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散发性青年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1
作者 关宇 杨磊 +5 位作者 蒋世濡 窦伟冬 王金贵 陈善稳 刘占兵 武颖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0,共8页
目的探讨散发性青年直肠癌肝转移(RCL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青年RCLM患者(发病年龄≤45岁)的临床病理资料(设为青年组,n=40),并按照1∶2的比例纳入中老年RCLM患者... 目的探讨散发性青年直肠癌肝转移(RCL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青年RCLM患者(发病年龄≤45岁)的临床病理资料(设为青年组,n=40),并按照1∶2的比例纳入中老年RCLM患者(发病年龄>45岁,设为中老年组,n=82)。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RCLM及青年RCL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肝转移瘤直径与局部治疗之间的预后关系。结果共纳入RCLM患者122例,青年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5%、47.5%、15.0%,中老年组1、3、5生存率分别为84.1%、26.8%、9.8%。两组BMI(P=0.008)、原发肿瘤存在并发症情况(P=0.006)、肝转移发生时限中同时性肝转移(P=0.005)、肝转移瘤最大直径>3 cm(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3)、原发肿瘤N分期(P=0.007)、肝转移瘤局部治疗(P=0.047)和肝转移瘤最大直径(P=0.030)是影响RCL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肿瘤是否根治性切除(P=0.035)和肝转移瘤最大直径(P=0.041)是影响青年RCL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肝转移瘤最大直径与肝转移瘤局部治疗组间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00)。结论青年RCLM患者肿瘤初始分期较晚,但生存预后优于中老年RCLM患者。淋巴结转移程度高、肝转移瘤未经局部治疗以及肝转移瘤最大直径>3 cm提示RCLM患者预后不良。原发肿瘤根治性切除及肝转移瘤最大直径是影响青年RCL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肝转移瘤局部治疗在RLCM患者治疗策略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肝转移 青年患者 预后因素
下载PDF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2
作者 武颖超 蔡云龙 +3 位作者 戎龙 张继新 刘金 汪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通过与手术治疗对比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32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通过与手术治疗对比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32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外科手术治疗198例,ESD治疗122例。分析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总结符合ESD绝对及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一步比较ESD和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从而评价目前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合理性。结果:198例早期胃癌患者共有22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5.525,P=0.019)、浸润深度(χ^2=8.235,P=0.004)、分化程度(χ^2=6.323,P=0.012)、脉管浸润(χ^2=12.273,P<0.001)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7.575,P=0.006)和分化程度(Wald=6.317,P=0.012)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均为0%;符合ESD绝对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和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907);符合ESD扩大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1,P=0.303)。结论: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组数据显示ESD治疗早期胃癌无论是绝对适应证还是扩大适应证都跟手术疗效相当,但仍需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期 淋巴转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淋巴结转移阴性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武颖超 李沈 +3 位作者 汪欣 刘玉村 万远廉 黄珊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7-941,共5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接受直肠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阴性的11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预后影响因...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接受直肠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阴性的11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9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8.422,P=0.004)、浸润深度(T分期,χ2=9.448,P=0.024)、分化程度(χ2=26.571,P=0.000)、病理分型(χ2=4.712,P=0.030)、癌胚抗原水平(χ2=4.131,P=0.042)与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Wald=5.286,P=0.022)、浸润深度(T分期,Wald=5.741,P=0.017)、分化程度(Wald=7.172,P=0.007)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直肠癌患者,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淋巴转移 病理学 临床 外科手术 预后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静脉解剖位置分型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峻岭 刘树蓉 +9 位作者 郭小超 吴涛 陈国卫 王鹏远 姜勇 武颖超 孙烈 刘涛 左帅 汪欣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2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通过多层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回顾性分析左结肠动脉(LCA)与肠系膜下静脉(IMV)的解剖位置分型、IMV回流变异情况及IMV于根部以上水平的分支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11月92例患者(其中左半结肠癌8例、乙状结肠癌25... 