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武银刚 孙晓川 +5 位作者 徐善水 江晓春 李真保 戴易 毛捷 邵雪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3-486,共4页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发生颅脑外伤后脑梗死(post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3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引起PTCI的因素进...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发生颅脑外伤后脑梗死(post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3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引起PTCI的因素进行x^2检验分析,再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PTCI37(11.31%)例,其中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s,GCS)3~8分、9~12分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6.11%(34/211)、2.59%(3/116),合并颅底骨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9.74%(15/76)、14.89%(32/215)、17.95%(14/78)、20.00%(15/75)、14.61%(26/178),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1、0.029、0.039、0.001、0.043)。而患者年龄、性别不同引起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53、0.882)。结论:GCS、颅底骨折、外伤性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行去骨瓣减压术是PTC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与PTCI发生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颅脑损伤 颅脑外伤后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武银刚 孙晓川 邵雪非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对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作初步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神经外科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随访,获得随访信息的病例共109例,病人术前状态采用Hunt-Hess分级评分,其中采用显... 目的对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作初步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神经外科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随访,获得随访信息的病例共109例,病人术前状态采用Hunt-Hess分级评分,其中采用显微神经外科开颅手术79例,Ⅰ-Ⅱ级69例(87.3%),Ⅲ-Ⅴ级10例(12.7%),血管内介入治疗30例,Ⅰ-Ⅱ级26例(86.7%),Ⅲ-Ⅴ级4例(13.3%)。出院时手术夹闭组Hunt-Hess分级Ⅰ-Ⅱ级69例全部预后良好,Ⅲ-Ⅴ级10例,6例预后良好,4例预后不良(1例死亡),平均住院恢复时间(22.7±3.2)天;介入栓塞组Hunt-Hess分级Ⅰ-Ⅱ级26例全部预后良好,Ⅲ-Ⅴ级4例,2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1例死亡),平均住院恢复时间(13.4±3.4)天。随访时间3个月~2年。结果手术夹闭组预后良好76例(96.2%),不良3例(3.8%),其中死亡2例(2.5%),瘫痪1例(1.3%);介入栓塞组预后良好28例(93.3%),不良2例(6.7%),其中死亡1例(3.4%),瘫痪1例(3.4%)。影像学上,手术夹闭组79例随访63例(79.7%),其中稳定59例(93.7%);介入栓塞组30例病例随访21例(70%),其中稳定19例(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结论本研究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两种治疗方法间近期临床效果及随访结果统计学均无显著差异。手术治疗组的完全夹闭率较介入栓塞组的完全栓塞率高,而介入栓塞组平均住院恢复时间明显低于手术夹闭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随访
下载PDF
经鼻蝶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毛捷 徐善水 +1 位作者 徐宗华 武银刚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3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泌乳素(PRL)型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今收治20例泌乳素腺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术前血PRL水平分成3组进行手术疗效对比分析,分别为:<100ng/mL、100ng/mL~200ng/mL及&g... 目的探讨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泌乳素(PRL)型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今收治20例泌乳素腺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术前血PRL水平分成3组进行手术疗效对比分析,分别为:<100ng/mL、100ng/mL~200ng/mL及>200ng/mL。结果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中术后未见出血、无脑脊液鼻漏、无发热、无视力下降等并发症。肿瘤全切除率95.0%(19/20),次全切除率5.0%(1/20)。术前是否服用溴隐亭的患者手术疗效无明显影响。术后20例患者中12例PRL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3组患者术后PRL恢复正常率分别为100%、83.3%、12.5%。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是治疗泌乳素腺体瘤的有效手段,其中术前PRL水平是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术前是否服用溴隐亭对手术疗效未见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泌乳素 泌乳素腺瘤 经鼻蝶入路 肿瘤切除术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体会 被引量:2
4
作者 狄广福 方兴根 +5 位作者 李真保 徐善水 陈建民 武银刚 吴德刚 陈三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7期12-14,共3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诊治的28例PNSAH患者观察其临床经过,来院48 h内行头CT检查,入院后3 d内行数字减影造影(DSA)检查,阴性时行头颅及颈椎MRI并2周后复... 目的:进一步了解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诊治的28例PNSAH患者观察其临床经过,来院48 h内行头CT检查,入院后3 d内行数字减影造影(DSA)检查,阴性时行头颅及颈椎MRI并2周后复查DSA或CTA。结果患者 Hunt-Hess分级Ⅰ~Ⅱ级25例,Ⅲ级3例,CT显示出血位于脑干周围脑池内,CTA或DSA检查未见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头颅及颈椎MRI检查未见其他病变。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时GOS评分均为优。28例PNSA H患者的随访期为3~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患者均无再出血、脑缺血和脑积水等。结论 PNSA H为一种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良好的特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阴性后需结合头颅及颈椎M RI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变,必要时复查DSA或C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策略分析
5
