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战育人的“六位两翼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军事疗养学》教学中的效果研究
1
作者 秦伟栋 徐莉 +2 位作者 段昊凯 杨照 马静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研究《军事疗养学》选修课为战育人的“六位两翼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18-12/2023-12月来自不同专业选修《军事疗养学》课程的679名某军医大学学员为研究对象。按照教学方法分为3组:线下组(n=215)、线上组(n=43)... 目的研究《军事疗养学》选修课为战育人的“六位两翼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18-12/2023-12月来自不同专业选修《军事疗养学》课程的679名某军医大学学员为研究对象。按照教学方法分为3组:线下组(n=215)、线上组(n=43)及混合组(n=421)。按照课程教学计划进行不同方式教学设计、授课。教学结束后对不同组学员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混合组采取“六位两翼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方式满意度、课程完成目标和综合考核合格方面均高于线下组和线上组(P<0.05)。在形成性评价结果中,混合组在预习和随堂测试方面较线下组具有更好的效果(P均<0.05);在终结性评价结果中,混合组在小组讨论方面较线上组、线下组具有更好的效果,在沙龙方面较线上组具有更好的效果,在问卷测评方面较线下组具有更好的效果(P均<0.05)。结论《军事疗养学》选修课为战育人的“六位两翼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队 疗养学 选修课 为战育人 教学方法 课程
下载PDF
《军事疗养学》选修课教学研究与实践
2
作者 秦伟栋 徐莉 +4 位作者 段昊凯 杨照 毋琳 王志鹏 苏月皎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4期5-9,共5页
目的 研究《军事疗养学》选修课教学与实践方法。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某军医大学来自不同专业选修《军事疗养学》课程的684名学生,按照教学方法分为三组,线下组215名,线上组43名,混合组426名;按照课程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进... 目的 研究《军事疗养学》选修课教学与实践方法。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某军医大学来自不同专业选修《军事疗养学》课程的684名学生,按照教学方法分为三组,线下组215名,线上组43名,混合组426名;按照课程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进行教学设计、不同方式授课。教学结束后进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不同组教学质量和效果。结果 不同组选修课教学优缺点不相同,线上组学习任务点多,线上理论授课、在线答疑占比大,小组讨论、课堂互动少;线下组以课堂理论授课、课堂互动为主,讨论、答疑少;混合组以启发式课堂交流与课堂互动为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小组讨论多,答疑适中。三组满意度与教学质量评价,混合组较线上组、线下组效果好,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教学结束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结果混合组较线下组、线上组有明显优势,体现在预习、随堂测试、小组讨论、沙龙和问卷测评等方面较其他教学组具有更好的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问卷混合式对教学任务完成、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的看法均得到95%以上认可。结论 《军事疗养学》选修课混合式教学方法利用线上线下综合优势,在人才培养中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队 疗养学 选修课 混合式教学方法 课程
下载PDF
下丘脑室旁核到孤束核催产素投射通路参与心绞痛的中枢调节机制
3
作者 邱欣彤 段昊凯 +3 位作者 张明喆 冯佳明 王俊达 李云庆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85-85,共1页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部分心绞痛患者通过传统药物无法有效遏制症状,并持续引发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在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同时亦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很有必要对心绞痛状态下中枢机制进行探索。引起心绞痛的主...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部分心绞痛患者通过传统药物无法有效遏制症状,并持续引发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在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同时亦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很有必要对心绞痛状态下中枢机制进行探索。引起心绞痛的主要原因是心肌缺血导致伤害性信息传入增强,本研究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建立心肌缺血动物模型,运用行为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对下丘脑室旁核(PVN)向孤束核(NTS)的催产素(OXT)能下行投射通路参与心脏伤害性信息传递与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下丘脑室旁核 中枢机制 孤束核 伤害性信息 催产素 心肌缺血 传统药物
下载PDF
岛叶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通路参与调控小鼠共情痛的机制
4
作者 张明明 滕译晖 +3 位作者 张明喆 段昊凯 李云庆 陈涛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84-85,共2页
共情是一种能够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受和情感的能力。而对于疼痛的共情在促进亲社会行为、抑制攻击性行为、增进社会和谐、共同面对灾难和困难等方面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共情的神经调控机制尚待更深入的研究。本课题组成功建立了... 共情是一种能够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受和情感的能力。而对于疼痛的共情在促进亲社会行为、抑制攻击性行为、增进社会和谐、共同面对灾难和困难等方面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共情的神经调控机制尚待更深入的研究。本课题组成功建立了小鼠的疼痛共情模型,通过行为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对痛模型小鼠、同笼小鼠和陌生小鼠的行为和脑内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们观察到:①同笼饲养的小鼠间存在疼痛共情反应;②岛叶(IC)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向基底外侧杏仁核(BLA)发出纤维投射,该投射以同侧为主,并参与调节BLA内兴奋性/抑制性神经元的活性;③通过化学遗传学方法,抑制IC-BLA通路的活性可以显著抑制疼痛共情的产生,而增强IC-BLA通路的活性可以显著加剧小鼠的疼痛共情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叶 模型小鼠 共情 神经通路 攻击性行为 遗传学方法 化学遗传学 行为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