2排放量分别相比2005年至少会增加553.6和819.2 Mt,水资源消耗量分别相比2012年至少增加3.36×109 m3和9.97×109 m3。[结论]京津冀区域的3大产业的水资源消耗量在研究时期内的变化趋势都较稳定,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将是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管理决策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能源消费碳排放 水资源消耗 因素分解
下载PDF
盐分和底物对黄河三角洲区土壤有机碳分解与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李玲 仇少君 +3 位作者 檀菲菲 杨红军 刘京涛 陆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6844-6852,共9页
土壤盐碱化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以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设置3个NaCl盐分梯度(S1:0.1%;S2:0.5%;S3:0.9%),通过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底物(CK:不添加底物;N:添加氮;C:添加碳;C+N:添加碳... 土壤盐碱化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以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设置3个NaCl盐分梯度(S1:0.1%;S2:0.5%;S3:0.9%),通过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底物(CK:不添加底物;N:添加氮;C:添加碳;C+N:添加碳+氮),研究该土壤释放CO2-C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土壤微生物呼吸商(qCO2)及溶解性有机碳(DOC)对盐分和底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在45 d的培养期内,CK、N处理中S1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最高,S2和S3明显低于S1,降低幅度分别为18.3%—23.7%和24.3%—39.8%。C、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差异较小,特别是在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差异不显著。4个底物处理中,SMBC均在S1和S2盐分中含量较高,S3盐分最低。与CK相比,N处理并不能提高SMBC含量,C、C+N处理可明显提高SMBC,但S1和S2盐分土壤提高的幅度(80.4%—80.5%、58.0%—58.7%)明显高于S3(68.9%、49.7%)。4个底物处理中,qCO2均在S1盐分土壤中最高,C、C+N处理可明显提高qCO2。CK、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DOC差异不显著,C、C+N处理中S3盐分土壤DOC较高。说明在无碳源输入条件下,增加盐分含量能明显抑制土壤释放CO2量。添加碳源后,盐分含量对土壤释放CO2的影响变小。微生物对碳源和盐分胁迫的响应较快,添加碳源能明显提高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但较高盐分(含盐量>0.5%)可明显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对外源碳的利用率,导致较高盐分SMBC及qCO2较低而DOC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底物 CO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呼吸商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下载PDF
典型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以唐山市为例 被引量:102
12
作者 金悦 陆兆华 +2 位作者 檀菲菲 张萌 张红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852-4859,共8页
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开展对促进资源型城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以唐山市作为案例城市,基于资源型城市独特的生态系统特点,从生态弹性力、承载媒体的支撑力、承载对象的压力三方面提出对... 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开展对促进资源型城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以唐山市作为案例城市,基于资源型城市独特的生态系统特点,从生态弹性力、承载媒体的支撑力、承载对象的压力三方面提出对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构建了较完整的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唐山市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评价,探讨了2001—2010年10年间唐山市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唐山市在研究时段内,生态弹性力指数波动强烈,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承载媒体的支撑力指数逐渐增大,指数由0.111上升至0.898,显示系统的承载指数越来越高;承载对象的压力变化较为复杂,呈现先降后升,近几年又略有下降的趋势;系统的生态承载力整体上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综合指数由0.345上升至0.720,说明唐山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但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仍是制约生态承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客观地反映了唐山市生态承载力状况,对于唐山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和建议,可为其他地区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唐山市 生态承载力
下载PDF
基于司法考试的法学教学改革探析——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共兴 苗泳 +3 位作者 齐蕴博 李百超 刘书正 檀菲菲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17-119,共3页
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于2002年开始实施,2008年允许在校生报名参考。司法考试对法学教学会产生积极影响,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分析法学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 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于2002年开始实施,2008年允许在校生报名参考。司法考试对法学教学会产生积极影响,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分析法学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改革只能是适度的,以趋利避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考试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下载PDF
智能化发展对中国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基于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被引量:14
14
作者 占华 后梦婷 檀菲菲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4-993,共10页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故如何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智能化迅猛发展的背景,系统探讨了智能化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首先梳理得到智能化发展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机理,...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故如何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智能化迅猛发展的背景,系统探讨了智能化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首先梳理得到智能化发展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而选取中国新能源上市企业为分析样本,对智能化发展如何影响企业绿色创新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智能化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存在正向影响,但考虑到创新效益的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故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②智能化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在企业与区域维度存在差异:智能化发展对国有企业与创新能力较强企业绿色创新的刺激作用相对较强,东部地区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业绿色创新受到智能化发展的促进效应也强于其他地区;③智能化发展对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主要是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增加人力资本积累这两个渠道实现。相关研究不仅为促进智能化发展与生态治理融合具有重要启示,同时也为政府科学制定绿色创新相关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发展 绿色创新 新能源产业 融资约束 人力资本 中介效应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