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锡市区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及其应用
1
作者 李浩民 季文婷 +1 位作者 陆燕 武健强 《城市地质》 2024年第2期195-208,共14页
无锡市区地处太湖冲湖积平原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较厚,城市建设多以土体为载体,土体结构质量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成本和周期,但长期以来无锡市区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并无统一标准,地层代号编码混乱,严重降低了工程地质资料的可重复利用率... 无锡市区地处太湖冲湖积平原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较厚,城市建设多以土体为载体,土体结构质量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成本和周期,但长期以来无锡市区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并无统一标准,地层代号编码混乱,严重降低了工程地质资料的可重复利用率。为提高无锡市区工程地质资料的通用性,使其利用价值最大化,文章基于大量地质钻孔和土体参数测试数据,对比区域地层资料,综合考虑研究区沉积演化特征、土体物质组成及工程特性等因素,采用绘制工程地质剖面的方法建立地层层序结构和编码规则,将无锡市区100 m以浅的土体划分为9个工程地质层组和27个工程地质亚层。利用土体参数的离散性和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分析了该工程地质层组划分方案的合理性,并探讨了该划分结果在优势持力层的选择、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和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中的应用。结果显示,该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划分方案能准确地反映无锡市区100 m以浅的土体结构,划分方案合理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工程地质层组 第四纪地层 优势持力层 浅层地热能 城市地下空间
下载PDF
基于GIS的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被引量:13
2
作者 武健强 余勤 +1 位作者 陈福春 谈俊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62-65,67,共5页
苏锡常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 ,随着经济发展 ,以地面沉降 ,地下水污染为主要特征的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GIS(地理信息系统 )技术的支持下 ,结合多种地质环境因素对该地区进行了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评价 ,结果表明区内大部分地区... 苏锡常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 ,随着经济发展 ,以地面沉降 ,地下水污染为主要特征的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GIS(地理信息系统 )技术的支持下 ,结合多种地质环境因素对该地区进行了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评价 ,结果表明区内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 ,地质环境严重地带沿运河方向展布 ,以三市为中心 ,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文中除了论述评价因子的识别 ,重点讨论了评价模型的确立和基于GIS的分析方法 ,最后对评价结果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污染 地质环境 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质量评价 苏锡常地区 GIS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防控最新进展评述 被引量:16
3
作者 武健强 吴曙亮 +1 位作者 闵望 李伟 《地质学刊》 CAS 2014年第2期319-323,共5页
苏锡常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平原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00年以来,通过监测、勘查研究结合地下水限采禁采管理,有效地控制了灾害的进一步蔓延。以多年的监测研究工作(水准测量、GPS测量、D-InSAR测量)为基础,通过对大量实测数据的分... 苏锡常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平原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00年以来,通过监测、勘查研究结合地下水限采禁采管理,有效地控制了灾害的进一步蔓延。以多年的监测研究工作(水准测量、GPS测量、D-InSAR测量)为基础,通过对大量实测数据的分析,总结了这一过程中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规律,所有证据都表明了地面沉降的减弱或停止。同时指出浅部沉降、局部区块地下水位漏斗与地面沉降依然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 地裂缝 GPS测量 地质灾害 苏锡常地区 江苏
下载PDF
无锡光明村地裂缝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武健强 周钢军 +2 位作者 吴曙亮 李伟 闵望 《地质学刊》 CAS 2013年第2期203-207,共5页
根据差异性地面沉降是引发地裂缝的基本原理对光明村地裂缝进行了实证。通过对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比较,认为该地裂缝与江阴南部地裂缝同属一条地裂缝带,在发生的时空关系上具有高相关性。地下水超采是产生地裂缝的主要原因,光... 根据差异性地面沉降是引发地裂缝的基本原理对光明村地裂缝进行了实证。通过对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比较,认为该地裂缝与江阴南部地裂缝同属一条地裂缝带,在发生的时空关系上具有高相关性。地下水超采是产生地裂缝的主要原因,光明村与地下水位埋深超过40m的河塘镇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近期的实测数据表明,光明村地裂缝仍处于活动中,最大差异沉降量达5mm/a。光明村地裂缝的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江阴南部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裂缝 地下水 地质灾害 江苏无锡
下载PDF
地面沉降的自动化监测系统 被引量:1
5
作者 武健强 张鸿旭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文中介绍了一种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的系统方案,该系统是由上位机和下位机组成的分布式结构,数据传输通过公用电话网实现。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位移传感器、控制主机、现场模块控制单元以及调制解调器等,其中传感器应用了CCD(电荷耦合型... 文中介绍了一种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的系统方案,该系统是由上位机和下位机组成的分布式结构,数据传输通过公用电话网实现。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位移传感器、控制主机、现场模块控制单元以及调制解调器等,其中传感器应用了CCD(电荷耦合型固体摄像器件)技术,精度可达到0 1mm以上。整个系统均在系统控制软件环境下进行,通过它,可任意设置监测计划,如:每小时测2次或更多;还可以随时了解系统设备的工作状况。通过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数月实地使用,认为这套系统具有精确、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可以满足实际需要。虽然,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但在地面沉降监测方面还不多见,有望此项工作能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自动化监测 水准测量
