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超导型MRI灌注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定中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林焕杰 赵继泉 +2 位作者 朱新进 欧卫 杨侃荣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期178-183,共6页
目的探讨3.0 T超导型MRI灌注加权成像(P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在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定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术后经病理确诊为良恶性的乳腺早期病变女性患者61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0.12岁。所有患者均经3.0 T超导型MRI PWI常规T2... 目的探讨3.0 T超导型MRI灌注加权成像(P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在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定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术后经病理确诊为良恶性的乳腺早期病变女性患者61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0.12岁。所有患者均经3.0 T超导型MRI PWI常规T2加权成像(T2WI)和T1加权成像(T1WI)平扫后行三维(3D)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病变和良性病变,对比病变形态学变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分析PWI联合DCE对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病理结果为恶性病变27例,良性病变34例;DCE-MRI扫描结果为恶性病变患者20例,良性病变患者26例,病变检出率75.41%;PWI扫描结果为恶性病变患者21例,良性病变患者27例,病变检出率78.69%。乳腺早期良性病变形态以类圆形(76.5%)、边缘以光滑(70.6%)为主,乳腺早期恶性病变形态以分叶形(63.0%)、边缘以毛刺征(59.3%)为主;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DCE-MRI扫描形态学特征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3.557、37.459,P=0.000、0.000)。乳腺早期良性病变TIC形态以Ⅰ型(61.8%)为主,乳腺早期恶性病变TIC形态以Ⅲ型(77.8%)为主,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21.852,P=0.000);22例(81.5%)恶性病变患者ADC值≤1.195×10-3 mm2/s,28例(82.4%)良性病变患者ADC值>1.195×10-3 mm2/s,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6.148,P=0.000)。二者联合鉴别诊断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与DCE-MRI、PWI单一诊断更高(P<0.05)。结论 3.0 T超导型MRI PWI联合DCE在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定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灌注加权成像(PWI) 动态增强扫描技术(DCE) 乳腺疾病 良恶性 早期病变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2
作者 朱新进 赵继泉 +4 位作者 曾惠良 陈学光 梁坚豪 欧卫 李佩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的CTA检查结果,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7例进行了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结果17例患者CTA显示颈...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的CTA检查结果,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7例进行了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结果17例患者CTA显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显示率为100%;颈内动脉狭窄18支,其中轻度狭窄10支,中度狭窄4支,重度狭窄3支,闭塞1支;其软件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钙化和周围骨质的关系,准确显示狭窄段,计算狭窄程度。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首选无创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方法,能清楚显示颈动脉狭窄段及其邻近结构的关系,具有方便、准确、特异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颈动脉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泌尿系成像在输尿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3
作者 曾惠良 朱新进 +2 位作者 欧卫 梁坚豪 李佩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年第3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泌尿系成像(spiralCTurography,SCTU)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输尿管病变患者,其中结石18例、肿瘤3例、息肉1例、畸形4例、炎症4例、输尿管瘘2例、腹腔内肿瘤手术后遗症3例。均作螺旋CT泌尿系检查,先作平扫...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泌尿系成像(spiralCTurography,SCTU)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输尿管病变患者,其中结石18例、肿瘤3例、息肉1例、畸形4例、炎症4例、输尿管瘘2例、腹腔内肿瘤手术后遗症3例。均作螺旋CT泌尿系检查,先作平扫,然后注射对比剂后10~15min行螺旋CT容积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其中22例行静脉泌尿系造影。结果在SCTU图像上,18例,21枚结石(其中2枚阴性结石)可清晰发现结石及扩张的输尿管和肾盂;3例肿瘤可见输尿管腔突然中断及肿块;4例双肾盂并双输尿管畸形均见两个肾盂和两条输尿管;2例输尿管瘘显示瘘口的位置及走行。结论与普通CT及静脉尿路造影(IVU)相比,螺旋CT及其SCTU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能提高输尿管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TU 输尿管病变 评价研究
下载PDF
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CT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新进 曾惠良 +4 位作者 赵继泉 陈学光 梁坚豪 欧卫 李佩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年第6期27-29,共3页
目的通过CT与病理对照研究探讨CT诊断节细胞神经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8例均为巨大实性椭圆形肿块,肿块包膜均完整、边缘光滑清晰;8例肿块分别位于右后... 目的通过CT与病理对照研究探讨CT诊断节细胞神经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8例均为巨大实性椭圆形肿块,肿块包膜均完整、边缘光滑清晰;8例肿块分别位于右后中下、左后中下和右后下纵隔,均沿脊柱生长,无椎间孔扩大,向下伸入膈脚后;8例肿块密度均欠均匀,3例肿块伴有一砂粒状钙化影,平扫时CT值为23~33Hu;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8例肿块均呈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静脉期8例肿块内均见有一条线形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有一些特征性的CT表现,有助于提高节细胞神经瘤诊断的准确性;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及邻近结构的关系,可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细胞神经瘤 纵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5
作者 朱新进 赵继泉 +4 位作者 曾惠良 陈学光 梁坚豪 欧卫 李佩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年第3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CTA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并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常见CT表现:平扫时,8例瘤体肿块均较...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CTA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并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常见CT表现:平扫时,8例瘤体肿块均较大,直经约为3~6cm,呈形态不规则、边缘较清楚,无钙化;动脉期肿块呈斑片状明显强化伴有丰富的肿瘤血管影;静脉期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动脉期,伴有丰富的肿瘤血管影。(2)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能清楚显示瘤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分叉角明显增大,甚至呈圆弧状改变;能清晰显示肿块与周围骨质等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体瘤的首选诊断方法,能清楚显示瘤体与颈动脉及其邻近结构的关系,具有方便、准确、特异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颈动脉体瘤
