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coll非连续梯度法分离未成年绵羊精原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武小虎 张勇 +3 位作者 赵兴绪 赵国顺 马艳粉 王朝凤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29,共6页
为探索一种简单可行的分离未成年绵羊精原细胞的方法,采用0.3%的胰蛋白酶消化新鲜采集的4~6月龄未成年绵羊睾丸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浮液,经Percoll非连续梯度法离心分离,得到自下而上3条清晰的细胞带,用流式细胞仪对各层细胞进行倍性和... 为探索一种简单可行的分离未成年绵羊精原细胞的方法,采用0.3%的胰蛋白酶消化新鲜采集的4~6月龄未成年绵羊睾丸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浮液,经Percoll非连续梯度法离心分离,得到自下而上3条清晰的细胞带,用流式细胞仪对各层细胞进行倍性和抗体染色鉴定.结果表明:第一层细胞中的精原细胞含量达到了76.76%,形态良好,活率高于96%.表明试验中所采用的分离方法对未成年绵羊睾丸精原细胞的分离效果较好,所得细胞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精原细胞 Percoll非连续梯度法
下载PDF
青海地区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长卿 王珂 +4 位作者 胡俊杰 武小虎 张晶晶 赵兴绪 张勇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6,共6页
为探明青海地区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优势病原并为主要致病菌的筛选和快速分型提供方法,用生化试验和16SrRNA保守序列PCR方法鉴定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用ERIC-PCR和RAPD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应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种分型扩增图谱进行... 为探明青海地区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优势病原并为主要致病菌的筛选和快速分型提供方法,用生化试验和16SrRNA保守序列PCR方法鉴定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用ERIC-PCR和RAPD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应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种分型扩增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分离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用ERIC-PCR分型方法将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4个聚类群,其中Ⅰ型占42.86%(9/21),Ⅲ型占47.62%(10/21),Ⅱ型占4.76%(1/21),Ⅳ型占4.76%(1/21)。用RAPD分型方法将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3个聚类群,其中,A和C类群均有9株,各占42.86%;B类群仅有3株,占14.29%。分析发现,两种基因分型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A、C两个类群的菌株数占总分离数的85.71%,为该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的优势菌群。说明引起该区奶牛乳房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型有一定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鉴定 基因分型
下载PDF
DSP控制的基于松耦合变压器的无线输电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赵静 李德昌 +1 位作者 于斌 武小虎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06-1208,共3页
采用数字化技术与ICPT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DSP控制的基于松耦合变压器的无线输电系统。硬件以TMS320F2812作为主控芯片,用IR2110作为驱动电路;采用松耦合变压器,实现了供电系统和电器设备之间没有导体接触,采用变频SPWM脉宽调制方法,控... 采用数字化技术与ICPT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DSP控制的基于松耦合变压器的无线输电系统。硬件以TMS320F2812作为主控芯片,用IR2110作为驱动电路;采用松耦合变压器,实现了供电系统和电器设备之间没有导体接触,采用变频SPWM脉宽调制方法,控制能量发射天线的发射频率,从而提高了实现最佳的能量耦合效率。并给出了仿真图,结果表明整个系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P 松耦合变压器 脉宽调制 无线感应电源
下载PDF
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及其在生殖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姗姗 陶金忠 +2 位作者 赵兴绪 武小虎 赵国顺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代谢组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新学科。论文对代谢组学的概况及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在生殖领域中的最新应用进行了综述。利用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对卵泡液、... 代谢组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新学科。论文对代谢组学的概况及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在生殖领域中的最新应用进行了综述。利用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对卵泡液、精液及体外受精胚胎的培养基进行研究,发现多种可能与卵母细胞,精子的活力及体外受精胚胎发育潜能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在对精液的代谢组学研究中,还发现了可能用于生殖器官癌症诊断的生物标记物。代谢物易获得且对机体损伤小,因此利用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寻找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再通过检测机体生物标记物的变化,判断机体的生理状态已成为代谢组学的研究趋势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数据分析 生殖
下载PDF
