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陶渊明初事田园喜悦之嬗变探究
1
作者
武宏璞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1-14,共4页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并未达到物我冥一的境界。自晋义熙元年(405)归田园始至义熙三年(407)创作《悲士不遇赋》,陶渊明便经历了初事田园的喜悦、壮志不得舒展的郁闷到凄郁的悲歌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源于"先师遗训"的"士志于...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并未达到物我冥一的境界。自晋义熙元年(405)归田园始至义熙三年(407)创作《悲士不遇赋》,陶渊明便经历了初事田园的喜悦、壮志不得舒展的郁闷到凄郁的悲歌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源于"先师遗训"的"士志于道"的教诲在他的心灵上打下的深深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悦
壮志
郁闷
凄郁
历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陶渊明前期仕与隐矛盾心态解读
2
作者
武宏璞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9,73,共4页
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仕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仕与隐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
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仕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仕与隐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感受到他比其他田园诗人的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理想
桓玄
刘裕
伟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士志于道”与中国文学精神的个性
3
作者
武宏璞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36-138,共3页
中国有着"士志于道"的文化传统,恰因这一传统的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明才绽放着无限绚烂的魅力;恰因这一传统的卓尔不群,才使中国文学精神张扬着异于西方文学的特征——"气"之魂:或悲壮之气,或悲怨之气,这就是中国...
中国有着"士志于道"的文化传统,恰因这一传统的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明才绽放着无限绚烂的魅力;恰因这一传统的卓尔不群,才使中国文学精神张扬着异于西方文学的特征——"气"之魂:或悲壮之气,或悲怨之气,这就是中国文学精神鲜明而坚强的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志于道
文学精神
悲壮
悲愤
“气”之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陶渊明隐逸情绪及其现实意蕴阐释
4
作者
武宏璞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4-48,共5页
陶渊明的的政治理想并非《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而是"仕而达,济天下"。"士志于道"是历代士人的主导精神,隐逸诗人多不能超然地融入田园山水恰是"士志于道"赋予了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
陶渊明的的政治理想并非《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而是"仕而达,济天下"。"士志于道"是历代士人的主导精神,隐逸诗人多不能超然地融入田园山水恰是"士志于道"赋予了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现代生命观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理想
士志于道
隐逸情结
人格重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吕不韦的政治理想及其悲剧
5
作者
武宏璞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5-17,共3页
一代圣贤吕不韦对百家思想进行了优化整合,在《吕氏春秋》里对社会个体和共体建设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议,编织出宏伟的"万民为主"、公平合理的帝国之梦。然功败垂成,中国历史上对诸子思想全面总结的唯一比较成功的尝试戛然而止...
一代圣贤吕不韦对百家思想进行了优化整合,在《吕氏春秋》里对社会个体和共体建设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议,编织出宏伟的"万民为主"、公平合理的帝国之梦。然功败垂成,中国历史上对诸子思想全面总结的唯一比较成功的尝试戛然而止,这不仅是吕氏个人之悲剧,更是民族之悲剧。其根源于政权的私有性质,彰显着中国文化的悲剧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不韦
政治理想
悲剧
根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追求解脱中的苦痛心迹——陶渊明“遇火”后的园田诗探微
6
作者
武宏璞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6-59,74,共5页
陶渊明园田诗饱含着诗人诸多的积郁与苦痛,特别是义熙四年的火灾使陶渊明完全走进了郁闷、苦痛的心理体验。《饮酒》组诗是他田园生活复杂、多重感受的记录。就火灾始至义熙十四年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前这一时段来说,诗人始终未能忘却&qu...
陶渊明园田诗饱含着诗人诸多的积郁与苦痛,特别是义熙四年的火灾使陶渊明完全走进了郁闷、苦痛的心理体验。《饮酒》组诗是他田园生活复杂、多重感受的记录。就火灾始至义熙十四年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前这一时段来说,诗人始终未能忘却"先师遗训",更未"常常达到物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恰是这"未能达到",彰显出了陶渊明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真实及其人格的崇高与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园田诗
火灾
苦痛
嬗变
追求
崇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元杂剧的文化生态浅析
被引量:
1
7
作者
武宏璞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1-54,44,共5页
空前的统一,剧作家"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杂剧演员与观众的积极接受与传播,使元杂剧短期内走向繁荣;由于繁荣的时段、所处的地域、开放的程度、民俗风格、文化传统、接受群体、政治环境等的不同,杂剧创作群体呈现不同的特色。
关键词
契机
爱好
“为人生而艺术”
特色
原文传递
悲怨之气的律动——“士志于道”的另类抗争
8
作者
武宏璞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9-52,共4页
道家的隐逸山水田园,其实是"士志于道"而不得通其道的另类抗争。仕与隐的冲突过程恰是多数隐士壮志难酬之下、倍感生命危急而以田园山水来转换视觉、感觉却欲罢不能的心路历程。社会阶级地位骤变的阵痛与贫困潦倒的窘迫,决定...
