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陈帆 张艳亭 +3 位作者 乔慧捷 欧阳珂 周东辉 李爽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764-768,共5页
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的临床资料,为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56例血培养或脓液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肝脓肿(BLA)患者的病原学特征,根据培养结果,将... 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的临床资料,为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56例血培养或脓液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肝脓肿(BLA)患者的病原学特征,根据培养结果,将BLA患者分为KPLA组(n=81)和非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NKPLA)组(n=61),另有14例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培养阳性的同时还获得了大肠埃希菌等其他阳性菌株。比较KPLA和NKPLA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BLA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与NKPLA相比,KPLA更好发于男性(χ~2=4.50,P=0.03),多有糖尿病的基础(χ~2=27.28,P<0.001),患者诉腹痛的比例较低(χ~2=5.24,P=0.02),而NKPLA组患者较KPLA组在基础疾病方面多有胆道疾病、腹部手术史及腹腔内肿瘤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38、20.87、21.68,P值均<0.001)。实验室检查方面,与KPLA组相比,NKPLA组患者的血红蛋白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3,P<0.001)。2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上均以右侧、单发多见,但KPLA患者出现分隔形成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4)。2组患者均出现了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肾周感染等并发症。2组患者均以抗生素联合穿刺治疗为主,其中KPLA组的治疗有效率(93.83%)高于NKPLA组(8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1)。结论 BLA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KPLA好发于男性,患者多有糖尿病基础,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易出现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克雷伯菌 肺炎 疾病特征
下载PDF
542例肝脓肿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帆 张艳亭 +3 位作者 李爽 乔慧捷 欧阳珂 周东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50-854,共5页
目的 :分析近年肝脓肿(liver abscess,LA)的临床资料,提高该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LA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及预后。结果 :共收集542例,男女比例1.58... 目的 :分析近年肝脓肿(liver abscess,LA)的临床资料,提高该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LA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及预后。结果 :共收集542例,男女比例1.58∶1,平均年龄(58.4±15.0)岁。常见的基础疾病依次为胆道疾病(41.7%)、糖尿病(37.3%)、心血管系统疾病(33.0%)等。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91.7%),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胸腔积液(24.5%)。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的比例(82.0%)明显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6.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3.9%)及碱性磷酸酶(47.5%)。脓肿多位于右叶(66.9%),多为单发(75%)、边界不清(64.9%),且以10 cm以内的中、小脓肿为主(89.2%),可有分隔(28.7%)及气腔(9.6%)形成。脓液培养和血培养均以肺炎克雷伯菌阳性最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出院(92.8%),死亡8例(1.5%)。女性(P=0.018,OR=0.319)、脓肿位于双侧(P=0.017,OR=3.896)、并发败血症(P=0.008,OR=4.390)、腹腔积液(P=0.016,OR=4.340)、感染性休克(P=0.046,OR=5.417)、呼吸衰竭(P=0.004,OR=21.881)、急性胰腺炎(P=0.013,OR=36.281)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通过症状、体征及典型的影像学特征,肝脓肿的诊断并不困难。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尽快评估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并发症 病原学 预后
下载PDF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特征香气 被引量:15
3
作者 欧阳珂 张成 +2 位作者 廖雪利 坤吉瑞 童华荣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7-408,共12页
南川茶是重庆市南川区特有的古茶树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以及通过计算香气活度值(OAV)与香气特征影响值(ACI),对南川大茶树鲜叶制... 南川茶是重庆市南川区特有的古茶树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以及通过计算香气活度值(OAV)与香气特征影响值(ACI),对南川大茶树鲜叶制成的玉米香型工夫红茶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中OAV>1的挥发性化合物有22种,其中二甲基硫的OAV最高(1187.32),其ACI达51.56%,远高于其他化合物。GC-O嗅闻到26种活性香气化合物,其中二甲基硫的嗅闻强度较高(4.75),并呈现出玉米香属性。香气重组与删除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二甲基硫对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的重要性。本研究明确了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为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品质的定向调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川大茶树 玉米香红茶 活性香气 二甲基硫 GC-O OAV
下载PDF
多极调速单相异步电动机的计算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欧阳珂 林小玲 《微特电机》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1-12,共2页
多极单相电动机为获得变速能力,宜将副绕组分成两部分。当电动机的转速需要调低时,副绕组的某一部分与主绕组串联,在这种情况下某些极面下为两相绕组,而在其它极面下由单绕组构成。本文对这种类型的电动机给出两个不同的计算模型。一种... 多极单相电动机为获得变速能力,宜将副绕组分成两部分。当电动机的转速需要调低时,副绕组的某一部分与主绕组串联,在这种情况下某些极面下为两相绕组,而在其它极面下由单绕组构成。本文对这种类型的电动机给出两个不同的计算模型。一种是简单的,它忽略了两部分之间的互感;另一种是较全面的,它认为互感是一系列低频谐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电机 异步电动机 计算模型
下载PDF
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探究六大茶类香气形成的差异 被引量:20
5
作者 谢关华 陆安霞 +2 位作者 欧阳珂 孟庆 童华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60-270,共11页
