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内湖底泥特性及资源化利用分析
1
作者 黄嘉良 方宁 +3 位作者 郭亚丽 李文浩 次瀚林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4-100,共7页
当前园林绿化用土是城市内湖底泥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了解底泥特性是指导其资源化利用途径的基础。以江西省九江市甘棠湖、南门湖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检测疏浚底泥的... 当前园林绿化用土是城市内湖底泥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了解底泥特性是指导其资源化利用途径的基础。以江西省九江市甘棠湖、南门湖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检测疏浚底泥的基本理化性质、营养肥力指标、重金属含量及多环芳烃含量,系统分析其底泥特性并探究其资源化利用方式的匹配性。结果表明:内湖疏浚底泥的有机质平均含量为45.5 g/kg,pH为5.7,水解性氮平均含量为130.7 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62.6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248.7 mg/kg,基本理化性质及营养肥力指标均满足CJ/T340-2016《绿化种植土壤》要求,同时重金属、多环芳烃等典型污染因子在CJ/T340-2016《绿化种植土壤》、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要求范围内。相比采购种植土,利用疏浚底泥制备绿化种植土用于绿化工程的成本,显著降低30.5%。综上所述,针对养分含量高、重金属污染程度低的城市内湖底泥,经进一步处理后可用于园林绿化及种植土制备,其资源化利用潜力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内湖底泥处理处置去向及城市建设用土选择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底泥 泥质特性 城市内湖 资源化利用 重金属污染 多环芳烃 甘棠湖 南门湖
下载PDF
典型人工纳米材料的水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侯俊 次瀚林 +2 位作者 吕博文 苗令占 刘智临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8,19,共9页
概述典型人工纳米材料释放到水环境中可能发生的团聚、沉降、溶解等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包括pH值、离子强度、天然有机物、无机胶体、水动力条件等)。这些水环境条件通过静电作用、位阻效应、桥联作用与溶解离子络合作用等影响纳米颗粒的... 概述典型人工纳米材料释放到水环境中可能发生的团聚、沉降、溶解等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包括pH值、离子强度、天然有机物、无机胶体、水动力条件等)。这些水环境条件通过静电作用、位阻效应、桥联作用与溶解离子络合作用等影响纳米颗粒的行为。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认为应开展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纳米材料行为研究,例如更低浓度的纳米材料环境行为、纳米材料与天然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为进一步研究和预测人工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归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纳米材料 水环境 环境行为 综述
下载PDF
不同污泥干化焚烧技术路线全链条碳足迹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次瀚林 王先恺 董滨 《净水技术》 CAS 2021年第6期77-82,99,共7页
碳足迹分析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技术能耗评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文中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方法,对干化-焚烧、深度脱水-干化-焚烧、厌氧消化-深度脱水-干化-焚烧3种基于焚烧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进行碳足迹分析... 碳足迹分析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技术能耗评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文中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方法,对干化-焚烧、深度脱水-干化-焚烧、厌氧消化-深度脱水-干化-焚烧3种基于焚烧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进行碳足迹分析。结果表明,污泥干化-焚烧技术路线净碳排放量最低。厌氧消化虽然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我国污泥有机质偏低,污泥单独厌氧产气率低,沼气利用产生的能量不足以弥补该过程的消耗。污泥干化和脱水环节产生的碳排放量较大,因此,优化热源、减少药剂使用可以实现碳减排;另一方面,推行污泥与城市有机固废高效协同厌氧,提高沼气产率,增加碳汇,也可以减少总的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处理 干化焚烧 厌氧消化 碳足迹 碳排放
下载PDF
污泥生物处理技术在长江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先恺 董滨 +2 位作者 高勇 孙凯丽 次瀚林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41-1246,共6页
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是污水处理过程的延续和必然要求.截至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污泥产量接近2 000×10~4t/a,大量污泥没有得到妥善处置,严重制约着"长江水质根本好转"目标的实现.厌氧消化与好氧发酵是两种主流的... 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是污水处理过程的延续和必然要求.截至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污泥产量接近2 000×10~4t/a,大量污泥没有得到妥善处置,严重制约着"长江水质根本好转"目标的实现.厌氧消化与好氧发酵是两种主流的污泥生物处理技术,都已有广泛的应用案例,但是也存在运营不畅的现象.为识别长江大保护中污泥生物处理项目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的污泥产率及性质,梳理了污泥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及适用性.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污泥产量约占全国污泥产量的40%,污泥产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污泥有机质含量低于55%,p H为中性、总养分含量超过5. 0%、重金属含量存在超过GB 4284-2018《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标准限值的风险;高级厌氧消化、协同厌氧消化和高含固厌氧消化等技术的发展破解了由于长江经济带污泥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而导致的污泥厌氧消化稳定性低的问题,降低了污泥厌氧消化工程的成本;污泥好氧发酵过程重金属钝化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由于长江经济带污泥重金属含量过高而导致的污泥发酵产物出路不畅的问题.研究显示,污泥生物处理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合适的规划,污泥生物处理技术可与其他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高效耦合,具有广泛应用于长江大保护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长江大保护 产业协同 厌氧消化 好氧发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