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体验学习圈”模型设计与行动审思
1
作者 殷世东 李敏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2,共11页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劳动课程的实施必须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让学生亲历情境、亲身体验,通过设计、制作、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劳动课程的实施必须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让学生亲历情境、亲身体验,通过设计、制作、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具体体验的循环活动“圈”,为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框架。以此理论为指导,通过创设共融性劳动场域,开展对话式劳动反思,激发劳动筹划思维,鼓励创造性劳动实践等策略,设计劳动课程“体验学习圈”,避免劳动体验与课程异化,从而推进劳动课程有序有效实施,以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课程 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圈 劳动素养 筹划思维 劳动创造
下载PDF
学生教科书理解的内在本质与提升路径
2
作者 张旭亚 殷世东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4年第1期12-16,共5页
教科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重要载体,而学生教科书理解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根本。在学习中,时常出现学生将教科书视为是“即食”的对象,不加思考和判断地“全盘接受”。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或他者的思考,难以达成教科... 教科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重要载体,而学生教科书理解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根本。在学习中,时常出现学生将教科书视为是“即食”的对象,不加思考和判断地“全盘接受”。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或他者的思考,难以达成教科书的设计与使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生教科书理解的本质、审视学生教科书理解的现实境遇、探索学生教科书理解的提升路径,引导学生既能走进文本、融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化成个体智慧与能力,建构自我知识,进而达成教科书应然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教科书理解 学习素材 与教科书对话 走进文本
下载PDF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80
3
作者 殷世东 朱明山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16,共3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还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类型主要有单亲监护型、祖辈监护型、亲朋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4种。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品行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还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类型主要有单亲监护型、祖辈监护型、亲朋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4种。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品行问题、安全防卫问题和身心发育问题。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社区合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以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社会支持体系
下载PDF
新型课堂秩序及其重构策略 被引量:11
4
作者 殷世东 伍德勤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39-41,58,共4页
课堂秩序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维持课堂的稳定,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新型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 课堂秩序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维持课堂的稳定,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新型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凸显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着力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上课时学生可以打断老师的话,提出问题,甚至提出异议等,着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建立课堂自由秩序、自觉纪律。重新界定课堂秩序、课堂纪律与学习自由,建构新型课堂秩序,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秩序 新型课堂 学习自由 课堂自由
下载PDF
城市“流动学生”行为失范及其应对策略——基于安徽省阜阳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10
5
作者 殷世东 王守恒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8-241,共4页
通过对安徽省阜阳市的调查,我们发现城市"流动学生"受家庭流动性、非熟人环境缺乏监督性、教育场所不固定性、社会环境净化不力等因素影响,学习心诚浮躁,敷衍了事;生活无规律,卫生意识差;性格孤僻,心理承受力弱;甚至发生校园... 通过对安徽省阜阳市的调查,我们发现城市"流动学生"受家庭流动性、非熟人环境缺乏监督性、教育场所不固定性、社会环境净化不力等因素影响,学习心诚浮躁,敷衍了事;生活无规律,卫生意识差;性格孤僻,心理承受力弱;甚至发生校园暴力和越轨行为。"流动学生"行为失范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基于此,必须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取得政府、社会、社区和家庭的支持与配合。有条件的地域,可利用寄宿制学校的优势,引导"流动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心理行为习惯,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动学生” 生活行为习惯 学习行为习惯 心理行为习惯
下载PDF
回归与运作:生态取向学生发展 被引量:7
6
作者 殷世东 靳玉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生态取向学生发展是指将学生根植于成长的应然的生态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与关护下,通过教师启发与诱导、学生自我建构与实践,同侪群体间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合作与竞争等,在生存与发展的常态生态系统中,形成学生自然合作学习文化,以促... 生态取向学生发展是指将学生根植于成长的应然的生态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与关护下,通过教师启发与诱导、学生自我建构与实践,同侪群体间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合作与竞争等,在生存与发展的常态生态系统中,形成学生自然合作学习文化,以促进学生同侪共生,获得全面发展。然而,目前由于教育观念偏误、学校教育围城痼习、校园生活方式壁障等,导致学生发展的个体生态失调、群体生态失序、学生发展生态系统失衡等,阻碍了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为此,必须以生态取向学生发展观为指导,建构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利于整体发展,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互利共生;全面发展,互补共生等,实现同侪共生,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发展 生态取向 回归生态 同侪共生
下载PDF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归:身心和谐发展 被引量:7
7
作者 殷世东 龚宝成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0-62,共3页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阶段,在此阶段过早或过分地强调分科教学,将影响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统整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征,它的旨归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必须...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阶段,在此阶段过早或过分地强调分科教学,将影响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统整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征,它的旨归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身心和谐发展
下载PDF
农村“留守”学生行为:失范与矫正 被引量:14
8
作者 殷世东 张杰 《教育导刊(上半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9-60,共2页
农村“留守”学生因家庭教育缺位、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行为失范。要弥补家庭教育缺位,优化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以矫正“留守”学生的失范行为,必须取得社会、社区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利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优势,引导“留守”学生... 农村“留守”学生因家庭教育缺位、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行为失范。要弥补家庭教育缺位,优化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以矫正“留守”学生的失范行为,必须取得社会、社区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利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优势,引导“留守”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心理行为习惯,矫正他们不良的行为,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学生 生活行为习惯 学习行为习惯 健康的心理行为习惯
下载PDF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被引量:6
9
作者 殷世东 伍德勤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4-25,共2页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活动。它对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价值。因此,探讨研究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含义 教学策略 实施
下载PDF
把独立思考权还给学生 被引量:11
10
作者 殷世东 潘黎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年第2期25-27,共3页
独立思考权是人最起码的权利和自由。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独立思考权的剥夺者,教材成了剥夺工具,不良的教学方法成了剥夺方法。为了维护学生的独立思考权,提高学生思考能力,教育者应成为学生独立思考权的维护者。在教学过程中,... 独立思考权是人最起码的权利和自由。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独立思考权的剥夺者,教材成了剥夺工具,不良的教学方法成了剥夺方法。为了维护学生的独立思考权,提高学生思考能力,教育者应成为学生独立思考权的维护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安全、支持的环境,给学生思考的自由时空;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把独立思考权还给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思考权 丧失 探究性学习 支持的环境 独立人格
