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与现代──大学语文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被引量:1
1
作者 段庸生 《西部论坛》 1999年第S1期37-38,41,共3页
文章分析了我国知识教育论向主体教育论转向过程中的庸俗化倾向。从学科教学论角度指出大学语文的非课堂程序调控因素,从价值导向、人格心理与理想追求阐述了与素质教育的范畴的关系。
关键词 知识教育论 主体教育论 厚德载物 生命意识 文章经国
下载PDF
采:小说发生与古小说民族特征的文化成因
2
作者 段庸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50-54,共5页
关于古小说起源的诸多学术观念存在起源绝对化的问题,原因是忽略了对小说发生过程的研究。"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古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其发生... 关于古小说起源的诸多学术观念存在起源绝对化的问题,原因是忽略了对小说发生过程的研究。"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古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其发生相通,故"采"对于古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古小说发生过程,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古小说的一个"观念",采录也成为古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这决定了古小说的民族特征及文化成因:内容上"博"、"杂";在结构上崇尚"小";创作时持非正统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小说 发生 民族特征 文化成因
下载PDF
发生学语义下中国古小说特征分析
3
作者 段庸生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年第11期67-71,共5页
在古小说起源研究中的诸多学术观念存在起源绝对化的问题,原因是忽略了小说发生过程的研究。"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古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其发... 在古小说起源研究中的诸多学术观念存在起源绝对化的问题,原因是忽略了小说发生过程的研究。"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古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其发生相通,故"采"对于古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古小说发生过程,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录也成为古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决定了古小说的民族特征及文化成因:内容上"博"、"杂";在结构上崇尚"小";创作时非正统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 观念 古小说
下载PDF
档案叙事:民国海关档案中的浪沉事件与九五惨案及其前后
4
作者 段庸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0-89,共10页
晚清至民国期间,长江腹地宜昌、重庆、万县先后成为海关,外轮(商船、炮舰)往来长江,浪沉华轮或木船事件频发,引发为万县九五惨案。民国万县海关档案呈现了惨案前后的过程:惨案因浪沉事件累积爆发;惨案发生后,汇集中共地下党、社会法团... 晚清至民国期间,长江腹地宜昌、重庆、万县先后成为海关,外轮(商船、炮舰)往来长江,浪沉华轮或木船事件频发,引发为万县九五惨案。民国万县海关档案呈现了惨案前后的过程:惨案因浪沉事件累积爆发;惨案发生后,汇集中共地下党、社会法团、军阀等各种力量,川渝地区甚至全国联动,形成继五卅惨案后新一轮中华民族反帝爱国运动;事件前后所触及的社会各方力量交织,利益诉求不同,以杨森为代表的军阀集团出于军阀自身利益,最终放弃斗争;中、英政府在事件中均存在变数,英国政府顾忌在华利益,外交策略上希望尽快和谈解决,解决事件的走向有可能朝着利于中方的方向发展,然而民国政府没有把握住方向趋势做出正确的决策,海关的和谈建议及调解也影响了民国政府决策,事件最终走向了损害民族利益的不利方向。海关档案记载了事件发生及谈判的诸多细节,还原了中国遭遇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局变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关档案 浪沉 九五惨案 反帝爱国 启示
下载PDF
生命自救与元杂剧的艺术法则
5
作者 段庸生 熊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41-42,共2页
生命自救与元杂剧的艺术法则中文系九○级研究生段庸生,熊笃指导教师本文选自硕士学位论文《论元杂剧的主体心态与生命自救特征》的第四部分。全文包括“元代社会与杂剧主体”、“元代思想与杂剧主体”、“元杂剧的观念和目的”、“生... 生命自救与元杂剧的艺术法则中文系九○级研究生段庸生,熊笃指导教师本文选自硕士学位论文《论元杂剧的主体心态与生命自救特征》的第四部分。全文包括“元代社会与杂剧主体”、“元代思想与杂剧主体”、“元杂剧的观念和目的”、“生命自救与元杂剧的艺术去则”四部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艺术法则 元代社会 大团圆结局 王粲登楼 一本四折 叙事文学 戏剧冲突 荐福碑 中国古典戏剧