下载PDF
岩性结构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武健强 张于 《城市地质》 2006年第2期19-23,共5页
地面沉降是一种区域性的缓变型地质灾害,不同地区地面沉降具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本文结合苏锡常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把第四纪地层按不同的沉积类型划分出三类地层结构区,提出用地面沉降响应系数这一指标来评价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关系,... 地面沉降是一种区域性的缓变型地质灾害,不同地区地面沉降具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本文结合苏锡常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把第四纪地层按不同的沉积类型划分出三类地层结构区,提出用地面沉降响应系数这一指标来评价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关系,探讨了不同岩性结构区地面沉降在时间上和在垂向地层空间上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结构 地面沉降 关系研究 苏锡常地区 LAND SUBSIDENCE Structure RELATIONSHIP Research Area 结构区 第四纪地层 响应系数 类型划分 基本规律 地质灾害 地质条件 地层空间 相似性 区域性 独特性
下载PDF
镇江市区地质景观资源探析
7
作者 武健强 倪俊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第2期1-8,共8页
为充分发掘镇江"城市山林"景观特色,服务城市生态建设和旅游规划,依据景观美学和地学内涵兼顾原则,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参考旅游资源分类和地质遗迹分类方法,总结出本地区7种地质景观类型。依... 为充分发掘镇江"城市山林"景观特色,服务城市生态建设和旅游规划,依据景观美学和地学内涵兼顾原则,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参考旅游资源分类和地质遗迹分类方法,总结出本地区7种地质景观类型。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地质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所有调查资源点进行了评价分级,又基于地质景观的空间集聚特征提出7大地质景观区划分方案,分析了各区的优势资源以及开发重点。最后,对城市地质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景观 镇江市 地质遗迹 旅游资源
下载PDF
江阴南部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光亚 施斌 +2 位作者 王晓梅 吴曙亮 武健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22,共6页
江阴南部地区在构造上呈现“两隆一凹”的格局,南、北边缘为基岩隆起带,中心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平原,受基底起伏及古河道的控制,土层厚度、岩性、结构及水文地质特征差异较大。由于长期超量开采第Ⅱ承压水,不仅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 江阴南部地区在构造上呈现“两隆一凹”的格局,南、北边缘为基岩隆起带,中心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平原,受基底起伏及古河道的控制,土层厚度、岩性、结构及水文地质特征差异较大。由于长期超量开采第Ⅱ承压水,不仅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也形成了地面沉降漏斗,最大水位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约75m,沉降漏斗中心最大沉降量达1300mm以上。并在长泾、河塘、祝塘等地由于差异沉降形成三处地裂缝,这些裂缝具有相似的发育特征,即在主裂缝处形成陡坎,陡坎高约10~30cm,主裂缝的NW侧则相对下错并形成宽约20~60m的凹陷带,带中发育有规模较小的次级裂缝。基底隆起及其所控制的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及结构差异是地裂缝发育的空间乃至时间特征的基础,是控制因素;深层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所导致的地层压缩或固结是地裂缝形成的主导因素,地裂缝正是基岩隆起带地层差异压缩所形成的差异地面沉降的结果。据估算,其发育深度可达基岩隆起的最浅处,并实际上已发展成为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开采 地面沉降 地裂缝 形成机制 江阴南部
下载PDF
江苏省地质环境区划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敬军 甘义群 +6 位作者 缪世贤 武健强 杨磊 华明 闵望 赵立鸿 方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99-1606,共8页
建立地质环境区划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对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履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充分分析研究江苏省地质环境资料及成果的基础上,以地质环境问题为导向,人地和谐统一的思路,基于地质环境安全、地... 建立地质环境区划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对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履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充分分析研究江苏省地质环境资料及成果的基础上,以地质环境问题为导向,人地和谐统一的思路,基于地质环境安全、地质资源保障及社会需求的原则,从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考虑,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山体资源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等6个专项区划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一套由7个目标层、16个约束层和40项指标构成的江苏省地质环境综合区划评价指标体系,为合理评价江苏省地质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区划 评价指标体系 山体资源 江苏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其防治建议 被引量:22
10
作者 于军 王晓梅 +1 位作者 武健强 谢建宝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9-184,共6页
以多年苏锡常地区开展的地面沉降调查、监测等数据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地面沉降的现状、特征、形成机理以及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发展趋势特点,提出了该地区今后地面沉降的防治工作建议。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 形成机理 防治建议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基于GA-ANN的苏锡常地裂缝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0
11
作者 朱锦旗 焦珣 +2 位作者 于军 武健强 苏小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6-110,共5页
