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吻合器在上肢动脉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武竞衡 陈山林 +2 位作者 田光磊 李文军 栗鹏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6-3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吻合器应用在上肢动脉损伤中的效果,明确吻合器的应用范围及适应证,达到优化血管吻合器在动脉损伤修复上的效果。方法:自2013年3月至9月,应用COUPLER血管吻合器对18例19条上肢动脉开放性损伤的男性患者进行血管修复,19条... 目的:探讨血管吻合器应用在上肢动脉损伤中的效果,明确吻合器的应用范围及适应证,达到优化血管吻合器在动脉损伤修复上的效果。方法:自2013年3月至9月,应用COUPLER血管吻合器对18例19条上肢动脉开放性损伤的男性患者进行血管修复,19条上肢动脉包括肱动脉3条、尺动脉6条及桡动脉10条。术中记录动脉损伤的部位、情况及有无合并性损伤、使用吻合器吻合血管的时间以及血管吻合的效果,术后随访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专科检查检测动脉通血情况。结果:在18例患者的修复中,使用COUPLER吻合器吻合动脉平均手术时间278 s,术后患者随访时间最长116 d,最短14 d,平均(71.5±40.9)d,未发现因局部血管原因再次手术病例。18例中未发现栓塞和肢体血循环障碍的患者,Allen试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动脉吻合部位通畅,吻合血管两端均为动脉血流频谱。18例患者中仅3例桡动脉吻合患者主诉吻合部位有压痛,其余患者均告知肢体康复满意,达到了如期的治疗效果。结论:初步观察验证了COUPLER血管吻合器可快捷、有效、安全地用于上肢动脉损伤的修复,临床疗效较为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术 外科 上肢 动脉损伤
下载PDF
170例巨指(趾)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武竞衡 田光磊 +1 位作者 田萌萌 陈山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0-593,共4页
目的:分析170例巨指(趾)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70例巨指(趾)患者的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情况、受累指(趾)的分布及特征、X线及病理检查结果,对基因检测的1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巨指(趾)的... 目的:分析170例巨指(趾)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70例巨指(趾)患者的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情况、受累指(趾)的分布及特征、X线及病理检查结果,对基因检测的1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巨指(趾)的发病与性别和地理分布无明显相关关系。多指(趾)受累是单指(趾)发病的3.9倍,两指(趾)受累多于三指,且多为相邻指(趾);巨指中,中指受累最为多见,其次为示指、拇指;巨趾中,以第2、3趾最多。进展型巨指(趾)多于静止型,且多为出生后即发现。病变的巨指多发生在正中神经支配区(79.4%),并伴有脂肪浸润,称之为神经区域定向性巨指。巨趾多发生在足底内侧神经支配区(89.1%),脂肪浸润不明显伴有神经增粗,称之为脂肪瘤病性巨趾。仅17例巨指(趾)合并并指(趾)畸形。掌、跖骨肥大仅见于进展型巨指(趾)。12例患者进行PIK3CA基因检测,10例发现基因突变结果阳性,受累组织中基因突变水平在7%~27%。在收集的病变组织检查中,脂肪组织中突变率最高,其次是皮肤和神经组织。患者携带的PIK3CA基因突变均未在患者自身的外周血检测出来。结论:巨指多发生在正中神经支配区,主要累及中指、示指,并伴有正中神经脂肪浸润;巨趾多发生在足底内侧神经支配区,以第2、3趾多见。神经区域定向性巨指(趾)多发生在手部,而脂肪瘤病性巨指(趾)多发生在足部。巨指(趾)患者中检测到的PIK3CA基因突变率高达83%;受累脂肪、神经及皮肤组织均为理想的基因检测组织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畸形 足畸形 巨指(趾) 先天性 PIK3CA
下载PDF
美国手外科协会(ASSH)国际旅行访问见闻
3
作者 武竞衡 田光磊 +1 位作者 田文 陈山林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8年第1期62-64,共3页
美国手外科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Hand,ASSH)是美国两大手外科协会之一,成立于1946年1月.由最初的35名手外科医生成员,发展至今已有成员超过4 000名,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手外科协会.由ASSH举办的国际... 美国手外科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Hand,ASSH)是美国两大手外科协会之一,成立于1946年1月.由最初的35名手外科医生成员,发展至今已有成员超过4 000名,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手外科协会.由ASSH举办的国际旅行访问学者项目(International Travel-ling Fellow Program)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优秀手外科医生的竞争参与,ASSH会从众多申请者中筛选出具备一定资质的医生代表,并资助入选者到美国最尖端的手外科中心进行学术交流.笔者作为有幸入选15名手外科医生(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代表之一,应邀于2017年8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参与了由ASSH举办的国际旅行访问学者项目,收获颇丰.现将国际旅行访问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综述如下,旨在为手外科同仁提供信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科医生 国际旅行 协会 美国 SURGERY 学术交流 学者 申请者