道家的隐逸山水田园,其实是"士志于道"而不得通其道的另类抗争。仕与隐的冲突过程恰是多数隐士壮志难酬之下、倍感生命危急而以田园山水来转换视觉、感觉却欲罢不能的心路历程。社会阶级地位骤变的阵痛与贫困潦倒的窘迫,决定了庄周"重生"不能的凌空蹈虚和"逍遥"不得而充盈"悲怨"之气。庄周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个体的关怀,是"士志于道"的最高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情结
重生
逍遥
哀号
原文传递
心理痛苦的最终解脱——陶渊明后期田园诗探究
9
作者
武宏璞
高申平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52-56,共5页
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引发了陶渊明人生悲苦的不可抑制。恰由此始,陶渊明开始了向"物我冥一"的人生境界的嬗变。随着对刘宋政权的默然肯定,再加上诗人年岁的衰老、身体的病弱,逐渐地消褪着"先师遗训"的"达则兼...
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引发了陶渊明人生悲苦的不可抑制。恰由此始,陶渊明开始了向"物我冥一"的人生境界的嬗变。随着对刘宋政权的默然肯定,再加上诗人年岁的衰老、身体的病弱,逐渐地消褪着"先师遗训"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终结,最终从心理痛苦中解脱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慨
刘裕
嬗变
境界
原文传递
陶诗精神的生态维度——与屈庄之比较
10
作者
高申平
武宏璞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0-63,74,共5页
由于所处的社会政治生态、社会思想生态及家庭境遇等方面的不同,陶渊明与屈原、庄周对社会的关怀表现迥异,他们的诗作具有不同的风格:屈原的诗作饱含悲着壮之气,庄周的作品充盈着悲怨之气,而陶渊明的则二者兼有。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
维度
原文传递
题名
陶渊明初事田园喜悦之嬗变探究
1
作者
武宏璞
机构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出处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1-14,共4页
文摘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并未达到物我冥一的境界。自晋义熙元年(405)归田园始至义熙三年(407)创作《悲士不遇赋》,陶渊明便经历了初事田园的喜悦、壮志不得舒展的郁闷到凄郁的悲歌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源于"先师遗训"的"士志于道"的教诲在他的心灵上打下的深深烙印。
关键词
喜悦
壮志
郁闷
凄郁
历程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陶渊明前期仕与隐矛盾心态解读
2
作者
武宏璞
机构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出处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9,73,共4页
文摘
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仕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仕与隐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感受到他比其他田园诗人的伟大。
关键词
陶渊明
理想
桓玄
刘裕
伟大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士志于道”与中国文学精神的个性
3
作者
武宏璞
机构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出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36-138,共3页
文摘
中国有着"士志于道"的文化传统,恰因这一传统的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明才绽放着无限绚烂的魅力;恰因这一传统的卓尔不群,才使中国文学精神张扬着异于西方文学的特征——"气"之魂:或悲壮之气,或悲怨之气,这就是中国文学精神鲜明而坚强的个性。
关键词
士志于道
文学精神
悲壮
悲愤
“气”之魂
分类号
I206.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陶渊明隐逸情绪及其现实意蕴阐释
4
作者
武宏璞
机构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出处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4-48,共5页
文摘
陶渊明的的政治理想并非《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而是"仕而达,济天下"。"士志于道"是历代士人的主导精神,隐逸诗人多不能超然地融入田园山水恰是"士志于道"赋予了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现代生命观的重建。
关键词
政治理想
士志于道
隐逸情结
人格重建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吕不韦的政治理想及其悲剧
5
作者
武宏璞
机构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出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5-17,共3页
文摘
一代圣贤吕不韦对百家思想进行了优化整合,在《吕氏春秋》里对社会个体和共体建设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议,编织出宏伟的"万民为主"、公平合理的帝国之梦。然功败垂成,中国历史上对诸子思想全面总结的唯一比较成功的尝试戛然而止,这不仅是吕氏个人之悲剧,更是民族之悲剧。其根源于政权的私有性质,彰显着中国文化的悲剧精神。
关键词
吕不韦
政治理想
悲剧
根源
分类号
