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被引量:19
1
作者 殷宇慧 刘文宏 +5 位作者 虞峰 王卉 高凤莲 卢欣 陈靖 贺茂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6-598,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D检查异常26例,共67支血管病变,血管影像(MRA/CTA/DSA)检查107支血管病变。TCD诊断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55.14%,特异性97.91%。诊断椎动脉狭窄敏感性88.89%,特异性97.63%;诊断基底动脉狭窄敏感性46.43%,特异性94.29%;诊断大脑后动脉狭窄敏感性41.51%,特异性100%。结论 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特异性高,敏感性一般。TCD可以作为初步筛查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有助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因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寡克隆区带及IgG指数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殷宇慧 郝洪军 高枫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9期888-890,共3页
目的研究寡克隆区带(OCB)和IgG指数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MS患者54例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OND)患者271例,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62例及非感染性疾病209例的脑脊液和血清标本,分别进行OCB检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目的研究寡克隆区带(OCB)和IgG指数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MS患者54例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OND)患者271例,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62例及非感染性疾病209例的脑脊液和血清标本,分别进行OCB检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IgG指数的计算(免疫火箭电泳法)。结果MS组OCB阳性率为35.2%;OND组为8.9%,其中感染组为24.2%,非感染组为4.5%。MS与OND组整体比较OCB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感染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MS组IgG指数阳性率为83.3%,OND组为78.2%(P>0.05)。结论OCB对MS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但需除外CNS感染性疾病。IgG指数阳性可作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克隆区带 IGG指数 多发性硬化
下载PDF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上) 被引量:2
3
作者 殷宇慧 高枫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第19期27-27,共1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很高,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危害极大,同时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通常,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很高,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危害极大,同时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通常,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者其他血管性事件。脑卒中后的5年内,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脑卒中,其中65%为缺血性脑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人口老龄化 脑卒中后 再发脑卒中 健康危害 人类生命 经济负担
下载PDF
Isaacs综合征
4
作者 殷宇慧 高枫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7期569-570,共2页
目的探讨Isaac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报道1例Isaacs综合征患者。结果和结论Isaacs综合征以全身肌肉均可累及的持续性自发性肌肉痉挛、强直、僵硬和放松困难;;休息和睡眠时症状不消失为特点;;表现为肌纤维颤搐及肌束颤动。Is... 目的探讨Isaac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报道1例Isaacs综合征患者。结果和结论Isaacs综合征以全身肌肉均可累及的持续性自发性肌肉痉挛、强直、僵硬和放松困难;;休息和睡眠时症状不消失为特点;;表现为肌纤维颤搐及肌束颤动。Isaacs综合征是一种针对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AACS综合征 肌纤维颤搐 肌束颤动
下载PDF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下)
5
作者 殷宇慧 高枫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第20期30-30,共1页
控制危险因素 抗血小板治疗 研究证明,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再发的风险。非心源性栓塞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腔隙性和病因不明性),为减少卒中复发或其他血管事件的风险,... 控制危险因素 抗血小板治疗 研究证明,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再发的风险。非心源性栓塞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腔隙性和病因不明性),为减少卒中复发或其他血管事件的风险,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而不能用其他任何药物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二级预防 抗血小板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性 缺血性卒中 抗血小板治疗 心源性栓塞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椎动脉狭窄与发育不良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冉 邢海英 +2 位作者 彭清 殷宇慧 孙葳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41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狭窄与发育不良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椎动脉狭窄或发育不良患者88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组55例、椎动脉发育不良组33例。比较两组椎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RI...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狭窄与发育不良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椎动脉狭窄或发育不良患者88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组55例、椎动脉发育不良组33例。比较两组椎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RI)及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与椎动脉发育不良组比较,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组平均年龄更高、椎动脉内径更大、椎动脉高阻型血流频谱(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或消失,或RI≥0.8)的发生率更高(P均<0.05)。两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RI均是鉴别椎动脉狭窄与发育不良的超声参数,且以RI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发育不良 动脉硬化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下载PDF