文章以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评价为例,利用遗传算法(GA)对人工神经网络(ANN)进行改进,先用GA优化BP网络初始权重,再用BP算法修改网络权重,实现不同尺度的同步调整。选择30点的不同地质条件组成样本对所建模型进行训练,评价指标包括:... 文章以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评价为例,利用遗传算法(GA)对人工神经网络(ANN)进行改进,先用GA优化BP网络初始权重,再用BP算法修改网络权重,实现不同尺度的同步调整。选择30点的不同地质条件组成样本对所建模型进行训练,评价指标包括:基岩埋深、基岩起伏度、地下水位、地面沉降梯度、含水层导水系数和粘性土层厚度。经过500次GA迭代,得到苏锡常地区地裂缝ANN模型的最佳权重组合,该耦合模型能对全区地裂缝地质条件进行正确分类,精度接近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面沉降 人工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常州地区地面沉降及地层压缩性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光亚 于军 +1 位作者 吴曙亮 武健强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2-620,共9页
系统分析了常州地区地下水开采动态和地面沉降发生发展历史,概述了研究区地面沉降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常州市分层标从1984年至2002年的分层沉降资料。根据常州地区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及土层特性,将研究区松散土层垂向划分为四个... 系统分析了常州地区地下水开采动态和地面沉降发生发展历史,概述了研究区地面沉降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常州市分层标从1984年至2002年的分层沉降资料。根据常州地区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及土层特性,将研究区松散土层垂向划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分别研究了它们的压缩变形历时特性及其与累计地下水开采量的关系,研究了各自的应变特性。由于土层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地下水开采层次及强度的差异、土层不同应力历史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效应,导致了地面沉降及分层压缩特性的显著差别。常州地区的主要压缩层为第II承压含水层的顶板弱透水层,与含水层距离近的土层变形量及应变量均较大,其次是第II承压含水层本身及其与第III承压含水层之间的弱透水层。地面沉降及地层压缩与地下水开采之间的滞后效应在常州地区表现得并不明显,这一点至少在月或年的时间尺度上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标 地面沉降 地层压缩特性 常州
下载PDF
江苏省地质灾害区划评价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丽 黄敬军 +2 位作者 武健强 闵望 缪世贤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5年第2期81-86,102,共7页
本文在全面了解全省地质灾害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从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方面建立了地质灾害区划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值,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地质灾害区划指数,根据指数大小结合全省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将全... 本文在全面了解全省地质灾害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从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方面建立了地质灾害区划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值,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地质灾害区划指数,根据指数大小结合全省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将全省划分为地面沉降危害严重区、滑坡崩塌危害严重区、地面塌陷危害严重区和地质灾害危害一般区。评价结果可为今后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区划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江苏省
下载PDF
镇江大杨林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灾害机理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缪世贤 黄敬军 +1 位作者 武健强 李相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9-685,共7页
镇江大杨林地区发生的民房墙体开裂、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从破坏特征看,应属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地质调查资料,辅以物探(CSAMT法)、钻探、槽形钻等工程勘查手段,基本查明了该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 镇江大杨林地区发生的民房墙体开裂、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从破坏特征看,应属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地质调查资料,辅以物探(CSAMT法)、钻探、槽形钻等工程勘查手段,基本查明了该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的形成机制。认为地下水开采是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发了居民区墙体及地面开裂,地表水入渗侵蚀与持续干旱天气促进了农田地裂缝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 地裂缝 机理分析
下载PDF
基于“区域分解”思想的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相关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于军 武健强 +1 位作者 王晓梅 余勤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92-95,共4页
本文在系统分析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发展动态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区域分解"的思想出发,将研究区按第四纪土层结构进行了合理分区,并分别在各亚区建立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水位相关预测模型。实践表明,该模型符合... 本文在系统分析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发展动态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区域分解"的思想出发,将研究区按第四纪土层结构进行了合理分区,并分别在各亚区建立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水位相关预测模型。实践表明,该模型符合现阶段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研究现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开采 相关模型 区域分解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地面沉降风险评价初探 被引量:8
16
作者 于军 武健强 +1 位作者 王晓梅 苏小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0-454,共5页