乳黄消散治疗临床型奶牛乳房炎效果及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牟小青 尚立宏 +8 位作者 杨胜安 杨峰 丁学智 杨雅媛 武小虎 吕亚楠 武凡琳 李宏胜 梁斌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60-66,共7页
探讨不同剂量的乳黄消散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治疗效果及抗炎作用机制,为乳黄消散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将40头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和1个药物对照组,每组10头,另选10头健康泌乳奶牛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3个试验组... 探讨不同剂量的乳黄消散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治疗效果及抗炎作用机制,为乳黄消散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将40头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和1个药物对照组,每组10头,另选10头健康泌乳奶牛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3个试验组分别按剂量300 g/d、400 g/d、500 g/d灌服乳黄消散,药物对照组灌服公英散300 g/d,灌服不超过5 d,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不同剂量的乳黄消散和公英散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疗效、细菌转阴率、体细胞数、血清和乳清中炎症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乳黄消散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治愈率分别为60.00%、70.00%和80.00%;乳黄消散3个剂量组和公英散对照组奶牛乳汁体细胞数均明显降低,且在停药后14 d各组奶牛乳汁体细胞数均下降到每毫升20万个以内;治疗结束停药后,乳黄消散3个治疗组的细菌总转阴率平均为89.06%;与给药前比较,乳黄消散和公英散均可显著降低奶牛血液和乳清中IL-6、IL-1β、IL-8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乳黄消散3个剂量组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显著降低患病奶牛乳汁体细胞数、清除或抑制乳汁中致病菌,并可显著降低奶牛血液和乳清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 乳黄消散 治愈率 抗炎作用
下载PDF
浅谈矿山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 被引量:3
6
作者 武小虎 《山东煤炭科技》 2016年第9期139-140,144,共3页
基于目前矿山设备安全管理现状的阐述,并对提高矿山设备安全管理水平的意义与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矿山机电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的机制。加强矿山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机制的实施是保障设备完好性与利用率首要前提和保证矿山生产顺利完成关键一步。
关键词 安全管理 矿山设备 机械
下载PDF
尿液蛋白质组学
7
作者 赵国顺 赵兴绪 +3 位作者 张勇 武小虎 刘姗姗 陶金忠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4-108,共5页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与多种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发展迅速。论文概述了正常的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发展历程,生理情况下的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及在尿液中已检测到疾病相关蛋白标记物的研究,列举了一些收集和整合尿液蛋...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与多种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发展迅速。论文概述了正常的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发展历程,生理情况下的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及在尿液中已检测到疾病相关蛋白标记物的研究,列举了一些收集和整合尿液蛋白质组数据的共享平台。目前,正常尿液中的大多数蛋白种类已近被发现,建立基本的尿液蛋白质数据库非常必要的;病理状态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然而一种生物标记分子往往不能特异性的标记一种疾病或一个生理变化,可能需要多个相关学科的整合协调。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液蛋白质组学 生理 病理
下载PDF
奶牛乳房炎防治及中兽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8
作者 牟小青 尚立宏 +7 位作者 杨峰 丁学智 杨雅媛 武小虎 吕亚楠 武凡琳 李宏胜 梁斌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7-53,共7页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发的奶牛常见多发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因有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环境、营养及自身抵抗力等,但以细菌造成的乳房炎为主。乳房炎的防治方法有抗生素...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发的奶牛常见多发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因有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环境、营养及自身抵抗力等,但以细菌造成的乳房炎为主。乳房炎的防治方法有抗生素、中兽药、噬菌体、抗菌肽、益生菌、纳米颗粒制剂等。目前,对于奶牛乳房炎的治疗首选是抗菌药,但由于不规范使用抗菌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治疗效果下降。随着人们对绿色无抗牛奶需求的增加,减少抗生素使用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中兽药由于具有低毒、低残留、疗效确切及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商品化的治疗奶牛乳房炎中兽药产品还很少,剂型也比较单一,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兽药对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中兽药对人工诱导的乳房炎细胞模型、小鼠及奶山羊乳房炎模型的抗炎作用、信号传导机制,中兽药对机体的免疫因子调节作用等方面均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开发安全、高效和稳定的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中兽药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 病因 治疗 中兽药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乌锦颗粒治疗羔羊痢疾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蒋威 武小虎 +6 位作者 杨洁 丁学智 李宏胜 沈文祥 王东升 王胜义 严作廷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594-2606,共13页
