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彝族古戏——“撮衬姐”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光勋 段洪翔 《贵州文史丛刊》 1987年第1期90-93,共4页
“撮衬姐”(彝语:意为“变人戏”),流传于威宁县盐仓区板底乡裸戛村。那里是个彝、苗、汉等民族杂居的地方。解放前有三姓(文、傅、周)二十余户;现在有九姓((文、傅、李、杨、周、陈、王、黄、谭)五十多户。裸戛村地处偏僻,丛山密林,古... “撮衬姐”(彝语:意为“变人戏”),流传于威宁县盐仓区板底乡裸戛村。那里是个彝、苗、汉等民族杂居的地方。解放前有三姓(文、傅、周)二十余户;现在有九姓((文、傅、李、杨、周、陈、王、黄、谭)五十多户。裸戛村地处偏僻,丛山密林,古木参天,只产荞麦、土豆等低产作物,村民生活清苦,尤其是海拔2800多公尺的芦虹山区,冷冻期长,那里的彝族人民过着更加贫穷的日子,生了病无处求医,只有打灯火、滚鸡蛋、祭神山神树来保佑平安。解放前,板底大院及二区的结里、三区的木城,四区的曹家沟等地的彝族山寨,每逢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晚上,都要举行“撮衬姐”的活动。这种活动,以裸戛村文家祖传为主,有时连续几年举行,但也不是年年都举行,遇着天灾人祸或年景不佳,则相隔几年举行一次。这种活动,以迷信色彩的“扫火星”为名(彝族称为“米罗吉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底乡 变人戏 文艺形式 低产作物 虹山 迷信色彩 彝语 盐仓 威宁 家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