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靖 殷宇慧 王劭恒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420-2422,2425,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的转归分为恶化组70例和非恶化组194例。通过自制的调查表格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实验...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的转归分为恶化组70例和非恶化组194例。通过自制的调查表格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恶化组42.86%有高脂血症病史,70.00%有糖尿病病史,均显著高于非恶化组(P<0.05)。恶化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恶化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有高脂血症病史及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可根据这些因素评估患者病情,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病情恶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恶性肿瘤与非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郭琳佳 虞峰 +2 位作者 陈靖 殷宇慧 侯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38-1343,共6页
目的比较恶性肿瘤患者与非肿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活动性恶性肿瘤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肿瘤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卒中... 目的比较恶性肿瘤患者与非肿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活动性恶性肿瘤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肿瘤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卒中危险因素、病因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红蛋白、高脂血症、血糖、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及脑梗死影像分布特点的差异,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脑梗死后30 d功能预后。结果研究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既往卒中史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χ2> 5.549, P <0.05),隐源性比例高于对照组(χ2> 17.537, P <0.05),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4.609, P <0.001),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5.796, P <0.001),病灶位于多支血管供血区比例(特别是病灶分布在双侧前循环+后循环)和多发小病灶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 17.995, P <0.01),病灶位于皮层/皮层下和小脑受累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 8.159, P <0.01),脑梗死后30 d m RS评分(t=-3.222, P <0.01)和30 d死亡率(P <0.05)高于对照组。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相比于非肿瘤患者,隐源性机制更多见,D-二聚体升高更显著,病灶分布以多血管供血区的多发小病灶为特点,皮层/皮层下累及多见,幕下以小脑受累为主,临床表现易进展,预后差。临床如遇满足上述特点的脑梗死患者,应注意筛查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恶性肿瘤 临床特点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海燕 殷宇慧 +2 位作者 吕颖 唐涛 戴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10-813,共4页
目的 建立并验证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与精神科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根据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情况分为脑出血组48例... 目的 建立并验证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与精神科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根据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情况分为脑出血组48例和对照组132例。将数据集又随机分为训练集126例,验证集54例。观察2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年龄≥80岁、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房颤动、脑梗死面积≥3 cm^(2)比例明显升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收缩压≥180 mm Hg、心房颤动、脑梗死面积≥3 cm^(2)是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OR=2.632,95%CI:1.153~6.005,P=0.022;OR=3.150,95%CI:1.445~6.866,P=0.004;OR=4.553,95%CI:1.561~13.283,P=0.006;OR=2.673,95%CI:1.278~5.592,P=0.009)。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和收缩压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2、0.609。训练集曲线下面积为0.781(95%CI:0.691~0.870),验证集曲线下面积为0.822(95%CI:0.701~0.943)。本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和可信度。结论 Nomogram预测模型有利于识别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脑出血 预测
下载PDF
表现多样的症状性神经梅毒 被引量:5
10
作者 殷宇慧 卢欣 +1 位作者 虞峰 刘文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通过总结症状性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力争早诊断早治疗。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9年8月诊治的10例症状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 目的通过总结症状性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力争早诊断早治疗。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9年8月诊治的10例症状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神经梅毒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2.0±11.9岁(35.0-74.0岁)。临床分型:梅毒性视神经炎1例,表现为进行性单眼视力下降;梅毒性脑膜炎1例,表现为头痛、复视、外展神经麻痹;脑膜血管梅毒4例,表现为闭塞性脑血管综合征;脑实质梅毒4例,均为麻痹性痴呆,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下降,智能减退,精神行为异常,或伴癫痫发作。从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中位数0.6个月(1周-3年)。经规范治疗其中8例预后良好。结论神经梅毒起病隐袭,神经系统各部位均可受累,早期不易识别。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行血清及脑脊液检查,尽早确诊并开始驱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麻痹性痴呆 脑脊液