目的:通过多层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回顾性分析左结肠动脉(LCA)与肠系膜下静脉(IMV)的解剖位置分型、IMV回流变异情况及IMV于根部以上水平的分支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11月92例患者(其中左半结肠癌8例、乙状结肠癌25例、直肠癌59例)的腹部CT增强扫描结果,并进行血管重建与术后录像复习。其中男56例,女36例,中位年龄63(54,72)岁。分别记录肠系膜下动脉(IMA)的分型、LCA/IMV分型及LCA、IMV至IMA根部的距离,IMV的回流汇入位置,IMV于根部以上的分支数量。通过卡方检验分析患者各指标之间与LCA/IMV解剖位置分型的相关关系。结果:MSCTA技术准确判断肠系膜动脉分型情况及LCA与IMV的位置关系准确率达98.91%。其中95.65%(88/92)的病例存在LCA,4例患者LCA缺如;1例患者IMV属于边缘型,85.06%(74/87)的IMV行走于LCA后方,余者走行于前方。IMA根部距LCA的距离平均为(30.11±11.85)mm,距IMV的距离平均为(24.77±10.36)mm。于IMA根部水平LCA走行于IMV外侧者最多,占37.50%(33/88),其次为交叉型(30.68%,27/88)、远侧型(17.05%,15/88)与内侧型(13.64%,12/88)。IMV、LCA边缘型最为少见,仅占1.14%(1/88)。LCA内侧型中,IMV距IMA根部的距离远于其他各型(P<0.05)。LCA远侧型中,LCA距IMA根部的距离远于其他各型(P<0.05)。IMV汇入脾静脉是最常见的回流模式,占55.43%(51/92);34.78%(32/92)的IMV汇入肠系膜上静脉;6.52%(6/92)的IMV汇入SMV与脾静脉交汇位置;3.26%(3/92)的IMV汇入空肠第一支静脉。IMA根部水平以上IMV有2个分支的最多,占51.09%(47/92);1个分支者次之,占25.00%(23/92);3个及以上分支者占20.65%(19/92);0个分支仅占3.26%(3/92)。单因素分析显示,LCA/IMV解剖位置分型与患者性别、身高、体重、BMI、IMV回流方式、IMV与LCA的前后关系等均不相关。结论:MSCTA技术能准确判断IMA、LCA与IMV的解剖位置分型。肠系膜下动、静脉血管解剖变异形式多样,LCA/IMV解剖位置分型与人体相关指标无明确相关关系,因此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前通过MSCTA技术了解上述情况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检查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左结肠动脉 肠系膜下静脉
下载PDF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非治愈性切除补充外科根治性手术的必要性分析
5
作者 丰硕 窦伟冬 +9 位作者 武颖超 陈国卫 吴涛 姜勇 王鹏远 张继新 蔡云龙 戎龙 张峻岭 汪欣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根治性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的104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04例患者...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根治性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的104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04例患者中在内镜切除后23例(22%)出现淋巴结转移和(或)有残留癌,其中单纯淋巴结转移12例,单纯残留癌7例,淋巴结转移和残留癌均有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侵犯、垂直切缘阳性、女性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肿瘤直径≥2 cm、抬举征阴性、浸润深度≥1000μm、水平切缘阳性、垂直切缘阳性是残留癌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管侵犯、垂直切缘阳性、女性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垂直切缘阳性是残留癌的独立危险因素。104例患者中位手术时间184(156~233)min,中位术中失血量50(20~100)ml,中位术后住院时间9(8~11)d。出现Clavein-dindoⅡ级以上并发症共7例,其中肺栓塞1例,吻合口瘘1例,淋巴瘘1例,肠梗阻2例,泌尿系感染2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的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Σ”法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No.253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峻岭 刘涛 +8 位作者 吴涛 陈国卫 姜勇 武颖超 孙烈 左帅 高渊 满谦 汪欣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6-206,共1页
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结扎水平的选择和No.253淋巴结的清扫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关键步骤。多项研究表明,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LCA)可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和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发... 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结扎水平的选择和No.253淋巴结的清扫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关键步骤。多项研究表明,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LCA)可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和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提高吻合口残端边缘动脉的压力,减少直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且D3淋巴结清扫术所获得的淋巴结总数与高位结扎IMA组没有显著区别[1⁃3]。然而,在保留LCA的情况下完整清扫No.253淋巴结,对于外科医师仍然是不小的挑战。这里,我们介绍一种腹腔镜下保留LCA的No.253淋巴清扫技术——“Σ”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 盆腔自主神经 淋巴清扫 淋巴结清扫 吻合口漏 高位结扎 外科医师 artery
