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60年来长江干流水沙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武旭同 李娜 王腊春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0-46,共7页
根据长江干流宜昌站、汉口站、大通站1950-2013年的年径流量和1954-2013年的年输沙量数据,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双累积曲线分析等方法,分析三个水文站的水文序列的周期性特征及水沙关系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三个水文站的水沙序列... 根据长江干流宜昌站、汉口站、大通站1950-2013年的年径流量和1954-2013年的年输沙量数据,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双累积曲线分析等方法,分析三个水文站的水文序列的周期性特征及水沙关系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三个水文站的水沙序列存在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大尺度波动中有小尺度震荡,年径流量变化存在着16-17年、7-9年和2年的主要周期,年输沙量变化存在17-18年、9年、2-3年的主要周期;长江干流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受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关系不断变化。研究结果对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干流水沙特征的影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水沙关系 小波分析 长江
下载PDF
城市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降水变化趋势影响初探
2
作者 曾春芬 谢直卉 +3 位作者 蔡忠银 王腊春 武旭同 张时雨 《黑龙江水利》 2015年第6期5-10,18,共7页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程度,选择1956—2007年和城市化发展较为迅速的1981—2007年两个时段进行研究,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35个国家基本/基准站1956—2007年52a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两个时段长江三角洲降水量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降水...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程度,选择1956—2007年和城市化发展较为迅速的1981—2007年两个时段进行研究,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35个国家基本/基准站1956—2007年52a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两个时段长江三角洲降水量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降水的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城市化对降水变化趋势的影响。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1956—2007年长三角地区年降水呈减少趋势,城市化快速期减少趋势明显加快。两时期季节降水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变化趋势明显程度和变化速率差别很大,城市化快速期变化剧烈,年降水变化趋势在城市化快速期几乎呈现出与整个52a时段相反的空间分布,城市化快速期长江三角洲中部大片区域变干趋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城市化 降水 变化趋势
下载PDF
社会-生态网络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萌萌 王帅 +2 位作者 傅伯杰 刘焱序 武旭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309-8319,共11页
社会-生态系统是由一个或多个社会和生态子系统交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耦合系统。理解社会与生态子系统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对于实现有效、可持续的环境治理至关重要。社会-生态网络方法是网络理论在社会-生态交互作用研... 社会-生态系统是由一个或多个社会和生态子系统交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耦合系统。理解社会与生态子系统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对于实现有效、可持续的环境治理至关重要。社会-生态网络方法是网络理论在社会-生态交互作用研究中应用与发展的产物,在定量刻画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系统动态变化、推动系统适应性治理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现有的社会-生态网络研究,首先从网络的类型、构建模式、分析方法3个方面介绍社会-生态网络方法,并阐述其在资源管理、社会-生态匹配、社会-生态适应性治理领域中的应用,探讨社会-生态网络方法在研究社会-生态交互作用中的优势和挑战,最后提出未来社会-生态网络研究的重点方向,即社会-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社会-生态网络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旨在深化网络分析可用于描述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为社会-生态系统的网络研究提供实践指导,以期促进社会-生态网络方法在我国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网络 人地关系 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匹配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9
4
作者 傅伯杰 刘彦随 +2 位作者 曹智 王壮壮 武旭同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10-1117,共8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文章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文章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全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人地系统 乡村振兴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全面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黯淡前景和针对性行动
5
作者 武旭同 傅伯杰 +5 位作者 王帅 宋爽 David Lusseau 刘焱序 许振赐 刘建国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2期2838-2848,M0006,共12页
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时间框架已经过半,不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进展呈现明显差异.国家分类为提高政策效率和促进联合行动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发展了基于SDGs表现的国家分类,进而分析不同类型国家SDGs间相互作用,... 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时间框架已经过半,不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进展呈现明显差异.国家分类为提高政策效率和促进联合行动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发展了基于SDGs表现的国家分类,进而分析不同类型国家SDGs间相互作用,比较不同类型国家获得的发展援助与实际需求的匹配情况.根据166个国家17项SDGs的表现可以将其划分为从“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但环境良好”到“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但需要气候行动”的五种类型.这些国家类型中没有一种在所有SDG吐均表现出色,也没有一种能够在当前SDGs相互作用下最终实现所有目标.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凸显了所有国家进行可持续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优先考虑某些SDGs(如SDG 9,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是在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事半功倍的途径.此外,全球发展援助需要与不同国家需求更加匹配,特别是在教育、能源、环境和供水与卫生等领域.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国家实现SDGs的关键机遇与挑战,有助于统筹国家层面相关可持续发展政策、促进更有针对性的国际协作,为推进全球SDGs的全面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 SDG bundle Classification SDG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aid
