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耕法对土壤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1
作者 殷士学 宋明芝 封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70-376,共7页
本文比较常耕和免耕法对土壤微生物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免耕6—7年的砂壤土中微生物的数量较集中分布于上表层,常耕处理则相对均匀地分布于经常翻动的土层中。0—7cm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在两种耕法中有一定差异,... 本文比较常耕和免耕法对土壤微生物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免耕6—7年的砂壤土中微生物的数量较集中分布于上表层,常耕处理则相对均匀地分布于经常翻动的土层中。0—7cm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在两种耕法中有一定差异,特别是霉菌。免耕处理0—7cm土壤培养1天的呼吸活性是常耕处理的2.1倍,尿酶活性是常耕处理的1.6倍。但随着土层的加深,免耕处理的呼吸活性、尿酶活性下降很快,至7—14cm处分别下降56%、71%。培养40天时0—7cm土壤无机氮释放量免耕和常耕处理分别为48.1、34.5mgN/kg,而7—14cm土层则分别为21.5、29.1mgN/kg。不加碳源只加入硫铵培养3天土壤中无机氮的减少在10%左右,免耕上表层0—7cm土壤减少较多,反映土壤微生物对无机氮的固定作用。长期免耕使具有高生物学活性的土层变得浅薄,而常耕处理则较为深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免耕 生物活性
下载PDF
缺氧土壤中硝态氮还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殷士学 沈其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24-630,共7页
综述国内外有关硝态氮还原菌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包括同化还原、硝酸异化还原成铵、呼吸反硝化和非呼吸性反硝化 。
关键词 缺氧土壤 硝态氮还原菌 生理生化特征 电子传递链 反硝化
下载PDF
硝酸异化还原成铵的微生物学过程 被引量:6
3
作者 殷士学 陆驹飞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70-173,共4页
关键词 微生物 硝酸铵 异化还原
下载PDF
淹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形成与肥料氮的转化——盆栽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殷士学 陈川 +3 位作者 王春生 叶军志 吴俊杰 胥拥军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37-40,共4页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施用稻草粉对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形成与肥料氮的转化的影响。施用稻草粉可降低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对非肥料氮的吸收;施用稻草粉可提高肥料氮的残留率,降低肥料氮的损失。至水稻收获时,残留于土壤中的1...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施用稻草粉对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形成与肥料氮的转化的影响。施用稻草粉可降低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对非肥料氮的吸收;施用稻草粉可提高肥料氮的残留率,降低肥料氮的损失。至水稻收获时,残留于土壤中的15N主要以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的形成因土壤不同而有快慢之差,但其再矿化速度都较为缓慢。即使在稻草粉施用量较高的情况下也未观察到水稻吸氮总量受到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生物量 氮素转化 淹水土壤 秸杆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与养分循环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5
作者 殷士学 《土壤学进展》 1993年第4期1-8,共8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简称生物量)是土壤中自然存在的有机质组分之一,虽然仅占有机质的2—5%,但通常被看作是活性部分,其中所含的养分育效性较高。七十年代以来,生物量的测试方法有较大进步,从而使人们认识到生物量不仅在养分转化中起重要...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简称生物量)是土壤中自然存在的有机质组分之一,虽然仅占有机质的2—5%,但通常被看作是活性部分,其中所含的养分育效性较高。七十年代以来,生物量的测试方法有较大进步,从而使人们认识到生物量不仅在养分转化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本身就是很大的养分供源和贮库。生物量的活性及其消长是土壤养分(尤其是N素)内循环的本质性内容。生物量的周转在土壤有机质平衡和土壤肥力方面起主导作用。本文综述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关于生物量与养分循环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和评价有关生物量测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测定过程中固铵问题
6
作者 殷士学 王柏英 +1 位作者 宋琦 胡健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34-38,共5页