原文传递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文杰 张峻岭 +8 位作者 郑航 武颖超 姜勇 王鹏远 陈国卫 吴涛 刘天野 张继新 汪欣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82-588,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primary duodenal adenocarcinoma,PDA)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PDA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PDA的19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primary duodenal adenocarcinoma,PDA)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PDA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PDA的19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到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91例PDA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最常见的主诉为腹痛、腹胀不适。预后分析显示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8%、44.6%、23.0%。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术前血清CA19-9水平、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TNM分期、手术方式是影响PD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PDA总体发病率较低,但是预后不佳,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手术治疗是治愈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 腺癌 病理学 临床 预后
原文传递
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武颖超 汪欣 +2 位作者 刘玉村 万远廉 黄珊君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86-589,共4页
目的研究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nery,IMA)根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IMA根部淋巴结清扫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2008年间接受直肠癌手术并进行IMA根部淋巴结清扫的105例... 目的研究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nery,IMA)根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IMA根部淋巴结清扫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2008年间接受直肠癌手术并进行IMA根部淋巴结清扫的10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与同期收治的未行IMA根部淋巴结清扫的204例直肠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9.5%(10/105),淋巴结有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20.0%,2/10)明显低于无转移者(76.9%,70/91)(x^2=21.54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5.764,P〈0.05)为pT3、pT4,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未分化的直肠癌患者(Wald=7.818,P〈0.05),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IMA根部淋巴结清扫与否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1.3%(72/101)和70.6%(142/2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99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9%(2/105)和7.4%(15/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8,P〈0.05)。结论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提高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是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肿瘤浸润深度为T3、T4,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未分化的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降低了局部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肠系膜下动脉 淋巴结切除术 结直肠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预后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武颖超 谢淼 +3 位作者 蔡云龙 吴涛 黄珊君 汪欣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61-564,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17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和5年生存率。结果178例早期...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17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和5年生存率。结果178例早期胃癌患者共有19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0. 7% o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 =4.804,P = 0.028)、浸润深度(χ^2 =8.176, P = 0. 003)、分化程度(χ^2 = 4. 333, P = 0. 037)、脉管癌栓(χ^2 = 9. 992, P = 0. 002)均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 =4. 954,P = 0. 026)和脉管癌栓(Wald =3. 966,/>=0.046)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8. 9%,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94.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0,P = 0.004)。结论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脉管癌栓有关,伴有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比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患者的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转移 预后