原文传递
近60 a来长江干流输沙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武旭同 王腊春 李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6-124,共9页
根据长江干流宜昌、汉口、大通3个站点1954~2013年的输沙量数据,采用有序聚类和泥沙归因诊断分析等方法分析了3个站点输沙量时间序列的跳跃点以及降水、产流、产沙等各因素在输沙量变化中的贡献和作用。分析结果表明:3个站点的输沙量均... 根据长江干流宜昌、汉口、大通3个站点1954~2013年的输沙量数据,采用有序聚类和泥沙归因诊断分析等方法分析了3个站点输沙量时间序列的跳跃点以及降水、产流、产沙等各因素在输沙量变化中的贡献和作用。分析结果表明:3个站点的输沙量均存在明显的跳跃点,在跳跃点前后,输沙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产沙能力的下降对输沙量比例变化率的贡献超过90%。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库总库容量变化和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是造成长江干流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85~2000年相比1954~1984年输沙量下降的58.5%、2001~2013年相比1985~2000年输沙量下降的83.1%是由于水库建设所造成。研究时段内流域植被覆盖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1954~1984年相比,1985~2000年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下降,造成的输沙量变化为输沙量实际下降的-43.6%,与1985~2000年相比,2001~2013年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上升,造成的输沙量下降贡献了输沙量实际下降的1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输沙量 突变点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连接科学与社会——从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看地理学的发展态势 被引量:8
7
作者 武旭同 傅伯杰 王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49-1855,共7页
本文介绍了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的会议概况和主要议题,从会议论题中总结当前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发展态势。当前国际地理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主要有:未来地球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作用的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人类活... 本文介绍了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的会议概况和主要议题,从会议论题中总结当前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发展态势。当前国际地理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主要有:未来地球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作用的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与环境、健康问题,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与风险分析,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与决策制定,地理学与多元文化等。地理学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人地系统的综合研究、自然—社会系统的耦合研究及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突破。中国地理学应关注当前国际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实现系统的综合和耦合,引领地理科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地理大会 地理学 地理学发展
原文传递
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8
作者 薛天翼 武旭同 +1 位作者 朱晨怡 王红亚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2-782,共11页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的主要泥沙来源,为了确定1955-2016年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尝试采用有序聚类分析确定了流域输沙量变化的3个时期,并利用泥沙归因诊断分析计算了含沙量、径流系数和降雨因子在不同时期对输沙量变...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的主要泥沙来源,为了确定1955-2016年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尝试采用有序聚类分析确定了流域输沙量变化的3个时期,并利用泥沙归因诊断分析计算了含沙量、径流系数和降雨因子在不同时期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55-2016年间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存在1963和1991年2个突变点,在突变点前后输沙量存在明显变化,且这一变化主要受含沙量因子控制,人类活动是造成流域输沙量变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在1955-1991年间,红水河输沙量的上升主要由毁林开荒引起的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所导致;而在1964-2016年间,水库修建使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减少了83.49%,而同时期植被覆盖度的增长贡献了输沙量减少的12.03%。将Wa TEM/SEDEM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同样发现1964-2016年输沙量变化的绝大部分(81.03%)由修建水库所贡献,而土地利用变化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相对较小(18.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水河流域 输沙量 泥沙归因诊断 水库 植被覆盖度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 被引量:50
9
作者 王帅 傅伯杰 +1 位作者 武旭同 王亚萍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6-103,共8页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均处在不断加剧的动态变化中,揭示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是保持和增强系统弹性以及可持续性的科学基础。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和...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均处在不断加剧的动态变化中,揭示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是保持和增强系统弹性以及可持续性的科学基础。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重要的产水区和绝大部分泥沙的来源区。合理布局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协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黄河下游水资源利用与泥沙控制,是黄土高原地区和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本文立足于国际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前沿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国家需求,综述了区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模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认为发展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机制分析方法和稳态转换识别方法,建立耦合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权衡与优化模型,是推动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互馈机制 可持续性 弹性 稳态转换 人地耦合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