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艾丽丝·默多克的现实观
1
作者
段道余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2期14-24,共11页
小说家与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在著作中对现实多有思考。本文聚焦默多克的哲学,通过分析默多克对当代哲学秉持的现实观、道德与现实、艺术与现实的论述,探讨默多克的哲学呈现的现实思想。在其哲学著作中,默多克不仅批判了当代哲学...
小说家与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在著作中对现实多有思考。本文聚焦默多克的哲学,通过分析默多克对当代哲学秉持的现实观、道德与现实、艺术与现实的论述,探讨默多克的哲学呈现的现实思想。在其哲学著作中,默多克不仅批判了当代哲学秉持的现实观,更挑战了当代哲学基于其现实观构建的道德哲学。不满于当代道德哲学,默多克立足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构建了自己的道德现实主义。默多克的道德现实主义不仅将个体的道德追寻与个体对现实的认知密切关联,而且将道德中的善演绎为完美的现实知识,将自由阐释为对他人现实的认知。此外,默多克的道德现实主义也将艺术与现实链接,既揭示了艺术对现实的呈现与遮蔽,,也指出艺术家的责任在于真实地呈现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默多克
现实
道德
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向善的旅程--《大海啊,大海》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
2
2
作者
何宁
段道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6-76,共11页
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大海啊,大海》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借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从小说的故事层面和叙事层面对其进行文学伦理学解读。从小说的故事层面来看,《大海啊,大海》中的查尔斯从伦敦剧院到"夏福海角屋"...
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大海啊,大海》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借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从小说的故事层面和叙事层面对其进行文学伦理学解读。从小说的故事层面来看,《大海啊,大海》中的查尔斯从伦敦剧院到"夏福海角屋"再回到伦敦的旅程是他从沉沦在世到伦理觉醒,并最终能动地回到日常生活中,完成伦理化的历程;而从小说的叙事层面来看,《大海啊,大海》本身既是查尔斯走向伦理化的产物,也为他提供了道德指引。因此,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来看,《大海啊,大海》不仅通过小说人物查尔斯离恶向善的历程讲述了一次伦理选择和实现伦理化的过程,而且也借助查尔斯的自我叙事演绎了文学创作作为伦理的产物,具有伦理教诲功能的文学伦理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默多克
《大海啊
大海》
伦理选择
伦理教诲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体验痛苦的现实”--论《钟》中的拯救思想
3
作者
段道余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1年第2期206-215,共10页
通过刻画诉诸宗教与直面痛苦两种拯救方式,小说《钟》揭示了“后基督”时代的个体已然无法诉诸传统的基督教信仰寻求拯救,而只有体验痛苦的现实,个体才能摆脱无序的存在。《钟》呈现的拯救思想演绎了默多克对战后陷入困境的个体应如何...
通过刻画诉诸宗教与直面痛苦两种拯救方式,小说《钟》揭示了“后基督”时代的个体已然无法诉诸传统的基督教信仰寻求拯救,而只有体验痛苦的现实,个体才能摆脱无序的存在。《钟》呈现的拯救思想演绎了默多克对战后陷入困境的个体应如何实现拯救的哲学思考。在默多克看来,陷入困境的个体不应逃离痛苦的现实,转向自身之外寻求拯救。相反,个体应接近和体验痛苦的现实,并通过公正地关注自身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实现拯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默多克
《钟》
拯救
现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批评”之后的对话与和解——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创作与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
被引量:
2
4
作者
段道余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3-71,共9页
尽管艾丽丝·默多克在她的哲学著作中对海德格尔颇有微词,但是默多克与海德格尔之间并非宿敌关系。实际上,默多克的创作与海德格尔的思想形成了对话。默多克在哲学著作和小说中探讨的"臆想""濒死经历"和"...
尽管艾丽丝·默多克在她的哲学著作中对海德格尔颇有微词,但是默多克与海德格尔之间并非宿敌关系。实际上,默多克的创作与海德格尔的思想形成了对话。默多克在哲学著作和小说中探讨的"臆想""濒死经历"和"关注"分别呼应了海德格尔的"迷误""向死存在"和"让存在"。默多克对海德格尔的"批评"既是她抵制当代哲学中过分浪漫的哲学思想的产物,也是她早期误读海德格尔的结果。在默多克的著作中,海德格尔并非总是默多克的"批评"对象。在她最后一部哲学著作中,默多克最终与海德格尔"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默多克
海德格尔《大海啊
大海》真理
原文传递
从沉沦在世到自由存在——《大海啊,大海》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5
作者
段道余
何宁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112,共4页
以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来看,《大海啊,大海》中的查尔斯从伦敦剧院到"夏福海角屋"再到伦敦的空间穿梭是其从沉沦在世,历经迷误和死亡,最终领会自我,进入自由存在的寻真历程。查尔斯的寻真之旅并非是一场从遮蔽到解蔽的有限旅程,...