原文传递
蛋白酪氨酸激酶2对人大肠癌细胞生长和肺转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武颖超 郑启军 +3 位作者 汪欣 刘玉村 万远廉 朱静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50-1752,共3页
目的观察富含脯氨酸的蛋白酪氨酸激酶2(Pyk2)对人大肠癌细胞生长和肺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崩人大肠癌细胞株SW480,通过止义及反义eDNA稳定转染技术,分别构建Pyk2高表达和低表达的细胞SW480-Pyk2-和SW480-Pyk2-,并以未转染质粒和... 目的观察富含脯氨酸的蛋白酪氨酸激酶2(Pyk2)对人大肠癌细胞生长和肺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崩人大肠癌细胞株SW480,通过止义及反义eDNA稳定转染技术,分别构建Pyk2高表达和低表达的细胞SW480-Pyk2-和SW480-Pyk2-,并以未转染质粒和转染空质粒的SW480细胞作为对照。分别建辽裸鼠皮下种植瘤和肺转移模型。6周后,切取皮下种植瘤体并称重;切取肺转移标本,在显微镜下计数转移灶数目。结果Westernblot法证实Pyk2高表达、低表达及宅质粒细胞构建成功;SW480-Pyk2’组(MeanRank=6.19)皮下种植瘤质量明显低于SW480组(MeanRank=18.69)和SW480-Vector组(MeanRank=14.12),而SW480-PI,k2-组(MeanRank=27.00)日月显高于SW480组和SW480-vecto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646,P〈0.05);SW480-Pyk2’组(MeanRank=6.62)肺转移灶数目明显少于SW480组(MeanRank=16.06)和SW480-veetor组(MeanRank=14.94),SW480-Pyk2组(MeanRank=28.38)肺转移灶数目明显多于SW480组和SW480-vecto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48,P〈0.05);并且种植瘤质量和肺转移灶数与Pyk2的表达量均旱明显负相关(r=-0.776,-0.777,P〈0.05)。结论Pyk2在裸鼠体内能够抑制大肠痈细胞的生长和肺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蛋白酪氨酸激酶2 血行转移
原文传递
蛋白酪氨酸激酶Pyk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武颖超 郭宏杰 +3 位作者 汪欣 刘玉村 万远廉 朱静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5-427,共3页
目的观察蛋白酪氨酸激酶Pyk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yk2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Pyk2表达的差异。应用质粒转染的方法,将质粒PKH3-Pyk2和PKH3-PKM(PKM,dominant... 目的观察蛋白酪氨酸激酶Pyk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yk2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Pyk2表达的差异。应用质粒转染的方法,将质粒PKH3-Pyk2和PKH3-PKM(PKM,dominant-negative Pyk2 mutant)转染胃癌细胞系BGC-803,观察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变化,探讨Pyk2在胃癌中作用机制。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yk2蛋白在2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很低或几乎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Pyk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P〈0.05)。转染PKH3-Pyk2质粒后,对凋亡抑制蛋白bcl-2影响不明显,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升高。结论Pyk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高表达,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Pyk2可能通过上调bax蛋白的表达而促进胃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蛋白酪氨酸激酶 脱噬作用
原文传递
Hic-5/ARA55抑制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武颖超 汪欣 +2 位作者 刘玉村 万远廉 朱静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43-846,共4页
目的研究Hic-5/ARA55对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已稳定转染Hic-5/ARA55的大肠癌细胞系(Lovo-Hic-5/ARA55组)的细胞周期,用未转染质粒(Lovo组)和转染空质粒的Lovo细胞(Lovo-Vector组)作为对照。Weste... 目的研究Hic-5/ARA55对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已稳定转染Hic-5/ARA55的大肠癌细胞系(Lovo-Hic-5/ARA55组)的细胞周期,用未转染质粒(Lovo组)和转染空质粒的Lovo细胞(Lovo-Vector组)作为对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之间主要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差异,Luciferase Assay进一步研究Hic-5/ARA55与细胞周期蛋白的作用机制。建立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7周后切取瘤体并称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皮下种植瘤的Hic-5/ARA55及相关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Lovo-Hic-5/ARA55组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明显延迟,并且细胞周期蛋白P27表达升高,Lueiferase Assay证明Hic-5/ARA55在转录水平上调P27的表达。Lovo-Hic-5/ARA55组皮下种植瘤质量[(0.33±0.23)g]明显低于Lovo组[(1.20±0.39)g]和Lovo-Vector组[(1.30±0.49)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vo-Hic-5/ARA55组种植瘤Hic-5/ARA55和P27均高表达,而Lovo组和Lovo-Vector组均低表达或阴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Hic-5/ARA55和P27的表达呈正相关(r=0.816,P〈0.05)。结论Hic-5/ARA55在体外和裸鼠体内均通过在转录水平上调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的表达来抑制大肠癌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肿瘤生长 Hic-5/ARA55 P27
原文传递