B229.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追求解脱中的苦痛心迹——陶渊明“遇火”后的园田诗探微
6
作者
武宏璞
机构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出处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6-59,74,共5页
文摘
陶渊明园田诗饱含着诗人诸多的积郁与苦痛,特别是义熙四年的火灾使陶渊明完全走进了郁闷、苦痛的心理体验。《饮酒》组诗是他田园生活复杂、多重感受的记录。就火灾始至义熙十四年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前这一时段来说,诗人始终未能忘却"先师遗训",更未"常常达到物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恰是这"未能达到",彰显出了陶渊明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真实及其人格的崇高与伟大。
关键词
陶渊明
园田诗
火灾
苦痛
嬗变
追求
崇高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元杂剧的文化生态浅析
被引量:
1
7
作者
武宏璞
机构
陕西理工学院
出处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1-54,44,共5页
文摘
空前的统一,剧作家"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杂剧演员与观众的积极接受与传播,使元杂剧短期内走向繁荣;由于繁荣的时段、所处的地域、开放的程度、民俗风格、文化传统、接受群体、政治环境等的不同,杂剧创作群体呈现不同的特色。
关键词
契机
爱好
“为人生而艺术”
特色
Keywords
Chance
a fondness for
" the behavior living but art"
special features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悲怨之气的律动——“士志于道”的另类抗争
8
作者
武宏璞
机构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出处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9-52,共4页
文摘
道家的隐逸山水田园,其实是"士志于道"而不得通其道的另类抗争。仕与隐的冲突过程恰是多数隐士壮志难酬之下、倍感生命危急而以田园山水来转换视觉、感觉却欲罢不能的心路历程。社会阶级地位骤变的阵痛与贫困潦倒的窘迫,决定了庄周"重生"不能的凌空蹈虚和"逍遥"不得而充盈"悲怨"之气。庄周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个体的关怀,是"士志于道"的最高表现形式。
关键词
隐逸情结
重生
逍遥
哀号
Keywords
hermit complex
take life
unfettered
sadness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心理痛苦的最终解脱——陶渊明后期田园诗探究
9
作者
武宏璞
高申平
机构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穰东初中
出处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52-56,共5页
文摘
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引发了陶渊明人生悲苦的不可抑制。恰由此始,陶渊明开始了向"物我冥一"的人生境界的嬗变。随着对刘宋政权的默然肯定,再加上诗人年岁的衰老、身体的病弱,逐渐地消褪着"先师遗训"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终结,最终从心理痛苦中解脱出来。
关键词
悲慨
刘裕
嬗变
境界
Keywords
pain
Liu Yu
transmutation
state.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陶诗精神的生态维度——与屈庄之比较
10
作者
高申平
武宏璞
机构
河南邓州穰东一初中
浙江台州培新高级中学
出处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0-63,74,共5页
文摘
由于所处的社会政治生态、社会思想生态及家庭境遇等方面的不同,陶渊明与屈原、庄周对社会的关怀表现迥异,他们的诗作具有不同的风格:屈原的诗作饱含悲着壮之气,庄周的作品充盈着悲怨之气,而陶渊明的则二者兼有。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
维度
Keywords
Tao Yuan Ming
political
sorrowful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陶渊明初事田园喜悦之嬗变探究
武宏璞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陶渊明前期仕与隐矛盾心态解读
武宏璞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士志于道”与中国文学精神的个性
武宏璞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陶渊明隐逸情绪及其现实意蕴阐释
武宏璞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吕不韦的政治理想及其悲剧
武宏璞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追求解脱中的苦痛心迹——陶渊明“遇火”后的园田诗探微
武宏璞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元杂剧的文化生态浅析
武宏璞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原文传递
8
悲怨之气的律动——“士志于道”的另类抗争
武宏璞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
原文传递
9
心理痛苦的最终解脱——陶渊明后期田园诗探究
武宏璞
高申平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
原文传递
10
陶诗精神的生态维度——与屈庄之比较
高申平
武宏璞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