下载PDF
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114例随访结果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波 陈山林 +6 位作者 田光磊 朱瑾 胡琪 诸寅 武竞衡 杨辰 荣艳波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7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介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文作者采用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舟骨骨折病例170例。采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及患者自我评价腕关节问卷(patient-rated wrist... 目的介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文作者采用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舟骨骨折病例170例。采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及患者自我评价腕关节问卷(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对术后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114例获得完整随访,其中掌侧入路91例,背侧入路23例。急性舟骨骨折(无腕关节脱位者)77例(无移位者57例,移位骨折20例),均在术后8周或12周X线显示骨折愈合;平均随访时间32(12~84)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移位、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表现;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平均PRWE评分为1.8分。急性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26例,平均随访时间13(6~30)个月;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13例优,8例良,4例中,1例差;平均PRWE评分为11分。延误诊治的舟骨骨折1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4(6~36)个月;其中6例进行了腕关节镜下微创植骨及经皮固定;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1(8~17)周;最终随访时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10例为优,1例为良,平均PRWE评分为5.9分。结论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急性舟骨骨折或延误诊治的舟骨骨折近期随访结果满意,是一种有效的、值得考虑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关节镜检查
下载PDF
小关节镜治疗第1腕掌关节疾病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刘波 陈山林 +4 位作者 田光磊 朱瑾 武竞衡 荣艳波 刘畅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7年第5期279-283,共5页
目的介绍小关节镜微创治疗第1腕掌关节疾病的常用手术方法及临床初步应用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采用1.9 mm小关节镜及配套小关节镜手术器械行第1腕掌关节手术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例关... 目的介绍小关节镜微创治疗第1腕掌关节疾病的常用手术方法及临床初步应用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采用1.9 mm小关节镜及配套小关节镜手术器械行第1腕掌关节手术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例关节内游离体行游离体取出术,2例关节滑膜炎行滑膜切除术,5例骨关节炎行大多角骨部分切除关节成形术,2例韧带松弛行韧带皱缩术。术后随访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Kapandji评分以及拇指与示指侧方的侧捏力量等指标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小关节镜成功对所有患者第1腕掌关节的结构进行了观察,对病变进行了评估。2例接受关节内游离体取出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时的卡顿疼痛感消失。2例接受滑膜切除患者平均VAS评分从5.0分降至1.0分,平均Kapandji评分从9.0分增至10.0分。2例接受韧带皱缩患者术后平均DASH评分从23.9分降至0分。5例接受大多角骨部分切除关节成形术患者,术后平均VAS评分从6.8分降至0.4分,平均DASH评分从61.7分降至3.2分,平均Kapandji评分从6.8分提高至9.4分。患侧捏力占健侧捏力百分比从术前平均82.6%(60.0%~107.0%)增至术后96.0%(68.8%~111.0%)。结论小关节镜对适宜的第1腕掌关节疾病进行治疗的近期随访结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掌关节 关节镜检查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应用异体肌腱修复伸指肌腱自发断裂的疗效 被引量:1