Hic-5/雄激素受体相关蛋白55对大肠癌细胞和皮下种植瘤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颖超 汪欣 +2 位作者 刘玉村 万远廉 朱静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27-1028,共2页
目的 观察Hic-5/雄激素受体相关蛋白55(ARA55)对大肠癌细胞和皮下种植瘤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LoVo细胞、稳定转染空质粒和稳定转染Hic-5/ARA55质粒的LoVo细胞的细胞器、细胞连接等超微结构.建立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 目的 观察Hic-5/雄激素受体相关蛋白55(ARA55)对大肠癌细胞和皮下种植瘤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LoVo细胞、稳定转染空质粒和稳定转染Hic-5/ARA55质粒的LoVo细胞的细胞器、细胞连接等超微结构.建立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7周后收取瘤体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瘤体的细胞器、细胞连接等超微结构.结果 电子显微镜下显示LoVo-Hic-5/ARA55组细胞和种植瘤体细胞连接数量增多,并且发育良好;胞质中的细胞器较多,主要为粗面内质网.LoVo、LoVo-Voctor组细胞和种植瘤体细胞连接少,且发育不良;胞质中的细胞器少,但游离核糖体丰富.结论 Hic-5/ARA55可使大肠癌细胞的细胞连接数量增加且发育良好,细胞向成熟发展,这可能是Hic-5/ARA55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雄激素受体 电镜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和肝转移能力的影响
14
作者 武颖超 文龙 +1 位作者 朱静 汪欣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对人胰腺癌细胞生长和肝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表达FGF5的人胰腺癌PANC-1细胞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大肠癌实验室提供),通过短发卡RNA(shRNA)稳定转染技术,构建FGF5低表达细胞系PANC-1-FGF5-,...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对人胰腺癌细胞生长和肝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表达FGF5的人胰腺癌PANC-1细胞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大肠癌实验室提供),通过短发卡RNA(shRNA)稳定转染技术,构建FGF5低表达细胞系PANC-1-FGF5-,并以未转染质粒和转染对照粒的PANC-1细胞作为对照。通过皮下注射各组细胞建立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通过脾脏内注射各组细胞建立肝转移模型,6周后切取皮下种植瘤体并称重,切取肝转移标本,计数肝转移灶数目。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裸鼠皮下种植瘤质量和肝转移灶个数的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各组裸鼠皮下种植瘤质量和肝转移灶个数与各组细胞FGF5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证实FGF5低表达及对照质粒细胞构建成功;PANC-1-FGF5-组皮下种植瘤质量[(0.42±0.19)g]明显低于Pan-1组[(1.35±0.45)g]和PANC-1-Vector组[(1.32±0.3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06,P<0.01);PANC-1-FGF5-组肝转移灶数目[(7.50±4.11)个]明显少于PANC-1组[(26.25±9.78)个]和PANC-1-Vector组[(26.25±9.7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71,P<0.01);种植瘤质量和肝转移灶数与FGF5的表达量成正相关(r=0.818、0.806,P<0.01)。结论FGF5在裸鼠体内能够促进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肝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转移 生长 转染
原文传递
局部复发直肠癌手术根治性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峻岭 吴涛 +8 位作者 陈国卫 王鹏远 姜勇 汤坚强 武颖超 潘义生 刘玉村 万远廉 汪欣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2-479,共8页
目的:探讨影响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肿瘤手术根治性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LRRC患者病例资料。术前根据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对盆壁的累及情况行"... 目的:探讨影响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肿瘤手术根治性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LRRC患者病例资料。术前根据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对盆壁的累及情况行"北大医院F分型",即将骨盆划分为前方、两侧盆壁和骶骨4个方向,根据盆壁累及程度分为F0(无累及盆壁,肿瘤累及临近脏器或向前方侵犯泌尿、生殖器官或小肠)、F1(肿瘤累及一个方向的盆壁,如骶骨、两侧盆壁之一)、F2(累及两个方向的盆壁)和F3(累及3个方向的盆壁)。病例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及活检病理学检查(穿刺或肠镜活检)确诊为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2)随访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3)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排除因心肺等功能不全无法耐受手术治疗、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为F3或有远处转移的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对肿瘤的手术根治性进行评价。患者术后每12个月进行随访。影响肿瘤根治性的单因素风险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风险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于预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共计入组111例LRRC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52例,复发年龄≥65岁者36例,癌胚抗原水平≥15μg/L者48例。根据"北大医院F分型"结果,F0、F1和F2患者分别有70例、38例和3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8例,后盆腔脏器切除术32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51例(其中联合骶尾骨切除1例)。