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泥炭沼泽那些事儿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2020年第1期36-41,共6页
-
文摘
火球、气泡、燃料、花粉、尸体……泥炭沼泽里藏了哪些东西?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泥炭沼泽?在古代,进入沼泽的人们在夜晚看到远处有火光闪烁,会误认为是人家的烛火。如果贸然跟随"烛火"深入沼泽,很快便会迷失方向,不少人因此丧命沼泽。难怪这些神秘火球被当成是邪恶精灵的化身。
-
关键词
泥炭沼泽
火球
火光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奇思妙想的地球工程
- 2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2019年第5期20-23,共4页
-
文摘
为了保护人类家园,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奇妙的地球工程方案。地球工程,顾名思义就是改造地球环境的大型工程,是一种直接改造环境的手段。如果把地球比作我们的家,那么,地球工程就相当于对家的修缮。地球工程有不少分支,植树造林和荒漠绿化等是比较常见的,但有些地球工程不但规模超乎想象,实现方法也很奇特。
-
关键词
地球工程
液态金属
火山喷出物
乞力马扎罗山
方解石
平流层
玄武岩
二氧化碳
火山喷发
碳捕捉
奇思妙想
-
分类号
P3
[天文地球—地球物理学]
-
-
题名会“爆炸”的植物
- 3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科学之友》
2022年第12期42-43,共2页
-
文摘
可能你还没走近某些植物,就已经被它们的“弹片”击中。没错,植物真的会“爆炸”,而且“爆炸”手段多种多样。植物需要让自己的种子传播得尽可能地远,这样后代才会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彼此之间对资源的竞争也不会太激烈。一些植物通过猛烈运动将种子传播到远处,就像爆炸一般。这种利用动能传播种子的机制被称为“弹射传播”,包括豆科、大戟科、爵床科和葫芦科等在内的一些植物都是采用的这种播种机制。这些植物基本上都是通过豆荚突然裂开的方式,将豆荚中的种子弹射出去。
-
关键词
种子传播
爵床科
大戟科
葫芦科
生存空间
豆科
弹射
豆荚
-
分类号
Q94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会“爆炸”的植物
- 4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2019年第11期32-38,共7页
-
文摘
植物需要让自己的种子传播得尽可能地远,这样后代才会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彼此之间对资源的竞争也不会太激烈.一些植物通过猛烈运动将种子传播到远处,就像爆炸一般.这种利用动能传播种子的机制被称为“弹射传播”.包括豆科、大戟科、爵床科和葫芦科等在内的一些植物采用了这种播种机制.要将种子弹射出去,植物必须具有某些储能结构.以凤仙花为例,它的果实由五个果瓣构成,内含5~10颗种子.果瓣在成熟过程中不断积累弹性势能,成熟后果瓣的连接部分变得脆弱,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断裂.此时,凤仙花的果瓣快速弯曲并收缩,由此产生的动能将种子以4米/秒的速度向四周弹射.如果恰逢果实成熟,你走过凤仙花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就像是爆竹爆炸的声音.
-
关键词
凤仙花
种子传播
弹性势能
爵床科
大戟科
葫芦科
果实成熟
生存空间
-
分类号
S68
[农业科学—观赏园艺]
-
-
题名冻土消融 危机四伏
- 5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2018年第11期36-41,共6页
-
文摘
房屋沉降、树木倒伏、病毒复活、炭疽爆发、神秘深坑……在位于北极圈的阿拉斯加,人们发现自己的房屋正在向地下沉降,原本挺拔的树木也开始大范围倒伏。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原本坚硬无比的永久冻土开始融化,猛犸象的骸骨从融化的冻土中显现出来。2016年,位于挪威北极圈永久冻土带深处、被誉为'末日保险库'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入口隧道被冰融水渗入。
-
关键词
永久冻土
冻土带
北极圈
种子库
格陵兰冰盖
冻土地基
动物尸体
-
分类号
P642.14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
-
题名宝石的秘密
- 6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2019年第7期46-56,共11页
-
文摘
宝石不仅是奢侈品,而且影响过人类历史,推动了工业技术进步。全世界有230多种矿物被认定为宝石,其中最常见的仅有20~30种。大多数宝石形—成于地球深处的高温高压环境。少数宝石因为形成条件极为苛刻,所以只存在于小块区域。宝石为何稀有?它们的不同颜色和质地是如何形成的?宝石有哪些造假手段?