下载PDF
全程护理干预对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检查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何肖群 于芬 +2 位作者 欧卫 李佩文 李玉凤 《齐鲁护理杂志》 2013年第22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检查质量及患者感受的影响,为影像检查护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将83例行CT结肠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操作,观察组在常规操作基础上进行全程护理干...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检查质量及患者感受的影响,为影像检查护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将83例行CT结肠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操作,观察组在常规操作基础上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对两组检查图像的质量、患者感受及结肠充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肠道准备良好,结肠充气适量,肠道全部扩张,图像质量评分、患者感受评分及结肠一次充气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配合,提高患者感受度,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缩短检查时间,提高CT结肠成像检查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护理干预 多层螺旋CT扫描 结肠成像检查 肠道准备
下载PDF
16层CT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朱新进 熊华峰 +3 位作者 曾惠良 欧卫 梁坚豪 李佩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7年第2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2例壁冠状动脉的CT表现,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及自动跟踪技术、0.5秒螺旋扫描以及单或双... 目的探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2例壁冠状动脉的CT表现,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及自动跟踪技术、0.5秒螺旋扫描以及单或双扇区重建算法。结果16层CT能清晰显示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及壁冠状动脉,其中前者4例经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后者1例经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4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上方升主动脉前壁1例,左回旋支的钝缘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后降支1例。壁冠状动脉CT表现为:该段冠状动脉相对僵直细小,穿行于心肌层内,管腔内无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冠状动脉与心肌层之间无脂肪间隙。结论16层CT在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部分取代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在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方面,是目前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弥补了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16层CT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曾惠良 朱新进 +4 位作者 梁坚豪 钟应泽 陈学光 欧卫 李佩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目的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57例患者,按心率≤60次/min、60~70次/min、>71次/min分成3组,行冠脉MSCT造影(MSCTA),将数据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 目的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57例患者,按心率≤60次/min、60~70次/min、>71次/min分成3组,行冠脉MSCT造影(MSCTA),将数据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的显示,其中11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照。结果心率≤70次/min患者CT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心率>70次/min组(P<0.001)。11例与相应的SCA比较,MSCTA诊断50%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8.9%、71.4%、86.7%和83.3%。结论MSCT能显示冠状动脉钙化和狭窄、进行冠脉支架术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16层CT在先天性胸部大血管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新进 曾惠良 +4 位作者 赵继泉 陈学光 梁坚豪 欧卫 李佩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年第2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对先天性胸部大血管异常的CT表现及其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16层CT对比增强检查的先天性胸部大血管异常患者结果,原始图像在工作站经多平面(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及血管分析技术...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对先天性胸部大血管异常的CT表现及其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16层CT对比增强检查的先天性胸部大血管异常患者结果,原始图像在工作站经多平面(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及血管分析技术等方法重建。32例作超声心动图(US)对照,32例均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结果16层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能清晰直观显示先天性胸部大血管异常的直接征象,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8.08%、98.08%、94.23%。在52处先天性胸部大血管异常中,16层CT误诊或漏诊3处,US误诊或漏诊14处。16层CT和US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23%、73.08%,16层CT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US(P〈0.05)。结论16层CT对先天性胸部大血管异常的诊断优于US,与US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对先天性胸部大血管异常的诊断准确率;16层CT可减少或部分取代有创的心血管造影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图像处理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心动 图检查 心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MRS及PWI对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及疗效评估 被引量:3
10
作者 钟应泽 朱新进 +3 位作者 赵继泉 曾惠良 欧卫 黄永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35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MRS和PWI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MRS和PWI技术对临床怀疑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扫描,并对所获得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在脑梗塞发作早期常规MRI无法检测到的低灌注区,而MRS和PWI技术最早可在发病1.5... 目的:探讨MRS和PWI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MRS和PWI技术对临床怀疑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扫描,并对所获得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在脑梗塞发作早期常规MRI无法检测到的低灌注区,而MRS和PWI技术最早可在发病1.5h发现病灶。结论:MRS和PWI技术的应用对监测脑部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早期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 超急性脑梗塞