6
作者 程木举 武竞衡 +1 位作者 张有乐 李文军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1年第4期213-217,共5页
目的分析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修复手部伸指(拇)肌腱断裂的的短期随访结果。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收治自发性伸指(拇)肌腱断裂患者共18例;男9例,女9例;平均年龄59.2(29~86)岁。手术均采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原... 目的分析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修复手部伸指(拇)肌腱断裂的的短期随访结果。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收治自发性伸指(拇)肌腱断裂患者共18例;男9例,女9例;平均年龄59.2(29~86)岁。手术均采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原动力重建伸指(拇)功能。术后石膏固定于伸指(拇)功能位4周,拆除石膏后开始在医师指导下主动功能锻炼2周。术后6周后逐渐进行负重锻炼。本组18例平均随访8.1(3~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为I期愈合,无炎性反应,无免疫排斥反应,无肌腱再次断裂的病例。根据主动活动度系统评定方法优11例,良3例,可3例,差1例。功能差1例为术后出现严重的肌腱粘连,4个月后再次行肌腱松解手术,达到满意效果。结论同种异体肌腱作为移植物对修复自发性伸肌腱断裂,短期随访观察到患者已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这项技术可逐渐广泛地应用到肌腱修复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损伤 移植 同种 肌腱 拇长伸肌腱
下载PDF
73例巨指(趾)畸形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武竞衡 田光磊 +3 位作者 赵俊会 李淳 张友乐 潘勇卫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14-517,共4页
目的分析73例巨指(趾)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65年至2006年收治的73例巨指(趾)畸形患者的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情况、受累指(趾)的分布及特征、治疗方法、X线片及病理检查结果,对获得随访的28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分... 目的分析73例巨指(趾)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65年至2006年收治的73例巨指(趾)畸形患者的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情况、受累指(趾)的分布及特征、治疗方法、X线片及病理检查结果,对获得随访的28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巨指中,示指受累最多,其次为拇、中指;巨趾中,第2趾受累最多。静止型巨指(趾)12例,均为出生后即有;进展型巨指(趾)61例,发病时间不一:出生即有39例,2岁以内17例,2岁以上5例。巨指(趾)偏斜共37例;并指3例;巨拇合并大鱼际饱满16例;多指粗大合并手掌及前臂增粗8例。结论巨指多发生在正中神经支配区,主要累及示、拇及中指,并伴有正中神经脂肪浸润;巨趾多发生在足底内侧神经支配区,以第2趾多见。进展型巨指(趾)多于静止型,且指(趾)粗大可出生即有,并可合并并指、指(趾)偏斜、大鱼际饱满、手掌及前臂增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畸形 先天性 足畸形 先天性 巨指(趾) 指(趾)肥大
原文传递
单纯性巨指(趾)症PIK3CA基因突变位点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武竞衡 田伟 +3 位作者 田光磊 田萌萌 陈山林 田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38-542,共5页
目的研究单纯性巨指(趾)患者的PIK3CA基因突变位点。 方法前瞻性系统研究2017年5—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就诊的12例单纯性巨指(趾)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5岁。手术中切除单纯性巨指(趾)患者的... 目的研究单纯性巨指(趾)患者的PIK3CA基因突变位点。 方法前瞻性系统研究2017年5—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就诊的12例单纯性巨指(趾)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5岁。手术中切除单纯性巨指(趾)患者的病变组织,采用改良的Sanger DNA测序方法来检测PIK3CA基因突变。对Sanger测序结果阴性的患者样本采用下一代测序(NGS)。 结果12例患者中,9例经Sanger DNA测序检测到PIK3CA基因突变,突变水平在7%~27%。突变的位点包括p.His1047Arg、p.His1047Leu、p.Glu545Lys和p.Glu542Lys。NGS又发现1例携带p.Glu453Lys的患者。12例患者中,PIK3CA基因突变阳性者10例。在收集的病变组织检查中,脂肪组织中突变率最高(9/9),其次是皮肤和神经组织(5/6)。 