土壤固铵作用对微生物生物量氮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马肝土在熏蒸24h后的好气培养过程中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含量同步持续增多。到培养10d时固定态铵(氮)净增最为17.3mg/kg,相当于此时交换性铵的41.7%。在连续熏... 土壤固铵作用对微生物生物量氮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马肝土在熏蒸24h后的好气培养过程中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含量同步持续增多。到培养10d时固定态铵(氮)净增最为17.3mg/kg,相当于此时交换性铵的41.7%。在连续熏蒸10d过程中,第1d熏蒸导致马肝土交换性铵和固定态铵明显升高,继续熏蒸基本不变,又一次显示交换性铵与固定态铵同步增加。熏蒸可导致硝态氮的损失,但损失主要发生在熏蒸的第1d。用熏蒸-培养法和熏蒸-提取法测定5种土壤矿质氮激发量,结果表明土壤固铵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矿质氮激发量的测定,影响程度因具体土壤的生物量和固铵能力而异。基于上述事实,作者建议现行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计算方法作适当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熏蒸 培养 提取 固铵 生物量 土壤 测定
下载PDF
纠正水稻旱秧死苗的微生物制剂效果初报
7
作者 殷士学 汤炎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6-6,22,共2页
纠正水稻旱秧死苗的微生物制剂效果初报①殷士学汤炎(江苏农学院农学系,扬州225009)近年来水稻旱秧技术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但死苗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在pH偏高的土壤上死苗尤为严重,甚至影响到旱秧技术的进一步... 纠正水稻旱秧死苗的微生物制剂效果初报①殷士学汤炎(江苏农学院农学系,扬州225009)近年来水稻旱秧技术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但死苗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在pH偏高的土壤上死苗尤为严重,甚至影响到旱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如何消除或减缓死苗现象,人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秧 死苗 微生物制剂 效果
下载PDF
食用菌生产中值得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8
作者 殷士学 《食用菌》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5-6,共2页
为了继续发展食用菌事业,我们于1988、1989两年对江苏部分新开发区的菇农进行调查,试图找出当前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同时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调查地区主要在扬州市郊和淮阴部分地区,调查... 为了继续发展食用菌事业,我们于1988、1989两年对江苏部分新开发区的菇农进行调查,试图找出当前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同时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调查地区主要在扬州市郊和淮阴部分地区,调查内容包括技术性问题(菌种、培养料、消毒、管理等)和非技术性问题(文化水平、经济条件、信息流通等)。本文总结有关技术性问题的部分调查结果,重点报告那些带有一定普遍性并已造成较严重损失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生产 技术问题
下载PDF
长期施肥水稻土氮素剖面分布及温度对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9
作者 马力 杨林章 +3 位作者 颜廷梅 王建国 李斗争 殷士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6-294,共9页
利用太湖地区26a的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剖面氮素分布和C/N的影响,分析了10℃和30℃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的差异,拟合了30℃下土壤累积矿化量与有效积温的方程式。结果表明:(1)长期施肥使表层土壤氮素... 利用太湖地区26a的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剖面氮素分布和C/N的影响,分析了10℃和30℃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的差异,拟合了30℃下土壤累积矿化量与有效积温的方程式。结果表明:(1)长期施肥使表层土壤氮素累积量明显增加,0~20cm土层,施有机肥处理的含氮量普遍高于施化肥处理。20~30cm土层,化肥氮+磷处理(CNP)、化肥氮+磷+钾处理(CNPK)、秸秆+氮处理(CRN)及不施肥对照CK的含氮量高于有机肥+氮+磷处理(MNP)、有机肥+氮+磷+钾处理(MNPK)、秸秆+有机肥+氮处理(MRN)和仅施有机肥处理(M0),而40~50cm土层含氮量差异较小;(2)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表层土C/N值有降低趋势。0~10cm表层土壤的C/N,CNPK>MNPK,CK>M0,而施秸秆处理MRN的C/N最低。20~50cm土层,施有机肥处理的C/N普遍高于化肥处理,施化肥土壤下层的有机质分解程度较高。(3)在30℃下,土壤矿化过程达到稳定状态需要时间较短,且累积矿化量较高。在10℃下,培养后期的矿化速率高于30℃下的速率,但累积矿化量较低,低温条件引起了土壤氮素矿化率的降低。土壤累积矿化量与有效积温的关系符合有效积温方程式(p<0·01),K值较接近反应矿化初期各处理的矿化潜力,n值的差异反应MRN、MNP以及CNPK、CNP处理在矿化后期有更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土 氮素 分布 温度 矿化
下载PDF
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红壤水稻土氮素分布和矿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10
作者 马力 杨林章 +4 位作者 肖和艾 殷士学 夏立忠 李运东 刘国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98-905,共8页