下载PDF
生命自救与元剧主体的观念目的
6
作者 段庸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47-57,共11页
从表现论的文学观念看,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作家精神个性的产物,反映了作家的经历、情感体验及无意识心理。主体生命对作品的渗透成为创作过程中共同的心理现象,作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与主体生命的渗透密切相关,因而了解主体创作... 从表现论的文学观念看,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作家精神个性的产物,反映了作家的经历、情感体验及无意识心理。主体生命对作品的渗透成为创作过程中共同的心理现象,作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与主体生命的渗透密切相关,因而了解主体创作动机以及主体生命的渗透情况,有助于把握作品本身的意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动机 元杂剧 文学作品 窦娥 陈抟高卧 任风子 倩女离魂 无意识心理 变态行为 周荣祖
下载PDF
《三国演义》结构艺术溯源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段庸生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48,共11页
本文探讨了结构与小说的渊源关系;分析了小说结构由“小”的自由洒脱到有意为小说的精心构建;认识到“讲”的叙事模式对《三国演义》结构的规定性影响,而这种规定性影响对于中国小说的结构艺术具有发轫意义。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历史演义 结构艺术 叙事模式 体裁形式 “说话”模式 美学特征
下载PDF
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 被引量:7
8
作者 段庸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19-122,共4页
秦良玉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巾帼人物,生平事迹于正史可征。而关于描写秦良玉的诗、词、文,从清人至今人,见于巴渝方志之文存中尚多。考见这些文存,可见其与史统内容相异的文化特征,但这种相异正是巴渝文化把秦良玉作为巾帼英雄进行的认同... 秦良玉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巾帼人物,生平事迹于正史可征。而关于描写秦良玉的诗、词、文,从清人至今人,见于巴渝方志之文存中尚多。考见这些文存,可见其与史统内容相异的文化特征,但这种相异正是巴渝文化把秦良玉作为巾帼英雄进行的认同与变异。故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是巴渝英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渝文存 秦良玉 方志
下载PDF
《史通》“偏记小说”类目厘定的文学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段庸生 《晋阳学刊》 CSSCI 2010年第5期123-125,共3页
刘知几《史通》在分析正史"六家""二体"时,对"偏记小说"进行了"十类"类目厘定,第一次比较明确地确认了文言小说的类目,是对于《汉志》有"小说家"类而无细目厘定的发展,为《四库提要... 刘知几《史通》在分析正史"六家""二体"时,对"偏记小说"进行了"十类"类目厘定,第一次比较明确地确认了文言小说的类目,是对于《汉志》有"小说家"类而无细目厘定的发展,为《四库提要》小说类目厘定提供了借鉴。其目录学的意义已有共识,而对于文学的意义则研究较少。《史通》"偏记小说"类目厘定的文学意义在于:体认了"偏记小说"的琐碎藂残,并认识到琐碎藂残的原因,抓住了唐前小说的体裁特征;从"以叙事为宗"出发,分析了史家叙事与小说叙事的根本性区别,以及小说"可观"审美功能的不可替代性,这正是唐后小说的发展方向,为唐后小说的繁荣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通 偏记小说 类目
下载PDF
王士祯巴渝诗文论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段庸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28-132,共5页
王士祯继钱谦益后主盟清代诗坛数十年,领袖"神韵说"。仕途游历中两次旅蜀,踏足渝州、涂山、瞿唐三峡、巫山十二峰等巴渝形胜,写下了大量描写巴渝自然风物及怀古感时之作;得山川形胜之助,为诗为文,格调激越,气韵沉健,有别于&qu... 王士祯继钱谦益后主盟清代诗坛数十年,领袖"神韵说"。仕途游历中两次旅蜀,踏足渝州、涂山、瞿唐三峡、巫山十二峰等巴渝形胜,写下了大量描写巴渝自然风物及怀古感时之作;得山川形胜之助,为诗为文,格调激越,气韵沉健,有别于"兴到神会"之"神韵",是王士祯诗文风格之变化。独立取裁王士祯"巴渝诗文"而深究,实属首举,是王士祯研究的丰富,也是巴渝文化研究的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士祯 巴渝 诗歌
下载PDF
《史通》“偏记小说”类目厘定评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庸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18-122,共5页