结论PIK3CA基因突变率在单纯性巨指(趾)中极高。受累脂肪、神经及皮肤组织均为理想的基因检测组织来源。Sanger测序目标基因片段可经济适用地检测单纯性巨指(趾)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畸形 手畸形 PIK3CA基因 巨指(趾)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动态牵引外固定架治疗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坤 陈仲强 +3 位作者 熊革 武竞衡 陈山林 田光磊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报告一种新型动态牵引外固定架治疗手指近指间关节(PIPJ)骨折脱位的研究结果。方法于新鲜标本手指中节指骨基底掌侧做斜形截骨,游离掌侧半关节面,制备PIPI骨折脱位模型。行X线侧位片透视,测量以下指标:截骨块累及关节面的比... 目的报告一种新型动态牵引外固定架治疗手指近指间关节(PIPJ)骨折脱位的研究结果。方法于新鲜标本手指中节指骨基底掌侧做斜形截骨,游离掌侧半关节面,制备PIPI骨折脱位模型。行X线侧位片透视,测量以下指标:截骨块累及关节面的比例;截骨前、后和外固定架牵引下,PIPJ处于伸直、屈曲45°及屈曲90°位时,近节指骨头中心(Cpl)到中节指骨头与指骨基底关节面背侧缘连线(L)的距离(h);截骨后和外固定架牵引下,PIPI处于上述角度时Cp1到中节指骨基底残余关节面掌侧缘的距离(a)和背侧缘的距离(b);记录外固定架所能维持关节复位的最大活动范围。通过比较h、a、b值来判断关节复位程度。结果截骨块平均累及关节面的(49.5±4.9)%。截骨后,Cp1到L的距离h1均大于截骨前距离h0,b值均大于a值(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唧处于动态半脱位状态。外固定架牵引下,Cpl与L的距离112和h0比较及a值和b值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关节复位良好。X线透视显示PIPJ关节面清晰可见,外固定架牵引能在0°-(102.2±5.1)。的范围内维持关节复位状态。旋转弹簧,可轻松调节牵引力。结论该新型动态牵引外固定架轻巧易用、不遮挡关节面、可调节牵引力,能获得并维持关节复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外固定器 近指间关节 脱位 动态牵引
原文传递
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勇 武竞衡 +5 位作者 孙丽颖 李文军 李忠哲 陈山林 田文 田光磊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5-112,共8页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5年6月采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患者17例,均为男性;年龄18~43岁,平均(28.9±7.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5年6月采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的患者17例,均为男性;年龄18~43岁,平均(28.9±7.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30d,平均(10.6±7.4)d。根据Ebraheim钩骨体冠状面骨折分型,A型2例,B型5例,C型10例。术中均采用腕掌关节背侧入路显露,骨折与脱位复位后,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放置于掌骨干和钩骨体的背侧以固定钩骨体骨折与腕掌关节脱位。采用臂肩手功能障碍评估表(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yo腕关节评分、患侧和健侧手部握力,以及环、小指总的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价患者术后功能,同时随访摄腕关节X线片。结果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2个月,平均(18.1±7.2)个月;钩骨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6-10周,平均(7.1±1.1)周。除2例超过6个月外,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4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0-10.8分,平均(1.9±3.5)分;VAS评分0-3分,平均(0.5±0.9)分;Mayo腕关节评分65-100分,平均(93.8±10.7)分。末次随访时,手部握力患侧(42.4±4.8)kg,健侧(41.6±2.9)kg;环指与小指总的活动度患侧分别为280°±5°和271°±6°,健侧分别为281°±3°和272°±4°,握力和活动度患侧与健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钩骨体冠状面骨折可采用微型钛板经腕掌关节固定,该术式固定牢靠,有助于维持关节复位,术后骨折愈合及手部功能良好,是治疗钩骨体冠状面骨折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临床方案
原文传递
骨科机器人辅助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山林 荣艳波 +6 位作者 苗荷佳 刘路 薛云皓 栗鹏程 武竞衡 童德迪 王志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3-428,共6页
