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厨房里的革命及反革命——读阿特伍德的恶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 被引量:3
1
作者 欧翔英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3期163-165,共3页
关键词 《使女的故事》 阿特伍德 小说 革命 厨房 人类社会 当代文坛 玛格丽特
下载PDF
乌托邦、反乌托邦、恶托邦及科幻小说 被引量:23
2
作者 欧翔英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2期298-301,共4页
本文主要讨论和梳理作为文类的乌托邦、反乌托邦、恶托邦及科幻小说等一系列长期存在争议的文学术语。笔者综合了西方学界的观点,认为当代乌托邦小说可以视为科幻小说的亚类,而反乌托邦、恶托邦等派生概念则是乌托邦文类的分支,其创作... 本文主要讨论和梳理作为文类的乌托邦、反乌托邦、恶托邦及科幻小说等一系列长期存在争议的文学术语。笔者综合了西方学界的观点,认为当代乌托邦小说可以视为科幻小说的亚类,而反乌托邦、恶托邦等派生概念则是乌托邦文类的分支,其创作取向还会有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反乌托邦 恶托邦 科幻小说
下载PDF
从“注视”到“聆听”──昆德拉与当代美学转向 被引量:2
3
作者 欧翔英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8-73,共6页
在昆德拉的作品中,两种身体形象代表了作者的美学态度,其中“注视”指传统理 性主义的独断,“聆听”代表以直觉感悟为特征的关爱。“聆听”,即以直觉的方 式感悟他者,预示着当代美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同情 注视 聆听 直觉 昆德拉 当代美学转向
下载PDF
永远的青春期:《羚羊与秧鸡》中的人类处境 被引量:1
4
作者 欧翔英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第1期189-192,共4页
本文讨论阿特伍德的小说《羚羊与秧鸡》中的成长主题。小说以青年主人公成长过程的几个阶段为线索,勾勒出近未来几个完全不同的假想世界,从而展开对人士类处境的预警:人类社会被掌控技术力量的大公司区隔开来,个体整体性地陷入无限延期... 本文讨论阿特伍德的小说《羚羊与秧鸡》中的成长主题。小说以青年主人公成长过程的几个阶段为线索,勾勒出近未来几个完全不同的假想世界,从而展开对人士类处境的预警:人类社会被掌控技术力量的大公司区隔开来,个体整体性地陷入无限延期的青春期状态。伴随电子游戏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日渐模糊了现实与游戏的界限,随意"越界"的科学家使人类陷入极大的伦理困境,甚至出现反人类的选择倾向。而如何面对自身的历史污点,则是人类面向未来世界的关键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远的青春期 游戏 新人
下载PDF
代焦虑与创伤记忆——读君特·格拉斯的《狗年月》
5
作者 欧翔英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5-130,共6页
《狗年月》是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之一部,这部作品与其他两部相比,作者的视野更加开阔。本文集中于分析小说中的"代现象",并以此为基点讨论德意志保守主义传统与纳粹统治的关系,揭示在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隔膜... 《狗年月》是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之一部,这部作品与其他两部相比,作者的视野更加开阔。本文集中于分析小说中的"代现象",并以此为基点讨论德意志保守主义传统与纳粹统治的关系,揭示在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隔膜与争执,进而讨论如何承担历史责任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焦虑 德国保守主义 君特·格拉斯 《狗年月》
下载PDF
当代女性童话叙事中的魔法变形
6
作者 欧翔英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64,共7页
魔法变形是神话及童话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起源于世界各地普遍流行的神话及民间传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叙事功能。本文以当代女性童话重写潮流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例,讨论女性作家偏爱的魔法变形范式及其叙事伦理... 魔法变形是神话及童话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起源于世界各地普遍流行的神话及民间传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叙事功能。本文以当代女性童话重写潮流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例,讨论女性作家偏爱的魔法变形范式及其叙事伦理,分析“魔法变形”在心理外化、多重叙述及角色功能转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分析安吉拉·卡特的“不可靠叙述”,指出多重叙述中的魔法变形体现竞争性伦理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在促发广泛的社会互动和文化变革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法变形 女性童话重写 叙事功能
下载PDF
遮蔽与敞开——《巴黎圣母院》的视角艺术
7
作者 欧翔英 《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80-83,共4页
