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道血吸虫病的内镜与临床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殷新光 王波 +3 位作者 杨志宏 曹晨曦 王桂华 季霞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86-1088,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吸虫病的内镜和临床表现,以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对内镜和病理确诊的168例胃肠道血吸虫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8例胃肠道血吸虫病患者中,胃血吸虫病33例,肠血吸虫病135例。138例内镜检查表现为炎症型24例,溃疡型73...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吸虫病的内镜和临床表现,以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对内镜和病理确诊的168例胃肠道血吸虫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8例胃肠道血吸虫病患者中,胃血吸虫病33例,肠血吸虫病135例。138例内镜检查表现为炎症型24例,溃疡型73例,增生型41例。病理以慢性萎缩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黏膜层、黏膜下层或坏死组织中有多量血吸虫卵沉积或钙化。合并胃肠道肿瘤134例,发生率79.76%,其中胃癌23例,大肠癌111例。结论胃肠道血吸虫病的内镜及临床表现为多样性,并发症多,肿瘤发生率高,诊断依靠流行病学史、内镜和病理检查,应及时诊断治疗,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胃肠道 内镜
下载PDF
环氧化酶-2蛋白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特征、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殷新光 杨志宏 +2 位作者 王波 王桂华 曹宁珠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102例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并与胃癌生物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67.65%,COX-2蛋白表达与胃...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102例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并与胃癌生物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67.65%,COX-2蛋白表达与胃癌生长部位、肿瘤浸润、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无相关(P>0.05);COX-2蛋白阳性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结论COX-2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胃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OX-2 生物学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殷新光 杨志宏 《浙江临床医学》 2001年第3期181-181,共1页
关键词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出血 并发症 药物治疗 奥美拉唑
下载PDF
胃血吸虫病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殷新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6年第11期765-765,共1页
胃血吸虫病36例临床分析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消化内科(314000)殷新光胃血吸虫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较难诊断,本文就我院1982~1995年间9868例纤维胃镜检查检出胃血吸虫病36例,结合临床报道如下。1临床... 胃血吸虫病36例临床分析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消化内科(314000)殷新光胃血吸虫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较难诊断,本文就我院1982~1995年间9868例纤维胃镜检查检出胃血吸虫病36例,结合临床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6例中男性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胃血吸虫病 临床分析
下载PDF
p53蛋白、PCNA在胃癌中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波 杨志宏 +1 位作者 殷新光 阮水良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74-276,共3页
目的 研究p53蛋白、PCNA在胃癌中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53例胃癌细胞及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进行p53蛋白、PCNA检测。结果 p53蛋白、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6%,92.5%,PCNA强阳性表达率占64.2%。p5... 目的 研究p53蛋白、PCNA在胃癌中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53例胃癌细胞及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进行p53蛋白、PCNA检测。结果 p53蛋白、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6%,92.5%,PCNA强阳性表达率占64.2%。p53阳性表达率及PCNA强阳性表达率均与胃癌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53蛋白与PCNA强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53蛋白及PCNA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对判断胃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蛋白 PCNA 胃癌 生物学行为 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癌及胃癌前病变p53蛋白、PC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波 杨志宏 +2 位作者 阮水良 殷新光 曹宁殊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探讨p5 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 -P法)。结果 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p5 3蛋白、PC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胃粘膜(P <0 .0 5 )。表达水平从肠... 目的 探讨p5 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 -P法)。结果 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p5 3蛋白、PC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胃粘膜(P <0 .0 5 )。表达水平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到胃癌均呈递增趋势。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类型、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 <0 .0 5 )。结论 p5 3蛋白、PCNA表达对评估胃癌前病变发展趋势和判断胃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PCNA P53蛋白 表达水平 临床意义 肠上皮化生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下载PDF