目的介绍应用骨科机器人辅助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手术流程,并报告早期治疗结果。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游离腓骨移植治疗17例(21髋)ANFH患者,其中男14例,女3例;右侧8例,左侧5例,双侧4例。平... 目的介绍应用骨科机器人辅助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手术流程,并报告早期治疗结果。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游离腓骨移植治疗17例(21髋)ANFH患者,其中男14例,女3例;右侧8例,左侧5例,双侧4例。平均年龄35(17~55)岁;特发性7例,创伤术后4例,4例有饮酒史,1例曾服用激素6个月治疗肾炎,1例既有饮酒史也有服用激素病史;Ficat II期17髋,Ficat III期4髋。术中使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确定腓骨置入方向及所需腓骨长度,打入导针,开通骨隧道,打磨坏死区。切取腓骨,修整后将其插入骨隧道内,术中透视确认腓骨位置并吻合血管。术后电话和门诊复查随访,影像学评估术区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最终髋关节功能。结果21髋手术顺利,导针和腓骨均按机器人规划准确置入,经机器人工作站融合图像后计算,入点误差1.23 mm,靶点误差1.90 mm。腓骨顶端均位于股骨头外上象限负重区中央。术后3个月内免负重,3~6个月间拄拐部分负重。10例(12髋)术后随访1年以上,平均15(12~24)个月。9例髋关节功能恢复顺利,经正、侧位X线片和CT检查,腓骨顶端位于负重区中央。1例患者为双侧ANFH,右侧恢复顺利,左侧髋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术后1个月经关节镜探查,关节内没有感染和腓骨头穿出等问题,处理髋臼侧骨赘后,症状缓解。术前和术后最后一次随访Harris评分分别为(62.4±13.6)分和(84.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更精准地放置腓骨,是一种在理论上完成腓骨移植治疗ANFH的最佳选择,早期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骨科机器人 腓骨移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单纯病灶刮除治疗手部内生软骨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勇 田文 +4 位作者 李淳 赵俊会 沈成 武竞衡 田光磊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2-204,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病灶刮除治疗手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7月至2009年12月,对13例掌、指骨内生软骨瘤患者,采用单纯病灶刮除术进行治疗。疗效评判为分别测量病灶最大处的骨骼直径、手指主动运动度,以及观察x线片改变。结果术... 目的探讨单纯病灶刮除治疗手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7月至2009年12月,对13例掌、指骨内生软骨瘤患者,采用单纯病灶刮除术进行治疗。疗效评判为分别测量病灶最大处的骨骼直径、手指主动运动度,以及观察x线片改变。结果术后随访8~37个月,平均21.3个月。所有病灶均有新骨生成及塑形,病灶最大处骨骼直径减小。手部关节功能无显著影响,手指主动运动度无明显改变。影像学结果依据手部内生软骨瘤疗效的Tordai分级,1级占84.6%(11/13),2级占15.4%(2/13),3级为0。术后均未发生病理性骨折,肿瘤无复发。结论单纯病灶刮除治疗手部内生软骨瘤,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肯定,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软骨瘤 手骨 外科手术 病灶刮除
原文传递
骨间背侧血管为蒂穿支岛状筋膜脂肪瓣充填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山林 刘路 +5 位作者 童德迪 栗鹏程 武竞衡 杨勇 荣艳波 蒋协远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81-886,共6页
目的介绍骨间背侧血管为蒂穿支岛状筋膜脂肪瓣充填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8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共收治8例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患者,均采用去除融合处骨质、桡骨近端截骨、肱二头肌止点重建联合肘肌... 目的介绍骨间背侧血管为蒂穿支岛状筋膜脂肪瓣充填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8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共收治8例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患者,均采用去除融合处骨质、桡骨近端截骨、肱二头肌止点重建联合肘肌+骨间背侧血管为穿支蒂的前臂背侧筋膜脂肪瓣充填进行治疗,患者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7岁(5~12岁).双侧5例(1例右侧手术,4例左侧手术),单侧3例(右侧2例,左侧1例).Cleary分型Ⅱ型1例,Ⅲ型7例.所有患儿手术侧前臂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旋前位(0°~80°,平均43°).患者术后3 d开始交替佩戴旋后及旋前支具,4周后开始主、被动旋转功能锻炼及肘关节屈伸活动锻炼.于夜间隔日交替佩戴旋前、旋后支具至术后半年.结果 8例患儿均获得平均27个月随访(6~48个月).7例重建的上尺桡关节间隙清晰,未见再融合迹象;1例12岁患儿术后重建关节处部分再融合,1年后取出桡骨固定钢板,同时重新磨断骨融合处,并植入异体肌腱团.术后随访半年,重建关节间隙清晰.6例患儿术后伸指功能正常,2例术后出现伸指无力,其中1例2个月后恢复,另1例3个月后基本恢复.6例患儿术后伸肘功能正常,2例术后伸肘受限(15°和20°).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前臂活动度旋前平均32.5°(10°~65°),旋后平均31.9°(10°~70°).结论骨间背侧血管为穿支蒂的前臂背侧筋膜脂肪瓣充填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手术方法相对简单,治疗结果满意,但存在桡神经深支损伤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截骨术 尺桡骨融合