以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来看,《大海啊,大海》中的查尔斯从伦敦剧院到"夏福海角屋"再到伦敦的空间穿梭是其从沉沦在世,历经迷误和死亡,最终领会自我,进入自由存在的寻真历程。查尔斯的寻真之旅并非是一场从遮蔽到解蔽的有限旅程,而是从遮蔽到解蔽的不断运作。对《大海啊,大海》的海德格尔式解读契合了默多克对"善的真实"的思考。可以说,小说《大海啊,大海》构成了艾丽丝·默多克的真理思想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进行对话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海啊
大海》
真理
沉沦
领会
自由存在
原文传递
彼得·吉玛尼《蓝花楹之舞》的“逆写帝国”
6
作者
李震红
段道余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3,共8页
肯尼亚作家彼得·吉玛尼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蓝花楹之舞》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帝国雇佣契约劳工在肯尼亚修建铁路和1963年肯尼亚独立前后的历史为背景,聚焦帝国殖民给肯尼亚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创伤和危机。本文立足阿希克洛夫特等...
肯尼亚作家彼得·吉玛尼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蓝花楹之舞》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帝国雇佣契约劳工在肯尼亚修建铁路和1963年肯尼亚独立前后的历史为背景,聚焦帝国殖民给肯尼亚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创伤和危机。本文立足阿希克洛夫特等关于“逆写帝国”和恩古吉关于“解除殖民心态”的论述,从反殖民、解殖民和“重置”西方话语的角度,揭示作品对帝国殖民侵略实质的揭露,对殖民影响下的“新殖民”的质疑,对解除殖民心态、保持精神独立的诉求,并探究作家对于民族国家建构困境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吉玛尼
《蓝花楹之舞》
逆写帝国
解除殖民心态
国家建构
原文传递
象征、道德与生成: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动物意象
7
作者
段道余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55-61,145,共8页
在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中,动物意象与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密切关联。一方面,默多克笔下的动物是小说人物的隐喻,象征着他们的存在状况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默多克塑造的动物对小说人物具有更加能动的道德指引作用。对陷入臆...
在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中,动物意象与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密切关联。一方面,默多克笔下的动物是小说人物的隐喻,象征着他们的存在状况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默多克塑造的动物对小说人物具有更加能动的道德指引作用。对陷入臆想之中的小说人物而言,动物在小说人物的道德成长中不仅扮演了道德裁判和见证者的角色,而且也通过自身的在场使小说人物通过生成动物,摆脱了臆想,获得了新的存在方式。默多克在小说中对动物的能动性和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的刻画既体现了战后英国社会中人类中心主义的瓦解和人对动物自身拥有主体的认识,也反映了她在道德哲学中阐释的“学习”、关注“细节”和“具体之物”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默多克
动物
象征
道德见证
生成动物
原文传递
题名
论艾丽丝·默多克的现实观
1
作者
段道余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2期14-24,共11页
基金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研究”(2023SJYB0070)阶段性成果。
文摘
小说家与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在著作中对现实多有思考。本文聚焦默多克的哲学,通过分析默多克对当代哲学秉持的现实观、道德与现实、艺术与现实的论述,探讨默多克的哲学呈现的现实思想。在其哲学著作中,默多克不仅批判了当代哲学秉持的现实观,更挑战了当代哲学基于其现实观构建的道德哲学。不满于当代道德哲学,默多克立足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构建了自己的道德现实主义。默多克的道德现实主义不仅将个体的道德追寻与个体对现实的认知密切关联,而且将道德中的善演绎为完美的现实知识,将自由阐释为对他人现实的认知。此外,默多克的道德现实主义也将艺术与现实链接,既揭示了艺术对现实的呈现与遮蔽,,也指出艺术家的责任在于真实地呈现现实。
关键词
艾丽丝·默多克
现实
道德
艺术
Keywords
Iris Murdoch
reality
morality
art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向善的旅程--《大海啊,大海》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
2
2
作者
何宁
段道余
机构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6-76,共11页
文摘
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大海啊,大海》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借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从小说的故事层面和叙事层面对其进行文学伦理学解读。从小说的故事层面来看,《大海啊,大海》中的查尔斯从伦敦剧院到"夏福海角屋"再回到伦敦的旅程是他从沉沦在世到伦理觉醒,并最终能动地回到日常生活中,完成伦理化的历程;而从小说的叙事层面来看,《大海啊,大海》本身既是查尔斯走向伦理化的产物,也为他提供了道德指引。因此,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来看,《大海啊,大海》不仅通过小说人物查尔斯离恶向善的历程讲述了一次伦理选择和实现伦理化的过程,而且也借助查尔斯的自我叙事演绎了文学创作作为伦理的产物,具有伦理教诲功能的文学伦理学思想。
关键词
艾丽丝.默多克
《大海啊
大海》
伦理选择
伦理教诲
文学批评
Keywords
Iris Murdoch
The Sea
The Sea
ethical selection
ethical enlightenment
literary criticism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体验痛苦的现实”--论《钟》中的拯救思想
3
作者
段道余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1年第2期206-215,共10页
基金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拯救思想研究”(编号:18WWC003)
南京农业大学育才项目“艾丽丝·默多克的‘灵性’思想研究”(编号:SKYC2019020)阶段性成果。
文摘
