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CTRP1、FGF21和ANGPTL3水平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夏翠萍 岳菊 +2 位作者 乔叶红 段睿康 周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4期2006-2011,共6页
目的观察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和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水平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该院诊治的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2型糖尿病组,... 目的观察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和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水平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该院诊治的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2型糖尿病组,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57例)和单纯糖尿病组(108例),另选取同期该院7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2型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以及血清CTRP1、FGF21和ANGPTL3水平在2型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清CTRP1、FGF21和ANGPTL3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糖尿病控制程度升高而降低。大血管病变组餐后2 h血糖(2 h PG)、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TRP1、FGF21和ANGPTL3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 h PG、TG、颈动脉IMT、CTRP1、FGF21和ANGPTL3水平升高是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CTRP1、FGF21和ANGPTL3水平在2型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68.4%,特异度为97.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7,明显高于CTRP1(Z=3.152,P=0.002)、FGF21(Z=3.755,P<0.001)和ANGPTL3(Z=4.410,P<0.001)单项检测。结论血清CTRP1、FGF21和ANGPTL3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监测指标,其水平升高是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3项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 2型糖尿病 大血管病变
下载PDF
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技术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刘雨 段睿康 +3 位作者 赵立朋 江睿 李跃华 付剑亮 《上海医药》 CAS 2017年第21期55-58,共4页
目的 :探讨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MRI)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普通二维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并且血管狭窄程度>50%者,进一步行CEMRI检查,记录并分析检查... 目的 :探讨对比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MRI)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普通二维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并且血管狭窄程度>50%者,进一步行CEMRI检查,记录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共计76名患者进行了CEMRI检查(其中男性53例,女性23例),59例(77.6%)患者发现易损斑块,总易损斑块数为135个。其中脂质坏死核59个,有钙化斑块46个,斑块内出血30个。结论 :CEMRI技术可以显示颈动脉斑块结构特点及成分特征,客观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被引量:33
3
作者 段睿康 付剑亮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6272-6274,共3页
脑卒中带来的运动障碍是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第二大危险因素,发生率为16%~32%,是继心脏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死亡原因。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CIND)和脑卒中后痴呆(PSD... 脑卒中带来的运动障碍是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第二大危险因素,发生率为16%~32%,是继心脏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死亡原因。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CIND)和脑卒中后痴呆(PSD)。与脑卒中带来的运动障碍相比,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仍未引起足够重视。脑卒中后认知减退的诊断与早期干预对延缓PSD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痴呆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雨 段睿康 +2 位作者 刘亦伦 王燕 付剑亮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6年第4期405-411,共7页
目的应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评估,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普通二维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至少一处斑块厚度〉2.5 mm或长度〉10.0 mm)者,进一步行SMI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 目的应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评估,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普通二维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至少一处斑块厚度〉2.5 mm或长度〉10.0 mm)者,进一步行SMI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计63例患者进行SMI检查(男性39例,女性24例),检出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45例(71.43%)。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冠心病史(OR=6.07,95%CI:1.08~34.22)、脑梗死病史(OR=13.04,95%CI:2.80~60.70)、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7.57,95%CI:2.20~26.09)和C反应蛋白(OR=1.72,95%CI:1.26~2.35)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SMI可以用于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男性、冠心病史、脑梗死病史、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C反应蛋白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不稳定斑块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