刘知几《史通》在分析正史“六家”“二体”时,把“为体不纯”的史之杂作为“偏记小说”,并对其进行了类目厘定,这是关于中国古小说第一次明确的类目划分;其所分“十类”,虽然不尽科学,但是体认了“偏记小说”琐碎(?)残,并认识到琐碎(?... 刘知几《史通》在分析正史“六家”“二体”时,把“为体不纯”的史之杂作为“偏记小说”,并对其进行了类目厘定,这是关于中国古小说第一次明确的类目划分;其所分“十类”,虽然不尽科学,但是体认了“偏记小说”琐碎(?)残,并认识到琐碎(?)残的原因,抓住了唐前小说的体裁特征;从“以叙事为宗”出发,分析了史家叙事与小说叙事的根本性区别,以及小说“可观”审美功能的不可替代性,这正是唐后小说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通 偏记小说 类目
下载PDF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的文学原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段庸生 《求索》 CSSCI 2003年第1期181-184,共4页
纪昀在《四库全书》中对已经风行百余年的《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后人一直为之鸣冤叫屈。而究其原因 ,人们多认为是政治思想意识不同所致 ,即是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斗争的产物。其实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 ,本身包含了中... 纪昀在《四库全书》中对已经风行百余年的《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后人一直为之鸣冤叫屈。而究其原因 ,人们多认为是政治思想意识不同所致 ,即是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斗争的产物。其实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 ,本身包含了中国文言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因素 ;纪昀对《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不仅约束了文人对文言小说的游戏态度 ,而且也顺应了当时文言小说急需规范的社会现状 ;同时 ,纪昀在排斥蒲松龄时 ,推出“雅驯”与“简淡数言 ,自然妙远”的正面主张 ,这正是文言小说面对白话小说及戏曲的挤压而突出自身艺术个性寻求生存空间的一种必然呼声。可见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不仅有其合理的一面 ,而且对于以后文言小说创作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昀 《四库全书》 《聊斋志异》 文言小说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流派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庸生 《晋阳学刊》 CSSCI 2012年第5期128-131,145,共5页
文言小说在清代康乾时期,由于蒲松龄与纪昀小说的终极影响,而形成双峰对峙、又群峰拱卫的格局;在相互争鸣中,文言小说流派轮廓凸显,可称之为藻绘派与尚质派,而非拟晋与拟唐;两派在作家生态、小说寄托与小说风格上皆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文言小说 流派 藻绘 尚质
下载PDF
古代小说中的孔子形象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庸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6-89,共4页
Confucius is a wise man in history but he is a common art image in ancient Chinese novels, so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of the image of Confucius between history and novels. The popularity of Confucius in novels has d... Confucius is a wise man in history but he is a common art image in ancient Chinese novels, so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of the image of Confucius between history and novels. The popularity of Confucius in novels has different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respect for Confucius and from disrespect for Confucius, which is the appearance of vivid civil ideas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ful in seeking recreation of senses and indicates the recognizing and evolution i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孔子 俚趣 通俗化
下载PDF
文言小说的观念:“采” 被引量:1
15
作者 段庸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95-99,共5页
