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禅学指要——陈兵先生《佛教禅定学》评介
1
作者 殷国涵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6-278,共3页
“禅定”是汉传佛教的一个惯用词,由梵文禅那(Dhyana)的略称“禅”与梵文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定”复合而成。在佛教中,“禅”是“在寂静中审虑”的意思,“定”则是指通过锻炼达到的持续专注而不散乱之心境。在现代语境中,“禅定”... “禅定”是汉传佛教的一个惯用词,由梵文禅那(Dhyana)的略称“禅”与梵文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定”复合而成。在佛教中,“禅”是“在寂静中审虑”的意思,“定”则是指通过锻炼达到的持续专注而不散乱之心境。在现代语境中,“禅定”一词则泛指各种通过练习专注达致心不散乱的方法。禅定虽非佛教独有,实乃佛教所长。最近几十年来,佛教禅定在学术界的热度有增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摩地 禅定 现代语境 禅学 陈兵 梵文 汉传佛教 心境
原文传递
佛教视域下的阳明心学——以太虚为中心
2
作者 殷国涵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0-156,共7页
太虚高度评价阳明心学,其原因在于:阳明心学在工夫论和整体风格上都近于禅宗;有事功之能,能有益于当时社会;为儒家之正宗,可作为文化统合枢纽构建新的中国哲学。太虚针对“致良知”与“是非之心”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良知”作为本... 太虚高度评价阳明心学,其原因在于:阳明心学在工夫论和整体风格上都近于禅宗;有事功之能,能有益于当时社会;为儒家之正宗,可作为文化统合枢纽构建新的中国哲学。太虚针对“致良知”与“是非之心”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良知”作为本体无法被加以“致”之工夫;“是非之心”既作为“良知”本体又作为心理功能具有逻辑困难,其必然正确性不具有充分保证,其素朴定义——“好恶”也不具备普遍性。太虚又尝试以唯识学会通、诠释“良知”与“四句教法”,以慧心所、信心所解释“是非之心”“良知”,以八识分别解说“四句教法”,其中不乏闪光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王阳明 心学 儒释 儒佛
原文传递
太虚的文化救国思想
3
作者 陈兵 殷国涵 《宏德学刊》 2022年第2期3-16,共14页
清末民国时期,国难频发。太虚将国难产生的外因归结为帝国主义入侵,又进一步归结为西方精神文化的痼疾;内因则归结为现代中国文化的缺位。基于这种认识,太虚提出他的救国方法,即建立一种既能够培养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又能够克服近代西... 清末民国时期,国难频发。太虚将国难产生的外因归结为帝国主义入侵,又进一步归结为西方精神文化的痼疾;内因则归结为现代中国文化的缺位。基于这种认识,太虚提出他的救国方法,即建立一种既能够培养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又能够克服近代西方思想弊端的现代中国文化,再以之为基底去建设国际文化,最终影响并改变西方文化。为建立这种现代中国文化,太虚提出五条具体策略:承择中国固有历史文化、建设道德、改进政治、改进教育、改革佛教。太虚的文化救国思想,挖掘出了佛教思想中与现代思想具有兼容性的资源,彰显了佛教的现代价值。与此同时,佛教思想的本质特色也得到了完好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救国 爱国 现代中国文化 民国佛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