试验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挖掘功能对乌锦颗粒治疗羔羊痢疾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并对其潜在作用靶点和可能的通路进行阐释。依据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解析乌锦颗粒各单味药的主要有效化合物,同时查找其所对应的靶点,没... 试验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挖掘功能对乌锦颗粒治疗羔羊痢疾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并对其潜在作用靶点和可能的通路进行阐释。依据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解析乌锦颗粒各单味药的主要有效化合物,同时查找其所对应的靶点,没有靶点的化合物再次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其靶点进行预测,最后得到有事实靶点的化合物及其对应靶点蛋白,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蛋白网络图;将筛选出的靶点蛋白上传至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乌锦颗粒作用于羔羊(Ovis aries)痢疾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图,最后将PPI网络中的核心靶点上传至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进行基因功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出有事实靶点的化合物22种,包括山奈酚、豆甾醇、花生四烯酸甲酯、槲皮素及鞣花酸等,化合物对应靶点蛋白去重后共计129个;PPI网络图显示节点数为74,边数为287,平均节点度为7.76,核心靶点蛋白共计67个,包括INSR、NR3C1、ESR1、PLG及PGR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与生物过程(BP)相关的条目54个(FDR<0.05),与细胞成分(CC)相关的条目11个(FDR<0.05),与分子功能(MF)相关的条目22个(FDR<0.05),GO功能富集基因计数较多的条目有转录(transcription)、质膜(plasma membrane)及锌离子结合(zinc ion binding)等;KEGG通路富集结果涉及50个基因,基因协同参与的调控通路43条,涉及基因较多的有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癌症的途径(pathways in cancer)及补体和凝血级联(complement and coagulation cascades)等;基因功能分类结果显示,64个核心靶基因中有12个基因具有聚类结果,将其分为功能不同的2组,分别为聚类1组(富集分数6.11,涉及7个核心靶基因)和聚类2组(富集分数2.84,涉及5个核心靶基因)。综上,乌锦颗粒可能是通过多种化合物作用于多种不同的靶点,参与多种通路的调节来实现对羔羊痢疾的治疗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乌锦颗粒 羔羊痢疾 靶点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奶牛子宫内膜炎诊疗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鸿盛 武小虎 +2 位作者 张世栋 王东升 严作廷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127-2134,共8页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普遍发生的一种生殖疾病,可导致奶牛产犊间期延长、产奶量降低、淘汰率增加、治疗期间奶源废弃、管理及治疗成本增加,也是导致奶牛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众多,...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普遍发生的一种生殖疾病,可导致奶牛产犊间期延长、产奶量降低、淘汰率增加、治疗期间奶源废弃、管理及治疗成本增加,也是导致奶牛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众多,主要有阴道镜检查、Metricheck装置评估、子宫细胞学检查、抗生素疗法、中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激素疗法、臭氧新型疗法等诊疗技术。阴道镜检查是一种可视化检查方法,利用内窥镜直观评估奶牛阴道内分泌物性状确定子宫内膜炎严重程度;Metricheck装置是根据阴道内分泌物含量和性状,设置不同评分值评估产后奶牛子宫内膜炎和繁殖性能;子宫细胞学检查通过子宫细胞刷、灌洗或活检技术确定子宫内膜细胞和中性粒细胞(PMN)的比例,设定奶牛产后不同时期PMN最佳阈值诊断子宫内膜炎;抗生素疗法通过宫内灌注、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抗生素等途径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治疗成本低,见效快,是目前治疗奶牛临床子宫内膜炎最常用的疗法;中药疗法筛选不同组分的中药复方制剂,通过调节奶牛机体免疫系统,改善子宫内血液循环,抑制致病菌繁殖,促进子宫恢复正常生理机能;中西医结合疗法兼具中药辩证治疗的优点和西药见效快的特点,临床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激素疗法中前列腺素通过诱导黄体溶解,消除黄体酮产生和免疫抑制,刺激子宫复旧,降低产后奶牛长期子宫感染和炎症的风险;臭氧新型疗法是将臭氧制作成泡沫制剂、油制剂等产品通过宫内灌注杀灭病原菌。这些诊疗技术在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过程中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对评估产后奶牛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介绍这些诊疗技术在奶牛子宫内膜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子宫内膜炎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与毒素基因检测及agr分型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行 李新圃 +4 位作者 武小虎 丁学智 严作廷 王胜义 李宏胜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903-2910,共8页