“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文言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在方式上是相通的,故“采”对于文言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文言小说创作实际状况,发现文言小说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文言小说... “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文言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在方式上是相通的,故“采”对于文言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文言小说创作实际状况,发现文言小说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文言小说的一个“观念”,采录也成为文言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以上方面,决定了文言小说内容上的“博”、“杂”,在结构上的“小”及作家非正统心态三个本质的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文言小说
下载PDF
宋人传奇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段庸生 《西部论坛》 2000年第S1期80-81,共2页
宋人传奇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退“女祸”而重主观原因,一改唐人传奇重客观而轻 主客的审视眼光。作品中的“劝惩”,不是道学家的简单说教,而是对小说社会功能的重视 ,是对唐人小说追求感官娱乐享受的一种反正。而宋人传奇的俗化则反... 宋人传奇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退“女祸”而重主观原因,一改唐人传奇重客观而轻 主客的审视眼光。作品中的“劝惩”,不是道学家的简单说教,而是对小说社会功能的重视 ,是对唐人小说追求感官娱乐享受的一种反正。而宋人传奇的俗化则反映出文言小说在市民 文化氛围中求取生存发展的积极姿态,这种俗化的变迁,规定着中国小说发展的主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奇 女祸 劝惩
下载PDF
古代方志文存的内容及价值——以重庆地区古代方志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庸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70-77,共8页
古代方志文存是指古代方志中的文学书写,是方志的“文学存在”。从内容角度而言,包括艺文志、人物纪传、轶事(方外)以及舆图、沿革中的故事性描写;从文献角度而言,具有发现新材料、形成学术新增长的文献价值;从文学角度而言,具有地域文... 古代方志文存是指古代方志中的文学书写,是方志的“文学存在”。从内容角度而言,包括艺文志、人物纪传、轶事(方外)以及舆图、沿革中的故事性描写;从文献角度而言,具有发现新材料、形成学术新增长的文献价值;从文学角度而言,具有地域文学识别、凸显地域文化的价值。整理研究古代方志文存可以唤醒文学地域记忆,寻根民族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方志 文存 价值 重庆地区
下载PDF
冯镇峦评骘《聊斋志异》的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段庸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38-42,53,共6页
冯镇峦籍贯应从李胜先生之说 :为重庆合川而非重庆涪陵。冯氏评骘《聊斋》既非乡党亲朋的摇旗鼓吹 ,亦非争鸣中的意气之词 ,而是在《聊斋》刊行后 ,借鉴白话小说评点的积极成果 ,从小说创作的自身规律去探讨以《聊斋》为代表的文言小说... 冯镇峦籍贯应从李胜先生之说 :为重庆合川而非重庆涪陵。冯氏评骘《聊斋》既非乡党亲朋的摇旗鼓吹 ,亦非争鸣中的意气之词 ,而是在《聊斋》刊行后 ,借鉴白话小说评点的积极成果 ,从小说创作的自身规律去探讨以《聊斋》为代表的文言小说“质”的规定性 ,成为文言小说理论中体大思精的第一人。其“有意作文”之强调 ,既修正了文人写作文言小说的“无意”消闲行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冯镇峦 文言小说 题材 叙述手法
下载PDF
中国文言小说的创作理论
19
作者 段庸生 王欢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6期116-120,共5页
中国文言小说的创作理论主要包括:题材采录与文言小说发生;连缀编次与"公余"创作心态;"摭实"表征与虚构本质。"采录"的观念反映出中国文言小说早期发生的"原初"形态;而"连缀"的主创... 中国文言小说的创作理论主要包括:题材采录与文言小说发生;连缀编次与"公余"创作心态;"摭实"表征与虚构本质。"采录"的观念反映出中国文言小说早期发生的"原初"形态;而"连缀"的主创方式,正好适合了文人"休闲"的生活状态及"公余"的写作心态,培养了文人"不朽"价值观念以外的另一种"立言"的方式,是对"原道""、征圣"及"文章经国"创作方式的突破":摭实"表征下的诸多虚构手法,既是文人出于"征信"而自我约束的文化心理,又通过虚构对"摭实"进行反正,提升了文言小说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小说 采录与连缀 摭实与虚构.
下载PDF
消费语境与价值取向
20
作者 段庸生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2期66-69,66,共4页
“文学与艺术研究”栏目定位于对经典作家、文学作品的解析,以及对当前热点文学艺术现象的聚焦争鸣。欢迎您推荐选题。共同搭建互动平台。
关键词 消费语境 价值 文学作品 经典作家 栏目定位 艺术研究 艺术现象 互动平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