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胸部DR摄影的质量控制
1
作者 殷友建 钱小建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1期110-111,共2页
小儿胸部DR摄影时,因小儿胸部的解剖生理和成人不完全相同,肺脏含气量少、胸腺发达、纵隔宽、横膈高、心胸比值大、加上躁动不易配合的特点,常造成漏诊或误诊。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摄影,才能获得质量较高的小儿X线胸片,从而提... 小儿胸部DR摄影时,因小儿胸部的解剖生理和成人不完全相同,肺脏含气量少、胸腺发达、纵隔宽、横膈高、心胸比值大、加上躁动不易配合的特点,常造成漏诊或误诊。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摄影,才能获得质量较高的小儿X线胸片,从而提供更客观真实的诊断依据,同时也减少对患儿的电辐射量。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摄影 质量控制 小儿 胸部 解剖生理 心胸比值 生理特点 X线胸片
下载PDF
SPN形态特征联合多期动态增强CT强化特点诊断病灶性质的价值
2
作者 殷友建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7期1112-1114,共3页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性结节(SPN)形态特征联合多期动态增强CT强化特点诊断病灶性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6例SPN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SPN...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性结节(SPN)形态特征联合多期动态增强CT强化特点诊断病灶性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6例SPN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SPN形态特征,计算各期强化值、相对廓清值和廓清率以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126例患者中恶性SPN有84例,良性SPN有42例。良、恶性SPN的形态、边缘特征、界面、征象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恶性结节多呈圆形/类圆形,边缘分叶、毛刺,界面清晰,常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凹陷征。120 s时,恶性SPN强化值大于良性结节,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0 s时,良性SPN相对廓清值、廓清率均明显大于恶性SPN,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SPN的TDC曲线主要为Ⅰ型,而恶性SPN的TDC曲线主要为Ⅱ、Ⅲ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应用形态特征和增强特点评估恶性结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7%和98.9%,AUC面积为0.931。【结论】良恶性SPN的形态特征和多期动态增强CT强化特点存在明显差异,综合应用形态特征和强化特点有助于提高对SPN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are-bolus与Test-bolus在头颈部血管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殷友建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7期4552-4552,共1页
目的探讨Care-bolus与Test—bolus两种方法在头颈部血管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应用比较。方法对60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采用Test-bolus与care-bolus两种方法行头部3DCE-MRA检查,后处理技术包括最... 目的探讨Care-bolus与Test—bolus两种方法在头颈部血管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应用比较。方法对60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采用Test-bolus与care-bolus两种方法行头部3DCE-MRA检查,后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多层面重建(MPR),评估其可靠性。结果30例care-bolus法3DCE-MRA有2例因时间把握欠佳未能很好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情况,而30例Test—bolus法3DCE-MRA均能很好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情况。结论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中Test—bolus法优越于Care-bolus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方法
原文传递
隐匿性肋骨骨折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殷友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5期245-247,共3页
对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价值进行评估,旨在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指导,进而实现最佳疾病治疗结局。方法:将50例(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给予其常规CT、多层螺旋CT检查(三维重建技术)。样本选取时间... 对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价值进行评估,旨在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指导,进而实现最佳疾病治疗结局。方法:将50例(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给予其常规CT、多层螺旋CT检查(三维重建技术)。样本选取时间:2019年12月01日-2021年10月01日。对上述诊断技术实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不同三维重建技术下,隐匿性骨折检出差异较大,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成像技术(SSD)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低于多平面重建(MPR),P<0.05,数据对比有意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常规CT对比显示,前者骨折检出率高,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肋骨骨折疾病诊断中发挥了显著优势,对疾病检出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以,可以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进而帮助患者实现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隐匿性肋骨骨折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急性颅脑外伤CT检查50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殷友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5期27-29,共3页
探究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行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50例于我院实施治疗及检查的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展开实验,选择起止时间:2019.1-2021.1,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颅脑CT检查,分析影像学CT表现、分型结果,并总结预后结果与CT分型的相关性... 探究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行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50例于我院实施治疗及检查的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展开实验,选择起止时间:2019.1-2021.1,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颅脑CT检查,分析影像学CT表现、分型结果,并总结预后结果与CT分型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对5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行CT检查,闭合性损伤患者和开放性损伤患者分别有42例、8例。其中硬膜外出血患者、硬膜下出血患者、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患者分别有20例、10例、5例。与此同时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和脑室内出血患者分别有5例、7例和3例。从CT分型结果来看,Ⅰ型患者、Ⅱ型患者、Ⅲ型患者、Ⅳ型患者分别有18例、12例、11例和9例,比例分别为36.00%、24.00%、22.00%和18.00%。比较预后效果,CTⅠ型和Ⅱ型患者的占比较比Ⅲ型和Ⅳ型患者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行CT检查,在实施减压手术前后可有效分型其颅内病变改善情况,预测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外伤 CT检查 临床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