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26a-5p调控SLC26A4挽救听力减退在耳聋中的作用
1
作者 丛林海 汤勇 +4 位作者 殷家志 邓苙 高慧芳 方红丽 李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14-18,共5页
目的检测miR-26a-5p和SLC26A4在耳聋小鼠和听力损失小鼠中的表达变化,以此研究miR-26a-5p调控SLC26A4挽救听力减退的作用。方法通过构建小鼠听力损失模型和小鼠耳聋模型,使用听性脑干反应测试检测小鼠右耳的听力来鉴定模型的构建是否成... 目的检测miR-26a-5p和SLC26A4在耳聋小鼠和听力损失小鼠中的表达变化,以此研究miR-26a-5p调控SLC26A4挽救听力减退的作用。方法通过构建小鼠听力损失模型和小鼠耳聋模型,使用听性脑干反应测试检测小鼠右耳的听力来鉴定模型的构建是否成功。使用qPCR实验检测miR-26a-5p和SLC26A4在小鼠听力损失和耳聋后的相对表达量,通过TargetScan网站预测miR-26a-5p靶向结合SLC26A4的具体位点,对小鼠注射miR-26a-5p和SLC26A4的干扰和过表达载体,继续检测miR-26a-5p和SLC26A4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小鼠听力损失和耳聋后,miR-26a-5p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SLC26A4表达明显升高(P<0.05),在小鼠注射antagomir后,miR-26a-5p明显下调(P=0.047),同时SLC26A4显著上调(P=0.014),同时小鼠听力阈值明显降低(P<0.05),而在注射miR-26a-5p agomir后结果恰恰相反。结论miR-26a-5p可以通过SLC26A4从而降低听力减退以此抑制耳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减退 耳聋 miR-26a-5p SLC26A4
下载PDF
真菌球型鼻窦炎鼻内镜术后不同致病菌种类预后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殷家志 汤勇 丛林海 《云南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28-30,共3页
目的通过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得出不同菌群对患者术后上皮化时间的影响,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诊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在全麻下行FESS治疗,且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曲霉菌或毛霉菌的真菌球型鼻—... 目的通过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得出不同菌群对患者术后上皮化时间的影响,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诊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在全麻下行FESS治疗,且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曲霉菌或毛霉菌的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伴有鼻息肉和鼻中隔偏分为4组:A组单纯患病组,B组鼻中隔偏曲组,C组鼻息肉组,D组鼻中隔偏曲及鼻息肉组;各组互为对照组,研究各患病组之间真菌菌群的分布差异。以SNOT-20量表对各组患者术腔黏膜上皮化的时间做分析,研究不同真菌和各患病组类型对术后上皮化的影响。结果曲霉菌和毛霉菌在各患病组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真菌种类对术后上皮化时间的影响无差异(P>0.05)。结论致病真菌种类与是否伴发鼻息肉和(或)鼻中隔偏曲无相关性。真菌种类对术腔术后上皮化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球 鼻窦炎 鼻息肉 黏膜上皮化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
下载PDF
原发性鼻腔-鼻窦砂粒体型脑膜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伍琴琴 汤勇 +6 位作者 丛林海 杨一兵 张帆 殷家志 王锐 邓雯 杨晶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465-468,共4页
目的通过报道1例原发于鼻腔-鼻窦砂粒体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患者,女,50岁,因“渐进性右侧鼻塞1年余”入院。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鼻腔及筛窦内不规则占位性病变,遂在全... 目的通过报道1例原发于鼻腔-鼻窦砂粒体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患者,女,50岁,因“渐进性右侧鼻塞1年余”入院。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鼻腔及筛窦内不规则占位性病变,遂在全麻鼻内镜下行右侧鼻腔筛窦肿物切除术。结果肿物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砂粒体型脑膜瘤(WHO I级)。患者鼻塞及头痛症状消失,术后2个月复诊见鼻腔术区黏膜上皮化完成,鼻腔无粘连,暂未见肿物复发。结论原发于鼻腔-鼻窦的异位砂粒体型脑膜瘤少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上应争取完全切除肿物及周边受侵犯组织,以达到根治,防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鼻窦 砂粒体型脑膜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头静脉颈外静脉颈横静脉汇入点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罗裔乾 殷家志 +4 位作者 张坤 梁冲冲 曹涛 李健伟 刘学敏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通过对头静脉、颈外静脉和颈横静脉的解剖学观测,为护理操作、颈部相关临床外科手术操作和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形态依据。方法:对20具尸体标本头静脉、颈外静脉和颈横静脉进行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对40侧头... 目的:通过对头静脉、颈外静脉和颈横静脉的解剖学观测,为护理操作、颈部相关临床外科手术操作和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形态依据。方法:对20具尸体标本头静脉、颈外静脉和颈横静脉进行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对40侧头静脉、颈外静脉和颈横静脉走行及汇入点的观测,其中34侧正常,6侧头静脉越过锁骨表面,在锁骨上方距锁骨上缘(14.67±1.21)mm处与颈外静脉、颈横静脉汇合形成一合干,合干行向内下(45.83±1.94)mm后与锁骨下静脉成(31.83±1.94)°注入静脉角。另外,颈外静脉与合干成(94.50±0.84)°,头静脉与合干成(95.17±0.98)°,颈外静脉与颈横静脉成(85.00±1.41)°。结论:正确的认识头静脉、颈外静脉和颈横静脉的走行及汇入点异常情况,对于护理操作、骨外科手术、PICC、颈外静脉穿刺等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静脉 颈外静脉 颈横静脉 临床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