下载PDF
16层CT与导管法造影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新进 熊华峰 +3 位作者 曾惠良 欧卫 梁坚豪 李佩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4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的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并将16层CT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在52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直径≥... 目的探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的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并将16层CT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在52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直径≥2 mm的580节段中,CT图像能满足管腔评价为507节段(占87.41%)。在CT图像能满足管腔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中,16层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88%、98.17%和76.32%、95.96%,若将CT图像不能满足管腔评价的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5个节段包括在内,其敏感度为81.69%;16层CT显示高度狭窄(≥75%)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78%、99.35%和91.18%、98.7%,若将CT图像不能满足管腔评价的高度狭窄的2个节段包括在内,其敏感度为79.49%。结论16层CT在对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初步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筛选方面,可部分取代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16层CT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在动脉导管未闭显示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新进 曾惠良 +4 位作者 赵继泉 陈学光 梁坚豪 欧卫 李佩文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2期1312-1315,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在动脉导管未闭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的动脉导管未闭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显示的检查结果,并与手术或心血管造影结果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对照。结果:16层螺旋CT...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在动脉导管未闭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的动脉导管未闭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显示的检查结果,并与手术或心血管造影结果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对照。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能清晰直观显示动脉导管未闭的直接CT征象及类型,诊断符合率为100%;并可拉直测量导管的内径和长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和83.33%;在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程度方面与超声心动图无明显差异,在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类型方面优于超声心动图。结论:16层CT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对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准确率,减少有创的心血管造影检查,以指导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超声心动图 心血管造影
下载PDF
卵巢甲状腺肿的MR诊断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7
13
作者 欧卫 赵继泉 +3 位作者 江浩 朱新进 曾惠良 庞力沛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2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SO)的MRI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病理证实为SO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与病理学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7例均为单侧卵巢发病,肿块3.2~13.3 cm,平均7.8cm。囊实性5例,囊性2例,有分隔,分隔及囊壁增...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SO)的MRI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病理证实为SO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与病理学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7例均为单侧卵巢发病,肿块3.2~13.3 cm,平均7.8cm。囊实性5例,囊性2例,有分隔,分隔及囊壁增厚,不同囊腔信号可不均等。实性部分呈等T_1、等或稍高T_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_1、长T_2信号,或稍短T_1、长T_2信号,其中5例囊内见非压脂T_2WI极低信号、T_1WI等信号区;囊壁及分隔呈等T_1、等T_2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壁及分隔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镜下肿瘤实质大部分由甲状腺组织组成,其中3例合并有皮脂腺、钙化等成分。肿瘤内衬单层柱状或扁平上皮,见成熟甲状腺滤泡,大小不一,腔内可见红染的胶冻样物质,无异形性。结论卵巢甲状腺肿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囊内出现非压脂T_2WI极低信号、T_1WI等信号改变),MRI平扫加增强扫描是诊断卵巢甲状腺肿有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甲状腺肿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曾惠良 朱新进 +5 位作者 梁坚豪 钟应泽 陈学光 欧卫 温浩茂 李佩文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7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心率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和最佳重建相位窗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患者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图像。按心率分成≤60次/min、61~70次/min、71~80次/min和≥81次/min分成第1~4组,将冠... 目的探讨心率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和最佳重建相位窗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患者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图像。按心率分成≤60次/min、61~70次/min、71~80次/min和≥81次/min分成第1~4组,将冠状动脉图像按伪影多少及血管连续性分为1~3分,评价心率与图像质量的关系,并优选出各组显示冠状动脉的最佳相位窗。结果对每位患者4条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及图像质量进行研究。心率≤60次/min,可用于分析的图像占86.7%;心率61~70次/min,可用于分析的图像占62.5%;心率71~80次/min,可用于分析的图像占40%;心率≥81次/min,可用于分析的图像占12.5%。第1、2组与第3、4组间冠脉总的检查成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组所有冠状动脉节段以75%相位窗为最佳;第2组冠状动脉节段以75%为最佳相位窗占89.5%,第3组左右冠状动脉以45%和75%为最佳相位窗分别占45%和55%,第4组全部冠状动脉节段以45%为最佳相位窗。结论心率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心率70次/min以下冠状动脉最佳相位窗通常为75%,心率71次/min以上时,应该以30%~90%多相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术 图像质量 心率 重建相位窗