下载PDF
乳突炎的颅内并发症一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殷宇慧 孙永安 高枫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43-443,共1页
患者女性,48岁,主因“左耳鸣听力下降3年,头痛1年8个月,视物成双半个月,加重伴呕吐7d”于2005年1月19日入我院。入院9个月前曾发作摔倒伴短暂意识丧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大部狭窄(图1)... 患者女性,48岁,主因“左耳鸣听力下降3年,头痛1年8个月,视物成双半个月,加重伴呕吐7d”于2005年1月19日入我院。入院9个月前曾发作摔倒伴短暂意识丧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大部狭窄(图1),行支架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并发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乳突炎 颈内动脉闭塞 短暂意识丧失 支架成形术 听力下降 视物成双
原文传递
家族性多发性硬化两例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
12
作者 殷宇慧 高枫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58-759,共2页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性疾病,其特点为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发,其发病原因可能是有遗传易患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巾受到感染而诱发的自身免疫反应,人们早已发现MS具有家族聚集性,已有1个家...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性疾病,其特点为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发,其发病原因可能是有遗传易患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巾受到感染而诱发的自身免疫反应,人们早已发现MS具有家族聚集性,已有1个家族中出现多位患者的报道,同胞间患病的相对危险度也有增加,而MS患者的二、三级亲属其患病风险将会增高。我们将兄弟2人同患MS的一家系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家族性 临床特点 炎性脱髓鞘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 自身免疫反应 遗传易患性 家族聚集性
原文传递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综合征一例磁共振成像特征
13
作者 殷宇慧 高枫 黄一宁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0,共2页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3岁,于2007年11月8日突发左眼方块形异物飘动感,每次发作3—5min;5~6h后出现右颞、枕部撕裂样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并有发作性头向左转,眼向左上凝视,持续2min,间隔10min;1h后突发意识丧失,牙关...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3岁,于2007年11月8日突发左眼方块形异物飘动感,每次发作3—5min;5~6h后出现右颞、枕部撕裂样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并有发作性头向左转,眼向左上凝视,持续2min,间隔10min;1h后突发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唇面发绀,四肢抽搐,双上肢屈曲,双下肢强直,无二便失禁及唇舌咬伤,持续2min,并伴有发热,体温38℃左右。在外院查头颅MRI示右侧颞枕叶脑回肿胀,左颞枕区片影;查血乳酸、丙酮酸增高,最小运动量试验可疑;脑活体组织检查见灰白质交界处小血管周围少许炎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样发作综合征 线粒体脑肌病 高乳酸血症 成像特征 磁共振 最小运动量试验 活体组织检查 双下肢强直
原文传递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指标在急性脊髓炎症性疾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郝洪军 殷宇慧 +2 位作者 王巍炜 高枫 袁锦楣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73-1273,共1页
脑脊液(CSF)免疫指标测定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总结急性脊髓炎症性疾病患者CSF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以探讨其在CSF免疫水平变化中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炎症性疾病 免疫球 脑脊液 蛋白指标 脊髓 急性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血清检测多种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同时出现阳性结果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崔海龙 焦鸿云 +2 位作者 殷宇慧 郝洪军 高枫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年第4期288-29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检测多种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同时出现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可能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1例多种神经节苷脂抗体同时出现阳性结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11例患者均出现抗GM1-IgM抗体及抗GD1b-IgM抗体检测阳性,临床症状学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检测多种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同时出现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可能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1例多种神经节苷脂抗体同时出现阳性结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11例患者均出现抗GM1-IgM抗体及抗GD1b-IgM抗体检测阳性,临床症状学研究和电生理检查均显示患者运动受累明显,而感觉受累并不显著。其中7例患者还同时出现了抗GQ1b—IgM抗体检测阳性,表现为明显的运动障碍,颅神经受累,腱反射减低以及共济失调,感觉症状不明显。结论多种抗神经节苷脂抗体检测同时出现阳性结果的患者在症状学上并没有完全表现为相应单个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对应症状的组合,提示出现多种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可能存在着特殊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利综合征 神经节苷脂 交叉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