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行为训练结合60分妈妈理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治疗的影响
1
作者 杨雅斐 尚清 +2 位作者 吕楠 殷文晗 吴明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年第6期549-55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行为训练(ABA训练)结合“60分妈妈理论”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郑州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孤独症儿童62例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应用行为训练(ABA训练)结合“60分妈妈理论”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郑州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孤独症儿童62例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以ABA训练干预为主,观察组采用ABA训练结合“60分妈妈理论”辅助引导,通过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孤独症行为表现,采用孤独症谱系及相关发育障碍儿童评估用心理教育量表(PEP-3)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全面评估。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PEP-3得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ABC的总分较入院时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孤独症患儿中采用ABA训练结合“60分妈妈理论”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整体发展功能水平和减轻临床表现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ABA训练 60分妈妈理论 整体发展功能 儿童
下载PDF
帕金森病运动分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勤 田田 +4 位作者 赵然 殷文晗 周玉霞 王赏 卢宏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7-332,共6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具有明显异质性的神经变性病。帕金森病的分型方法就是对其异质性的简化描述,而最常用的分型方法是运动分型法,将患者分为三型:震颤为主型、姿势不稳/步态障碍型或少动-强直型、混合型。最新研究进展表明,不同运动分型的... 帕金森病是一种具有明显异质性的神经变性病。帕金森病的分型方法就是对其异质性的简化描述,而最常用的分型方法是运动分型法,将患者分为三型:震颤为主型、姿势不稳/步态障碍型或少动-强直型、混合型。最新研究进展表明,不同运动分型的帕金森病患者在病因、病理、生物标志物、影像、临床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为进一步明确运动分型方法对于帕金森病异质性的描述,仍需进行更多设计严密、结合病理诊断的纵向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分型 震颤为主型 姿势不稳/步态障碍 少动-强直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彤 王景涛 +3 位作者 郭艳丽 赵然 殷文晗 卢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3期100-102,共3页
AS是ACI的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证实[1],炎症反应在AS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瀑布效应"是ACI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基础,一般由多种炎症因子所致,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而发挥其治疗ACI的作用。
关键词 他汀 脑梗死 促炎症因子 炎症趋化因子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前庭激活训练治疗重度前庭失调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殷文晗 尚清 吕楠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7期1170-1174,共5页
目的研究前庭激活训练治疗前庭重度失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60例前庭重度失调ASD儿童。按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康复... 目的研究前庭激活训练治疗前庭重度失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60例前庭重度失调ASD儿童。按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康复治疗。给予观察组患儿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前庭激活训练。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和儿童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评估患儿感觉统合能力(前庭平衡与双侧大脑分化、脑神经生理抑制困难、触觉防御或反应不足、视空间、形态、本体觉、听觉反应)和孤独症行为(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躯体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感觉统合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感觉统合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孤独症行为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孤独症行为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前庭激活训练对前庭重度失调的ASD患儿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孤独症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前庭激活训练 感觉统合失调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殷文晗 刘希 +3 位作者 余列 田田 付晓杰 卢宏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干预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或研究其极化机制提供时间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sham组、脑出血4h、1d、3d、7d、14d组,每组6只。采用尾状核注射胶原酶法制备大鼠脑出血...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干预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或研究其极化机制提供时间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sham组、脑出血4h、1d、3d、7d、14d组,每组6只。采用尾状核注射胶原酶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对应时间点灌注取脑;sham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1d灌注取脑。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小胶质细胞Ⅰ型(Microglia type Ⅰ,M1;CD11b++CD86+)、小胶质细胞Ⅱ型(Microglia type Ⅱ,M2;CD11b+ +Arg-1+),评价血肿周围两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1)脑出血4h后已能检测到M1、M2,此时M1仍有部分突起存在;(2)MI在脑出血急性期(1—3d)及亚急性早期(3—7d)及慢性期(〉14d)占主要地位;M2在脑出血超急性期(24h内)及亚急性期晚期(7d)短时间内占有优势,4h时M2数量[(31.40±1.69)个]高于MI[(21.43±1.8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5,P=0.002),7d时M2数量[(116.25±5.06)个]第二次超过M1[(85.75±7.3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90,P=0.001)。结论M1在脑出血急性期、亚急性早期及慢性期占主要地位,M2于超急性期与亚急性晚期占有优势;于超急性期(如4h)与亚急性晚期(如7d)探讨M2的形成机制或于急性期(1~3d)干预M1的形成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小胶质细胞极化 小胶质细胞Ⅰ型 小胶质细胞Ⅱ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