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 被引量:25
1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7 位作者 孙东怀 肖华国 王苏民 安芷生 田国强 刘萪 殷伟德 薛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12-18,共7页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古土壤层顶部,以厚层晚更新世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赵下峪剖面上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明显增大,其中以末次冰期晚冰阶L1LL1黄土的沉积速率最大,高达34.5mm/a。在邙山黄土堆积过程中,倒数第二冰期末(相当于L2顶部),约150kaBP,发生了风尘沉积速率的突变,其原因是此时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风尘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同时赵下峪剖面的磁化率曲线所示,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强弱,并不简单地反映夏季风强度,也要受到沉积速率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邙山黄土 晚更新世 磁化率 沉积速率 黄土地层
下载PDF
黄土地层中奇异微颗粒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徐和聆 吴锡浩 +10 位作者 邓寄温 殷伟德 蒋复初 肖华国 安芷生 祝一志 孙东怀 欧阳自远 管云彬 马淑兰 孔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57-66,共10页
通过蓝田段家坡黄土和红粘土剖面与第四纪3次巨大撞击事件年代相应的地层内奇异微颗粒的研究,将其划分为5种不同的形态类型,并主要据化学成分,将5类奇异微颗粒归纳为撞击、火山和生物等3种成因类型。文中还提出综合成因模式来解释不同... 通过蓝田段家坡黄土和红粘土剖面与第四纪3次巨大撞击事件年代相应的地层内奇异微颗粒的研究,将其划分为5种不同的形态类型,并主要据化学成分,将5类奇异微颗粒归纳为撞击、火山和生物等3种成因类型。文中还提出综合成因模式来解释不同奇异微颗粒赋存于同一撞击事件时段的地层及它们所显示的因果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撞击事件 微颗粒 第四纪
下载PDF
三门峡地区黄土与古季风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志中 吴锡浩 +7 位作者 蒋复初 肖华国 王书兵 田国强 刘萪 殷伟德 薛滨 王苏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19-26,66,共9页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黄土地层 ,以陕县张汴乡曹村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 1 5 3m的曹村剖面由上部厚 1 45 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红粘土沉积组成 ,黄土地层为 L1 — L33的连续风尘沉积。磁性地层研究显示 :B/ M界线位于 L7下部 ,J事...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黄土地层 ,以陕县张汴乡曹村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 1 5 3m的曹村剖面由上部厚 1 45 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红粘土沉积组成 ,黄土地层为 L1 — L33的连续风尘沉积。磁性地层研究显示 :B/ M界线位于 L7下部 ,J事件位于 S1 1 —S1 2 ,O事件位于 L2 3—L2 6,M/ G界线位于黄土与红粘土界线之上 2 0 cm处。古季风代用指标的磁化率、碳酸盐及 >30μm的粒度组分均显示了约 2 .6 Ma以来季风变迁的阶段性特点。曹村黄土剖面具有持续时间在 4万年以上的黄土沉积所指示的 1 3次气候寒冷事件 ,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应用粒度年龄模式建立曹村剖面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序列 ,通过曹村剖面近 30万年来的磁化率及粒度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 ,曹村黄土剖面与深海沉积有良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 黄土 磁性地层 古季风记录 时间标尺
下载PDF
黄土与古土壤容重指标与季风气候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以郑州邙山赵下峪剖面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肖华国 吴锡浩 +3 位作者 蒋复初 田国强 刘科 殷伟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42-45,共4页
本文以郑州邙山赵下峪剖面为例,研究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及其与磁化率、粒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容重与磁化率反映的夏季风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粗颗粒含量反映的冬季风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天然压实作用对S10以上... 本文以郑州邙山赵下峪剖面为例,研究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及其与磁化率、粒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容重与磁化率反映的夏季风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粗颗粒含量反映的冬季风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天然压实作用对S10以上黄土与古土壤容重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风成沉积的容重指标综合反映了冬季风与夏季风气候组合关系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容重 季风 气候变化 古气候