PCNA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表达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波 王桂华 +3 位作者 姚伟明 杨志宏 殷新光 阮水良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评估胃癌前病变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115例患者的PCNA表达情况。其中50例肠上皮化生、15例异型增生...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评估胃癌前病变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115例患者的PCNA表达情况。其中50例肠上皮化生、15例异型增生、50例胃癌。结果 PCNA的表达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到胃癌呈递增趋势。在肠上皮化生为轻度表达,异型增生以中度表达为主,而胃癌多呈重度和过度表达。PCNA强阳性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cNA在胃粘膜不同疾病细胞核内的表达、反映了细胞增殖状态和生长速度、有助于判断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发展趋势及判断与监测胃癌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胃粘膜 肠上皮化生 异型增生 分子生物学机制
下载PDF
无痛胃镜检查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波 方芬 +5 位作者 殷新光 杨志宏 阮水良 季霞 王敏娟 石桂枝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年第6期357-358,共2页
关键词 无痛胃镜 镇痛 镇静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人胃癌组织Notch1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鉏莉 蔡陈效 +1 位作者 殷新光 邬万新 《胃肠病学》 2016年第1期30-33,共4页
背景:胃癌是全球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Notch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为近年研究热点,但其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人胃癌组织中Notch1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10月—2014年7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 背景:胃癌是全球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Notch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为近年研究热点,但其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人胃癌组织中Notch1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10月—2014年7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1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和相应癌旁非癌组织标本中Notch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otch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Notch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非癌组织(73.9%对3.5%,P<0.001)。胃癌组织中的Notch1表达与肿瘤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Notch1作为促癌基因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并与胃癌浸润、转移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NOTCH1 免疫组织化学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磁分离-酶标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评价甲状腺功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志刚 王君耀 +3 位作者 贾鸣 殷新光 沈瑞林 石亚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7-98,共2页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 磁分离 FT4/TSH比值
下载PDF
婴幼儿耳聋的检测及早期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乐明 沈定 +3 位作者 殷新光 裘秀兰 钱林荣 杨雪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8期866-867,共2页
关键词 早期发现 干预效果分析 婴幼儿 耳聋 听力障碍儿 检测 语言发育障碍 听性脑干反应 声音刺激 正常发育
下载PDF
胃癌、肠化及非典型增生患者外周血端粒酶抗体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波 殷新光 +3 位作者 杨志宏 宋震亚 朱永良 赵奕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2-43,80,共3页
目的检测胃癌、肠化及非典型增生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酶抗体的阳性率,以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靶蛋白免疫沉淀法检测118例胃癌、肠化及上皮内瘤变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酶抗体的阳性率,研究端粒酶与不同胃粘膜病变的关系,按... 目的检测胃癌、肠化及非典型增生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酶抗体的阳性率,以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靶蛋白免疫沉淀法检测118例胃癌、肠化及上皮内瘤变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酶抗体的阳性率,研究端粒酶与不同胃粘膜病变的关系,按照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分型、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分析端粒酶抗体与胃癌的关系。结果胃癌组35例阳性,阳性率为66.6%;上皮内瘤变6例阳性,阳性率30%;肠化组8例阳性,阳性率17.8%;对照组0例阳性,阳性率为0。三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胃癌组与肠化组之间、胃癌组与非典型增生组之间、肠化组与非典型增生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外周血端粒酶抗体阳性率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内镜分型、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端粒酶抗体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且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胃黏膜癌变的一项独立的预测指标;肠化和非典型增生患者外周血端粒酶阳性率增高,提示其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胃癌 肠化 非典型增生
下载PDF