-
关键词
宝石级钻石
柯巴树脂
红宝石晶体
天然宝石
坦桑石
合成宝石
-
分类号
TS933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日本现代建筑的抗震技术
- 7
-
-
作者
段景颐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2018年第8期30-31,共2页
-
文摘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长期的抗震实践中,他们在建筑抗震的设计和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总所周知,地震发生时,处在旷野的人们只要不被外物砸中,如果没有遇到滑坡、泥石流、雪崩和海啸等次生灾害,那么基本上就是安全的。地震中的遇难者多数是被各类人工构造物(房屋、桥梁、路牌、电线杆等)的损坏或失稳害死的。所以地震领域有句俗话:地震不杀人,建筑才杀人。
-
关键词
日本现代建筑
建筑物
抗震建筑
隔震技术
-
分类号
TU352.11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
-
题名板块构造 生命之根
- 8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2019年第4期38-43,共6页
-
文摘
最新研究可能揭示了板块构造孕育生命的秘密,也启发人类在宇宙中寻找生命。2012年3月26日,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潜水器,经过2小时36分下潜,到达约11千米深的'挑战者海渊'。这让他成为第一个独自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人。卡梅隆原本打算在海沟底部停留6小时,最后实际只停留了3小时。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了包括一种最大的单细胞生物在内的68个新物种,并带回了一些海沟底部的微生物样本。
-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地球表面
地幔柱
-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
-
题名加州大地震倒计时
- 9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2018年第8期24-29,共6页
-
文摘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十年了,但那次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依然历历在目……地震预报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但美国科学家却预测下一场大地震很快将要来临。他们有什么依据呢?有什么预防措施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呢?200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放出了一则重磅消息:在未来30年内,加利福尼亚州发生6.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超过99%,并且极有可能发生7.8级以上大地震。届时,南加州圣安德烈亚斯断层沿线都可能是受灾地区。
-
关键词
圣安德烈
地震波
地震学家
-
分类号
P315.75
[天文地球—地震学]
-
-
题名沙子有多珍贵?
- 10
-
-
作者
段景颐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2018年第5期68-73,共6页
-
文摘
沙子有多珍贵?你可能大大低估了它的价值。在我们的印象中,沙子应该是永远用不完的。但你可能不会相信,沙子是目前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原材料商品之一。世界上每个海滩上的沙子都在讲述着不同的自然历史,还有一些沙子则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沙子讲述登陆日战役位于法国的奥马哈海滩曾是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交火最激烈、死伤最惨重的一段滩头。盟军在奥马哈滩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仅阵亡者就达2500人。
-
关键词
玻璃珠
沙滩排球
-
分类号
F416.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追寻城市中的星尘
- 11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2018年第10期76-79,共4页
-
文摘
从十多年前起,一位来自挪威的地质学家开始在城市中寻找星尘——微陨石。你可知道,每天都有大量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天体碎屑进入大气层,这些'星尘'就是微陨石。虽然这些星尘来自太空,但第一次发现它们的反而是海洋学家。19世纪70年代,英国派遣'HMS挑战者号'舰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执行海洋研究任务。
-
关键词
微陨石
-
分类号
P185.83
[天文地球—天文学]
-
-
题名燃烧的亚马孙雨林
- 12
-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段景颐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2019年第12期6-21,共16页
-
文摘
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面积为550万平方千米,其中近2/3的面积位于巴西境内。雨林拥有地球上最高的生物多样性所:所有陆地动植物物种中,半数可以在雨林中找到。雨林至少储存了2500亿吨碳,其中亚马孙雨林储存了900亿?1400亿吨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机制)。
-
关键词
动植物物种
亚马孙雨林
生物多样性
二氧化碳
储存
平方千米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生态缸——把自然搬回家
- 13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2024年第2期68-73,共6页
-
文摘
一入“缸圈”深似海。买缸、加水、放鱼,隔天喂鱼,每周换水。如果我们把在家养鱼想得这么简单,那么你的鱼过不了几天就会肚皮朝天,浮上水面,用死亡来抗议你的无知。不甘心的你在网上遍寻资料,把养鱼的基础知识浏览了好几遍,才总结出以下要点:天热要充氧,天冷要保水温;自来水要曝晒除氯才能进鱼缸,要买pH值缓冲剂控制水体酸碱度,还要引人细菌解决水中有毒的氨和硝酸盐。
-
关键词
缓冲剂
基础知识
生态缸
自来水
硝酸盐
-
分类号
G6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载人航天难在哪里?