根据术后病理评价,R0、R1和R2切除分别为83例、20例和8例。单因素分析提示,LRRC的手术根治性与LRRC手术方式、北大医院F分型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北大医院F分型为F1~2是不能完成R0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256,95%CI:8.572~161.912,P<0.001)。全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5%(25/111),围手术期病死率1.8%(2/111),LRRC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7.8%(42/111)。全组患者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1.2%和21.9%,其中LRRC术后化疗组与未予化疗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2.7%与32.4%(P=0.005);癌胚抗原水平<15μg/L与≥15μg/L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2.9%与24.3%(P<0.001);R0、R1和R2切除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9.8%、21.3%和8.5%(P=0.002);F0、F1和F2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2.7%、22.0%和0(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根治性(HR=2.088,95%CI:1.095~3.979,P=0.025)、术前癌胚抗原水平(HR=1.857,95%CI:1.157~2.980,P=0.010)和是否接受术后辅助化疗(HR=1.826,95%CI:1.137~2.934,P=0.013)是影响LRR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LRRC手术必须严格限制手术适应证。评估复发肿瘤累及盆壁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手术根治性。术前较低的癌胚抗原水平、提高肿瘤手术根治性和术后辅助化疗是延长LRRC患者总生存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局部复发 全盆腔脏器切除 多学科会诊 根治性切除
原文传递
中下段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转移情况与转归 被引量:22
16
作者 万远廉 潘义生 +4 位作者 刘玉村 汪欣 吴涛 武颖超 黄珊君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简称侧方转移)的规律和预后。方法对1990~2001年经根治性切除证实侧方转移的2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0%(17/20)的患者为直肠系膜和/或根部淋巴转移加侧方转移,1...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简称侧方转移)的规律和预后。方法对1990~2001年经根治性切除证实侧方转移的2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0%(17/20)的患者为直肠系膜和/或根部淋巴转移加侧方转移,15.0%(3/20)的患者为单纯侧方转移。侧方转移率依次为闭孔动脉45.0%(9/20)、髂内动脉40.0%(8/20)、髂总动脉20.0%(4/20)、髂外动脉15.0%(3/20)和腹主动脉分叉淋巴结5.0%(1/20)。75.0%的患者发生术后远处转移或远处转移合并盆腔局部复发,其中83.3%发生于术后2年内。患者平均生存期21.6个月,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6.7%和0。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侧方转移不仅是盆腔局部病变,还可能是属于全身病变的一部分,提示直肠癌远处转移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下段直肠癌 盆腔侧方淋巴转移 临床转归 预后 根治性切除术
原文传递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危险因素分析及CT诊断的作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峻岭 郭小超 +7 位作者 张继新 刘婧 吴涛 王鹏远 陈国卫 姜勇 武颖超 汪欣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9-424,共6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Dixon术)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以及CT诊断吻合口漏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52例直肠癌患者Dixon术后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Dixon术)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以及CT诊断吻合口漏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52例直肠癌患者Dixon术后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有无糖尿病、术前有无低血红蛋白血症(Hb〈90g/L)、术前有无低白蛋白血症(Alb〈35g/L)、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有无新辅助治疗、手术方式、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以及是否行预防性性造口对Dixon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单因素分析采用x。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分类自变量logistic回归。结果全部患者中,男性281例,女性171例,中位年龄64(18~88)岁。其中有47例(10.4%)术后发生吻合口漏,诊断吻合口漏的中位时间是术后6.5(3—31)d。出现吻合口漏后,1例因呼吸衰竭,在术后1个月内死亡;11例行二次挽救性造口手术治疗,第2次保护性造口手术距离第1次手术的中位时间为7(2~34)d,术后均恢复顺利,并均在术后2年内完成造口还纳术;其余35例予以抗感染、腹腔冲洗等保守治疗并获得痊愈。无吻合口漏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8.4±2.4)d。明显短于术后吻合口漏组(34.6±1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7,P=0.0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8kg/m^2(χ^2=7.550,P=0.000)、糖尿病(χ^2=5.055,P=0.025)、术前Hb〈90g/L(χ^2=5.718,P=0.017)、术前Alb〈35g/L(χ^2=8.096,P=0.004)、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cm(χ^2=8.205,P=0.004)及术中结扎左结肠动脉(χ^2=16.540,P=0.000)与Dixon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8kg/m^2(OR=1.758,95%CI:1.265~2.454,P=0.021)、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cm(OR=1.530,95%CI:1.035~2.117,P=0.037)和术中结扎左结肠动脉(OR=1.551,95%CI:1.035~2.131,P=0.042)是影响Dixon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CT检查Dixon术后吻合口漏的灵敏度为91.2%(31/34),术后7dCT检查吻合口漏的假阳性率为0。