通过刻画诉诸宗教与直面痛苦两种拯救方式,小说《钟》揭示了“后基督”时代的个体已然无法诉诸传统的基督教信仰寻求拯救,而只有体验痛苦的现实,个体才能摆脱无序的存在。《钟》呈现的拯救思想演绎了默多克对战后陷入困境的个体应如何实现拯救的哲学思考。在默多克看来,陷入困境的个体不应逃离痛苦的现实,转向自身之外寻求拯救。相反,个体应接近和体验痛苦的现实,并通过公正地关注自身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实现拯救。
关键词
艾丽丝·默多克
《钟》
拯救
现实
Keywords
Iris Murdoch
The Bell
salvation
reality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批评”之后的对话与和解——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创作与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
被引量:
2
4
作者
段道余
机构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3-71,共9页
文摘
尽管艾丽丝·默多克在她的哲学著作中对海德格尔颇有微词,但是默多克与海德格尔之间并非宿敌关系。实际上,默多克的创作与海德格尔的思想形成了对话。默多克在哲学著作和小说中探讨的"臆想""濒死经历"和"关注"分别呼应了海德格尔的"迷误""向死存在"和"让存在"。默多克对海德格尔的"批评"既是她抵制当代哲学中过分浪漫的哲学思想的产物,也是她早期误读海德格尔的结果。在默多克的著作中,海德格尔并非总是默多克的"批评"对象。在她最后一部哲学著作中,默多克最终与海德格尔"和解"。
关键词
艾丽丝·默多克
海德格尔《大海啊
大海》真理
Keywords
Iris Murdoch, Heidegger, The Sea, The Sea, Truth
分类号
I561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沉沦在世到自由存在——《大海啊,大海》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5
作者
段道余
何宁
机构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112,共4页
基金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英国诗歌的地域特性研究"(项目编号:14WWB007)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项目编号:11&ZD137)的部分研究成果
文摘
以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来看,《大海啊,大海》中的查尔斯从伦敦剧院到"夏福海角屋"再到伦敦的空间穿梭是其从沉沦在世,历经迷误和死亡,最终领会自我,进入自由存在的寻真历程。查尔斯的寻真之旅并非是一场从遮蔽到解蔽的有限旅程,而是从遮蔽到解蔽的不断运作。对《大海啊,大海》的海德格尔式解读契合了默多克对"善的真实"的思考。可以说,小说《大海啊,大海》构成了艾丽丝·默多克的真理思想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进行对话的场所。
关键词
《大海啊
大海》
真理
沉沦
领会
自由存在
Keywords
The Sea, The Sea
truth
falling prey
understanding
freedom
分类号
I561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彼得·吉玛尼《蓝花楹之舞》的“逆写帝国”
6
作者
李震红
段道余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3,共8页
文摘
肯尼亚作家彼得·吉玛尼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蓝花楹之舞》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帝国雇佣契约劳工在肯尼亚修建铁路和1963年肯尼亚独立前后的历史为背景,聚焦帝国殖民给肯尼亚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创伤和危机。本文立足阿希克洛夫特等关于“逆写帝国”和恩古吉关于“解除殖民心态”的论述,从反殖民、解殖民和“重置”西方话语的角度,揭示作品对帝国殖民侵略实质的揭露,对殖民影响下的“新殖民”的质疑,对解除殖民心态、保持精神独立的诉求,并探究作家对于民族国家建构困境的思考。
关键词
彼得·吉玛尼
《蓝花楹之舞》
逆写帝国
解除殖民心态
国家建构
Keywords
Peter Kimani
Dance of the Jakaranda
writing back to the Empire
decolonizing the mind
state building
分类号
I424.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象征、道德与生成: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动物意象
7
作者
段道余
机构
南京大学
出处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2017年第1期55-61,145,共8页
文摘
在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中,动物意象与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密切关联。一方面,默多克笔下的动物是小说人物的隐喻,象征着他们的存在状况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默多克塑造的动物对小说人物具有更加能动的道德指引作用。对陷入臆想之中的小说人物而言,动物在小说人物的道德成长中不仅扮演了道德裁判和见证者的角色,而且也通过自身的在场使小说人物通过生成动物,摆脱了臆想,获得了新的存在方式。默多克在小说中对动物的能动性和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的刻画既体现了战后英国社会中人类中心主义的瓦解和人对动物自身拥有主体的认识,也反映了她在道德哲学中阐释的“学习”、关注“细节”和“具体之物”的思想。
关键词
艾丽丝·默多克
动物
象征
道德见证
生成动物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艾丽丝·默多克的现实观
段道余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向善的旅程--《大海啊,大海》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何宁
段道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体验痛苦的现实”--论《钟》中的拯救思想
段道余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批评”之后的对话与和解——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创作与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
段道余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2
原文传递
5
从沉沦在世到自由存在——《大海啊,大海》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段道余
何宁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原文传递
6
彼得·吉玛尼《蓝花楹之舞》的“逆写帝国”
李震红
段道余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7
象征、道德与生成: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动物意象
段道余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201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