为明确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过程的影响,探索维持稻田土壤长期供氮潜力的途径,利用始于1990年的湖南红壤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剖面氮素迁移分布和C/N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温度下... 为明确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过程的影响,探索维持稻田土壤长期供氮潜力的途径,利用始于1990年的湖南红壤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剖面氮素迁移分布和C/N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温度下土壤氮素矿化曲线变化和不同施肥方式氮素矿化动态的差异,分析了氮素累积矿化量与有效积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或秸秆可以促进红壤水稻土氮素的积累,其主要影响0—20 cm土层,而化肥和秸秆配合施用作用更明显;长期施氮、磷、钾化肥使土壤C/N降低,而秸秆还田使土壤C/N明显升高。在两种温度下的土壤矿质氮含量和累积矿化量曲线比较相似,10℃下土壤矿化速率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要比30℃下长;30℃下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矿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而10℃下的差异较小,其在56 d内矿化出来的矿质氮是10℃下的近两倍。NP(仅施化肥氮、磷)及NP+C(施化肥氮、磷+秸秆还田)处理均有较高氮素矿化量,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矿化的促进作用比仅施化肥明显。在30℃下,土壤积累矿化量与有效积温的关系较好地符合有效积温方程式(EATM)(p<0.01)。仅施化肥处理和对照方程中的矿化特征常数k值相差不大,而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处理方程的k值则有增大趋势,NPK+C(施化肥氮、磷、钾+秸秆还田)处理的矿化潜力较大,且养分供应能力较强;秸秆配施化肥处理方程中n值的绝对值有减小趋势。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土壤的累积矿化量保持在一个较稳定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肥 水稻土 氮素 温度 矿化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变异及其矿化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7
11
作者 马力 杨林章 +4 位作者 慈恩 程月琴 王岩 沈明星 殷士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0-1058,共9页
基于持续26a的太湖地区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分布、有机碳密度和变异幅度、及有机碳矿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期施肥使水稻土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较单施化肥更能促进... 基于持续26a的太湖地区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分布、有机碳密度和变异幅度、及有机碳矿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期施肥使水稻土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较单施化肥更能促进表层有机碳累积。施化肥处理10~30cm土层有机碳含量相对稳定,施有机肥处理20~40cm土层有机碳含量相对稳定;(2)0~25cm和0~50cm土层,施有机肥处理的有机碳密度均高于施化肥处理,有机肥+氮+磷处理(MNP)和化肥氮+磷+钾处理(CNPK)的有机碳密度均为最高,秸秆+化肥氮处理(CRN)高于有机肥+秸秆+氮处理(MRN)。各施肥处理0~25cm和25~50cm土层有机碳变异幅度均高于对照CO。施有机肥处理的有机碳密度变异幅度均高于施化肥处理。化肥氮+磷处理(CNP)和有机肥+氮+磷+钾处理(MNPK)有机碳密度的变异性最大;(3)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第2~4天均达到最大,第3周后达到稳定,有机肥处理的最大矿化速率均高于化肥处理,各处理平均矿化速率为CO,55.36~75.46ml kg^-1 d^-1,稳定矿化速率为CO,10~20ml kg^-1d^-1。在8周培养期内,施有机肥处理的累积矿化量始终大于施化肥处理,有机肥+秸秆+氮处理(MRN)的累积矿化量最大,各施肥处理土壤的矿化强度和稳定矿化率仍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土 有机碳 分布 变异 矿化
下载PDF
耕作年限对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和腐殖质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慈恩 杨林章 +2 位作者 程月琴 施林林 殷士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50-956,共7页
分析比较了浙江慈溪耕作年限为50、100、500、700、1000、2000a的水稻土剖面和不同粒级复合体中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探讨了长期耕作对水稻土腐殖质结构和功能基团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年限在50-2000a范围内,稻田... 分析比较了浙江慈溪耕作年限为50、100、500、700、1000、2000a的水稻土剖面和不同粒级复合体中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探讨了长期耕作对水稻土腐殖质结构和功能基团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年限在50-2000a范围内,稻田耕作表层有机碳含量受耕作年限影响不大,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约30—60cm深度土层中有机碳含量有升高趋势。稻田土壤0-40cm土层和40-80cm土层有机碳储量变化幅度(△)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逐渐下降,表明早期开垦的水稻土仍有很大的固碳潜力。100、500、1000a水稻土耕作表层中,〈2μm复合体的有机碳含量受耕作年限影响不大;随着耕作年限延长,〈2μm复合体有机碳分配系数不断增大,10-50μm复合体有机碳分配系数则呈下降趋势。100、500、700a水稻土胡敏酸的芳化度随耕作年限增加有所提高,500和700a水稻土胡敏酸的脂肪族-CH2-、-CH3基团含量要高于100a水稻土,胡敏酸的聚合程度基本上不受耕作年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年限 水稻土 有机碳 有机无机复合体 红外光谱
下载PDF
两株解磷真菌的解磷能力及其解磷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3
13
作者 康贻军 胡健 +3 位作者 单君 何芳 朴哲 殷士学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2-27,共6页