结论BMI≥28kg/m^2,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cm以及结扎左结肠动脉的直肠癌患者Dixon术后易出现吻合口漏;推荐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于术后7d行CT检查确认吻合口愈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 直肠癌前切除术 吻合口漏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牛丽云 张峻岭 +7 位作者 刘天野 吴涛 陈卫国 姜勇 武颖超 王鹏远 潘义生 汪欣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S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51例结直肠SC患者病历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进行总结。结直肠Sc诊断标准如下:(1... 目的探讨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S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51例结直肠SC患者病历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进行总结。结直肠Sc诊断标准如下:(1)每个病灶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2)癌灶间有正常肠黏膜的肠壁相隔(一般以〉5em为限);(3)肿瘤与正常黏膜问有异型细胞及异常腺体所构成的移行带;(4)每个癌灶均为浸润癌(即除外原位癌);(5)需除外一癌灶为另一癌灶的转移或复发癌;(6)除外家族性腺瘤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多原发性结直肠癌;(7)两癌灶同期确诊,或确诊间隔不超过半年。结果51例结直肠SC患者占同期收治的所有结直肠癌的3.5%(51/1452)。其中男32例,女19例,发病年龄(63±13)(29~82)岁。46例(90.27%)为二原癌,3例(5.9%)为三原癌,2例(3.9%)为四原癌。23例(45.1%)合并结直肠息肉,4例(7.8%)合并结直肠外器官恶性肿瘤。肿瘤分期I期7例(13.7%),Ⅱ期15例(29-4%),Ⅲ期24例(47.1%)、Ⅳ期5例(9.8%)。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结肠次全切除术16例,右半结肠扩大切除术8例,左半结肠扩大切除术5例,右半结肠切除加直肠前切除(Dixon)术8例,Dixon术2例,腹会阴联合切除(Miles)术4例,Dixon加乙状结肠切除术4例,右半结肠切除加乙状结肠切除术4例。术后根据病情予以辅助化疗及支持治疗。全组共有结直肠癌灶105个,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段(25个,23.8%),直肠段(24个,22.9%)和升结肠段(22个,21.0%),另有4个癌灶为结直肠外恶性肿瘤。本组结直肠SC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癌为主(86/105,81.9%)。中位随访43.5月,10例出现局部复发,6例发生肝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65岁(OR=22.757,95%CI:1.562~331.543,P=0.022)、未分化癌或黏液腺癌(OR=27.174,95%CI:2.834。260.512,P=0.004)、Ⅲ-Ⅳ期(OR=29.626,95%CI:3.216~272.884,P=0.003)是结直肠SC术后5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但SC肿瘤病灶数目和手术方法与复发转移没有关系(P=0.564。P=0.513)。本组结直肠SC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和64.7%。结论结直肠SC以二原癌为主,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段和直肠段。应重点加强年龄较小、病理类型差和肿瘤分期晚的结直肠SC患者的术后监测,防范复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多原发 同时性 诊断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策略30年变迁:单中心289例治疗体会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汤坚强 李华玉 +9 位作者 刘涛 张峻岭 左帅 孙烈 武颖超 姜勇 陈国卫 吴涛 万远廉 汪欣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89-896,共8页
目的对于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的手术指征、清扫区域和处理原则,东西方国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回溯单中心LLND策略的30年变迁和分析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旨在为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合理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 目的对于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的手术指征、清扫区域和处理原则,东西方国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回溯单中心LLND策略的30年变迁和分析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旨在为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合理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历史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990-2019年30年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行直肠癌根治术加LLND的2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每10年为一个阶段,将患者分为3个组,其中1990-1999年组89例,2000-2009年组92例,2010-2019年组108例。观察指标:(1)患者基线资料;(2)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3)LLND情况;(4)术后生存情况以及侧方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结果 289例LLND手术患者占同期4 542例直肠癌患者的6.3%,3个时间段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除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溃疡型肿瘤以及新辅助放化疗者的比例逐年代增加;其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手术占比和单侧LLND比率逐年代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逐年代降低。