磁分离-酶标记-化学发光法测定促甲状腺素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志刚 曹浩强 殷新光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5年第4期193-195,198,共4页
目的评估促甲状腺素(TSH)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中的诊断地位。方法采用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免疫夹心法检测TSH,比较TSH在诊断甲亢时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的灵敏度为0.01mIU/L,批内、批间精密度CV值分别为2.39... 目的评估促甲状腺素(TSH)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中的诊断地位。方法采用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免疫夹心法检测TSH,比较TSH在诊断甲亢时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的灵敏度为0.01mIU/L,批内、批间精密度CV值分别为2.39%和4.09%,与质控靶值回归方程y=0.9284x-0.0551(r2:0.9984)、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相比,TSH具有最大的ROC曲线下面积及最小的交叉重叠范围。在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减)的诊断中,TSH与FT4具有相同的诊断效率(P>0.05),而在甲亢的诊断中,TSH比FT3、FT4更有效(P<0.05)。结论由于高灵敏度与高精密度方法学的应用,可检测到低浓度的TSH值,使TSH不但应用于甲减的诊断,而且也能应用于甲亢,甚至亚临床型及潜在型甲亢或甲减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甲状腺素 化学发光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ROC曲线下面积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酶标记 磁分离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测定 游离甲状腺素 高灵敏度 免疫夹心法 回归方程 诊断效率 TSH值 亚临床型 精密度
下载PDF
不同抑酸剂对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胃内pH值的影响及疗效判定
14
作者 杨志宏 殷新光 +2 位作者 厉锦文 顾金森 葛伟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165-165,共1页
关键词 抑酸剂 非静脉曲张性出血 治疗 胃内PH值 疗效判定
下载PDF
手足口病患者病原学快速诊断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沈伟锋 邵平扬 +3 位作者 殷新光 姚明 邹洪兴 杨清萍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14期1179-1182,共4页
目的比较荧光RT-PCR法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在手足口病(HFMD)患儿病原学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实验室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HFMD患儿454例(其中重症患儿190例,普通患儿264例)以及非肠道病毒感染、健康体检儿童共117例。同时采集... 目的比较荧光RT-PCR法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在手足口病(HFMD)患儿病原学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实验室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HFMD患儿454例(其中重症患儿190例,普通患儿264例)以及非肠道病毒感染、健康体检儿童共117例。同时采集患儿急性期咽拭子和血清标本各1份,分别进行肠道病毒EV通用型、EV71型和CA16型病毒核酸以及血清EV71-IgM、CA16-IgM抗体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对EV71、CA16的检测结果;并以RT-PCR法为金标准,对GICA法检测的诊断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荧光RT-PCR法检测重症HFMD组EV71阳性率72.6%(138/190),CA16阳性率10.0%(19/190);普通HFMD组EV71阳性率28.0%(74/264),CA16阳性率30.3%(80/264),两组HFMD肠道病毒感染分布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6,P=0.00)。454例HFMD患儿中,RT-PCR法与GICA法检测EV71型,阳性率分别为46.7%和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1,P=0.00);RT-PCR法与GICA法检测CA16型,阳性率分别为21.8%和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4,P=0.00)。以RT-PCR法法为金标准,GICA法诊断EV71的灵敏度95.7%,特异度84.4%,阳性预测值76.3%,阴性预测值95.2%,准确度84.1%;诊断CA16的灵敏度89.9%,特异度86.7%,阳性预测值65.4%,阴性预测值96.8%,准确度87.4%。结论 GICA法是一种简便、灵敏的检测方法,可用于HFMD病原体的快速筛查,与RT-PCR法具有较好的互补性;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HFMD的早期诊断与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属 核酸 抗体 诊断
下载PDF
异物性食管穿孔并发周围组织及器官损伤5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晨 吴一鸣 +1 位作者 殷新光 徐乐荣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120-1121,1124,共3页
目的探讨异物性食管穿孔并发周围组织及器官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5例异物性食管穿孔导致纵隔和周围器官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3例并发纵隔内组织感染,经内镜下异物取出术、抗炎、对症等非手术治疗治愈,1例... 目的探讨异物性食管穿孔并发周围组织及器官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5例异物性食管穿孔导致纵隔和周围器官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3例并发纵隔内组织感染,经内镜下异物取出术、抗炎、对症等非手术治疗治愈,1例合并心肌、心包损伤,经急诊开胸手术心包内异物取出等治疗后痊愈;另1例并发胸主动脉损伤,因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结论异物经食管穿孔易并发食管周围组织及器官损伤,临床表现多样化,应注意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物 损伤 食管穿孔 并发症
下载PDF
多重荧光RT-PCR快速检测手足口病病原体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沈伟锋 邵平扬 +3 位作者 殷新光 邹洪兴 吕青山 杨清萍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6期1115-1117,共3页