从不同处理的水稻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两株高效解磷真菌HP2、P5,研究了不同碳源条件对溶磷效果的影响,以及解磷菌株在不同的碳源培养条件下,溶磷量与培养介质pH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P2菌株解磷能力在不同的测定时间内均高于P5菌株;... 从不同处理的水稻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两株高效解磷真菌HP2、P5,研究了不同碳源条件对溶磷效果的影响,以及解磷菌株在不同的碳源培养条件下,溶磷量与培养介质pH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P2菌株解磷能力在不同的测定时间内均高于P5菌株;不同碳源培养基的溶磷量顺序为蔗糖>葡萄糖>纤维素,且彼此差异显著;测定时间内,菌株的溶磷量与介质pH值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菌 溶磷量 机理
下载PDF
气候条件和作物对黑土和潮土固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14
作者 董志新 孙波 +1 位作者 殷士学 隋跃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0-138,共9页
固氮微生物是土壤氮素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利用在黑龙江海伦(寒温带)、河南封丘(暖温带)和江西鹰潭(中亚热带)设置的2种农田土壤(黑土、潮土)的置换试验,研究了不同气候、土壤和种植条件对固氮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直接从土壤中提取D... 固氮微生物是土壤氮素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利用在黑龙江海伦(寒温带)、河南封丘(暖温带)和江西鹰潭(中亚热带)设置的2种农田土壤(黑土、潮土)的置换试验,研究了不同气候、土壤和种植条件对固氮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直接从土壤中提取DNA,对固氮酶基因nifH PCR扩增并进行DGGE电泳的分析方法研究了2种类型土壤在3种不同水热条件下固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置换到不同气候条件下3年后,土壤类型是决定固氮微生物结构及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短期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最后是种植玉米的影响。土壤固氮微生物多样性、优势度与土壤C/N及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H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均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是影响固氮微生物多样性的决定因素。水热条件与土壤固氮微生物多样性没有线性相关关系,暖温带条件下黑土固氮微生物多样性最高,而潮土最低。种植玉米提高了土壤固氮微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FH基因 微生物多样性 DGGE 气候 土壤类型 玉米
下载PDF
硫酸-过氧化氢消化法测定植株氮磷钾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32
15
作者 张山泉 陈川 +1 位作者 徐沭 殷士学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4-175,共2页
关键词 植株养分测定 含量测定 硫酸-过氢化氢消化法 改进
下载PDF
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土腐殖质组成及稳定性碳同位素特性 被引量:18
16
作者 马力 杨林章 +3 位作者 慈恩 王岩 殷士学 沈明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951-1958,共8页
利用太湖地区26年水稻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δ13C)的影响,以及土壤中不同结合态腐殖质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肥使水稻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不同处理... 利用太湖地区26年水稻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δ13C)的影响,以及土壤中不同结合态腐殖质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肥使水稻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不同处理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与土层深度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P<0.01);施化肥处理10~30cm土层和施有机肥处理20~4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变化相对稳定;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δ13C值逐渐升高,其变化范围在-24‰~-28‰,不同处理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0~20cm土层,仅施有机肥处理(M0)、有机肥+氮+磷处理(MNP)、有机肥+氮+磷+钾处理(MNPK)、有机肥+秸秆+氮处理(MRN)以及秸秆+氮处理(CRN)的δ13C值明显降低;30~50cm土层,除CRN外,有机肥和化肥处理土壤的δ13C值均明显升高;不同处理土壤中结合态腐殖质均以紧结合态腐殖质(胡敏素)为主,其含量在50%以上,其余部分为松结合态和稳结合态腐殖质;长期施肥使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富啡酸(FA)与胡敏酸(HA)比值(HA/FA)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土 土壤腐殖质 稳定性碳同位素
下载PDF
壳寡糖抑制植物病原菌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48
17
作者 胡健 姜涌明 殷士学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42-44,共3页