289例患者共完成483次侧方清扫,其中单侧清扫组95例,双侧清扫组194例;侧方淋巴结转移率24.6%(71/289)。3组LLND同期占比逐年代降低[9.9%(89/898)比8.0%(92/1 154)比4.3%(108/2 490),χ^(2)=40.159,P<0.001]。髂内及闭孔区域淋巴结中位清扫数目逐年代增加(2比3比3,P<0.001),但髂总及髂外区域淋巴结中位清扫数目则明显减少(4比3比2,P=0.014)。71例(24.6%)患者侧方淋巴结阳性,2010—2019年组侧方淋巴结阳性率显著高于前两个年代组[37.0%(40/108)比16.9%(15/89)和17.4%(16/92),P=0.001]。侧方淋巴结阳性患者总体生存和无病生存显著劣于阴性患者(均P<0.001)。在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单纯髂内动脉淋巴结转移单纯闭孔动脉淋巴结转移和髂外或髂总动脉淋巴结转移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0.9%、27.2%和0(P=0.028),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8.3%、16.0%和0(P=0.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髂外或髂总区域转移是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总体生存(HR=1.649,95% CI:1.087~2.501)和无瘤生存(HR=1.714,95% CI:1.173~2.504)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不同年代组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OS和D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近10年直肠癌LLND比例较前显著下降,但由于通过术前影像检查富集于可疑侧方淋巴结转移病例,侧方淋巴结清扫阳性率却显著升高,总体预后亦未受影响。髂内动脉和闭孔动脉淋巴结可视为区域淋巴结,经LLND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预后;对可疑髂外动脉或髂总动脉淋巴结转移者,LLND的意义有待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侧方淋巴结清扫 侧方淋巴结转移 预后
原文传递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治疗原发性T4b期直肠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涛 文龙 +6 位作者 张继新 武颖超 姜勇 陈国卫 汪欣 黄珊君 万远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65,共7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盆腔脏器切除术在原发性T4b期直肠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并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TPE)的原发性T4b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纳...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盆腔脏器切除术在原发性T4b期直肠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并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TPE)的原发性T4b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纳入标准为:术前临床分期(cTNM)分期为cT4b期的原发性直肠癌,且仅向前壁侵犯;肿瘤下缘距肛缘10cm以内;接受TPE术,且病理证实为R0切除。排除复发性直肠癌、远处转移者以及合并非直肠肿瘤而行TPE者。按是否行新辅助放化疗(nCRT)分为nCRT组(13例)和非nCRT组(18例)。nCRT组接受术前长程放疗(总剂量50Gy,分割25次),同步口服卡培他滨,在新辅助放化疗结束6~8周后行TPE;非nCRT组则直接手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及病理情况、以及局部复发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比较两组生存情况。结果共纳入31例患者,nCRT组13例,非nCRT组18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时长、术前基础疾病、体质指数、吸烟比例以及肿瘤距肛缘的距离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nCRT组与非nCRT组患者保肛比例分别为30.8%(4/13)和38.9%(7/18)(P=0.468),中位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0ml和800ml(P=0.644),手术时间分别为(531.7±137.2)min和(498.0±90.1)min(P=0.703),术后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8d和14d(P=0.400),术后30d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1%(3/13)和38.9%(7/18)(P=0.452),术后腹腔脓肿发生率分别为15.4(2/13)和0(P=0.168),术后二次手术比率分别为7.7%(1/13)和11.1%(2/18)(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组术后病理ypT4b比例为58.1%(18/31),其中nCRT组53.8%(7/13),非nCRT组61.1%(11/1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1)。nCRT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3.5±5.9)枚,明显少于非nCRT组(23.0±11.8)枚(P=0.013)。nCRT组中无病理完全缓解(ypCR)病例,13例患者肿瘤消退分级(TRG)2、3、4、5级分别为1例(7.7%)、6例(46.2%)、5例(38.5%)和1例(7.7%)。全组中位随访时间33(2~115)个月,随访率93.5%(29/31),nCRT组与非nCRT组各失访1例。全组3年无病生存率为43.5%,nCRT和非nCRT组分别为43.6%和4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3);全组3年总体生存率为51.1%,nCRT和非nCRT组分别为45.7%和54.7%,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53)。nCRT和非nCRT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8.3%(1/12)和5.9%(1/17),远处转移率分别为50.0(6/12)和41.2%(7/1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1.000和P=0.865)。结论对于通过联合脏器切除可达到R0切除的原发性T4b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并未体现出肿瘤降期、降低局部复发率、改善生存率的优势,反而有增加术后并发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T4b期 新辅助放化疗 全盆腔脏器切除术 肿瘤消退分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