该研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梅占(Camellia sinensis var.Meizhan)品种茶树鲜叶加工而成的六大茶类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检测,通过统计分析筛选每种茶的特有成分及关键变量,通过计... 该研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梅占(Camellia sinensis var.Meizhan)品种茶树鲜叶加工而成的六大茶类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检测,通过统计分析筛选每种茶的特有成分及关键变量,通过计算化合物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香气特征影响值(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评价各挥发性化合物对成茶香气的贡献度,以此来探究六大茶类香气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除每种茶类的特有成分外,共筛选出罗勒烯、(E)-橙花叔醇、β-石竹烯等10种化合物,其含量变化对茶类香气的差异化形成起重要作用。绿茶和白茶中呈现清花香属性的化合物在其香气构成中的比例较高,黄茶中青香、花香、果香化合物的比例较均衡,乌龙茶中呈现花香的化合物比例较高,红茶中花果香化合物占主要优势,黑茶中果香化合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茶类。不同的加工方式通过影响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来调控六大茶类香气的形成,对茶叶香气有主要贡献的化合物多为六大茶类共有成分,各茶类香型差异的关键在于优势化合物的组成比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占 GC-MS 化学计量学 气味活性值 挥发性化合物 香气形成
下载PDF
绿茶加工中主要脂溶性色素变化及其对茶叶色泽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舒娜 汪蓓 +2 位作者 欧阳珂 孟庆 童华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0-177,共8页
为研究脂溶性色素在绿茶加工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干茶色泽的内在联系,该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及色差仪对绿茶加工中在制品的脂溶性色素及色度值进行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脂溶性色素组分... 为研究脂溶性色素在绿茶加工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干茶色泽的内在联系,该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及色差仪对绿茶加工中在制品的脂溶性色素及色度值进行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脂溶性色素组分和色差值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绿茶加工过程中,在制品的叶绿素种类在杀青后显著增加,类胡萝卜素种类在提香过程中逐渐减少。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总量在加工中均呈下降趋势,经杀青和干燥处理后,在制品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脱镁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L^(*)和b^(*)显著下降,a^(*)显著上升,在制品色泽发生明显转变。脂溶性色素在提香工序中进一步降解损失,在制品色泽逐渐变暗。PLSR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在制品L^(^(*))、a^(*)和b^(*)的主要色素组分分别为15、14和15种。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与L^(*)呈显著正相关,与a^(*)呈显著负相关。脱镁叶绿素与L^(*)呈显著负相关,与a^(*)呈显著正相关。在绿茶加工中减少热处理对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破坏有利于提升干茶色泽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加工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色度值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外源添加茶汁或梨汁对梅占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陆安霞 周心如 +4 位作者 闫敬娜 蓝天梦 欧阳珂 赵先明 童华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9,共9页
为探究外源添加茶汁或梨汁对梅占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本文以梅占茶树鲜叶为主要加工原料,在加工过程中按茶叶:茶汁或梨汁比例为2:1(kg:L)的比例添加茶汁或梨汁,以不添加为对照,对所得工夫红茶进行整体感官品质、主要滋味以及香气物质分... 为探究外源添加茶汁或梨汁对梅占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本文以梅占茶树鲜叶为主要加工原料,在加工过程中按茶叶:茶汁或梨汁比例为2:1(kg:L)的比例添加茶汁或梨汁,以不添加为对照,对所得工夫红茶进行整体感官品质、主要滋味以及香气物质分析。结果表明,外源茶汁或梨汁可显著(P<0.05)降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3-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的含量,增加茶黄素的含量,外源梨汁所制工夫红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较对照和外源添加茶汁处理高92.53%和95.31%,增强了成茶茶汤的甜味,而外源添加茶汁可有效增加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没食子酸、茶色素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其中挥发性化合物总量分别较对照与加梨汁处理的高6.36%和74.99%,且醇类、醛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总量均最高,具有典型花香且含量最高的香叶醇在加茶汁处理中分别较对照和加梨汁处理高15.73%和79.64%,其成茶香气呈现明显的花果香。结合感官审评表明,外源添加茶汁可提升梅占功夫红茶的滋味和香气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外源添加物 风味物质 茶叶品质
下载PDF
不同叶位芽叶在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理化品质的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周静芸 黄瑞 +3 位作者 欧阳珂 陆安霞 陈林木 童华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62,共10页
本实验以福鼎大白茶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通过叶片微观结构观察和理化指标测定,探究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不同叶位芽叶的理化品质变化。结果发现:不同叶位芽叶的色泽从揉捻开始由绿逐渐变红,但第二叶的红变程度弱于其他部分;叶片结构和酚... 本实验以福鼎大白茶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通过叶片微观结构观察和理化指标测定,探究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不同叶位芽叶的理化品质变化。结果发现:不同叶位芽叶的色泽从揉捻开始由绿逐渐变红,但第二叶的红变程度弱于其他部分;叶片结构和酚类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二叶的叶肉细胞及叶绿体结构均在揉捻时被破坏,说明第一、二叶均从揉捻阶段开始发酵;在加工过程中茶多酚质量分数、儿茶素类含量均下降,茶黄素含量和茶红素含量先增后减,之后趋于稳定,茶褐素含量一直增加,且均在揉捻时含量变化最大;第一叶与第二叶的儿茶素类总量、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氧化率及茶黄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不同叶位叶片的发酵程度无明显差异;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以及叶绿素类总量均下降,脱镁叶绿素、脱镁脱叶绿醇基叶绿素含量均上升;加工过程中第二叶的叶绿素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第一叶(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加工优质工夫红茶、提高茶树鲜叶的利用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 叶片结构 青张 叶绿素 工夫红茶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欧阳珂 周东辉 李爽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8年第8期569-573,共5页
肝细胞性肝癌(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世界恶性肿瘤的第6位,病死率居第2位,早期诊断能提高HCC的5年生存率。HCC血清学标志物可以有效地筛查、诊断疾病状态,并监测治疗效果,具有经济、便捷、灵敏等特点。本文综述近年来... 肝细胞性肝癌(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世界恶性肿瘤的第6位,病死率居第2位,早期诊断能提高HCC的5年生存率。HCC血清学标志物可以有效地筛查、诊断疾病状态,并监测治疗效果,具有经济、便捷、灵敏等特点。本文综述近年来HCC血清学标志物的最新进展,为HC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性肝癌(HCC) 血清学标志物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