旨在对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的生物被膜、耐药性、毒素基因和agr基因型进行研究,并分析agr基因型与毒素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分别用微量滴定板法、药敏纸片法和PCR对S.aureus的生物被膜、耐药性和毒素基因... 旨在对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的生物被膜、耐药性、毒素基因和agr基因型进行研究,并分析agr基因型与毒素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分别用微量滴定板法、药敏纸片法和PCR对S.aureus的生物被膜、耐药性和毒素基因进行检测,用多重PCR对S.aureus进行agr分型。结果表明,336株牛源S.aureus均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形成中等(++)和强(+++)生物被膜的S.aureus分别占52.1%和47.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S.aureus对青霉素耐药最为严重,耐药率达91.7%,其次是红霉素、卡那霉素、克林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9.6%、72.9%、66.7%和60.4%,而所有S.aureus对呋喃妥因和利奈唑胺均表现为敏感。PCR检测结果显示,黏附素基因fnbA检出率最高,达99.7%,其次是icaD、icaA、clfA和cna,检出率分别为98.2%、89.6%、86.0%和56.0%,bap基因检出率最低,为14.6%。肠毒素基因sea的检出率为26.5%,其次是seb(8.3%)和sec(6.8%),毒素基因tst的检出率占8.3%。分型结果显示,agrⅠ型S.aureus是主要的流行菌株,占77.1%,agrⅡ、agrⅢ和agrⅣ型S.aureus流行率分别为14.0%、4.8%和2.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grⅠ型S.aureus更具有携带多种毒素基因的潜力,而agrⅣ型S.aureus无毒素基因携带潜力。综上表明,牛乳腺炎性S.aureus对常见的抗菌药物耐药严重,毒素基因分布多样,agrⅠ型是奶牛乳腺炎性S.aureus主要的基因型,且具有携带多种毒素基因的能力,其潜在威胁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 毒素基因 agr分型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清热抗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宋朋杰 武小虎 +7 位作者 张世栋 王东升 杨洁 李亚娟 邵丹 沈文祥 蒋威 严作廷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为探究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潜在活性成分的清热抗炎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收集鱼腥草芩蓝口服液5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 为探究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潜在活性成分的清热抗炎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收集鱼腥草芩蓝口服液5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图、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以及靶点通路图。结果共筛选出24种化合物,包括异热马酮、黄芩黄酮Ⅱ、依靛蓝酮、毛果芸香苷、连翘醇等,筛选到与24种化合物相关的作用靶点79个。PPI网络包含43个靶点蛋白,包括ESR1、NCOA1、HSP90AA1、PTGS2、NOS3、MAPK14等关键靶点。富集分析得到与生物过程相关的GO条目64个(FDR<0.05),与分子功能相关的GO条目17个(FDR<0.024),与细胞成分相关的GO条目4个(FDR<0.41)。以P<0.01为标准筛选出显著性富集的GO条目,得到参与清热抗炎的生物过程有:血液循环、雌激素调节、突触后膜调控等。KEGG分析得到5条信号调控通路,包括禽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禽神经细胞膜配体-受体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初步揭示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复方中5味中药的24种化合物的基本药理作用,即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可能是通过调控卵母细胞成熟过程、禽神经细胞膜配体-受体信号调节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调节过程等实现其清热抗炎作用,具体机制尚需要进一步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芩蓝口服液 清热抗炎 网络药理学 靶点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奶牛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微生态制剂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桑梦琪 喻琴 +5 位作者 邵丹 董书伟 王东升 张世栋 武小虎 严作廷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44-51,共8页
为筛选出能用于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益生性乳酸菌菌株并以其为原材料制作微生态制剂,采集产后30~50 d健康奶牛的子宫颈口处分泌物,利用MRS选择性培养基厌氧培养方式进行乳酸菌初步筛选。纯化得到的单株菌株进行染色和镜检,将典型的乳... 为筛选出能用于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益生性乳酸菌菌株并以其为原材料制作微生态制剂,采集产后30~50 d健康奶牛的子宫颈口处分泌物,利用MRS选择性培养基厌氧培养方式进行乳酸菌初步筛选。纯化得到的单株菌株进行染色和镜检,将典型的乳酸菌进行生化鉴定。提取其DNA,扩增16S rDNA全序列并测序,将所得序列与NCBI核酸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对,明确各分离菌株种属归属。将鉴定得到的单株乳酸菌过滤以及离心获取上清,得到的上清进行抑菌实验。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活性。以得到的良好抑菌能力的菌株为原材料进行混合抑菌,进行微生态制剂最优比例的探究,并研究这些菌株的生长曲线和产酸能力。结果显示,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分析和单株抑菌实验得到6株较好的抑菌能力的乳酸菌,其中鼠李糖乳杆菌、魏斯式细菌和粪肠球菌的混合上清抑菌效果最好,具有较强的生长和产酸能力。研究得到了可用于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益生菌株,可进一步用于临床试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微生态制剂 奶牛子宫炎 抑菌
下载PDF
