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奈唑胺致患儿黑毛舌1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媛 段紫云 +2 位作者 米洁 李洋 成华 《中南药学》 CAS 2021年第1期171-172,共2页
1病历资料患儿,男,10岁,体质量33 kg,因"左侧膝下外伤50余日,发热12 d"于2019年8月25日收住本院骨科。患儿7月6日因左侧膝下外伤,于当地医院就诊,行清创缝合术。7月31日患儿出现发热,最高温度38.5℃↑,无寒战、抽搐,拆线时发... 1病历资料患儿,男,10岁,体质量33 kg,因"左侧膝下外伤50余日,发热12 d"于2019年8月25日收住本院骨科。患儿7月6日因左侧膝下外伤,于当地医院就诊,行清创缝合术。7月31日患儿出现发热,最高温度38.5℃↑,无寒战、抽搐,拆线时发现局部有脓血,伤口愈合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黑毛舌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联合或交替使用解热镇痛药的处方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米洁 李媛 +2 位作者 李洋 段紫云 成华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2021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分析联合或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处方,促进儿童解热镇痛药合理使用。方法:收集西安市儿童医院急诊科2019-01-01至2019-12-31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或布洛芬的处方。根据两药是否在同一张处方上,将处方分为联合/交替组和单... 目的:分析联合或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处方,促进儿童解热镇痛药合理使用。方法:收集西安市儿童医院急诊科2019-01-01至2019-12-31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或布洛芬的处方。根据两药是否在同一张处方上,将处方分为联合/交替组和单一用药组。对比分析两组处方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诊断和处方金额。结果:联合/交替处方占比为1.79%。相对单一用药处方,联合/交替组患者年龄小、处方金额较高,热性惊厥临床诊断占比高。结论:本院存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联合/交替使用的情况,在选择联合/交替方案时需谨慎,以确保解热镇痛药使用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 联合使用 交替使用 药物利用评审
下载PDF
阿司匹林在川崎病急性期治疗中最佳剂量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米洁 刘卓 +4 位作者 李媛 李洋 段紫云 张雯雯 刘家华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6-390,共5页
目的研究川崎病急性期采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方案。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2022年3月—5月住院的150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阿司匹林剂量不同分为3组:高剂量组(>50 mg... 目的研究川崎病急性期采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方案。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2022年3月—5月住院的150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阿司匹林剂量不同分为3组:高剂量组(>50 mg·kg^(-1)·d^(-1))、中剂量组(30~50 mg·kg^(-1)·d^(-1))和低剂量组(<30 mg·kg^(-1)·d^(-1))。比较3组患儿退热时间、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阿司匹林不同给药剂量下,3组患者体温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出现免疫球蛋白无反应,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3组患儿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计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儿WBC、PLT以及CRP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3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中、高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结论免疫球蛋白联合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应用于川崎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考虑到用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建议采用低剂量给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阿司匹林 免疫球蛋白无反应 不同剂量
原文传递
肝肾功能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影响及基于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给药策略: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邓雅婷 丁亮 +2 位作者 魏开兴 段紫云 岳耀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 2024年第6期337-346,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肝肾功能与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TP)风险的相关性及利奈唑胺的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PPK)特征,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奈唑胺的个体化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截至2023年11月肝肾功能不全与利奈唑胺致TP风... 目的系统评价肝肾功能与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TP)风险的相关性及利奈唑胺的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PPK)特征,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奈唑胺的个体化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截至2023年11月肝肾功能不全与利奈唑胺致TP风险的相关文献,采用Rev Man 5.4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效应值为比值比(OR)和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置信区间(CI);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奈唑胺的PPK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和系统评价。结果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共32篇,包括4112例患者,其中TP患者1458例(35.5%),非TP患者2654例(64.5%)。meta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组利奈唑胺致TP的风险高于肾功能正常组[47.9%(594/1241)比25.8%(493/1912),OR=3.24,95%CI:2.31~4.53],较低的基线肌酐清除率(C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利奈唑胺相关TP的发生风险有关(均P<0.05);肝功能不全组利奈唑胺致TP的风险高于肝功能正常组[47.6%(119/250)比33.9%(360/1061),OR=2.36,95%CI:1.73~3.22],较高的基线总胆红素(TBil)与利奈唑胺相关TP的发生风险有关(P<0.05)。纳入PPK研究的文献共15篇,其中11篇文献基于自建或公开发表的PPK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模拟不同给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概率,优化利奈唑胺的给药方案;5篇优化了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奈唑胺的给药方案,2篇优化了肝功能不全患者利奈唑胺的给药方案。结论肝肾功能不全增加了利奈唑胺致TP的风险,基线Ccr、eGFR和TBil水平可作为预测TP风险的敏感指标。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时可通过PPK模型优化利奈唑胺给药方案,减少TP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 利奈唑胺 血小板减少症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 剂量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