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滞育及不同虫态下亚洲玉米螟内参基因的筛选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宁 张统书 +4 位作者 李忠洲 段立佳 李帅强 董辉 丛斌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1-617,共7页
筛选出滞育状态下以及不同虫态下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最稳定内参基因,本结果为研究不同虫态及滞育1个月,滞育2个月,滞育3个月和滞育4个月的亚洲玉米螟目的基因表达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筛选出滞育状态下以及不同虫态下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最稳定内参基因,本结果为研究不同虫态及滞育1个月,滞育2个月,滞育3个月和滞育4个月的亚洲玉米螟目的基因表达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不同虫态及滞育状态下的亚洲玉米螟为试验材料,应用RT-qPCR技术检测β-actin,18S rRNA,EF1-α和RPS3共4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水平,结合ge Norm,Normfinder,Best Keeper和Ref Finder软件分析各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处理下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亚洲玉米螟不同虫态中,4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大小排序为18S rRNA>EF1-α>β-actin>RPS3;滞育1个月,滞育2个月,滞育3个月和滞育4个月的亚洲玉米螟,稳定性大小排序为β-actin>EF1-α>18S rRNA>RPS3。18S rRNA和β-actin可分别作为不同虫态和滞育状态下的亚洲玉米螟基因表达水平分析试验中的内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内参基因 RT-QPCR 18S rRNA Β-ACTIN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越冬关键生物控制因子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柱亭 段立佳 +4 位作者 类成平 胡志凤 董辉 钱海涛 丛斌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6-949,共4页
连续4年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越冬后存活及发育情况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幼虫越冬死亡率在45%~65%之间;白僵菌Beauvaria bassiana、寄蝇和茧蜂是导致亚洲玉米螟幼虫越冬死亡的主要病原菌和天... 连续4年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越冬后存活及发育情况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幼虫越冬死亡率在45%~65%之间;白僵菌Beauvaria bassiana、寄蝇和茧蜂是导致亚洲玉米螟幼虫越冬死亡的主要病原菌和天敌种类,3类生物致死因子的综合控制力为22.50%~34.11%;3种生物致死因子年度间组成比例变异较大,存在互补和竞争效应,越冬后发生时期不同,白僵菌主要发生于发蛾高峰期前,茧蜂羽化期在发蛾高峰期后,寄蝇羽化期晚于白僵菌而早于茧蜂,白僵菌有越冬后再次侵染越冬代幼虫的条件;亚洲玉米螟室温下羽化期为18 d左右,雄蛾羽化和结束时间早于雌蛾,雌雄性比年度间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越冬 白僵菌 茧蜂 寄蝇
下载PDF
米蛾β-actin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表达量检测
3
作者 丛斌 张明珠 +4 位作者 胡志凤 段立佳 王晓静 张统书 董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28,共5页
为克隆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β-actin基因cDNA片段,建立米蛾β-actin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并评估其在实时荧光定量研究中作为内参基因的可靠性,利用反转录PCR(RT-PCR)技术克隆获得米蛾β-actin基因cDNA片段... 为克隆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β-actin基因cDNA片段,建立米蛾β-actin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并评估其在实时荧光定量研究中作为内参基因的可靠性,利用反转录PCR(RT-PCR)技术克隆获得米蛾β-actin基因cDNA片段,采用SYBR GreenⅠ染料法建立qRT-PCR方法,检测在米蛾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中β-actin基因的表达量。获得了长为822bp的米蛾β-actin基因片段(Gen Bank accession:KJ599569),编码273个氨基酸残基;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Ct值检测范围为13~28,扩增效率为90.1%,相关系数R^2=0.992,溶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产物为特异的单峰,其Tm值为(84±0.5)℃,符合定量要求;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β-actin基因在米蛾不同发育历期中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功建立了米蛾β-actin基因qRT-PCR方法 ,β-actin基因可以作为米蛾基因表达定量研究中的可靠内参基因。研究结果为β-actin作内参基因进行米蛾功能基因表达差异研究奠定了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蛾 Β-ACTIN基因 反转录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PI-Wolbachia对松毛虫赤眼蜂交配行为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泉泉 段立佳 +4 位作者 董前进 李媛媛 董辉 丛斌 张琪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3-401,共9页
为明确诱导产雌孤雌生殖的Wolbachia(PI-Wolbachia)是否影响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交配行为及生物学特性,以产雌孤雌品系和两性品系的雌蜂为试虫,对二者的雄蜂吸引力、交配行为、寄生能力、后代羽化率等进... 为明确诱导产雌孤雌生殖的Wolbachia(PI-Wolbachia)是否影响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交配行为及生物学特性,以产雌孤雌品系和两性品系的雌蜂为试虫,对二者的雄蜂吸引力、交配行为、寄生能力、后代羽化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产雌孤雌品系的对雄蜂吸引力显著小于两性品系的雌蜂,而且与雄蜂无交配行为(两性品系的雄蜂根本不选择产雌孤雌品系的雌蜂作为交配对象;两性品系的雄蜂有交配企图,但是产雌孤雌品系的雌蜂会躲避雄蜂);产雌孤雌品系后代羽化率和雌蜂率分别为(95.60±0.71)%和100%,显著高于两性品系的(80.22±1.89)%和(86.46±1.68)%;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全发育历期显著比两性品系长约1d;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产卵器插入频率为每小时(15.80±0.66)次,显著低于两性品系的每小时(23.73±1.74)次;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寄生率和寿命分别为(22.90±1.33)%和(10.05±0.72)d,两性品系为(25.47±1.2)%和(9.86±0.74)d,两品系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产雌孤雌品系和两性品系的松毛虫赤眼蜂可能存在行为上的生殖隔离;PI-Wolbachia既能够对松毛虫赤眼蜂造成正面影响(降低产卵器插入频率;提高后代羽化率),也能够造成负面影响(延长全发育历期),但从整体影响考虑,产雌孤雌品系可能具有更好的生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BACHIA 交配行为 产雌孤雌生殖 产卵器插入频率 全发育历期
下载PDF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不同寄主植物种群线粒体基因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8
5
作者 杨哲 董辉 +3 位作者 胡志凤 段立佳 于超 丛斌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0-977,共8页
为了解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寄主专化性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取食4种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为研究对象,选取其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通过序列比对分析,研究了亚洲玉米螟... 为了解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寄主专化性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取食4种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为研究对象,选取其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通过序列比对分析,研究了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及分子变异。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线粒体基因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COⅠ和COⅡ基因总寄主植物种群Fu’s Fs检验结果分别为-1.82和-2.04,种群历史呈扩张趋势,基因流Nm分别为6.38和3.24,说明各种群间基因交流水平较高;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亚洲玉米螟的单倍型在BI树和NJ树上的分布拓扑结构与寄主植物间无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较高,基因交流频繁,且尚未发生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寄主植物种群 线粒体基因 遗传多态性 基因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