下载PDF
新近系—第四系界面撞击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吴锡浩 徐和聆 +9 位作者 邓寄温 蒋复初 马配学 马淑兰 孙东怀 祝一志 李春来 殷伟德 肖华国 孔屏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8-16,共9页
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南缘的段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 Ga/M 边界(2.48MaBP)上下地层中5种微颗粒和土样微量元素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下更新统午城组黄土底部记录着两次撞击事件的信息。较早的一次记录于 L38中,年代为2.53—2.48MaBP,以多种... 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南缘的段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 Ga/M 边界(2.48MaBP)上下地层中5种微颗粒和土样微量元素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下更新统午城组黄土底部记录着两次撞击事件的信息。较早的一次记录于 L38中,年代为2.53—2.48MaBP,以多种撞击成因或与之有关的微颗粒为标志,且有丰度为58.3×10^(-12)g/g 的 Ir 异常和14.3×10^(-9)g/g 的 Au 异常给与确证。这是一次真正的 N/Q 界面撞击事件,在气候地层上与从上新统红粘土向更新统黄土的过渡相一致,在磁性地层上与从高斯正极性向松山反极性的转变相联系。较晚的一次记录于 S37中,年代为2.43—2.42MaBP,在多种微颗粒标志中,还包括含有 Ir 异常分别为3.89×10^(-6)g/g 的宇宙尘和2.15×10^(-8)g/g 的生物球粒。文中用综合成因模式解释了不同特性的撞击记录共存的现象,并指出中国黄土在天文地质研究方面尚蕴藏着大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界面 撞击事件 中国 黄土 微颗粒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缘午城黄土底部火山碎屑的来源和成因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和聆 吴锡浩 +5 位作者 蒋复初 邓寄温 肖华国 殷伟德 孙东怀 马配学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2-199,共8页
一种与多类撞击记录共存的灰黑色碎屑,发现于黄土高原南缘段家坡黄土地层剖面午城黄土底部Ga/M边界(2.48MaB.P.)附近,通过对此碎屑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它们最初是源自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碱性玄武... 一种与多类撞击记录共存的灰黑色碎屑,发现于黄土高原南缘段家坡黄土地层剖面午城黄土底部Ga/M边界(2.48MaB.P.)附近,通过对此碎屑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它们最初是源自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碱性玄武质火山喷发的碎屑物,后来又在表生条件下与黄土层一起经历了包括水解、成土化和氧化等作用在内的风化改造。此外,本文更为强调的是,在火山碎屑形成过程中存在具有富Ni和Ce,高Sm/Nd比以及低Eu/Sm比等特点的地外物质的参与,据以论证这种火山活动确系N/Q界面撞击事件引发。在黄土地层中,深入研究各种类型的火山碎屑,无疑对全面探讨第四纪环境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午城黄土底部松山-高斯边界火山碎屑风化作用地外物质新近的研究表明,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迁往往与起因于撞击和火山事件的大量尘埃物质有关[1],而地外物体的撞击又常能引发火山活动[2、3],因此第四纪沉积物中的火山喷发空落堆积物研究,无疑应该引起更大的关注。火山学发展至今,对各种火山碎屑物质,已有十分详尽的研究[4、5]。从国内第四纪火山碎屑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丁国瑜等早在1964年就曾在河北平原及太行山东麓的黄土地层中,首次发现了火山碎屑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火山碎屑 风化作用 地外物质 来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与东西两侧大陆的气温差异 被引量:2
7
作者 蒋复初 王书兵 +2 位作者 傅建利 王燕 殷伟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399-405,共7页
主要对我国昆仑山—秦岭以南的东西部气温的差异问题进行简要讨论。比较气象台站实测气温和换算至海面后的温度,明显反映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地貌阶块的海面气温自西向东逐级降低。我国西部高原地区全年温度较东部丘陵平原区相对偏高,... 主要对我国昆仑山—秦岭以南的东西部气温的差异问题进行简要讨论。比较气象台站实测气温和换算至海面后的温度,明显反映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地貌阶块的海面气温自西向东逐级降低。我国西部高原地区全年温度较东部丘陵平原区相对偏高,主要原因在于青藏高原和南亚次大陆主要为西南季风所控制,致使气温相对偏高,而东部深受东南季风和来自高纬冬季风的影响,气温相对偏低。因而,全球变化和区域性季风气候是导致东西部气温差异的主导原因,而不能笼统地归之为高原增温效应和东部“冷槽”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差异 全球变化 季风气候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三门峡地区的红粘土磁性地层及环境记录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志中 王书兵 +7 位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肖华国 田国强 刘科 殷伟德 薛滨 王苏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3-97,共5页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红粘土地层 ,以陕县指望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为 74 .3m的指望剖面由上部厚 34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厚 4 0 .3m的红粘土沉积组成 ,黄土为 L2 4 — L33的连续风尘沉积 ,下部红粘土为RS1 — RS5的沉积。