原文传递
手部先天性缩窄环综合征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勇 田文 +4 位作者 赵俊会 朱瑾 武竞衡 殷耀斌 田光磊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先天性缩窄环综合征(congenitalconstrictionringsyndrome,CCRS)分两期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该病手术治疗的有效策略。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分两期手术治疗手部先天性缩窄环综合征患儿50例(195指...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先天性缩窄环综合征(congenitalconstrictionringsyndrome,CCRS)分两期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该病手术治疗的有效策略。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分两期手术治疗手部先天性缩窄环综合征患儿50例(195指)。平均随访23.9个月。两期手术中,一期完整切除背侧的缩窄环,皮下筋膜瓣充填软组织缺损。远端手指无明显淋巴水肿时,行“Z”字成形;淋巴水肿明显时,行横行切口。二期在一期术后6个月于掌侧进行相同的术式。术后对手指外形、瘢痕形成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儿均分两期手术。交叉并指发生率54%(27/50),淋巴水肿28%(14/50)。两期术后,78.5%(153/195)的手指的缩窄环基本消失,无沙漏样畸形。88%(44/50)的患儿及家长对术后手指外形及瘢痕满意。无皮瓣坏死及手指坏死等并发症。12%(6/50)的患儿需要进一步手术。结论分两期手术切除缩窄环避免了术后出现手指血运障碍的风险。完整切除缩窄环和皮下筋膜瓣充填软组织缺损是获得满意效果的关键步骤。根据手指淋巴水肿情况选择不同的切口,有助于改善术后手指的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畸形 先天性 外科手术 缩窄环综合征 交叉并指
原文传递
Apert综合征手足部畸形的形态学特点及治疗原则 被引量:4
15
作者 田文 赵俊会 +7 位作者 田光磊 侯春梅 苏彦农 刘波 朱瑾 杨勇 武竞衡 刘春玲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24-328,共5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Apert综合征手足畸形的形态学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和总结2007年5月至2012年8月期间诊疗的12例Apert综合征患者,在Upton分型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指(趾)并连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将手部畸形分为I、Ⅱ、Ⅲ、Ⅳ、V型,... 目的探讨和分析Apert综合征手足畸形的形态学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和总结2007年5月至2012年8月期间诊疗的12例Apert综合征患者,在Upton分型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指(趾)并连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将手部畸形分为I、Ⅱ、Ⅲ、Ⅳ、V型,足部畸形分为I、Ⅱ型。依据分型确定手术治疗原则,I型手部畸形行单次分指手术,Ⅱ一V型依据多指并指分指原则行分期手术。拇指偏斜行近节指骨截骨术,l型、Ⅱ型及Ⅲ型截骨术及分指术同时进行,Ⅳ型、V型截骨术及分指术分期进行;足趾畸形分期行分趾手术。4例手部畸形患者接受全部手指分指及拇指近节指骨截骨手术治疗,6例手部畸形患者仍在治疗过程中,2例未治疗。2例足部畸形患者接受足趾分期分趾手术。结果所有分指(趾)手术均成功,无指(趾)坏死发生。术后发生指蹼瘢痕粘连3指(趾),瘢痕挛缩引起手指掌侧屈曲畸形4指。4例完成分指和截骨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患手可完成基本的抓、握、捏功能,2例完成足趾分趾手术的患者手术后足功能无明显改进。结论Apert综合征是一种涉及手足严重形态学畸形的多器官畸形综合征,通过分指及指骨截骨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手功能和外形,仍残留其他畸形和功能障碍,需进一步研究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多发性 APERT综合征 并指(趾) 治疗原则
原文传递