平原区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管理是实现灾害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的标志。根据地面沉降地质灾害自身特点,从其易发性、易损性和抗风险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初... 平原区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管理是实现灾害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的标志。根据地面沉降地质灾害自身特点,从其易发性、易损性和抗风险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初步构建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常用的数学模型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最后以苏锡常地区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决定当前地面沉降区风险分布的首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同级别的地面沉降而言,其对经济发达地区所造成的侵害要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次才是地面沉降灾害发生程度。由此建议加大抗灾投入,增强区域风险抵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风险评价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基于ANN的苏锡常地裂缝预测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朱兴贤 于军 武健强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28-32,共5页
伴随着地面沉降灾害的发生,地裂缝作为一种新的地质灾害出现在苏锡常平原上,已有十多年历史,给地区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作者在较详细地阐述区域地质背景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在地裂缝形成中的作用。确定了“起伏的基底外... 伴随着地面沉降灾害的发生,地裂缝作为一种新的地质灾害出现在苏锡常平原上,已有十多年历史,给地区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作者在较详细地阐述区域地质背景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在地裂缝形成中的作用。确定了“起伏的基底外加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作用”这一地裂缝成灾模式。研究认为地裂缝的发生与地下水及地面沉降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需要有量的配合。初步确定了水位埋深50m,地面沉降量达500mm这样一个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的易发环境。通过文章的研究,使得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的产生机制更加清晰。文中一些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结论将对该地区地裂缝防治区划产生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下水 地面沉降 人工神经网络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江苏镇江东部大路—姚桥断裂新构造运动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苗巧银 陈火根 +6 位作者 李向前 宗开红 潘明宝 骆丁 张平 尚通晓 武健强 《地质学刊》 CAS 2016年第2期220-227,共8页
通过地震剖面、可控源异常体解译、野外露头剖面勘察以及施工钻孔和连孔剖面等资料,首次详细证实了大路—姚桥断裂具新构造运动特征,根据邻区测年结果及中晚更新世沉积的下蜀组老黄土,推断出断层的活动时间为第四纪中更新世早期和中更... 通过地震剖面、可控源异常体解译、野外露头剖面勘察以及施工钻孔和连孔剖面等资料,首次详细证实了大路—姚桥断裂具新构造运动特征,根据邻区测年结果及中晚更新世沉积的下蜀组老黄土,推断出断层的活动时间为第四纪中更新世早期和中更新世以前。新构造运动致使中更新世以来断层两侧沉积了完全不同的岩相特征,形成了2套不同的沉积体系。新构造运动的发现对镇江市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地质灾害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苏锡常地裂缝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第四系中更新世之前 可控源异常体 沉积体系差异 大路—姚桥断裂 江苏镇江
下载PDF
D-InSAR与PS-InSAR技术应用于苏州地面沉降监测之比较 被引量:14
19
作者 朱叶飞 于军 +5 位作者 武健强 吴曙亮 李向前 张景发 罗毅 苏一鸣 《地质学刊》 CAS 2010年第3期289-294,共6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为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极具应用潜力的手段,特别是D-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对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将D-InSAR和PS-InSAR方法分别应用于苏州地区地面沉降量的计算,并将两种方法的...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为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极具应用潜力的手段,特别是D-InSAR和PS-InSAR技术在对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将D-InSAR和PS-InSAR方法分别应用于苏州地区地面沉降量的计算,并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水准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两种InSAR方法在苏州地区的具体应用,指出了它们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异同点及适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PS—InSAR 地面沉降 江苏苏州
下载PDF
锡西—澄南典型地面沉降区地面沉降风险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于军 束龙仓 +4 位作者 温忠辉 武健强 王晓梅 陈宇 张于 《地质学刊》 CAS 2012年第1期74-79,共6页
选择长三角苏锡常地面沉降最为典型地段——无锡西部至江阴南部地区,系统分析了地面沉降现状及成因机理,建立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该区实际对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进行了优选,依据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数据、各评价指标要素对地... 选择长三角苏锡常地面沉降最为典型地段——无锡西部至江阴南部地区,系统分析了地面沉降现状及成因机理,建立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该区实际对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进行了优选,依据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数据、各评价指标要素对地面沉降灾害的贡献率分别对地面沉降易发性和易损性指标权重进行了修正。在地面沉降易发性、易损性评价基础上,利用GIS进行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地面沉降风险控制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易发性 易损性 指标体系 风险评价 江苏无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