鱼腥草芩蓝口服液的解热试验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朋杰 武小虎 +10 位作者 张世栋 王东升 吕凤霞 刘升 冯文丽 邵丹 李亚娟 喻琴 闫宝琪 魏立琴 严作廷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3-136,共4页
建立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来研究鱼腥草芩蓝口服液的解热效果和解热机理。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鱼腥草芩蓝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药物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酵母建立发热模型,通过灌服... 建立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来研究鱼腥草芩蓝口服液的解热效果和解热机理。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鱼腥草芩蓝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药物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酵母建立发热模型,通过灌服鱼腥草芩蓝口服液,观察大鼠体温变化,研究该制剂的解热效果,通过测定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cAMP、PGE2的变化,探讨鱼腥草芩蓝口服液的解热机理。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的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可使酵母发热模型大鼠体温降低至正常水平,并且可使大鼠清中IL-1β、TNF-α、cAMP、PGE2降低至正常水平。说明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具有良好的解热效果,其解热机理可能与体内cAMP、IL-1β、PGE2和TNF-α的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芩蓝口服液 解热效果 解热机理
下载PDF
中兽药乳黄消散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疗效与乳汁中细菌变化规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严勇 李新圃 +6 位作者 武小虎 张行 丁学智 严作廷 王胜义 王旭荣 李宏胜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77,101,共6页
为观察不同给药量的乳黄消散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奶样细菌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将32头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随机分成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8头。3个试验组分别灌服乳黄消散500、750、1000g·d^(-... 为观察不同给药量的乳黄消散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奶样细菌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将32头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随机分成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8头。3个试验组分别灌服乳黄消散500、750、1000g·d^(-1,)公英散对照组灌服500g·d^(-1),连续用药3~6d。结果表明:乳黄消散低、中和高给药组治愈率分别为75.0%、62.5%和87.5%,公英散治愈率为50.0%。奶样病原学检测结果表明,治疗前优势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和海氏肠球菌等。治疗后乳黄消散低、中和高3个试验组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8.89%、77.78%和90.00%,对照组细菌清除率为62.50%。对治愈率和细菌清除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清除率的高低与临床治愈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乳房炎 乳黄消散 治愈率 病原菌 细菌清除率
下载PDF
奶牛源乳房链球菌毒力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洁 蒋威 +7 位作者 沈文祥 李亚娟 马晓宇 王胜义 李宏胜 丁学智 武小虎 严作廷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8,共7页
乳房链球菌是导致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但近年来研究发现乳房链球菌也与奶牛子宫内的感染相关,导致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采集甘肃省不同地区5个牧场患有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子宫黏液样品48份,共计分离得到18株乳房链球菌。然后通过CAM... 乳房链球菌是导致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但近年来研究发现乳房链球菌也与奶牛子宫内的感染相关,导致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采集甘肃省不同地区5个牧场患有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子宫黏液样品48份,共计分离得到18株乳房链球菌。然后通过CAMP试验来检测分离菌株的协同溶血作用,采用普通PCR检测10种已知毒力基因(hasA、hasB、hasC、sua、slp、pauA、gapC、acdA、fpb、cfu)的携带率,通过确定8种抗菌药物(氨苄西林、红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克林霉素、头孢噻呋、庆大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来了解乳房链球菌的耐药性,以及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对乳房链球菌形成的生物被膜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分离株均携带pauA、fpb、sua、slp、gapC及cfu基因,而基因hasA、hasB、acdA的携带率分别为88.89%、94.44%和94.44%,未检测到hasC基因。此外,CAMP试验阳性菌为7株(38.89%)。18株乳房链球菌都对利福平敏感,11株(61.1%)、14株(77.8%)、14株(77.8%)分别对红霉素、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敏感,对四环素、克林霉素、头孢噻呋及庆大霉素耐药菌株的比例分别为77.8%、77.8%、66.7%和72.2%。所有的乳房链球菌分离株都具有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其中6株(33.3%)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研究结果对了解乳房链球菌对子宫内膜炎的致病机制,监测病原菌耐药情况,以此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对甘肃省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链球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生物被膜