近端指间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动态牵引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坤 武竞衡 +4 位作者 陈山林 田文 Jan van Aaken Pierre Hoffmeyer 田光磊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目的研究动态牵引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近端指间关节(the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PIPJ)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采用动态牵引联合切开复位螺丝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10例PIPJ骨折脱位。其中,男8例,女2... 目的研究动态牵引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近端指间关节(the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PIPJ)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采用动态牵引联合切开复位螺丝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10例PIPJ骨折脱位。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32岁。示指1例,中指2例,环指7例。骨折平均累及关节面的54%。10例于伤后1~9天,平均4天接受手术。采用手指PIPJ掌侧V形切口,Shotgun入路显露关节面骨折。直视下撬起塌陷的关节面,复位骨折块,以1~2枚?1.7 mm螺丝钉或2~3枚?0.8 mm克氏针固定骨折。其中,1例采用自体桡骨茎突松质骨移植,2例采用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闭合伤口后,安装动态牵引外固定架,术后第2天开始PIPJ主动活动,术后5~6周拆除外架。术后从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和患者满意度3个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10例均获3~29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无感染、异体骨排斥反应、克氏针松动及关节侧方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8例骨折愈合良好,无关节半脱位。2例出现关节面磨损,并再次进行手术。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握力为对侧的90%,PIPJ平均关节活动度为97°,远端指间关节(the 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DIPJ)平均关节活动度为68°。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0.3分,平均Quick DASH(quick 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and hand)评分为4分。10例均对结果满意,返回原工作岗位。结论动态牵引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PIPJ骨折脱位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面的解剖结构和关节活动度,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关节 指间关节 骨折脱位 骨折固定术 牵引
原文传递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四肢血管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殷耀斌 童德迪 +2 位作者 武竞衡 杨辰 田光磊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血管损伤患者接受血管吻合后创面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治疗的61例四肢血管损伤患者,通过直接吻合或血管移植进行治疗,其中33例血管吻合口周围创面...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血管损伤患者接受血管吻合后创面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治疗的61例四肢血管损伤患者,通过直接吻合或血管移植进行治疗,其中33例血管吻合口周围创面无法一期关闭,以周围组织覆盖血管吻合口后将VSD应用于血管吻合口周围创面及远端减张创面,而另外28例血管吻合口创面可直接关闭,远端减张创面应用VSD覆盖。结果本组61例中,6例因各种原因而保肢失败,最终截肢治疗,其余55例创面通过游离植皮或者皮瓣而得到关闭,在应用VSD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血管损伤患者中应用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对血管吻合口以周围组织覆盖后应用持续负压吸引未引发吻合口痉挛或者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系统损伤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创伤和损伤
原文传递
改良胫后肌移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后足下垂及内翻畸形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勇 李忠哲 +6 位作者 陶莉 李莹 黄行健 李斌 李峰 孙丽颖 武竞衡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胫后肌移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所致足下垂及内翻畸形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6例腓总神经麻痹性足下垂及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3~48岁[(... 