小说理论中的视角是指故事由谁来叙述和故事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方式。通常而言,小说的视角有内视角(叙述人等于人物)、外视角(叙述人小于人物)和全知视角(叙述人大于人物)的区别。然而正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所指出的那样,作为艺... 小说理论中的视角是指故事由谁来叙述和故事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方式。通常而言,小说的视角有内视角(叙述人等于人物)、外视角(叙述人小于人物)和全知视角(叙述人大于人物)的区别。然而正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所指出的那样,作为艺术作品的小说没有完全独白式的讲述,也不可能只采用戏剧式的显示,小说正是在两者遮蔽与敞开的张力中产生了特殊的审美效果。本文以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下简称《巴》)为例,分析传统小说的视角艺术和普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圣母院》 视角 艺术
下载PDF
好莱坞女性哥特电影的性别主题及其嬗变
8
作者 欧翔英 《探索与批评》 2020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好莱坞的女性哥特电影受到女性主义批评的高度关注。本文首先讨论经典哥特电影的镜头语言,以希区柯克执导的《蝴蝶梦》为例,分析电影如何通过声效与物像的双重结构,暗示新型伦理关系虽在矛盾重重中得以确立,却未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好莱坞的女性哥特电影受到女性主义批评的高度关注。本文首先讨论经典哥特电影的镜头语言,以希区柯克执导的《蝴蝶梦》为例,分析电影如何通过声效与物像的双重结构,暗示新型伦理关系虽在矛盾重重中得以确立,却未能尽弃旧恶。80年代以后,女性哥特电影再次盛行,揭示两性冲突在后女性主义时代进一步加剧。两个阶段的电影分属不同的文化阵营,新时期电影吸收了女性主义思想,直白地表现女性力量的崛起;减弱了早期影片的含混性,鲜明地体现出意识形态论战的特点,却因为对人物的刻板表现而失却了持久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哥特电影 双重结构 女性主义
下载PDF
镜子中的田园诗——昆德拉小说中的共在世界 被引量:1
9
作者 欧翔英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7-69,共3页
关键词 现代小说 昆德拉 田园诗 文学自觉 镜子 抒情性 命运 个体 个人 当代社会
下载PDF
契诃夫小说的抒情特色 被引量:1
10
作者 欧翔英 《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28-30,共3页
契诃夫与莫泊桑同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美国评论家弗朗西斯·纽曼称其作品达到了“绝对完美的地步”.读契柯夫的小说,读者往往被一种无名的力量牢牢地吸引,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被一种冲动,一种情愫激荡着、洗浴着、摇撼着,... 契诃夫与莫泊桑同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美国评论家弗朗西斯·纽曼称其作品达到了“绝对完美的地步”.读契柯夫的小说,读者往往被一种无名的力量牢牢地吸引,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被一种冲动,一种情愫激荡着、洗浴着、摇撼着,脑际中似有一支沉郁悠扬的交响曲百转回旋,久久不散.诗的韵律、画的烘染,平凡中显现着奇伟,含蓄中蕴守着深味,这一浓郁优美的抒情色彩构成了契订夫独特的小说天地.本文旨在分析契订大小说的抒情特色,并对抒情美的作品的共性作一粗略的探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 小说 抒情性 画面
下载PDF
小议史诗《奥德修纪》的阳刚之美
11
作者 欧翔英 《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25-28,共4页
人们普遍认为荷马的《伊利亚特》具有阳刚之美,而《奥德赛》具有阴柔之美。本文作者从《奥德修纪》中表现出的生命观、男女观和自强不息的主题中,指出其充分显示了希腊尚武文化的特点,仍具饱满的阳刚之美。
关键词 荷马 《奥德修纪》 阳刚之美
下载PDF
沙龙女主人与"作者之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欧翔英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一 在法国17世纪觥筹交错、华灯烂漫的沙龙里,第一批现代女性诞生了.德·朗部依埃夫人以谈锋犀利而闻名,是沙龙女性的第一人,她领导的著名的蓝色沙龙被誉为'优雅社会的摇篮',不仅锻造了法国的优雅文化,急速提升了当时异常... 一 在法国17世纪觥筹交错、华灯烂漫的沙龙里,第一批现代女性诞生了.德·朗部依埃夫人以谈锋犀利而闻名,是沙龙女性的第一人,她领导的著名的蓝色沙龙被誉为'优雅社会的摇篮',不仅锻造了法国的优雅文化,急速提升了当时异常粗鲁、愚钝的贵族的修养,还为近代法语的规范化、标准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文化 现代女性 作者 主人 贡献 贵族 法国 法语 蓝色 规范化
原文传递
好莱坞电影《大地》中的异国想象及跨文化接受
13
作者 欧翔英 《国际汉语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181-193,共13页
本文论述美国电影《大地》多重承载的跨文化意义,从分析电影人物形象、场景、主题等角度,论述电影如何通过“中国化”的写实手法,表现所谓人类共通的“人性价值”,并在这种多重承载中夹带西方视野下的“异国想象”;而拍摄电影的过程中,... 本文论述美国电影《大地》多重承载的跨文化意义,从分析电影人物形象、场景、主题等角度,论述电影如何通过“中国化”的写实手法,表现所谓人类共通的“人性价值”,并在这种多重承载中夹带西方视野下的“异国想象”;而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中美双方的合作错综复杂,实际构成了跨文化冲突与共谋的复杂局面,双方各有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国想象 中国化 跨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