目的了解嘉兴地区手足口病(HFMD)的病原学类型及流行特征,为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确诊的HFMD患者743例,采用自建的多重荧光RT-PCR方法对HFMD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EV71型和CA16进... 目的了解嘉兴地区手足口病(HFMD)的病原学类型及流行特征,为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确诊的HFMD患者743例,采用自建的多重荧光RT-PCR方法对HFMD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EV71型和CA16进行检测,比较HFMD患儿不同肠道病毒感染类型与季节、患儿性别和年龄、临床分类等方面的关系。结果743例HFMD患者标本肠道病毒EV/EV71/CA16检测,其中EV71(+)占237%(176/743),CA16(+)占20.9%(155/743),非EV71非CA16肠道病毒感染占55.1%(410/743);混合感染2例。重症HFMD患者与普通HFMD患者之间肠道病毒株流行分布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939,P=0.000),HFMD重症病例EV71阳性率78.1%(89/114),明显高于普通病例13.8%(87/629)。不同季节HFMD肠道病毒感染分布不一,二、三季度为全年发病高峰期。743例HFMD患儿发病年龄以0~5岁婴幼儿为主,占总感染人数的88.6%;743例HFMD不同肠道病毒感染人数分布与患儿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6)。结论HFMD患者肠道病毒感染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流行特点不一,重症HFMD仍以EV71病毒株感染为主;20174嘉兴地区HFMD肠道病毒感染以非EV71非CA16型肠道病毒株为主,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病毒类型并加强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属 核酸 流性特征
下载PDF
我院2011—2015年手足口病19626例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磊 虞玲华 +1 位作者 陆锦琪 殷新光 《中国乡村医药》 2018年第8期53-54,共2页
目的分析该院5年来手足口病(HFMD)流行病学特点,为防控传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 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H F M D患者资料。结果5年来该院收治H F M D患者1 9 6 26例,男性多于女性,以轻症为主,多为散居儿童(65.0%),发病年龄中幼... 目的分析该院5年来手足口病(HFMD)流行病学特点,为防控传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 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H F M D患者资料。结果5年来该院收治H F M D患者1 9 6 26例,男性多于女性,以轻症为主,多为散居儿童(65.0%),发病年龄中幼儿期占65.0%,以EV71型(79.8%)多见,夏秋季多发。结论为遏制疫情蔓延,应加强疫情监测分析、预测工作,加强对幼托机构宣教预防HFMD的知识,尽早发现重症病例,早期干预及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分析 HFMD 流行病学特点 患者资料 发病年龄 EV71 监测分析
下载PDF
RSPO2过表达人肝星状细胞株LX-2中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殷新光 薛文英 +3 位作者 徐英 吴一鸣 袁芳 邹丹丹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15期1-5,共5页
目的 筛选特异性顶部盘状底板反应蛋白2(RSPO2)在人肝星状细胞株LX-2中过表达后的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方法 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RSPO2过表达载体并转染进人肝星状细胞,利用RT-PCR验证RSPO2的过表达状... 目的 筛选特异性顶部盘状底板反应蛋白2(RSPO2)在人肝星状细胞株LX-2中过表达后的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方法 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RSPO2过表达载体并转染进人肝星状细胞,利用RT-PCR验证RSPO2的过表达状态,细胞划痕实验观察过表达RSPO2肝星状细胞的生长及迁移能力。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RSPO2过表达人肝星状细胞和正常人肝星状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通过RT-PCR验证,在人肝星状细胞株LX-2中成功过表达了RSPO2蛋白;通过LC-MS/MS技术对比RSPO2过表达肝星状细胞和正常肝星状细胞,获得候选差异表达蛋白共计233个,其中115个蛋白在RSPO2过表达细胞中表达下调,118个表达上调,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参与了很多与细胞转录、复制、增殖相关的信号通路。结论 RSPO2过表达LX-2细胞差异表达蛋白共计233个,其中115个蛋白在RSPO2过表达细胞中表达下调,118个表达上调,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大多参与到RNA的转录与翻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性顶部盘状底板反应蛋白2 肝星状细胞 差异表达蛋白
下载PDF
R-Spondin2、Syndecan-1在小鼠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殷新光 徐龙生 +2 位作者 吴一鸣 薛文英 徐英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981-984,997,I0004,共6页
目的探讨R-脊椎蛋白2(R-Spondin2)、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在小鼠肝星状细胞(HSC)活化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4只,将每组小鼠肝脏分离并培养HSC。H1组:HSC分离培养1d;H2组:HSC分离培... 目的探讨R-脊椎蛋白2(R-Spondin2)、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在小鼠肝星状细胞(HSC)活化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4只,将每组小鼠肝脏分离并培养HSC。H1组:HSC分离培养1d;H2组:HSC分离培养3d;H3组:HSC分离培养7d;R+S-组:HSC分离培养24h后,给予20 ng/ml R-Spondin 2刺激24h;R-S+组:HSC分离培养24h后,给予20 ng/ml Syndecan-1刺激24h;R-S-组:HSC分离培养48h,未予任何刺激。采用Western blot、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HSC R-Spondin 2、Syndecan-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与m RNA表达情况。结果与H1组比较,H2、H3组小鼠HSC R-Spondin 2、α-SMA蛋白与m RNA表达均上调(均P<0.05),Syndecan-1蛋白与m RNA表达均下调(均P<0.05);与H2组比较,H3组小鼠HSC R-Spondin 2、α-SMA蛋白与m RNA表达均上调(均P<0.05),Syndecan-1蛋白与m RNA表达均下调(均P<0.05);与R-S-组比较,R+S-组小鼠HSC Syndecan-1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α-SMA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与R-S-组比较,R-S+组小鼠HSC R-Spondin 2、α-SMA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均P<0.05)。结论随着HSC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Syndecan-1表达下调,R-Spondin 2、α-SMA表达上调,HSC发生活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为HSC培养时间延长,Syndecan-1发生降解,R-Spondin 2表达上调诱导α-SMA蛋白表达增加,促使HSC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脊椎蛋白2 SYNDECAN-1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肝星状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