目的探讨改良胫后肌移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所致足下垂及内翻畸形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6例腓总神经麻痹性足下垂及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3~48岁[(39.5±6.0)岁]。左侧4例,右侧2例。患者均行胫后肌移位术,通过异体肌腱移植,将胫后肌止点重建于第四跖骨,纠正足下垂及内翻畸形。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的活动度、足内翻和外翻的活动度;60°/s角速度时,踝关节背屈和跖屈的等速力矩峰值、足部冠状面内翻和外翻的等速力矩峰值。末次随访时观察足部的影像学Meary角、跟骨投照角及第四跖骨直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7个月[10(6,15)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主动背屈为6(0,10)°,足外翻为3(0,5)°,较术前[-31(-33,-28)°、-10(-12,-8)°]均显著改善(P<0.05);60°/s角速度的等速力矩峰值,踝关节背屈力矩[(7.7±0.8)Nm]、足外翻力矩[(7.2±0.7)Nm]较术前[(0.0±0.0)Nm、(2.1±0.6)Nm]均显著提高(P<0.01)。影像学检查未见获得性扁平足畸形和第四跖骨止点处形变。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50~73分[(61.3±8.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75~97分[(86.8±7.2)分](P<0.01)。结论改良胫后肌移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后足下垂及内翻畸形,能够增加踝关节背屈和外翻的力矩,改善踝关节活动度,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神经 移植 异种 足下垂
原文传递
负压封闭引流应用于保肢患者创面引流量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殷耀斌 钟文耀 +3 位作者 杨辰 童德迪 武竞衡 田光磊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57-960,共4页
目的对于保肢患者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探讨术后引流量的相关规律。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63例四肢外伤合并主干动脉损伤患者(上肢亚组38例,下肢亚组25例)接受血管修复后残留创面无法一期关闭,... 目的对于保肢患者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探讨术后引流量的相关规律。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63例四肢外伤合并主干动脉损伤患者(上肢亚组38例,下肢亚组25例)接受血管修复后残留创面无法一期关闭,应用VSD对创面临时覆盖。另有38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无并发主干动脉损伤,上肢亚组16例,下肢亚组22例)患者,切开减张创面应用VSD临时覆盖。估算创面大小并记录VSD引流量。对比2组病例应用VSD术后7天内单位面积VSD引流量并加以对比。结果对于主干动脉损伤组,术后1~7天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单位:ml/cm^2)分别:上肢亚组:1.50,1.48,1.35,1.09,0.97,0.86,0.94;下肢亚组:1.25,0.83,0.65,0.74,0.59,0.47,0.42;而骨筋膜室综合征组,术后1~7天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单位:ml/cm2)分别是:上肢亚组:1.21,0.92,0.60,0.47,0.42,0.33,0.26;下肢亚组:0.55,0.58,0.40,0.37,0.25,0.24,0.26。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血管损伤组术后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在上肢亚组及下肢亚组均多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组相应亚组,但仅在上肢亚组术后2~7天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同组内相应亚组对比,上肢亚组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多于下肢亚组,但仅在血管损伤组术后第2~7天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保肢患者创面应用VSD后创面引流量大,须密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伤口疗法 引流术 四肢 创伤和损伤 保肢
原文传递
切削小张致密离体皮肤为断层皮的方法改进
20
作者 田光磊 金启龙 +2 位作者 武竞衡 刘波 郭阳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67-868,共2页
巨指(趾)缩容的方法之一是切下肥厚的皮肤,削薄至中厚断层皮,裁剪之后再回植于原位[1-2].切下的皮肤几乎都来自手的掌侧或足的跖侧,面积不大却致密,且形状不规整,指(趾)端皮肤卷曲,很难平铺直放.为此,我们对现有切削离体皮肤为断层... 巨指(趾)缩容的方法之一是切下肥厚的皮肤,削薄至中厚断层皮,裁剪之后再回植于原位[1-2].切下的皮肤几乎都来自手的掌侧或足的跖侧,面积不大却致密,且形状不规整,指(趾)端皮肤卷曲,很难平铺直放.为此,我们对现有切削离体皮肤为断层皮的方法进行了技术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皮肤 断层 切削 巨指(趾) 技术改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