作者 朱浩 武银刚 +6 位作者 崔浩 余舰 陈昱 顾大群 张扬 牛朝诗 高歌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治疗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25个动脉瘤)资料。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治疗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25个动脉瘤)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动脉瘤位置等情况采用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记录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随访6~48个月,根据DSA复查结果判断动脉瘤有无复发;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25例均为单侧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闭塞夹层节段)1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5例。术后即刻Ⅰ级栓塞19例,Ⅱ级栓塞4例,Ⅲ级栓塞2例。术中无破裂出血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术后死亡3例,死亡原因分别为术后再出血1例,术后出现小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1例,基础疾病多合并重症肺炎死亡1例。存活的22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8例,预后不良4例。5例患者复发(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4例接受再次介入治疗;1例瘤颈处少量显影,且再次复查相对稳定,定期随访中。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非优势椎动脉且不累及大脑后下动脉的动脉瘤可选择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的治疗方式,复发率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 破裂动脉瘤 介入治疗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出血 被引量:3
6
作者 武银刚 孙晓川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22-925,共4页
脑淀粉样血管病与脑出血关系密切。近年来,对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 脑淀粉样血管病 脑出血 载脂蛋白E类 淀粉样Β蛋白
原文传递
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特重型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被引量:13
7
作者 邵雪非 武银刚 +9 位作者 沈军 王宣之 方新运 黄华 陶进 徐善水 许安定 江晓春 李真保 张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modified decompression eraniotomy,MDC)治疗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临床资料,31例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modified decompression eraniotomy,MDC)治疗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临床资料,31例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standard large trauma decompression craniotomy,SDC),17例采取MDC.分析两组临床资料、颅腔代偿容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MDC所获得的颅腔容积代偿增加值约占颅腔容积的8.2%。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再出血、颅内感染、切口疝、癫痫、切口脑脊液漏和脑积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GOS评分:预后良好(4—5分)SDC组为13例(42%),MDC组为13例(76%);预后不良(2~3分)SDC组为13例(42%),MDC组为3例(18%);SDC组死亡5例(16%),MDC组死亡1例(6%)。MDC组预后优于SDC组(Z=2.318,P〈0.05)。结论对PADBS患者采用MDC,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水肿 减压术 外科 颅腔代偿容积
原文传递
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治疗WFNSⅣ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分析
8
作者 刘运培 武银刚 高歌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5期274-277,292,共5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治疗WFNSI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自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0例WFNSⅣ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治疗WFNSI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自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0例WFNSⅣ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介入栓塞组和开颅夹闭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再出血、脑梗死、脑积水、深静脉血栓、颅内感染、肺炎、认知障碍、血管痉挛等的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的GOS评分等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70例,其中介入栓塞组39例,开颅夹闭组31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再出血、脑梗死、脑积水、深静脉血栓、颅内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炎、认知障碍、血管痉挛之间的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GOS 5级组的比例,介入栓塞组高于开颅夹闭组,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WFNSⅣ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优于开颅夹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FNS分级 介入栓塞 显微夹闭 预后
原文传递
大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的半数致死量测定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计伟 武银刚 +6 位作者 李奇峰 董信龙 田野 周源 张宝良 陈芳莲 张建宁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55-2057,共3页
目的测定经大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后的半数致死量及其95%可信区间,为进一步研究脑源性微粒在体内外实验时的应用剂量范围提供基础的数据依据。方法利用脑组织匀浆+分步离心法在体外制备脑源性微粒并用透射电镜鉴定,流式细胞仪测定脑... 目的测定经大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后的半数致死量及其95%可信区间,为进一步研究脑源性微粒在体内外实验时的应用剂量范围提供基础的数据依据。方法利用脑组织匀浆+分步离心法在体外制备脑源性微粒并用透射电镜鉴定,流式细胞仪测定脑源性微粒的浓度。首先从大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预试出最大100%和最小0%的致死剂量,然后分别给予9组大鼠尾静脉注射9个数量梯度的脑源性微粒,观察给药后大鼠的临床表现和7 d内各组大鼠死亡情况,利用寇氏法、线性回归法、概率单位法等计算半数致死量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见制备的脑源性微粒有完整的膜结构,直径位于100~1000 nm之间。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后大鼠可出现角弓反张、偏瘫、反应迟钝及死亡等不同的临床表现。用冦氏法计算大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7 d后的半数致死剂量为8.804×107个,95%CI为7.659×107~10.121×107。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大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后7 d的半数致死剂量为10.873×107个,95%CI为8.056×107~13.690×107。用概率单位法计算大鼠尾静脉注射脑源性微粒后7 d的半数致死剂量为8.748×107个,95%CI为7.585×107~10.114×107。3种计算方法之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循环血中脑源性微粒数量的升高,大鼠死亡率增加,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脑源性微粒 半数致死量
原文传递
