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振兴视角下传统民居的“三化”改造思考--以川西林盘柳街镇何家院子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松睿 张恪 +2 位作者 段勋 蒋何港 帅一 《新西部》 2018年第11期79-81,共3页
川西林盘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历史上的重要瑰宝.应重新挖掘、重塑林盘内的灌区文化、乡土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将文化理念注入到何家院子村庄环境生态化、外部空间乡土化、室内适度现代化的改造中去.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 川西林盘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历史上的重要瑰宝.应重新挖掘、重塑林盘内的灌区文化、乡土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将文化理念注入到何家院子村庄环境生态化、外部空间乡土化、室内适度现代化的改造中去.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使林盘文化历久弥新,从而更好地传承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化 传统民居 “三化” 川西 改造 精神文化需求 生态文化 农耕文化
下载PDF
铁介导的土壤有机碳固持和矿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段勋 李哲 +1 位作者 刘淼 邹元春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铁作为有机碳矿物保护的核心元素之一,不仅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结构及其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其氧化还原动态变化也驱动着有机碳的周转过程。从铁介导的有机碳固持机制、铁结合态有机碳稳定程度的影响因素以及铁氧化还原过程驱动的有机碳矿化... 铁作为有机碳矿物保护的核心元素之一,不仅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结构及其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其氧化还原动态变化也驱动着有机碳的周转过程。从铁介导的有机碳固持机制、铁结合态有机碳稳定程度的影响因素以及铁氧化还原过程驱动的有机碳矿化机制3个方面对铁—碳耦合关系进行了梳理分析。首先,铁介导的有机碳固持机制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矿物学特性,能够通过吸附、络合、共沉淀和夹层复合等方式形成铁结合态有机碳,从而对有机碳起到直接的矿物保护作用。此外,铁氧化物还可以作为胶结剂促进团聚体形成,或通过改变环境pH进而间接保护有机碳。其次,铁结合态有机碳的稳定性主要受其自身性质(铁的矿物学特征、碳铁比、与有机碳的结合方式)、铁还原菌的种类以及小分子有机物的影响。第三,铁介导的有机碳矿化过程主要包括铁异化还原介导的有机碳矿化过程,以及由Fe(Ⅱ)化学氧化驱动的芬顿/类芬顿反应所生成的羟基自由基导致的非选择性有机碳矿化过程。但是,铁氧化物也能通过与外源输入碳复合形成铁结合态有机碳从而抑制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以及通过降低酚氧化酶活性而减缓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因此,铁氧化物的矿物学特性和氧化还原敏感性对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具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未来铁—碳耦合关系研究应该加强的方向,旨在深入解析铁介导的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内在机制,为土壤的固碳减排以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化物 土壤有机碳 铁—碳耦合 铁异化还原 芬顿反应
原文传递
闽江河口潮滩沼泽湿地沉积物铁的形态和空间分布 被引量:8
3
作者 段勋 罗敏 +2 位作者 黄佳芳 刘育秀 胡颖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780-3791,共12页
滨海潮滩沉积物铁异化还原过程对有机质代谢及生源要素(C、N、P、S、O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潮滩湿地为研究对象,对高、中、低潮滩0~80 cm深度内与铁异化还原相关的不同形态铁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进行分... 滨海潮滩沉积物铁异化还原过程对有机质代谢及生源要素(C、N、P、S、O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潮滩湿地为研究对象,对高、中、低潮滩0~80 cm深度内与铁异化还原相关的不同形态铁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定形Fe(Ⅲ)((39.3±5.3)μmol·g^(-1))和晶质Fe(Ⅲ)((84.2±10.7)μmol·g^(-1))主要分布在高潮滩,并沿着向海方向减少;铁的硫化物FeS((15.3±2.8)μmol·g^(-1))和Fe S2((6.0±1.1)μmol·g^(-1))集中分布在中、低潮滩;非硫Fe(II)((111.7±12.8)μmol·g^(-1))富集在整个潮滩剖面上,且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孔隙水Fe^(2+)((3.7±0.7)mmol·L^(-1))与Fe S2、SO_4^(2-)和pH相关,说明Fe^(2+)可能与黄铁矿的水解有关.不同形态铁在高、中、低潮滩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布异质性.高潮滩铁异化还原的强度大于硫酸盐异化还原,但沿着向海方向,硫酸盐异化还原的潜势逐渐增加.本研究证明了潮汐水文和高程对潮滩湿地铁的迁移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异化还原 硫酸盐异化还原 有机质代谢 潮滩湿地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