下载PDF
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曾惠良 朱新进 +4 位作者 邝国恩 陈学光 梁坚毫 钟应泽 欧卫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4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16排螺旋CT作脑血管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VR、SSD和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本组29例,包括正常15例,异常14例,其中Willis环发育异常8例,动脉狭窄6例,血管闭...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16排螺旋CT作脑血管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VR、SSD和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本组29例,包括正常15例,异常14例,其中Willis环发育异常8例,动脉狭窄6例,血管闭塞2例,动脉瘤3例,AVM1例。结果16排螺旋CT颅内血管成像清楚显示颅内血管,能显示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形成、大小。结论16排螺旋CT的CTA是一种显示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安全,对临床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临床应用 CTA 颅内血管 脑血管造影 WILLIS环 动脉狭窄 显示 三维 增强扫描
下载PDF
16层CT在颈动脉海绵窦瘘分型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新进 熊华峰 +4 位作者 李蜀光 曾惠良 梁坚豪 欧卫 钟应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10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CT在颈动脉海绵窦瘘分型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16层CTA检查结果,同时对本组病例进行分型。结果:①直接型瘘12例,其中5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Ⅱ段,2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Ⅲ段,4... 目的:探讨16层CT在颈动脉海绵窦瘘分型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16层CTA检查结果,同时对本组病例进行分型。结果:①直接型瘘12例,其中5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Ⅱ段,2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Ⅲ段,4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Ⅳ段,1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Ⅴ段,瘘口呈线条状8例,呈非线条状4例。②间接型瘘5例,均未能清晰显示颈内、外动脉的硬脑膜支。结论:16层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诊断方法,能清楚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的位置和大小,对其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动静脉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扫描技术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水莲 赵继泉 +1 位作者 杨侃荣 欧卫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磁共振(MR)扫描技术在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MR扫描技术及MRI表现。结果 12例中1例T1WI呈高信号,其余T1WI呈低信号。所有病例T... 目的分析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磁共振(MR)扫描技术在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MR扫描技术及MRI表现。结果 12例中1例T1WI呈高信号,其余T1WI呈低信号。所有病例T2WI均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9例FLAIR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2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结论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价值,联合应用DWI和T2 FLAIR有利于桥小脑角皮样囊肿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 表皮样囊肿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气囊导尿管在老年患者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肖群 于芬 +3 位作者 欧卫 李佩文 李玉凤 文叶雪 《护理学报》 2012年第11期49-50,共2页
目的提高老年患者CT结肠成像检查成功率和成像质量。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CT结肠成像检查中60岁以上的患者81例,单月检查者为观察组43例,双月检查者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代替普通肛管插入肛门后,用注射器... 目的提高老年患者CT结肠成像检查成功率和成像质量。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CT结肠成像检查中60岁以上的患者81例,单月检查者为观察组43例,双月检查者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代替普通肛管插入肛门后,用注射器向气囊内注入30~35 mL空气,使气囊膨胀以堵塞肛门,再进行结肠充气;对照组采用普通肛管插入肛门后进行结肠充气。CT扫描后进行图像分析,比较两组结肠成像效果及检查成功率。结果观察组肠道扩张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肠成像效果较好;患者感受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查成功率100%,对照组79%。结论双腔气囊导尿管在老年患者CT结肠成像检查中未出现边充气边漏气现象,肠道扩张好,提高老年患者检查的成功率,缩短检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CT扫描 结肠成像 气囊导尿管 护理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的临床应用初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曾惠良 朱新进 +3 位作者 梁汝坚 梁坚豪 欧卫 温浩茂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9年第3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结肠成像在结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2例纤维结肠镜证实结肠息肉和1例结肠癌合并一枚息肉共18例患者进行CT容积扫描,在AW4.1工作站进行三维成像和仿真内窥镜、多平面重...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结肠成像在结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2例纤维结肠镜证实结肠息肉和1例结肠癌合并一枚息肉共18例患者进行CT容积扫描,在AW4.1工作站进行三维成像和仿真内窥镜、多平面重建观察,并与手术病理或纤维结肠镜结果相对比。结果18例CT结肠成像效果良好,诊断16例结肠癌病变范围、浸润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结肠成像对结肠癌术前分期有很高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结肠 图像后处理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水莲 朱新进 +1 位作者 欧卫 梁结玲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年第2期243-245,共3页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90例脂肪肝并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资料,按诊断所用方法分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组(50例)行多排螺...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90例脂肪肝并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资料,按诊断所用方法分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组(50例)行多排螺旋CT检查,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检出恶性病灶25例,误诊2例,良性病灶20例,误诊3例,对照组检出恶性病灶14例,误诊10例,良性病灶7例,误诊9例;且观察组准确性90.0%、灵敏性92.6%、特异性90.9%均比对照组52.5%、58.3%、41.2%高(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具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脂肪肝 肝脏结节性疾病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