下载PDF
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重构 被引量:18
11
作者 殷世东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29-32,共4页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注重知识本位、师本位,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缺乏功能性的学习小组,时空构成缺乏多维互动及师生角色扮演模式化...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注重知识本位、师本位,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缺乏功能性的学习小组,时空构成缺乏多维互动及师生角色扮演模式化压抑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突破并消解课堂教学中的这几处沿袭成规的问题,迫使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关注学生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凸显个性、注重课堂探究学习的过程、进行教法创新,重构课堂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中小学 师生角色 创新精神
下载PDF
中小学社会实践的价值意蕴与有效开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殷世东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12,共4页
中小学社会实践是一种主体性、研究性、探索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形成生活教育模式,构建学习群体,开展发散思维训练等,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生存能力... 中小学社会实践是一种主体性、研究性、探索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形成生活教育模式,构建学习群体,开展发散思维训练等,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整体素质。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或不确定性,实践中的相关条件缺失,导致行动上的摇摆不定,影响了它的正常开展。为此,只有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健全社会实践评价标准等,才能确保中小学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社会实践 生活教育模式 学习群体 课程体系 实践基地
下载PDF
形成性评价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殷世东 《现代远距离教育》 CSSCI 2011年第2期55-57,共3页
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心理及身心各项机能获得全面、充分、协调、自由和自主发展。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 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心理及身心各项机能获得全面、充分、协调、自由和自主发展。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它的旨趣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心和谐发展 形成性评价 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自由发展
下载PDF
研究性学习:一种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途径 被引量:7
14
作者 殷世东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5-40,共6页
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充分、协调、自由和自主发展。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创设适合学生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成长的环境,自由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才能促进... 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充分、协调、自由和自主发展。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创设适合学生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成长的环境,自由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以实现人的身心全面、充分、协调和自由发展为目标,是一种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心和谐发展 研究性学习 途径
下载PDF
学科基本素养与学科学习力:相依与迁移 被引量:11
15
作者 殷世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37-142,共6页
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生适应学科学习时必备品格和素养,学科学习力是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科学习力的基础与结果表征,二者相辅相依。学科学习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科必备知识的掌握,学科技能的形成,学科基本经验的把握,学科基... 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生适应学科学习时必备品格和素养,学科学习力是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科学习力的基础与结果表征,二者相辅相依。学科学习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科必备知识的掌握,学科技能的形成,学科基本经验的把握,学科基本品质的养成等,同样,良好的学科基本素养,有利于提升对学科的理解力,增强学科学习动力,提高学科学习效率,提高学科学习创造力等。因此,必须树立科学学习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增强学科学习主观能动性等,以奠基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科学习迁移,提高学科学习效能,提升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基本素养 学科学习关键能力 学科知识结构 学科认知结构
下载PDF
美、俄、法三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开设的启示 被引量:7
16
作者 殷世东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3,共4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些国家在中小学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但其实质和目标都是一致的,回归生活,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美、俄、法等国开设这种类型课程,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些国家在中小学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但其实质和目标都是一致的,回归生活,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美、俄、法等国开设这种类型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已走向常态化实施。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由于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正常开设,为此,有必要审视国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开设的措施,以利于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推进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开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常态化 制度化 规范化
下载PDF
社会实践与人身心和谐发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殷世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6-209,共4页
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心理等方面以及身心各项机能获得全面、协调、充分和自由发展。理想的学校教育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在丰富... 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心理等方面以及身心各项机能获得全面、协调、充分和自由发展。理想的学校教育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实践,身心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才能提高各方面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社会实践以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为中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心和谐发展 社会实践 全面、协调、充分和自由发展
下载PDF
加强高校课堂管理 促进高校良好学风养成 被引量:5
18
作者 殷世东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4-95,共2页
高校学风是一所大学立校之本。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风建设,为此必须加强高校的课堂管理,以促进高校学风的建设,提升大学学风品位。
关键词 高校学风 课堂管理 学风养成
下载PDF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基于安徽省阜阳市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现状的思考 被引量:4
19
作者 殷世东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19,共6页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体现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建立政府、学校、家长以及社区各界广泛参与、平等对话的有效机制,并取得他们积极的支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然而,在推行综合实...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体现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建立政府、学校、家长以及社区各界广泛参与、平等对话的有效机制,并取得他们积极的支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然而,在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农村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开展得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必须积极地构建农村中学社会支持体系,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社会支持体系
下载PDF
论中小学社区服务课程的常态化开设 被引量:3
20
作者 殷世东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0-92,共3页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小学全面开设了社区服务课程。由于认识不到位,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稳定的服务基地和有效的指导教师队伍等,导致出现若干问题,影响正常开设。为此,必须提高认识、构建完整的课程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小学全面开设了社区服务课程。由于认识不到位,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稳定的服务基地和有效的指导教师队伍等,导致出现若干问题,影响正常开设。为此,必须提高认识、构建完整的课程实施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服务基地和组建有效的指导团队,确保社区服务课程的常态化开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社区服务 实施保障体系 常态化开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