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复合组织缺损
1
作者 杨鑫宇 李成明 +5 位作者 段玮轩 肖驰 何麟 于晓光 王子华 崔大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目的 研究采用健侧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创伤致胫骨复合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7—2021-07采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的12例胫骨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均为Gustilo... 目的 研究采用健侧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创伤致胫骨复合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7—2021-07采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的12例胫骨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均为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经彻底清创、去除坏死骨与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后,二期采用健侧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治疗创伤后患侧胫骨大段复合组织缺损。按照下肢力线将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远近端插入胫骨髓腔,在远近端置入螺钉或内固定物固定。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1个月。皮瓣全部存活,术后3.0~3.5个月出现骨痂,术后10个月移植腓骨大部愈合,腓骨完全胫骨化为术后12~16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腓骨完全胫骨化,未发现移植腓骨骨折。2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行急诊手术取出血管内血栓后存活。1例皮瓣周围组织出现少量坏死,取腹部皮肤组织二期植皮后存活。末次随访时4例参照Enneking肢体功能评定系统,功能评价平均28分,其中肢体术后平均功能恢复程度为97%,外形满意、负重及行走均无明显影响;5例为术后18~24个月取出钢板内固定或克氏针内固定,功能评价平均27分,平均功能恢复程度为86%;3例未拆除内固定,功能评价平均25分,平均功能恢复程度为80%。皮瓣疗效满意评价:优9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外固定架修复胫骨大段复合组织缺损效果确切,具有同时一次性修复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优点,在符合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复合组织缺损 腓骨骨皮瓣 外固定架
原文传递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段玮轩 王泽文 +2 位作者 王晓博 杨鑫宇 刘宇宸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79-82,共4页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5 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53 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治...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5 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53 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治疗6周、3个月后桡骨各项生理角度和腕关节活动范围以及两种治疗方法的骨折愈合时间、Werley 评分。结果 治疗6周、3个月后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者的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长度、腕关节掌曲角度、腕关节背伸角度均优于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者,差异显著 ( P < 0. 05) ;在骨折愈合时间上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治疗1年后的 Werley 评分手术组低于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于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于骨折愈合时间的长短并没有显著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复位 骨折 疗效分析
下载PDF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内骨小梁形态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段玮轩 程亮亮 赵德伟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2期84-89,共6页
目的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对比分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头内骨小梁的结构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因股骨颈骨折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 目的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对比分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头内骨小梁的结构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因股骨颈骨折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别设为骨折组与坏死组,每组各20例(20髋),术中完整取出股骨头作为研究材料。应用计算机对股骨头进行三维重建,利用x、y、z轴各2个相互平行的平面将股骨头分割成27个区域,27个区域的编号规则:分为内侧、中间、外侧3个区,每组按照由前向后、由上向下的顺序编为1~9号。内侧区编号为m1、m2……m9;中间区编号为c1、c2……c9;外侧区编号为l1、l2……l9。对样本进行Micro-CT断层扫描,获取股骨头样本的计算机三维图像。手工选取兴趣区,采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间隙等三维空间参数分别对2组股骨头内骨小梁进行评价。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骨折组中,将股骨头按矢状面分割为内侧区、中间区、外侧区进行对比,中间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的优势骨小梁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59、73.50、38.60、48.50,P值均小于0.05);将股骨头按冠状面分割为前区、中间区、后区进行对比,前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50、43.92、85.40、36.00,P值均小于0.05);将股骨头按水平面分割为上区、中间区、下区进行对比,上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03、29.47、255.50、45.50,P值均小于0.05)。对比坏死组股骨头不同部位骨小梁微结构参数,如果将股骨头分为内侧区、中间区、外侧区,中间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的优势骨小梁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1.42、26.60、400.00、36.00,P值均小于0.05);如果将股骨头分为上区、中间区、下区,上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99、25.33、28.50、37.33,P值均小于0.05);如果将股骨头分为前区、中间区、后区,前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67.17、57.29、42.11、41.17,P值均小于0.05)。与坏死组相比,骨折组骨小梁骨体积分数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P=0.01)、骨小梁厚度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P=0.01)、骨小梁数量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7,P=0.01),骨小梁间隙均值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P=0.01)。结论激素对于坏死股骨头的影响不仅仅是坏死区,包括硬化区、正常骨小梁区,即对于整个股骨头都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MICRO-CT 骨小梁 空间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