- 14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CAS
2023年第12期16-17,共2页
-
文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登天可比走蜀道难多了!载人航天的发展需要以多项尖端航天技术为基础。例如,在研制、发射空间站之前,必须先研制载人飞船或航天飞机等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掌握空间交会对接和太空行走等关键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说过:“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航天工程。”目前完全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仅有中国、俄罗斯和美国。
-
关键词
载人航天
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航天技术
航天工程
空间交会对接
载人飞船
空间站
蜀道难
-
分类号
V1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人机与环境工程]
-
-
题名会“爆炸”的植物
- 15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风流一代》
2023年第32期56-57,共2页
-
文摘
植物需要让自己的种子传播得尽可能远,这样后代才会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彼此之间对资源的竞争也不会太激烈。一些植物通过猛烈运动将种子传播到远处,就像爆炸一般。这种利用动能传播种子的机制被称为“弹射传播”,包括豆科、大戟科、爵床科和葫芦科等在内的一些植物都是采用的这种播种机制。这些植物基本上都是通过豆英突然裂开的方式,将豆英中的种子弹射出去。
-
关键词
种子传播
爵床科
大戟科
葫芦科
豆科
生存空间
弹射
爆炸
-
分类号
Q94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粮食英雄
- 16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CAS
2021年第9期14-25,共12页
-
文摘
2021年5月22日,是一个让全国人民心碎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5月24日上午,数以万计的群众守候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外,送别袁隆平。众多国家的主要媒体发文悼念袁老逝世。“粮食英雄”“亚洲英雄”“科学英雄”……袁隆平在帮助全世界人民解决饥饿问题的事业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将饥荒的阴影远远驱散。据统计,袁隆平共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多达67项。那么,袁隆平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研究,能让世界各国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
-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国际大奖
杂交水稻之父
湖南省长沙市
殡仪馆
粮食
湖南长沙
-
分类号
K8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减排手段有哪些?
- 17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CAS
2021年第12期27-29,共3页
-
文摘
推广新能源汽车一直以来,运输行业是碳排放第二高的行业,仅次于发热供热电行业,因此,推广新能源汽车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手段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解释说:“在生产和报废回收阶段,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的碳排放量相当,而在车辆使用阶段,电动汽车的碳减排潜力有明显优势。”如果到2030年,全中国电动汽车普及率达到20%,那么累积减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高达3040万吨。
-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能源汽车
热电行业
二氧化碳排放量
车辆使用
燃油汽车
电动汽车
运输行业
-
分类号
F4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上九天 建天宫
- 18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CAS
2021年第10期10-23,共14页
-
文摘
2021年4月29日,搭载着“天和”核心舱(以下简称“天和”)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向预定轨道飞去,由此拉开了我国空间站为期两年的在轨建设大幕。
-
关键词
航天发射场
预定轨道
长征五号
空间站
运载火箭
搭载
升空
-
分类号
V47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
-
-
题名天问·火星
- 19
-
-
作者
段景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大自然探索》
CAS
2021年第8期12-22,共11页
-
文摘
经“祝融号”火星车(由“天问一号”搭载)发回的遥测信号确认,“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着陆巡视器于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当时,远在3.2亿千米外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大厅顿时掌声雷动.
-
关键词
飞行控制中心
火星探测器
火星车
巡视器
遥测信号
天问
北京航天
-
分类号
V1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人机与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