脑源性微囊泡对脐静脉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王计伟 武银刚 +4 位作者 李奇峰 高亚龙 周源 杨贵莉 张建宁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微囊泡(BDMVs)对脐静脉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体外制备BDMVs,并予透射电镜观察及粒径检测。将PKH26荧光染料标记的BDMVs与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0.5 h、1 h、2 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吞噬BD... 目的探讨脑源性微囊泡(BDMVs)对脐静脉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体外制备BDMVs,并予透射电镜观察及粒径检测。将PKH26荧光染料标记的BDMVs与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0.5 h、1 h、2 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吞噬BDMVs情况。将体外常规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BDMVs组(加入终浓度1.5×10^7/mL的BDMVs处理细胞)及尼莫地平组[予2μg尼莫地平(0.2 mg/mL)预处理10 min后加入终浓度1.5×10^7/mL的BDMVs处理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罗丹明标记鬼笔环肽染色后各组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纤维型肌动蛋白的荧光强度及应力纤维数目。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见体外制备的BDMVs具有完整的膜结构,粒径范围为100~1000 nm。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吞噬BDMVs的脐静脉内皮细胞比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时间依赖性升高(0.5 h:22.7%±1.2%;1 h:52.3%±1.3%;2 h:71.6%±1.9%),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DMVs组中纤维型肌动蛋白的荧光强度明显升高且应力纤维数目明显增多增粗;而与BDMVs组相比,尼莫地平组中纤维型肌动蛋白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且应力纤维数目明显减少变细。结论脐静脉内皮细胞吞噬BDMVs的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且吞噬BDMVs后可导致细胞骨架重构,而尼莫地平可部分阻断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微囊泡 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骨架
原文传递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对脐静脉内皮细胞游离钙离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计伟 李奇峰 +5 位作者 武银刚 孙东东 周帅 杨梦晨 周源 张建宁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微粒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4h内SD大鼠.体外原代培养脑星形胶质细胞,加入钙离子超载剂A23187处理后分步离心法提取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并鉴定:将体外常规培养的脐静脉内...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微粒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4h内SD大鼠.体外原代培养脑星形胶质细胞,加入钙离子超载剂A23187处理后分步离心法提取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微粒并鉴定:将体外常规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尼膜同组及低、中、高浓度微粒处理组,尼膜同组细胞加入10μL尼膜同(0.2mg/mL)预处理10min,后4组细胞分别加入1×10^8,0.5×10^8、1×10^8、2×10^8个/mL微粒,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基,继续孵育10min后负载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分别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观察脐静脉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结果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稳定可靠。分步离心法可提取其来源微粒;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对照组细胞内荧光强度最低.微粒刺激后细胞内荧光强度升高,且随着微粒浓度的升高,细胞内荧光强度也逐渐升高.加入尼膜同提前孵育可适度降低细胞内荧光强度,但仍高于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对照组、尼膜同组比较,中、高浓度微粒处理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微粒可促进脐静脉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尼膜同可阻断其钙内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血脑屏障 微粒 游离钙离子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歌 朱浩 +6 位作者 张扬 晁迎九 陈昱 余舰 顾大群 武银刚 牛朝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71-775,共5页
目的观察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总结Tubridg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适应证及经验。方法选择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的31例颅内... 目的观察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总结Tubridg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适应证及经验。方法选择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的3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进入研究。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术后6个月、12个月患者行DSA复查以明确动脉瘤的栓塞情况。结果31例患者共37个动脉瘤。37个动脉瘤共置入32枚Turbridge,均成功输送并释放,其中13个瘤体填塞弹簧圈(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8个,Raymond分级Ⅱ级2个,Raymond分级Ⅲ级3个),24个瘤体未填弹簧圈。1例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并发症,无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无死亡患者。随访时31例患者均预后良好。术后6个月24例(77.4%)患者行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7例(70.8%)。术后12个月25例患者行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9例(76%)。结论应用新型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Tubridge 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脑创伤小鼠脑源性微粒
13
作者 董信龙 袁恒杰 +3 位作者 田野 刘丽 武银刚 张建宁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8-480,共3页
目的建立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定量检测脑源性微粒(BDMP)含量的方法,观察其可靠性与稳定性,利用该方法探究颅脑创伤模型小鼠脑组织中BDMP的含量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3份荧光标准品的浓度,每次间隔2 h,连续测定5次,计算日内相对... 目的建立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定量检测脑源性微粒(BDMP)含量的方法,观察其可靠性与稳定性,利用该方法探究颅脑创伤模型小鼠脑组织中BDMP的含量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3份荧光标准品的浓度,每次间隔2 h,连续测定5次,计算日内相对标准偏差(简称日内差);另取3份荧光标准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浓度,每次间隔24 h,连续测定5 d,计算日间相对标准偏差(简称日间差),依据日内差、日间差评价流式细胞仪的可靠性。提取小鼠脑源性微粒,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浓度。结果结果表明,3份荧光标准品的日内差分别为8.4%、5.4%、3.7%,平均值5.8%;3份荧光标准品的日间差分别为4.7%、5.8%、3.2%,平均值4.6%,均符合《中国药典》对生物样品检测相对标准偏差应小于15.0%的要求。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表明脑创伤小鼠脑组织中BDMP的总数为340 519.67±103 043.94,而健康小鼠脑组织BDMP总数为137 358.17±40 358.66,创伤组明显高于健康组(P=0.024)。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定量检测BDMP是可靠的、稳定的。应用此方法初步证实,与假手术组比较,颅脑创伤可导致脑组织产生更多的BD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微粒 流式细胞技术 颅脑创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