下载PDF
细胞焦亡与细菌感染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晓宇 武小虎 +5 位作者 王胜义 杨洁 沈文祥 宋朋杰 杨英 严作廷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5-109,共5页
细胞焦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又称细胞炎性坏死,依赖于炎症小体形成和Gasdermin蛋白家族相关蛋白的作用。具体表现形式有别于细胞其他程序性死亡方式(凋亡、自噬和坏死)。细胞焦亡是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机制,在清除病原体感染及内... 细胞焦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又称细胞炎性坏死,依赖于炎症小体形成和Gasdermin蛋白家族相关蛋白的作用。具体表现形式有别于细胞其他程序性死亡方式(凋亡、自噬和坏死)。细胞焦亡是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机制,在清除病原体感染及内源性危险信号时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了解细胞焦亡分子病理机制及其在细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位,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焦亡 分子机制 炎症小体 细菌感染
下载PDF
健康奶牛子宫颈乳酸菌筛选方法的建立及其抑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桑梦琪 喻琴 +5 位作者 邵丹 董书伟 王东升 张世栋 武小虎 严作廷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53-1660,共8页
为筛选用于防制奶牛子宫炎的乳酸菌菌株,本试验选取产后30~50d的健康奶牛,采集子宫颈口处分泌物,利用MRS选择性培养基进行乳酸菌初步筛选。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将具有乳酸球菌或乳酸杆菌典型形态的疑似菌株进行针对性生化... 为筛选用于防制奶牛子宫炎的乳酸菌菌株,本试验选取产后30~50d的健康奶牛,采集子宫颈口处分泌物,利用MRS选择性培养基进行乳酸菌初步筛选。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将具有乳酸球菌或乳酸杆菌典型形态的疑似菌株进行针对性生化鉴定。提取分离菌株的基因组DNA,扩增其16SrDNA全序列并测序,将所得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并检测分离菌株对山羊上皮细胞的黏附活性。结果显示,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rDNA测序分析,得到13株乳酸菌,其中5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6株具有较强黏附上皮细胞的能力,7、12和23号3株兼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和黏附上皮细胞能力。综上,本试验建立了健康奶牛子宫颈中乳酸菌的筛选方法,得到3株具有良好益生特性的乳酸菌,为制备微生态制剂提供了基础材料,对防制奶牛子宫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子宫炎 乳酸菌 微生态制剂
下载PDF
化脓隐秘杆菌致病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洁 蒋威 +7 位作者 沈文祥 马晓宇 李亚娟 武小虎 丁学智 李宏胜 王胜义 严作廷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5-77,共3页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隐秘杆菌属,放线菌科,革兰染色阳性菌,无鞭毛,不产生芽孢和荚膜,不规则短杆状,菌体大小为 (0.2~0.3) μm× 2 μm。需氧或兼性厌氧,在37 ℃、5% CO_(2)、含有5%牛血清或绵羊血的琼脂培养基上生...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隐秘杆菌属,放线菌科,革兰染色阳性菌,无鞭毛,不产生芽孢和荚膜,不规则短杆状,菌体大小为 (0.2~0.3) μm× 2 μm。需氧或兼性厌氧,在37 ℃、5% CO_(2)、含有5%牛血清或绵羊血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灰白色,圆形,表面光滑隆起,针尖大小,有溶血环,无特殊气味。该细菌不耐热,60 ℃短时间内可被杀死,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隐秘杆菌 绵羊血 化学消毒剂 琼脂培养基 特殊气味 革兰染色 兼性厌氧 溶血环
下载PDF
奶牛乳房炎疫苗研发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5
20
作者 申纪饶 李新圃 +4 位作者 武小虎 丁学智 严作廷 王胜义 李宏胜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36-42,共7页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多发病,可使奶产量和质量降低,给世界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奶牛乳房炎的病因非常复杂,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对于奶牛乳房炎的治疗首选还是使用抗生素,但因不规范使用,造...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多发病,可使奶产量和质量降低,给世界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奶牛乳房炎的病因非常复杂,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对于奶牛乳房炎的治疗首选还是使用抗生素,但因不规范使用,造成病原菌耐药性逐年增强,治疗效果不断下降,而疫苗具有使用方便、效果确切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复杂,病原菌免疫原性差,同一种病原菌又有多个血清型,使得奶牛乳房炎疫苗的研究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防控奶牛乳房炎,本文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奶牛乳房炎的免疫机制、疫苗评价、各种奶牛乳房炎疫苗的优缺点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奶牛乳房炎疫苗研究前景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研发高质量的奶牛乳房炎疫苗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乳房炎 病原微生物 疫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