研究了平均分子量 50 0~ 2 0 0 0的壳寡糖对棉花炭疽病菌 ( Macrophomina phaseolina)和小麦赤霉病菌 ( Fusarium graminearum)等植物病原真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 ( Xanthomonas oryzae)、马铃薯环腐病菌( 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研究了平均分子量 50 0~ 2 0 0 0的壳寡糖对棉花炭疽病菌 ( Macrophomina phaseolina)和小麦赤霉病菌 ( Fusarium graminearum)等植物病原真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 ( Xanthomonas oryzae)、马铃薯环腐病菌( 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棉花角斑病 ( Xanthomonas campestris)等植物病原细菌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分子量的壳寡糖对各种植物病原细菌的生长及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形成菌丝体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抑制作用的大小因壳寡糖分子量、浓度、植物病原菌的不同而有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植物病原菌 抑制作用 生长 棉花炭疽病菌
下载PDF
长期耕作水稻土的有机碳分布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慈恩 杨林章 +3 位作者 马力 唐玉姝 程月琴 殷士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75,179,共5页
对浙江慈溪100,500,1000a水稻土的有机碳分布及其稳定性碳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百年耕种以后,水稻土耕作层有机碳含量受耕作年限影响很小。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水稻土剖面不同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异性逐渐降低,下层... 对浙江慈溪100,500,1000a水稻土的有机碳分布及其稳定性碳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百年耕种以后,水稻土耕作层有机碳含量受耕作年限影响很小。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水稻土剖面不同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异性逐渐降低,下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另外,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水稻土剖面下层的δ^13C值,有降低趋势,表明种植水稻带入土体的低δ^13C有机碳会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不断向下层迁移并固定起来。不同年限稻田耕作层土壤中,〈50μm粒级复合体的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2μm,2~10μm,10~50μm;不同粒级复合体有机碳δ^13C值随着粒级的增大而不断降低,新增的碳主要集中在粗粒中,而细粒中的碳为降解的老碳;对于某一粒级复合体来说,δ^13C值顺序均为:1000a〉500a〉100a;〈2μm复合体有机碳属于低活性碳库,耕种上百年后,基本达到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耕作年限 有机无机复合体 Δ^13C
下载PDF
堆肥制作中微生物侵染秸秆的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朴哲 李玉敏 +3 位作者 马帅 陈德莹 梅丽娟 殷士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100,共3页
为了探索堆肥制作中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生物降解过程,在堆肥进程中取不同分解阶段的秸秆样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并从机械作用的角度探讨了微生物在秸秆分解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堆肥制作前新鲜秸秆表面未... 为了探索堆肥制作中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生物降解过程,在堆肥进程中取不同分解阶段的秸秆样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并从机械作用的角度探讨了微生物在秸秆分解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堆肥制作前新鲜秸秆表面未发现微生物分布,堆肥制作前期微生物开始附着在秸秆表面,随着堆肥进程,秸秆表面微生物密度有所增加,秸秆分解时产生的裂缝中发现也有微生物分布。堆肥制作中,参与秸秆分解的微生物以群落形式分布,从个体形态来看,这些微生物主要由球菌和丝状菌组成,但不同形态微生物个体大小差异较大。分析认为大型丝状菌通过秸秆分解产生的裂缝侵入秸秆内部时所产生的机械作用可促进秸秆的崩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微生物 秸秆 环境扫描电镜
下载PDF
一株高耐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其反硝化产物确定 被引量:9
20
作者 何芳 康贻军 +2 位作者 单君 胡健 殷士学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39,共5页
利用浅层振荡培养和连续通气培养方法,获得一株高耐氧反硝化细菌H1。分别利用NO报告克隆nntS-gfp和乙炔抑制-气相色谱测得菌株H1能够在反硝化条件下产生NO和N_2O,不能产生N_2,因此其反硝化途径为NO_3^-→NO_2^-→NO→N_2O。在初始O_2浓... 利用浅层振荡培养和连续通气培养方法,获得一株高耐氧反硝化细菌H1。分别利用NO报告克隆nntS-gfp和乙炔抑制-气相色谱测得菌株H1能够在反硝化条件下产生NO和N_2O,不能产生N_2,因此其反硝化途径为NO_3^-→NO_2^-→NO→N_2O。在初始O_2浓度为0%~21%范围内,该菌株能将98%以上的NO_3^-还原为气态氮化物。在150 mL的培养液中,连续以2 L/min的速率通气,H1依然能够反硝化,但是更高的通气速率则反硝化停止。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H1与Ralstonia taiwanensis相似性达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菌 反硝化产物 筛选 耐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