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生命损失型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殷田园 淑燕 李富民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3-217,共15页
利用史料记录建立了明代生命损失型地震的数据库,构建生命损失型地震等级序列、10 a尺度上生命损失型地震的频次序列和县次序列,再现明代生命损失型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生命损失型地震发生及导致人口死亡的时空差异原因。结果表明... 利用史料记录建立了明代生命损失型地震的数据库,构建生命损失型地震等级序列、10 a尺度上生命损失型地震的频次序列和县次序列,再现明代生命损失型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生命损失型地震发生及导致人口死亡的时空差异原因。结果表明:(1)从明初到明末,生命损失型地震等级强度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明代前期处于生命损失型地震发生较少的稳定时期;明代中后期处于生命损失型地震发生较多的波动时期。明代生命损失型地震发生频次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特征。(3)生命损失型地震在明代大部分区域皆有分布。灾害重心随时间变化发生移动,由西南到中部再到华北、华东。(4)明代地震频繁的原因除地球本身因素外,太阳活动通过影响气候变化,进而间接影响地壳活动。气候寒冷与干旱和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明代后期生命损失型地震导致死亡人数大量增加,与明代经济发展,人口密度逐渐增长有关;不同地区生命损失型地震导致的死亡人数不同,且死亡人数与地震频发地区是否处于板块之间的活动构造带和人口分布密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地震 生命损失 时空特征 原因
下载PDF
1960~2017年秦巴山地及邻近区域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富民 淑燕 殷田园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92,共13页
基于1960~2017年秦巴山地及邻近区域4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最小二乘法、Manna-Mendal突变检验等分析该地区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8年来极端气温极值指数、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暖昼(夜)日数、... 基于1960~2017年秦巴山地及邻近区域4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最小二乘法、Manna-Mendal突变检验等分析该地区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8年来极端气温极值指数、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暖昼(夜)日数、热持续日数、生物生长季日数呈增加趋势,极端低温指数呈减小趋势。2)极端气温空间变化差异显著。秦岭以北、东部地区极端气温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秦岭南部与西部更为明显。秦岭以北的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昼日数呈下降趋势,秦岭东部、北部区的夏季日数、暖昼(夜)日数和热持续日数呈上升趋势。3)相关分析表明,极值指数和DTR与其他指数相关性差,其余极端指数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同时多数极端气温指数变化与平均气温变化同步。4)突变分析显示,平均气温在1996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对秦巴山地及邻近区域地区的极端气温的影响有所差异,极端高温指数增强趋势显著,极端低温指数呈现减小趋势,表明极端气温变化与区域气候变暖存在良好的相关性。5)Hurst指数结果表明,未来秦巴山地及邻近区域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呈现出同向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趋势变化 空间差异 秦巴山地及邻近区域
下载PDF
从冈特兰堡先生看设计
3
作者 殷田园 《神州》 2018年第17期17-17,共1页
冈特兰堡先生通过设计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在稍纵即逝的创作灵感中也是,冈特兰堡先生考虑到人不同的感知能力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 冈特兰堡先生通过设计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在稍纵即逝的创作灵感中也是,冈特兰堡先生考虑到人不同的感知能力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视觉效果上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平面效果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设计 色彩 图形元素在海报中的应用
下载PDF
秦岭南北区域夏季极端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殷田园 淑燕 李富民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79-1390,共12页
利用1960-2016年秦岭南北地区47个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与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数据,统计分析了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指数与副高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各极端降水指数与... 利用1960-2016年秦岭南北地区47个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与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数据,统计分析了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指数与副高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各极端降水指数与面积指数、强度指数总体成正相关;与西伸脊点总体上成负相关,但会出现一些异常年份和负相关年份;而各极端降水指数与脊线位置的关系呈现正负相关交替的现象。年代际分析和M-K检验表明,副高指数、极端降水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增强、增大的突变。②把秦岭南北划分为4个区域后,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当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偏大,脊线位置偏南,西伸脊点偏西,秦岭以北、秦岭以南和汉水流域中部趋于干旱,汉水流域东西部和巴巫谷地极端降水偏多;反之,相反。这样的极端降水格局应是秦岭等山脉对副高在气候上的响应结果。③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偏多年与面积指数偏大、强度指数偏强、脊线位置偏南、西伸脊点偏西相联系,反之,相反。副高西伸可能是秦岭南北地区极端降水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极端降水 副热带高压指数 秦岭南北
原文传递
1997-2015年中国种植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56
5
作者 陈炜 殷田园 李红兵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44,共8页
基于我国1997~2015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农用物资(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灌溉和农业机械)投入所引起的碳排放,揭示我国种植业自1997~2015年碳排放时空分布规律的特征,并分析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年我国... 基于我国1997~2015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农用物资(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灌溉和农业机械)投入所引起的碳排放,揭示我国种植业自1997~2015年碳排放时空分布规律的特征,并分析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年我国种植业碳排放总量为9671万t,较1997年增加了51%,而种植业碳排放增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特征;不同碳排放源中,化肥使用是中国种植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排放总量的56%;碳排放增速具有显著的地域性,西部和东北地区碳排放增速高于东部、中部地区;自1997~2015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比逐渐降低,并且地区之间差异减小;目前中国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GDP符合EKC曲线: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GDP处于脱钩状态,而西部地区种植业碳排放与农业GDP仍处于耦合状态。我国种植业碳排放基本进入低碳发展的模式,但地区之间碳排放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碳排放 时空分布特点 单位GDP碳排放 EKC曲线 脱钩-耦合
原文传递
明代晋陕蒙地区蝗灾的韵律性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富民 淑燕 殷田园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6-183,共8页
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搜集史料,构建10a尺度上的蝗灾频次与县次序列。采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蝗灾发生的趋势与周期,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晋陕蒙地区蝗灾共... 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搜集史料,构建10a尺度上的蝗灾频次与县次序列。采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蝗灾发生的趋势与周期,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晋陕蒙地区蝗灾共发生73次,每2.6次/10a,县次共258次,每9.3次/10a;4种等级蝗灾各占总灾害频次的41.3%、37.8%、12.9%和8%;蝗灾爆发峰值季节在夏秋。整体上看,蝗灾频次与县次呈现下降-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的波动趋势;蝗灾频次存在55a的周期,县次则存在110a的主周期和55a和20a的次周期。蝗灾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主要在地势相对平坦地区、沿河谷与湖泊等水系发达区域分布。蝗灾发生与气候波动变化有良好对应关系,气候转折期及偏干暖阶段,蝗灾发生规模较大的特征。长时间的暖干气候引起的蝗灾,影响范围更广,县次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灾 气候变化 晋陕蒙地区 明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