磁性地...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红粘土地层 ,以陕县指望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为 74 .3m的指望剖面由上部厚 34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厚 4 0 .3m的红粘土沉积组成 ,黄土为 L2 4 — L33的连续风尘沉积 ,下部红粘土为RS1 — RS5的沉积。磁性地层研究显示 :M/Ga界线位于 33.8m处 ,黄土与红粘土界线之上 2 0 cm ,Ga/Gi界线位于5 6 .2 5 m处的 RS3中下部。该区红粘土为近 5 Ma至 2 .6 Ma的风尘沉积夹河湖相沉积。指望剖面的红粘土地层磁化率较黄土高原内部偏高 ,总体特征一致 ,说明近 5 Ma来东亚季风在区域演化上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地区 红粘土 环境记录 磁性地层 磁化率记录 古环境 风尘沉积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网纹红土中撞击事件记录的首次发现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锡浩 徐和聆 +4 位作者 蒋复初 邓寄温 肖华国 赵志忠 殷伟德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83-86,共4页
在江西九江磁性地层B/M边界(0.73MaBP)以上2.1m的网纹红土中,找到二个富集微球社的层位。经电子探针分析,上层住者为强磁性铁质微球泣,下层位者为磁性硅酸盐质微球位,初步确定它们属于消融型宇宙尘。这一新发现表明,发生在O.... 在江西九江磁性地层B/M边界(0.73MaBP)以上2.1m的网纹红土中,找到二个富集微球社的层位。经电子探针分析,上层住者为强磁性铁质微球泣,下层位者为磁性硅酸盐质微球位,初步确定它们属于消融型宇宙尘。这一新发现表明,发生在O.7MaBP前后的撞击事件至少经历过两次撞击过程。它们在我国境内的分布具有普逆性,在中更新统的层位具有稳定性,在第四纪环境问题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粒 撞击事件 网纹红土 中更新世 长江
下载PDF
陕西蓝田黄土地层中的两次天文地质事件记录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吴锡浩 徐和聆 +4 位作者 邓寄温 殷伟德 安芷生 郑洪波 欧阳自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3期1799-1802,共4页
我国黄土高原的巨厚黄土地层,经风尘沉积后基本上未经内外营力改造,是保存最近2.
关键词 黄土地层 宇宙尘 天文地质事件
原文传递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ON THE CAVE DEPOSITS CONTAINING FOSSIL PEKING MAN AT ZHOUKOUDIAN 被引量:1
11
作者 钱方 张景鑫 殷伟德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0年第4期359-,共1页
The 50m-thick deposits in the cave containing the fossil Peking Man (Loc. 1)at Zhoukoudian, have been studied by the magnetostratigraphic method.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Beds 1—4, 7—11 and 13 of the deposits,
关键词 FOSSIL thick PEKING BASAL determ MAGNETIZATION DATING revers 七众 polarity
原文传递
RECORDS OF TWO ASTROGEOLOGIC EVENTS IN THE LOESS STRATA,LANTIAN,SHAANXI,CHINA
12
作者 吴锡浩 徐和聆 +4 位作者 邓寄温 殷伟德 安芷生 郑洪波 欧阳自远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2年第11期946-950,共5页
The thick loess strata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hich have not been essentially reformed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agents, are one of the optimum continental deposits preserving the extraterrestrial materials in ... The thick loess strata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hich have not been essentially reformed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agents, are one of the optimum continental deposits preserving the extraterrestrial materials in the last 2.5 Ma. Thus, combining the records with the detailed data of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the age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astrogeologic events can be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extraterrestrial MICROSPHERULE COSMIC DUST microtektite astrogeologic ev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